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课件(共5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课件(共5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现代诗歌群读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周星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诗歌特点
课时
一、古诗回望 感受特点
古诗具有哪些特点?
(1)形式:一般句式较整齐,部分有长短参差的变化。
(2)音韵:韵律感、节奏感,主要体现在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
(3)语言: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
A.多义性:如谐音双关、意义双关;象征义、深层义、情韵义等。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B.跳跃性:这种跳跃性主要体现在内容和情感上。
C.可感性:主要指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达,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情感表达,以及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作,从而体
验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题材:类型化,主要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等几类。
(5)意象:典型化、类型化
(6)思想内涵:复杂性、变化性,主要体现在其内容的多样性和深层次的意蕴上。
古诗一些与时代不适应的“代沟”:
(1)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语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现象普遍;
(2) 古典诗歌所用的词汇与与现代汉语严重脱节;
(3)形式上的严格限制,严重束缚了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人们真实的感情。
人潮汹涌地铁口,刷卡进出如川流。相逢不必通名姓,皆在低头看手机。
寻寻觅觅,戚戚寂寂,忡忡惙惙恹恹。
忧国忧民、思乡思亲、闺怨宫愁、怀才不遇。
二、触摸新诗 叩响青春
1921《尝试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意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主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东方卫视《诗书中华》学术总顾问方笑一:
“一个爱诗的民族是有希望的,一个爱诗的家庭是有教养的,一个爱诗的孩子是有品位的。”
诗人橡子:“没有被诗歌浸润的一代人是荒凉的。”
三、新诗掠影 归纳特点
什么是新诗?
新诗,也叫现代诗歌。中国新诗是“五四”运动中形成的,以白话文为基础,结合外来的诗体模式,并旧体诗有所吸收的诗歌形式。
生活你全是泪,
没死就得活受罪,
垂死挣扎你累不累
,不如瘫在床上睡。
[阅读材料一]
[阅读材料二]
《朗朗》贾浅浅
晴晴喊
妹妹在我床上拉屎呢
等我们跑去
朗朗已经镇定自若地
手捏一块屎
从床上下来了
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
[阅读材料三]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阅读材料四]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请同学们分辨,上面的阅读材料是不是全都是新诗?结合上述材料和平时印象,你认为新诗新在何处?
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都是一种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按照一定的格式、格律要求,形象地表达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还是要遵循的——图自赏,创新可以大胆尝试;为流觞,诗文不能有伤大雅。”
——新华社
请同学们分辨,上面的阅读材料是不是全都是新诗?结合上述材料和平时印象,你认为新诗新在何处?
01形式:一定的格式(自由分行、分节)
02音韵:韵律感、节奏感(格律上更自由)
03)语言: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意象更丰富)
04)题材:更广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05)思想内涵:复杂性、变化性(美好情感、现代精神、时代强音)

新诗赏析
课时
——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例》
教员的少年求学时期
郭沫若的发疯文学
杀不死的闻一多
昌耀 雪莱
知人论世
结合视频思考,什么样的人会写诗?
情感充沛
细腻多思、多愁善感 01
对人生有感悟、
有情怀、有追求 03
精细地观察生活 02
敢呼喊、勇斗争 04
走进诗人
请同学们结合《沁园春 长沙》一诗的学习要点和以前学诗的经验,说说你认为品读诗歌的方法有哪些?
方法:
(1)知人论世;
(2)诵读;
(3)鉴读体悟;
角度:
(1)思想内容(情感)
(2)意象、意境、形象
(3)艺术手法
(4) 语言特点
举一反三
在一个全新的位置看世界:
大声朗读诗歌,按照你的理解,体会你的感受,你的读音。
郭沫若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hào)(háo)
一、诵读——自由感知
大家先按照二声齐读一遍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的风格特点和情感基调分别是什么?青春的价值的注脚是什么?
雄浑豪放的风格特点
激越昂扬的情感基调
这首诗是1919年郭沫若27岁时所作。此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 四”运动爆发不久,毁坏旧世界,打破一切旧制度、旧传统,开创造一个进步、民主的新世界的狂飙突进的风暴还没有完全止息,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他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
——(《序我的诗》)
二、初读——感受诗歌内容
1)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人围绕诗眼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力”
(1)展示海洋雄伟壮丽的景色——力的外在表现(一、二行)
(2)对眼前景色的主观感受——力予人的主观感受(三、四行)
(3)对力的讴歌赞美(五、六、七行)
三、品读——青春之力,意象手法
诗人赞美讴歌的青春之力具体是什么?
