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3张PPT)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背诵全诗。2.品味诗歌意象,赏析诗歌运用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3.深入体会诗人“忧”的内涵,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挟天子以令诸侯,奸诈狡猾、善耍权谋是他;枉杀一千,不放一个,生性多疑,狠毒残忍是他;生民百遗,念之断肠,心系苍生,胸怀社稷是他;统一北方,征讨孙刘,雄才大略,志向高远是他;东临碣石,横槊赋诗,建安风骨,才华横溢亦是他。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的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奸是忠,是善是恶,你是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曹操的?情境导入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裴松之“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唐太宗“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苏轼“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毛泽东“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易中天“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知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封为丞相、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建安七子”之一,与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建安风骨”核心人物。曹操的诗歌继承《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基本风格是苍凉悲壮,奠定了“风骨”审美标准。他的作品集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知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短歌行》。此时,曹操已网络了天下名士,文有“建安七子”,智有司马懿、荀攸,武有张辽、夏侯渊等大将。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乌鹊鸣叫,往南飞去,曹操有感横槊赋诗《短歌行》。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整体感知《短歌行》属于哪一类内容?那么,曹操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是什么?解题“短歌行”与“长歌行”的区别长歌的特点——热烈奔放。短歌的特点——节奏短促,低音短唱,抒发内心忧愁苦闷。汉乐府曲调名。本诗用的是汉乐府的旧题,即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其长短的区别不在于篇幅的长短,也不在于句式的长短,而在于歌声的长短。本诗是曹操用旧题写的新词。文学知识之乐府诗乐府《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兵车行》《丽人行》《十五从军行》《白头吟》 《李凭箜篌引》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歌行吟引曲歌行是乐府诗的一种除了歌、行,还有吟、曲、引等,也是乐府诗。《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读准字音譬如朝露呦呦鹿鸣契阔谈 青青子衿何时可掇绕树三匝但为君故越陌度阡周公吐哺pìjīnwèiyōuduōqìmòzābǔ短歌行(其一)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ìjīnwèiyōumòduōqìzābǔ1.范读,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基调qiān4.理清思路指导背诵设问: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忧思难忘何以解忧为何忧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怎么办鼓瑟吹笙但是何时可掇忧从中来怎么办枉用相存契阔谈宴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但是再度热情邀请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第1层(对酒当歌——唯有杜康):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第2层(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渴求贤才, 礼遇嘉宾。第3层(明明如月——心念旧恩):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第4层(月明星稀——天下归心):敞开胸怀, 广纳贤才 。整体把握·思路这首诗每8句为一个部分,可分为四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参考——体会“情感美”活动2:把握情感脉络,体会“情感美”分析各层次情感,提炼脉络:忧—思—盼—志提问1:第一层“忧”的内涵是什么?是否为消极情绪?“忧”源于时光易逝、功业未竟,而非消极避世。“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表面写借酒消愁,实则暗藏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与进取之心。提问2:第二层如何体现对贤才的“思”?化用《诗经 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恋人思慕喻求贤之心;“鼓瑟吹笙”则设想礼遇贤才的场景,情感恳切。体会“情感美”活动2:把握情感脉络,体会“情感美”提问3:第三层“盼”的情感如何体现?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喻贤才难得,强化求贤之切;“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回忆贤才来访的温馨,暗含对更多贤才的期盼。提问4:第四层“志”的核心是什么?以“乌鹊南飞,绕树三匝”喻贤才徘徊,流露招揽之急;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明志,展现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胸襟与抱负。从哪里可以看出?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诗 眼活动一:寻找诗眼,把握情感基调读诗眼小组讨论全诗当中反复出现“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为什么会觉得忧?这些“忧”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忧忧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求贤不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功业未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人生之忧人才之忧天下之忧分析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为何而忧?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②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慨。③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一忧:人生短暂赋比兴是《诗经》 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分析手法比兴“朝露”是早晨的露水,很快就消失了,作者用来比喻“短暂的人 生”,引起自己的感叹,人生苦短。借代: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借体。部分代整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船的一部分帆来代替船。特征代本体:白领。用职场人士的穿着特点代指本身。抽象代具体:南国烽烟正十年。烽烟,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代指战争。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分析手法借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诗人借用,代指“酒”。第二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诗人什么心情?用典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是一首情诗,用来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 小雅 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 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添加标题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二忧:贤才难得诗人借用《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读典故(二)忧从何来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是一首情诗,用来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添加标题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二忧:贤才难得诗人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宴请宾客的诗,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二)忧从何来读典故感会“手法美”活动3:分析艺术手法,感受“手法美”1.用典定义: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作用: 典雅 富于文采增加内涵容量咏史以言志或抒情有据可依,生动形象,含蓄简洁。