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老 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史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以博学闻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老子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虚其心,实其腹”老子思想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在政治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权术上在修身上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主题思想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作品简介读文正音明确字音。毂(gǔ) 埏埴(shān zhí)户牖(yǒu)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文本探究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当:正是,正因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植,黏土门窗“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汇集,集合以之为古代车轮:轮、辐、毂、轴“轮”,最外面部分。“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连接轮毂的木条。课文翻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 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 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 无”。所以“ 有”( 车子、器皿、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无”起了作用。文本探究思考: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与“、无”?辐条泥土门窗无车子器皿屋室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老子举车轮、器皿、房屋等生活实例,并以此作比,证明“有”和“无”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同时还使用对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文本探究“无”都在哪些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学习工作时的“劳逸结合”读书时的“思考空间”政治历史领域的“修养生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彰显自我夸耀长久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馀食,剩饭;赘形,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行,同“形”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见,同“现”人们常常厌恶他们为,做文本探究课文翻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企立、跨行根 源急于求成 内心焦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本 质余食赘行令人厌恶有道者不处后果启示:顺道而行,谦虚知足,不可急躁冒进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文本探究司马迁评价项羽:自矜功伐,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马谡失街亭:街亭之战,马谡自荐去守街亭。观察地形后,不依诸葛亮之吩咐,亦不听副将王平之言,执意扎营山上,导致街亭失守,蜀国北伐失败。“不自见”,方晓百姓之心。“不自是”,方有兼听则明。“不自伐”,方可进退有度。“不自矜”,方能行稳致远。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勤勉而行的人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即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释义: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文本探究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知人者如何理解第三十三章“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文本探究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自知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胜人者如何理解第三十三章“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文本探究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自胜者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1岁那年,双腿彻底背叛了我。苦难既然把我推到悬崖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里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上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我与地坛》老子在本章从“自知”“自胜”“强行”“死而不朽”几方面对人生修养提出了要求。你是如何理解这几重人生修养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与热爱,人生才有方向;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受外界影响,不受名利诱惑,懂得知足,并能够坚定自我信念,努力提升自我修养,追求最高人生境界的人才称得上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排除杂念、战胜自我,并且坚定信念努力提升自我修养,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加强自我修养。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运用对偶句和排比,增强气势,层层递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动手去做的有所把持的状语后置状后宾前,以是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同“判”,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一筐土。累,同“蔂”,土筐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文本探究释义: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接近成功不加以干预取消独立性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稀罕,以…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弥补、补救文本探究释义: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课文翻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课文翻译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译文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怎样理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排比句,强调做事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防患于未然。凡事在初始阶段更便于控制,利于解决。事物未变未兆脆弱细微易持守易解决易消解易散失问题未出现容易解决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老子看来如何才能“无败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应当做好准备。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顺其自然,不妄为,不奢望,只一心把事情做好,不在意结局,淡泊处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做事过程中:坚持不懈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总结圣人做法:摆脱欲求的桎梏,自始至终,顺应自然而为。艺术感悟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①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②善用逆向思维: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③语言凝练精妙,句句精警,显出独特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④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理解性默写(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 , 。”(2)《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3)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 , 。”的结论(4)《〈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南怀瑾:《老子他说》对这三家(儒佛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不满社会现实自身修养积极进取使命责任自然天性宁静和谐超越世俗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儒道加法减法异同粮店药店存在差异是前提,互补就是各取所长,融会贯通。儒家——社会伦理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道德完善+社会责任道家——哲学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宁静和谐+超越世俗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儒】又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道】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儒道两家对待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