是如何赞美讴歌的?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分组讨论发言。
①选择恰当意象,营造壮阔恢宏的意境,赞美讴歌“力”所具有的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革命精神。
②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阔大超越的意境,赞美讴歌“力”所蕴含的对积极进取精神和理想追求。
③运用富有气势的排比句,赞美讴歌“力”所展现的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的精神,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激情,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信念。
④运用反复手法,来赞美讴歌“力”所彰显的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的精神……
⑤运用拟人手法,将描写对象人格化,赞美讴歌毁旧创新的“力”。
⑥选择富有力量的动词,“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中的“怒涌”,“要把地球推倒”中的“推倒” ,赞美讴歌“力”的勇猛精神。
意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意象特点:宏大、阔远、雄奇;热情洋溢;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意境:恢宏壮阔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
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四、精读 主人公形象/思想情感
抒情主人公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时代精神的体现。
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发出激情的呼唤的、敢于变革世界的先锋的形象。
核心人物形象:外在 内在
新诗的特点:
1. 形式:一定的格式(自由分行、分节)
2. 音韵:韵律感、节奏感(格律上更自由,句式自由,节奏鲜明。)
3. 语言: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相对较弱;多重逻辑性、连贯性;相对直接)
4. 意象:典型化、类型化
5. 题材:更广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6. 思想内涵:复杂性、变化性(美好情感、现代精神、时代强音)

群诗联读
课时
1
诗歌联读,自学方法归纳:
一、诵读——感受作品情感基调,了解创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诗歌内容(行文思路/抒情脉络)
二、品读——诗歌意象、诗歌手法
三、精读——抒情主人公形象/情感、语言特点
初读 品读 精读 行文思路 行文思路 主要意象 意象特点 主人公形象 思想情感 表达技巧(抒情方式、描写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语言特点(句式、词语运用、韵律)
1
初读——红烛,感受作品情感基调,了解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行文思路 抒情脉络
1923年,闻一多24岁时所作。这是一个社会混乱,军阀混战,百姓生活苦难的年代。此时,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诗集的名字“红烛”源于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寓意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生追求。 以“红烛”为中心意象 (1) 赞美红烛,点明赤诚心志;(第1节) (2)自问自答,了悟红烛精神;(第2-3节) (3)寄语红烛,表达理想信念;(第4节) (4)劝慰红烛,展现心路历程;(第5-7)节 (5)立足外在,提炼红烛精神。(第8-9)节 基调:热烈深情。
赞美——激励、勉励——劝慰、期望——认同、肯定、期望。
1
品读——红烛,诗歌意象、主人公形象、思想情感 主要意象 意象特点 抒情主人公形象 思想情感
红烛 赤诚,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具有赤诚之心,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精神具有坚定信念和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 通过对红烛精神的赞美讴歌
