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任务式课件(共4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长沙》任务式课件(共4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毛泽东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从意象的角度把握词作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词中的意象,理解其营造的意境;体会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体会诗词中展现的时代精神与现实意义。
课堂导入
青春是飞扬的理想,是无畏的担当。1910 年,17岁的毛泽东告别家乡时,在父亲账簿里留下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少年壮志,气贯长虹。
数年过去,青春的热血未凉,理想愈发炽烈。毛泽东挥笔写下《沁园春 长沙》,以湘江秋景为卷,书少年豪情,问大地沉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触摸青年毛泽东那激荡的青春脉搏。
任务一:
知人论世学常识
识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毛泽东著述丰富,有文集、诗词、书法等作品。其作品涵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其文学作品意境宏大,笔调雄浑,诗词直追苏、辛,书法创立“毛草”。
知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是年二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他先后在韶山等地建立了农民协会,并且在韶山成立了农村党支部。
同年九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触景生情,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革命词作。
明文体
词牌名
题目
探究新知·文体知识
词的定义:词,又称 ,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词的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词牌决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不同词牌的规定不同。
长短句
词牌
探究新知·文体知识
词的分类:
(1)按字数的多少分 (58字以内)、 (59-90字)、 (91字以上)。
(2)按流派分为 、 。
词以两片居多,称“ ”“ ”,也称“ ”“ ”。
中调
小令
长调
豪放派
婉约派
下片
上片
上阕
下阕
任务二:
诵读经典,整体感知
重点字音
百舸争流(  )  怅寥廓(    )
峥嵘(      ) 浪遏飞舟(  )
挥斥方遒(  ) 沁园春(  )
万户侯(  )
hóu
qiú

chàng liáo kuò
zhēng róng
è
qìn
探究新知·诵读全词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任务三:
赏析诗词,把握情感
阅读思考
上阕
下阕
眼前景
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忆往事
一字领起
探究新知·整体感知
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
(请用四个短语概括)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探究新知·整体感知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寒秋(我)独立 橘子洲头 (望)湘江北去
倒装句
探究新知·整体感知
湘江秋景图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远眺
远眺
近观
近观
仰视
俯瞰
总写
特点:
数量多,色彩浓,
动作竞争激烈
一幅(色彩绚烂、生机勃勃、壮丽开阔……)的湘江秋景图
静态
动态
意象
意境
找一找具有表现力的字词
“万”“遍”写出了红叶的范围广
“尽”表明了数量多
“透”说明了江水清澈见底
“争”表现了船主动、昂扬、奋发的状态
“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强劲有力之状。
“翔”展示了雄鹰的轻灵自在
自由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炼字
考点: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描写方法)
1.渲染
2.工笔
3.白描
4.动静结合
5.虚实结合
6.点面结合
7.正侧结合
8.多角度写景: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视觉、触觉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如何由意象到意境?
‖“意象”
情感探究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怅:江山多娇然而命途难测,由喜而忧,百感交集
问:追问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体现伟人的胸怀抱负与责任担当。
深层内涵:社会动荡,各种革命力量云集涌动,谁是革命力量的领导者?谁来主宰国家命运呢?
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远大抱负
思考:作者为何惆怅?为何发问?一“怅”一“问”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上阕小结



眼前景
心中情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生机勃勃的
秋景
胸怀博大的
豪情
时间、地点、环境
上阕小结
词的上阕借景抒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从而产生联想,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作业布置
1.背默这首词,完成优化设计A部分。
2.搜集整理此词创作的更多背景知识。





毛泽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和远大抱负。
课堂导入
1925年,我们国家内忧外困,尚在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之下,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业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镇压。
谁来解救中国?
任务一:
文本细读,品味鉴赏
探究新知·整体感知
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阅读思考
1.若你是与毛泽东一同 “携来百侣曾游”的青年,置身当年的校园,会看到同学们怎样的“风华正茂”?试着用具体场景描述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模样。
发挥想象,结合下阕,解读两问:
会看到同学们身着长衫,在教室里专注研读进步书籍,眼神明亮;在操场挥臂呐喊,讨论救国真理时慷慨激昂,手势有力,尽显蓬勃朝气与敢想敢言的锐气。
峥嵘岁月图
你能感受到怎样的“同学少年”形象?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小结:刻画了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他们风华正茂、奋发有为、敢于斗争、藐视权贵,有改造旧世界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阅读思考
2.想象“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场景:湍急的江水中,青年们奋力击水时,心中会涌起怎样的豪情?这个画面与“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志向有何关联?
发挥想象,结合下阕,解读两问:
心中会涌起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豪情。这画面展现的拼搏精神,与 “粪土万户侯” 所体现的蔑视权贵、立志变革的志向相呼应,都是青年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体现。
探究新知·整体感知
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最后三句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一代革命青年壮志凌云,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
昂扬奋发的青春活力
继往开来的英雄斗志
下阕小结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风华正茂
壮志凌云
过渡
奋发有为
斗志昂扬
任务二:
联系现实,谁与争锋
谁与争锋
活动:在《沁园春 长沙》下阕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展现了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拼搏进取的豪情。而当下社会,“岁月静好” 成为很多人对生活的向往。对此,你作何选择?请以 "当代青年更需要 ' 中流击水 ' 还是 ' 岁月静好 '"展开辩论。
辩题与正反方观点
辩题:当代青年更需要 “中流击水” 还是 “岁月静好”
正方:当代青年更需要 “中流击水”。“中流击水” 象征着在时代浪潮中勇于拼搏、敢于挑战、主动担当,这是当代青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所必需的精神,能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反方:当代青年更需要 “岁月静好”。“岁月静好” 代表着一种平和、安稳的生活状态,能让青年沉淀自我、关注内心成长,在宁静中积蓄力量,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谁与争锋
具体要点 分值(总分 100 分) 评分
观点明确,紧扣辩题;对 “中流击水”“岁月静好” 的内涵解读准确;论据与观点关联紧密,能结合《沁园春 长沙》下阕精神或时代背景。 25分
提问针对性强,能直击对方观点漏洞;回答有理有据,不回避核心问题;反驳逻辑清晰,能有效维护本方观点。 25分
发言积极主动,反应敏捷;论据丰富,能结合历史、社会热点等多方面事例;语言表达流畅,有说服力。 20分
能准确概括本方观点及辩论焦点;回应对方辩论中的关键问题;升华辩题价值,体现对青年责任的思考。 15分
语言表达生动,富有感染力;能恰当引用诗词、名言等增强说服力;展现良好的礼仪风貌。 15分
评价量表
谁与争锋
课堂小结
作者在上阕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面对如此景色,联系当时革命形势,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发出惊天一问:“谁主沉浮?”最后,在下阕回答到:“同学少年!”
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歌体裁,因其句式长短不一,又可配乐演唱,所以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词可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词、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课堂练习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表达词人对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的深沉思考的三句是:“ , , ?”
(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 , 。”
(3)《沁园春·长沙》中,点名时间地点的三句是:“ , , 。”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作业布置
1.完成优化设计B部分
2.整理课堂辩论文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