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8张PPT)十二章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南宋朱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论语》知识复习《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知识复习《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内心的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礼,合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中庸”的方法论。“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散文体式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纪传体:中国史书的一种形式,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史记》等是纪传体的典范。论说体:或称为议论类、论辩类文章。广义的论说文,可以涵盖所有的说理论事之作。狭义的论说类文体,则是指以阐释、议论、辩驳为主的说理文章。《师说 》《六国论》等是论说体的典范。《论语》十二章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版,杨伯峻译注)。《论语》儒家经典奢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1.请概括各章内容的要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参考答案:各章内容要点:一、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二、礼、乐以仁为基础三、执着追求“道”四、君子重义而轻利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六、文质彬彬,方为君子七、以“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八、持之以恒九、智、仁、勇是完美人格必备十、克己复礼为仁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十二、《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重难点:于:对、对于(状语后置)而1:表并列 正:使…匡正。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就:靠近。有道:指有道德的人。而2:表目的正:匡正,端正。焉:代,自己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免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理解与感悟】1、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2、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3、简评: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4、启示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不应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爱学习、会学习,才能有大的成就,为国家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而:表假设,如果。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礼,指儒家的礼仪规范。译(一):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译(二):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能讲礼仪吗?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能讲音乐吗?”【理解与感悟】1、这篇言论主要说的是,礼、乐以仁为基础。2、孔夫子认为:礼和乐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它们的核心都在于仁爱之心。如果不懂得仁爱的人,根本谈不上礼和乐的内核。3、简评:“仁爱之心”则是人们心中的道德规范。 “乐” 是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礼是合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4、启示我们“彬彬有礼”是我国传统中赞美君子的语言。而仁爱之心是可以通过学习能够得到提升的一种修养。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力量。它可以影响自己,也可以影响周边的人。就好比我们身边有一部分人,他们并没有很高的学历,或者很大的成就;可是和他们相处的时候,我们会从心底里觉得舒服。这样的人,可以说就是具备仁爱之心的人了。【补充】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如果。可:可以。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做成事)。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闻:懂得,知道道:道理、真理译文: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了。”【理解与感悟】1、这则语录核心是:执着追求“道”精神2、"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朝闻道,夕死可矣 "之"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即道德规范。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3、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4、感悟启示:生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有了生命的我们却应当懂得人生的真理,知道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的。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长度的,而这个长度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往往是不可预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学习做人的道理,尽早让自己在一种理性光芒的照耀下,活得更有价值。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喻:明白,通晓;义:道义。利:利益。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理解与感悟】1、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本质上的区别,提出了义利问题,君子重义而轻利。2、孔子认为,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君子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辨明是非,小人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计算利害。君子小人用心不同,所以他们所明白、知晓的必然不同。3、“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我们应该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处有,可处无”“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这些差别都源于标准不同:义利之辨。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齐:向……看齐,与……平等。而:就内:内心。省:检查,反省。自省:宾语前置译文: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评析】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朝闻道,夕死可矣。情境默写情境默写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译文:质:质朴。文:文饰,文采。史:虚浮,浮夸。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释义二】孔子谈到理想的君子人格,应是“文”“质”并重。文,文采;质,实质,内在的仁德;文质彬彬,是说外在和实质的完美统一。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弘,大,毅,坚毅。任:负担。而:表并列。道:路途。以为:把…作为。已:停止而:承接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理解与感悟】1、概括:以“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2、曾子认为,士人要有着弘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善天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家、为社会挑起重担,走完历史无穷的路。“任重”所以力量要强,不强就会在半道支持不住;“道远”所以意志要坚决,不坚决就会半途消沉下去,放弃追求。3、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4、感悟启示“仁以为己任”,以仁道自任,要把道德和正义推广到每个人,但是“仁”的实现岂是易事,这是一个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努力的问题。实现“仁道”的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对个人来说,当然不可能于生前完成这一重任,只有到死后才会停下来。我们将曾子之语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我们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也会从中获得勇气和力量。第八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为山:堆积土山。为:堆积。平地:填平洼地。平:形作动,填平。篑(ku ì):土筐。覆:倾倒。进:前进。指继续堆土。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1、 原文意思:在本章中,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2、感悟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留下终身遗憾。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知:通“智”,智慧。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虑,勇敢的人不惧怕。”1、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2、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敢。我们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第十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重点:克:克制,抑制。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副词,一旦,表示如果有一天。归:一说赞许,一说归属,回归,回归先王时期的仁道。由:凭,靠。目:条目,纲目。敏:聪慧。请事:请,请求,主要表示敬意。事,从事。实践。译文:颜渊问仁。孔子道:“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第十一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这句话点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重要体现。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兴:抒发情志。观:观察(社会与自然)。群:结交朋友。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迩(ěr):近。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那《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观察政治得失、风俗盛衰),可以培养群体观念(提高人的交往能力),可以学得讽刺时政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 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他还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学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文本探究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论语》十二章一、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二、礼、乐以仁为基础三、执着追求“道”(真理)四、君子重义轻利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七、“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八、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十、克己复礼为仁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十二、《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君子之德修身养性小练笔学完《论语》十二章,你有什么收获?请选择对你最有触动的一句话或某一章,写出自己的感悟。不少于200字。文本探究孔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它为什么还要提倡这样一套显然不会被统治者采纳的体系?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奏效。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拓展提升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对孔子及《论语》不以为然。他说:“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处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求实惠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至于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根据孔子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如他的书从来未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情。”思考:你如何看待康德的观点,应该怎么对待《论语》,其是否还有当代价值?拓展提升论语是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伦理道德的体系。这本质上是一个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正常社会秩序的理论体系。执行这个体系的最大受益者是封建统治者集团,包括属于这个集团中的所有中间层次的个人,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个人。论语是一个操作性差的理论体系。它的重点放在了对非此即彼的两端个别情形的论述上,而忽略了应该是大多数的中间情形。如君子和小人之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 既非严格意义上的君子也非严格意义上的小人,一个正人君子可能会作出小人才有的行为;一个势利小人也可能表现出君子的一面。论语是一个为个人设定了遥不可及的目标的理论体系。孔子心目中无疑存在一个符合其最高理论要求的理想社会的影子,老百姓知书达礼,统治者宽厚仁爱。实际情 况在一定程度上正好相反,封建统治者把温良恭检让留给了百姓,而把任意的生杀大全留给了自己。问题还在于孔子认为物质产品的丰富与这个目标是相背离的,而 社会的进化恰恰是通过这样一个阶段来实现的。拓展提升《论语》的当代价值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确实需要论语的智慧。《论语》中很多精辟的论断对现代价值观的培育有借鉴意义。但是论语的理论体系必须加入科学、民主、法律、公平等等现代文明元素并深入到它的理论内核之中去,才能与健全的商品时代的主流文化相和谐,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一言以蔽之,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业背诵《论语十二章》仿照语录体的形式写几则“名言警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