表达了诗人愿为理想献身的
精神。
1
精读——红烛,诗歌手法、语言特点 表达技巧(抒情方 式、描写手法、表 现手法、修辞手法) 语言特点(句式、词语运用、韵律)
直抒胸臆; 比拟;联想、想象 顶真;反复;呼告 象征.……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节奏旋律
绘画美:词藻的运用富有形象感、色彩感下有感。
建筑美:诗的对称和句式的整齐。
形式上,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感,以和诗中要表达
的情感相适配,如重复句的使用、顶真等修辞的采用,注重押韵、格律。闻一多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1
1
初读——峨尔朵雪峰之侧,感受作品情感基调,行文思路。 创作背景 行文思路 抒情脉络
本诗于1962 年8 月 2日完成初稿,1983年7月 27 日最终删定。有评论家认为,1962 年作者自己遭遇不幸,蒙受了人生的苦难,他笔下的“我”更多的是对英雄的渴望与追慕,以此缓解自己的痛苦。20 多年后,当他再一次重新删定这首诗时,我们看到原来那个英雄的“我”,被一个弱小的、平凡的,小到只有一只小小蜘蛛相伴的“我”所取代了。岁月的洗礼,个人的成熟,使得作者完成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变化,与成长。 中心形象:“攀登者-一我” (1)明确攀登者形象——我; (2) 攀登者看到的落日场景; (3)攀登者脚下的险情及“我”的努力、挣扎; (4) 攀登者的希望与收获。 满足、期待——(惊异)敬畏——向往——热爱
1
品读——峨尔朵雪峰之侧,诗歌意象、主人公形象、思想情感 主要意象 意象特点 抒情主人公形象 思想情感
太阳、 石砾、 罅隙、 岩壁, 雄鹰、 雪豹、 蜘蛛。 雄浑、壮美、崇高、紧张的审美特征(意境),而蜘蛛是弱小可怜、默享的形象特征。 历尽艰辛,坚强不屈 信念坚定,热爱生活的攀登者形象。 通过叙写攀登者面对艰难坎坷,坚强不屈,不息奋斗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心。
1
精读——峨尔朵雪峰之侧,诗歌手法、语言特点 表达技巧(抒情方 式、描写手法、表 现手法、修辞手法) 语言特点(句式、词语运用、韵律)
间接抒情; 比喻;拟人;场景描写;细节描写。 含义丰富的限定性词语,此刻、仅能
词语搭配陌生化:锈蚀的岩壁
用词不落俗套(动词):嚣鸣、揳入、默享……长短句……
1
1
初读——致云雀,感受作品情感基调,行文思路。 创作背景 行文思路 抒情脉络
1820年,雪莱28岁时所作。雪莱是天生的叛逆者,他上大学期间宣扬无神论,后来积极参与各种解放运动和政治活动受到当局的排斥与迫害。他热爱人类、自然,崇尚理性,追求真理,主张改革。他的诗为底层社会代言,真诚地为人民争取权益。 以“云雀”为中心意象: (1)总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一欢乐; (2)具体描写其高飞欢唱的特点; (3)生动展现云雀的美丽形象 (4) 表达诗人的心愿。 热忱欢乐、明快雀跃
1
品读——致云雀,诗歌意象、主人公形象、思想情感 主要意象 意象特点 抒情主人公形象 思想情感
云雀 自由的化身、欢乐的精灵,超越痛苦和逆境,坦荡泰然勇于追求自由和真理。 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世界;生命力旺盛,乐观向上,不屈的战斗精神 通过对云雀的热情赞美,
表达了诗人对欢乐、光明、
自由和理想的深情向往,对乐观、不屈精神的礼赞。
1
精读——致云雀,诗歌手法、语言特点 表达技巧(抒情方 式、描写手法、表 现手法、修辞手法) 语言特点(句式、词语运用、韵律)
直接抒情 大量的比喻;对比;设问、反问;通感;象征 长短句的编排,每一小节都分为五行,四短一长刻意模拟云雀飞翔的形态与呜唱的节奏,句式落有致,押韵和谐,节奏舒缓而匀称。

新诗写作
课时
1
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李白
高适
贺知章
王维
。。。
张九龄:此律诗颇有杜审言的风范!
李龟年:这首诗一定要留给我来唱!!!
写作主题:青春情怀总是诗
1
示例(一)
1.白云(散文)
星期日下午,我做完功课,到郊外散步。看见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朵洁白的云,好象棉花糖。我的手没天那么高,不然就把那些棉花糖都拿下来吃。
2. 白云(诗)
好多的棉花糖啊!
是谁,把它举得那样高,
叫人看又让人尝不到。
1
示例(二)
1. 散文
那在清朝末年饱受帝国列强欺凌、割地赔款的中国,那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软弱无能、丧尽颜面的中国。
2. 诗歌
那萎缩在清末史书里的消瘦的中国啊,
那跪倒在《南京条约》里的软弱的中国啊!
