6.2《插秧歌》任务式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插秧歌》任务式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通过视频,我们能够感受到劳动之美。同样百年之前,我们可以通过诗歌作品感受到古代的劳动之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杨万里的诗歌作品,感受当时的劳动氛围。
插秧歌
杨万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诚斋体”,把握作者诗歌风格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表达技巧。
3.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知人论世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 。吉州吉水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
杨万里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师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赋有《浯溪赋》《海鱿赋》等。今存诗4200余首。
诚斋体的风格特征包括活泼自然、饶有谐趣,以及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和丰富新颖的想象。这种诗体以平易自然、清新活泼的语言表达,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的景物、动作和心情感受,充满了幽默风趣和机智敏锐。诚斋体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见解和艺术追求,他在题材上直接从自然景物入手,通过拟人的手法加以突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初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



shà
插秧歌
作者: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móusuō
jiǎ
shà
shì

研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shà
思考:在这句中,诗人连用了四个动词,有什么样的妙处?
①“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
②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③“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
shà
思考:有人说在这句话中“笠是兜鍪蓑是甲”“游离诗外”了 ,你怎么看?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shà
思考:如何理解 “只不答”这四句能够看出劳动人民有怎样的品质?
“只不答”并不是置若罔闻不吭声,而是因为农夫手脚不停地忙着,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所以不答就是一种回答,是不同意农妇请求的表现。要不是农事已紧张到极点,何至如此 事实上,他用别的话题将农妇支吾了开去,“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便是他的答话。
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精读诗歌,感受诗人情感




思考:杨万里相对于其他诗人来说,他对农人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夏日田园杂兴
范成大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汝坟贫女
梅尧臣
弱质无以托,
横尸无以葬。
插秧歌
杨万里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旁观者的怜悯
隐逸者的闲趣
悲愤者的控诉
观察者的礼赞
俯视视角,见自我
只见其苦,或者只见其乐
平视视角,见苍生
苦和乐都能看见
精读诗歌,学写诗人写作手法




思考:《插秧歌》中诗人刻画了劳动场景的哪些特点?是如何刻画出来的呢?
①动作描写:通过“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地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②形象比喻: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人比作战士,田地比作战场,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持久而艰辛的战斗。
③环境衬托:“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雨势之猛,颔联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忙碌精神。

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①内容上: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②感情上: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③语言上: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课堂总结




《插秧歌》不仅是一幅全家雨中劳作的动态画卷,更是一曲对劳动者的深情赞歌。诗人以“诚斋体”活、俗、趣、细的笔法,将“笠是兜鍪蓑是甲”的战斗豪情与“低头折腰只不答”的专注坚韧融为一体,诗人用他“诚斋体”活泼自然、幽默风趣的笔触,教会我们如何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最不平凡的诗意。他并非在书写遥远的田园牧歌,而是在记录脚下这片土地上,劳动者所拥有的最质朴的尊严、最坚韧的力量和最可敬的灵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