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4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4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
了解诗人的创作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全文“归”为线索,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反抗黑暗,不与当时黑暗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
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
陶渊明
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
“隐逸诗人”(41岁辞官归田)
“靖节先生”(谥号)
“五柳先生”(自号)
知人论世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ニ十九岁时走上仕途,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的官场经历
任官次数 历任官职 做官年限
第一次 江州祭酒 ???
第二次 恒玄幕僚 三年
第三次 镇军参军 一年
第四次 建威参军 五个月
第五次 彭泽县令 不足三个月
出世与入世,江湖与魏阙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谈论不休的话题。
屈原心忧楚国,却被迫浪迹江湖,徘徊于庙堂之外
文天祥身陷敌营,心如磁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我们听到苏轼高唱“西北望,射天狼”,我们也听到苏轼低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我们也体会到孟子的担当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们感受孔子的无奈
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诗的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关于作品
关于作品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公元406年)。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五个方面描写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第二首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
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
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
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纯美的感受,多用白描手法;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此类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名家辈出,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
常识梳理
田园诗派
陶曾祖是高官,然而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家境贫寒。青少年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陶到29岁时才出仕,做过几次小官,时官时隐。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权利斗争激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公元405年,在41岁的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说“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归田。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适俗:适应世俗。韵:气质,情致。
丘山:指山林。
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
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羁,约束。
南野:南面的田野。
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
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少年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天性原本热爱山林。误落在世俗的种种束缚中,一转眼就是三十年。被关在笼中的鸟留恋生活过的树林,养在池里的鱼思念遨游过的深潭。我在南面的田野边开垦荒地,持守愚拙的本性,回乡过田园生活。
文本理解
【翻译】
【注释】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方:四周围绕。
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依依:隐约的样子。墟里:指村落。
颠:顶端。户庭:门户庭院。
尘杂:指世俗的繁杂琐事。
虚室:静室。余闲:余暇,空闲。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
宅子四周围绕十几亩地,还有茅草小屋八九间。榆树柳树遮盖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村落轻柔飘升的炊烟。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打鸣。门户庭院里没有世俗的繁琐杂事,静室里自有余暇。长久困守在束缚本性的俗世里的我啊,又能返回自然了。
【翻译】
【注释】
文本理解
“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

整体感知
把握诗眼观文脉
在“归”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朗读课文,用原文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何感?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何感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含英咀华识真趣
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比喻)——
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官场
(1)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试赏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两句。
明确:“误落”一词,既是诗人对自己做官的感叹,又是诗人对“尘网”般的官场的蔑视和厌恶。“误”字显示了诗人的悔恨之深,“三十年”写时间之久。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园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本性热爱自然。
“误”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厌恶,悔恨①矛盾心态: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但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
比喻、拟人。官场生活限制了他的本性。
“守拙归园田”
坚守本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精神的自由和独立。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情趣,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
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本性爱在山水间,不在官场荣华。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性格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主观原因:性格使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尘网”比喻污浊混乱的官场。
一个“误”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出仕官场的悔恨、对美好岁月误落官场的痛惜。
客观原因:尘网迫使
归去何处
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
归向园田
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们构成了什么意境?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白描


以有声衬无声,以声衬静


情景交融
意境:优美宁静、恬淡自然、闲适自由
品读体会
田宅尚丰
心地尚宽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真正融入了乡居生活
对田园生活的认同感、归属感
两次使用约数
用乡村人的习惯说话、写诗
品读体会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内心愉悦
色彩缤纷
桃李飘香
浓荫密盖
环境清新
品读体会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以声衬静突出农村的宁静安适
无剥削无压迫的农业社会
《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怡然自乐
鸡犬相闻
品读体会
写景角度变化——近与远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使用叠词,音韵和谐,节奏舒缓
一派朦胧,一片和谐
诗人描写到了哪些田园景色?是如何描绘的?这些田园景色有何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狗吠
鸡鸣
村庄
炊烟





白描
手法
语言的质朴自然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
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
只用线条勾描,不着颜色,
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
征。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
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
雕饰,不加烘托,粗线条地勾
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
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
多的艺术效果。
诗人描写到了哪些田园景色?是如何描绘的?这些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狗吠
鸡鸣
村庄
炊烟





