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复习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登泰山记》复习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登泰山记》复习
姚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孟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李斯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
一、复习 有关泰山的古诗词
北岳恒山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西岳华山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
南岳衡山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
东岳泰山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
中岳嵩山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二、复习:五岳
《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
《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三、复习文体:
四、重理:文章结构
五、夯实基础:
泰山之阳,( )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 )登。四十五里,道皆( )石为( ),其级七千( )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 )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 )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 )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 ),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 )。稍见云中白若(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 )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 )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色,而皆若( )。
亭西有岱( ),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 )失。( )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 )。少杂树,多松,生石( ),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 )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通假释义。
须臾成五采( )
多平方,少圜( )
2.古今异义。
1、横至于泰安
2、石苍黑色,多平方。
文言知识总结
古义:到,到达。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方方正正的。今义:数学名词,指数是2的乘方。
“采”同“彩”,色彩
“圜”同“圆”,圆形
3.一词多义。
其阴,济水东流 (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 )

余始循以入 ( )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

副词,暗中,暗地里
名词,阴暗
名词,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动词,开始
副词,曾经
副词,才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动词,远看
动词,盼望
名词,声望,名望
名词,这里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当其南北分者 ( )
崖限当道者 ( )

及既上 ( )
皆不及往 ( )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 )

介词,在
动词,挡住
介词,等到
动词,赶得上
动词,到达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
王曰:“何坐?”曰:“坐盗。” ( )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

名词,同“座”,座位
(动词,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支持身体重量。)
动词,犯罪
介词,因为,由于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
其远古刻尽漫失 ( )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 )
余始循以入 ( )
自唐显庆以来 ( )

助词,与“来”连用,表示时间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介词,相当于“于”,在
动词,磨灭
动词,弥漫
4.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汶水西流 ( )
济水东流 ( )
崖限当道者 ( )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向东
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
(2)省略句
余始循( )以入
(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生( )石罅
“…者,…也”表判断
“…也”表判断
中谷



6.文化知识。
1.京师 国都。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因各朝代国都大多不同,京师就指代不同的城市。例如: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张衡传》)“京师”指东汉国都洛阳。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京师”指清朝国都北京。
2.阴、阳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叫“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叫“阳”。
3.五鼓 五更。古时常于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1)在《登泰山记》中, 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3)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衬托。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名句默写再练:
(4)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太阳从东海中升起的壮观景象,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具有无比震撼的美。
(5)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6)《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天门之后看到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7)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 ________,_________”。
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山,走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脊背弯曲的样子。
(3)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等到达山顶,(看到)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主题归纳
这篇游记生动地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素材应用:雍正九年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姚鼐出生于桐城南门树德堂一个官宦书香人家。姚鼐幼年好学,伯父姚范用经文教授他,又跟随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乾隆十五年(1750年),年仅二十岁的姚鼐考中举人。同年冬春之交,姚鼐赶赴京师,以应会试,结果落第,谁知这一段科举生涯却历经十三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居丧守制期满之后,姚鼐再次踏上了应礼部试的路途。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姚鼐终于中试,殿试名列二甲,授庶吉士。五月,姚鼐归乡之后不久即踏上返京之路,开始了八年仕途。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我辈青年当潜心向学,患所以立,求未可知。(观点句)
苏轼离开了京城的名与位,但他的诗词歌赋,使明月失色,让江水失声。姚鼐离开了纂修官的名与位,但他于泰山之颠为“桐城派”找到了正赤如丹的朝阳。辛弃疾被夺了兵权,却以另一种方式赢得了生前身后名。闻一多不依附高位,但他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了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史铁生在地坛的荒芜残破中沉思,用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事例句)他们不怕大风扬积雪,无惧足下皆云漫。(分析句)我辈青年当如此,不怕独迎风波苦,无畏“门前冷落鞍马稀”,不拘于名位,潜心向学,终日乾乾。(总结句)
2、拂去心灵的尘埃,擦亮蒙尘的双眸,审视自我,修己修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于忙碌中,找一心灵宁静处,寻一点审视与反思,至关重要。苏轼在黄州的月下,轻拭污水尘埃,“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坚定为民谋福的方向;王阳明到龙场驿,洗去浮躁,专心悟圣人之道,开启心学命题;姚鼐站在冰雪夜的泰山之巅,审视自我,寻到内心的朝阳——扛起“桐城派”大旗。他们听着深夜三两声乌啼,沐浴着四五点星光,打开心扉,审视自我,修己修心。我们不妨学学他们,寻一方心灵净土,拂去尘埃,擦亮双目,更好前行!
3、志向是灯塔,照亮一方前行之路。关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倘若只是毫无目的性的乱挥拳头,随意着力,那么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唯有找好方向定好目标,并为之踽踽独行,方可抵达“心之所向”。回望历史,姚鼐历经四次失败人生,长达十五的蹉跎最终迎来光宗耀祖的归途,只因他葆有最初的梦想;且观当下,徐梦桃的成功并非毫无缘由,四岁开始学习体操的她一直在心中深埋着夺冠的理想,以梦为马,最终才能不坠青云志。恰如罗兰所言:“人之所以需要理想,犹如水手需要星星,星星虽不可及,但可指引我们的航程。”有目标的人不惧风雨,有方向的人不怕迷途,只因星辰闪耀可以划破浓雾,只因梦想加身足以强大自我。
5、(1)(结尾)迷雾冰滑,拾级而上,便可见“苍山负雪”;风雪击面,不弃不舍,便可遇“正赤如丹”。身处“交错带”,我们当识其真意,更应智以渡之,如此,便可于锦时筑梦,迎芳华灼灼!
(2)十五年的时间,是姚鼐身上负的雪。五考四落的姚鼐,在八年仕途后辞官。除夕夜,大雪,去往泰山。夜深,雪滑,雾重。几番跋涉才见日观亭,坐在亭中时风与雪夹杂着刮面,姚鼐仍旧坐着等日出。当那极天的光亮刺破云雾之时,我想姚鼐心中是一刹那的释怀。升起的旭日和迎来的新年将他的过往埋入了山脚,他所有的执念与坚守在日出那一刻达到了应有的满足与光辉。对于他来说,这是一场静谧而宏大的翻篇与洗礼。不像李白昭告天下的豪迈底气,不像苏轼看破一切的无尽藏海,他翻过了他心中的泰山,消散了负在身上十五年的雪。于是他放下过往,走下山去,走向他的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