1. 形式:一定的格式(自由分行、分节)
2. 音韵:韵律感、节奏感(格律上更自由,句式自由,节奏鲜明。)
3. 语言: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相对较弱;多重逻辑性、连贯性;相对直接)
4. 意象:典型化、类型化
5. 题材:更广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6. 思想内涵:复杂性、变化性(美好情感、现代精神、时代强音)
一、回顾新诗的特点
二、感情是诗歌的灵魂
创作方法:
1、感情是诗歌表达的灵魂。
2、想象是诗歌表达的翅膀。
3、陌生化是诗歌表达的生命。
4、跳跃性是诗歌表达的节奏。
5、凝练是诗歌表达的韵味。
6、分行是诗歌表达的外衣。
7、声韵是诗歌表达的佩饰。
不同的人对青春有不同的理解。
在27岁郭沫若看来,青春就应该奋发有力、破旧立新;
在24岁闻一多看来,青春就该 、 ;
在32岁毛泽东看来,青春就该 、 ;
在16岁的我看来,青春就该 、 ;
三、诗歌的意象
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俄国·别林斯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结合你对青春的理解,选取至少三个合适的意象。
我选择的意象:
示例:
在 我 看来,青春就应该不惧困难、努力拼搏。
我选择的意象有:黎明、黑夜、小草、石头、爬山虎
选择恰当意象,表现某一段诗意生活。
面对挫折
独自面对失败,
需要百折不挠的信念
独自面对挫折,
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
独自面对压力,
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
——有意无象
《飞雪》
乾隆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注:最后一句为纪昀所作
——有象无意
黎明点燃了黑夜,
细草剪开石衣,
爬山虎蔓延在青壁间,
一片原野在梦里苏醒了过来,
恰似我们此起彼伏的青春。
组象为画:
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我们选出了合适的意象,现在就需要组合这些意象,形成一幅幅画面。
用优美的语言将所选意象描绘成几幅画面,组合成一首小诗,以表现你所理解的青春:
对现实场景进行加工,用一连串的比喻、想象,表现内心美好感受,营造诗境。
《边界望乡》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咳血。
示范: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四、诗歌的锤炼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题诗后》
朗读以下诗歌,说一说最触动你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1. 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
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
消失在黑夜里了。(黄药眠《祖国山河颂》)
2. 窗外,
被秋风吹得很瘦很瘦的虫鸣,
戚戚地咬着我的心。(王一飞《我心随秋》)
方法一:修饰手法的运用,会让诗歌语言生动形象、更具表现力。运用比喻、联想、对比,或者扬抑,是诗歌常用手法。
新月
沙欧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了吗?我在你梦
中靠岸。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
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飘漾
飘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从词语搭配上,探究以下几句诗在语言表达上的共性。
现在又到了灯亮的时候,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卞之琳
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舒婷
黄昏,绕过风景中的池畔,荷塘里浮动的,是朵朵鲜绿的诗词。
——王媺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舒婷
方法二:词语的反常搭配,会让诗歌表达新颖、独特,能更好的营造意境,传情达意
找一找,以下诗句在词语使用上有何共性?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我的忧伤就灭顶。——余光中
方法三:词类活用,让诗歌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感染力,更形象生动。
方法四:抓住能触动你的某一个生活细节,表现出丰富内涵。
我看到了
妈妈笑了
是那种发自内心的
开怀的笑
于是我看到
她眼角的鱼尾纹
不可遏止
像刚剥开的糖果纸
我望着—
望着妈妈
望着她在笑
我想
我应该就是妈妈剥开的
那颗甜甜的糖
“妈妈,你笑起来
眼角的鱼尾纹好多
多得像刚剥开的糖果纸
“我就是那颗让你甜蜜的糖”
我这样轻轻地对妈妈说
在心里
《妈妈的鱼尾纹》余歌子
方法五:通过想象,描写不合逻辑的怪诞情形,引人深思。
螃蟹在剥我的壳,笔记本在写我。
漫天的我落在枫叶上雪花上。
而你在想我。
—武汉大学三行情诗冠军作品
重量
韩瀚
他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一
重量!
方法六:借助一定形象,表达哲理感悟
远和近
顾城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春水
冰心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方法七:托物言志,通过对物的形象刻画,表现内心感情。
《红烛》
《致云雀》
1
尝试写作
以“致青春”主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意象,在《红烛》《致云雀》中选择一首进行仿写。注意分行,不少于10行。例如,可以仿写《红烛》第4、6、9节,或《致云雀》的第8-11节。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写诗,但绝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写过诗,所以先从仿写开始。希望大家学以致用,有意识地运用意象、锤炼语言(使用一定的修辞法),写出含乎现代诗规范的作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