景语
情语
清幽
优美
安定
和谐
和平
宁静
恬淡
舒畅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白描
手法
①远近结合(由远及近)。“方宅十余亩……桃李罗堂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增加了景象的层次感、画面感。
②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的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又有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
③反衬。以“鸡鸣”“狗吠”的动态声音来反衬田园的静态景象,从而烘托出了一种更静谧的氛围。
④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白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深入思考 ——「写景技巧」
注意景、境、情
作者描绘了一幅十分宁静祥和、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住宅周围有十多亩田地,茅草小屋有八九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昏暗中可以看见远处的村庄,村落的炊烟轻柔而缓慢地飘升,狗叫声从幽深的巷中传来,鸡鸣声在桑树的顶端响起。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田园风光?



归去何感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由
安逸
喜悦
归后感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喜而居
思考探究
请分析“官场”和“田园”这两种人生选择利弊。
获取薪酬,建功立业,
实现人生理想
躬耕垄亩,生活清贫,
有时衣食不丰
官场
田园
身处牢笼,被人驱使。
身处自然怀抱,心享自由
思考探究
  陶渊明做出辞官归隐这一选择是否要经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痛苦与纠结?请谈谈你的看法。  
(1)辞官前,希望,失望,无奈,绝望,彻底决裂。
  (2)辞官后,诱惑,误解,孤独……
  坚持选择,从41岁彭泽令上辞官,到63岁去世,他躬耕田园,再也没有出仕。
拓展延伸
  相较于世人喜欢“取巧”,陶渊明选择了“守拙”,你怎么理解他的选择?
拙朴,原始本真,
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工巧,出仕为官,
曲意逢迎。为世俗所扰。


学者看陶渊明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 ——叶嘉莹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张铨锡
陶渊明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品。
——鲍鹏山
陶渊明弃官归隐之事,经过后世各代的标举,甚至美化,让人以为是一件轻而易举的浪漫之事。查阅相关资料,从物质条件、身体状况、耕读之苦等方面分析陶渊明毅然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的可贵。
①物质条件。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五柳先生传》中则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由此可知,陶渊明过着贫苦的生活,物质条件贫乏。在这样的物质条件下,放弃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官职,难能可贵。
②身体状况。对于陶渊明的身体状况,记载的史料不多,但也有记述。如《答庞参军》序云:“本即不丰。”“本”指身体,“丰”是“丰满”的意思。从这句话看,陶渊明应是一个比较瘦弱的人。《宋史·隐逸传》说:陶渊明“躬耕自资,遂抱羸病”。他的好友颜延之也说他是“弱不好弄”(《陶微士诔》)。另外,《晋书》《宋书》和萧统的《陶渊明传》均记载陶渊明有脚疾。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放弃相对轻松的官场职位而从事农业体力劳动,难能可贵。
③耕读之苦。农事劳作是辛苦的,并且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付出辛勤的劳动未必能得到相应的收获。陶渊明在多首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切身体会。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在艰苦的农事活动中读书相比于红袖添香式的读书,不可谓不苦,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可贵可见一斑。
理解主题
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选择?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林徽因曾言,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海德格尔也说,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比如因新井诗而被贬江州司马却恬然自安的白居易,比如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却不惧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比如被南宋投降派排斥仕途坎坷而写诗著文的爱国诗人陆游。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陶渊明成了他们自由精神的桃花源。
主题归纳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叙述平生志趣和描写田园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生涯的厌恶和摆脱尘网的快慰,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陶渊明舍弃了……,换得了……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也就意味着舍弃与获得。
舍,就是得,不舍,哪有得。放下,便是自在。
陶渊明舍弃了喧嚣繁华,换得了世外桃源;
陶渊明舍弃了功名利禄,换得了潇洒自由;
陶渊明舍弃了碧血丹心,换得了心灵园田。
钱钟书《说“回家”》:“归去是历程,自然只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对象是在一个不陌生的,识旧的,原有的地方从容安息。”
《道德经》:人法(效法,学习)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海德格尔:人应该诗意地栖居。
家、故乡、自然是我们困顿时的精神栖居之所。人是大自然的产儿,回到自然母体的怀抱,我们才能体味生命最原始、最本真、最朴素的意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