可以使表情达意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充实内容,美化词句作用:①品评历史,借古论今;②抒情言志,表明心迹;③引发联想,创新意境;④简洁精练,内涵丰富。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当空悬挂的皓月,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忧伤由心而生,不能够断绝。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贤才屈驾前来探望我。 久别重逢谈心宴饮,念念不忘旧日的恩情。作者运用什么手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以“明月”之可望而不可即,比喻贤才之难得。诗人因求贤才不得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二忧:贤才难得感会“手法美”活动3:分析艺术手法,感受“手法美”2.比兴定义:“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作用:①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②丰富文学内涵,意韵深远;③帮助读者理解,更加生动形象。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第四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诗人什么心情?比兴 用典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无所依托的处境。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史记·鲁周公世家》有这样的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忧恐失天下之贤人。”以周公自比,说明自己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心悦诚服地归顺。借以表达自己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强烈愿望。添加标题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二忧:贤才难得当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割据一方的雄主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想尽办法招揽人才,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诗人将贤才比作“乌鹊”,写出他们徘徊犹豫不知投靠谁的心态,抒发自己担忧人才投靠他人的愁情。(二)忧从何来比兴添加标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忧:功业未就(二)忧从何来诗人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表明自己就像谦虚的山一样不满足于高,像博大的海一样不满足于深。 以周公自比,说明自己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心悦诚服地归顺。借以表达自己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强烈愿望。读典故赏析诗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管子形解》渴盼能多招募人才,多多益善(与前文忧人才不够用照应)《史记·鲁周公世家》有这样的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忧恐失天下之贤人。”以周公自比,说明自己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心悦诚服地归顺。借以表达自己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强烈愿望。志向:网罗人才,一统天下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忧)功业未成(忧)一统天下(志)忧愁激昂高昂激越、悲凉苍劲忧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求贤不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功业未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志一统天下情感英雄的慷慨悲歌小结:诗歌紧扣一个“忧”字,微吟低徊,娓娓道来:人生之忧,写曹操作为一个诗人的人生短暂之叹;人才之忧,写曹操作为一个能臣的渴求贤才之叹;天下之忧,写曹操作为一个雄主的渴望建功伟业之叹。(二)忧从何来“诗言志,歌咏怀”。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英雄的慷慨悲歌求贤歌思 考 :在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曹操?1、积极进取2、求贤若渴、任人唯才3、才华横溢4、抱负远大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感会“手法美”活动3:分析艺术手法,感受“手法美”找到文章中的比兴句,并分析其作用。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绝不会有“人满之患”之嫌。总结诗歌·回味技巧①比喻朝露人生短暂明月不可掇贤才难得乌鹊南飞贤才彷徨、无所依托的处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暗喻自己胸怀宽广、唯才是用②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求贤若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尊重贤才③借代杜康酒子衿情人/人才④用典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自己愿以周公为榜样,虚心地接待人才,以求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胸怀宽广2.【高考连接】(2022年全国乙卷)白帝城最高楼杜甫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②西枝对断石,弱水③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 泣血迸空回白头。[注]①本诗作于766年。②扶桑:传奇为日出之处的大木。③弱水:神话中的西方之水。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C )(5分)A、首联“尖”字奇峭、形象,突出了最高楼位于白帝城顶端的突兀感。B、“旌旆”一词有象征意味,寄寓了诗人对时局乱象的担忧。C、颔联写诗人登楼俯视,隐约可见峡谷龙蹲虎卧,江面鼋鼍遨游。D、尾联中的“杖藜”“白头”是诗人年老体弱,济世无力的自画像。E、诗人即景抒情,借登白帝城最高楼所见奇景宣泄激愤、沉痛之情。2.曹操的诗歌往往在悲凉之中蕴含着慷慨激昂的力量,展现出建安风骨的魅力。请结合《短歌行》等作品,简要分析曹操诗风与杜甫诗风的不同。曹操与杜甫诗风差异如下:1. 情感基调 曹操:慷慨悲凉,悲叹人生短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最终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悲中见壮。 杜甫:沉郁顿挫,多写家国苦难(“国破山河在”),表达忧国忧民之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忧愤深广。2. 意象意境 曹操:选取沧海、星汉、戎马等宏大意象,意境雄浑苍劲(如《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杜甫:聚焦秋风、白发、冻骨等写实意象,意境凝重压抑(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 语言风格 曹操:质朴刚健,直抒胸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杜甫:锤炼精深,格律严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结论:曹操诗风体现建安风骨的豪迈进取,杜甫诗风展现诗史的忧患深沉。陆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怀古①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注】①写作此诗时,宋神宗决定进攻西夏,动用了自王安石变法以来积攒的所有财富,试图一击荡平西夏。两年后战事惨败。②觜(zī)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运用比喻修辞,写曹军虽然新得水军,实则如云般军心离散,不堪一击。B.颔联“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与前文百胜之威形成反差。C.前两联以记叙为主,后两联用议论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D.本诗借古讽今,从赤壁之战中引出教训,隐含对统治者贸然出兵讨伐西夏的批判。2.本诗所刻画的曹操与《短歌行》中呈现的曹操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陆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怀古①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注】①写作此诗时,宋神宗决定进攻西夏,动用了自王安石变法以来积攒的所有财富,试图一击荡平西夏。两年后战事惨败。②觜(zī)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2.本诗所刻画的曹操与《短歌行》中呈现的曹操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①本诗中曹操意气用事,好大喜功,缺乏理智,最终惨败。他在破刑州后充满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但胜利让他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对潜在危险的警惕,最终输给了对方。②《短歌行》中的曹操求贤若渴,有雄心壮志,他感慨人生苦短,盼贤才来归,借贤才之力,助自己一统天下。感会“手法美”链接考点(2013年江西高考)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问题: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