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十二章
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南宋朱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知识复习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知识复习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
伦理道德范畴——仁,
社会政治范畴——礼,
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内心的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礼,合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
“中庸”的方法论。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散文体式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纪传体:中国史书的一种形式,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史记》等是纪传体的典范。
论说体:或称为议论类、论辩类文章。广义的论说文,可以涵盖所有的说理论事之作。狭义的论说类文体,则是指以阐释、议论、辩驳为主的说理文章。《师说 》《六国论》等是论说体的典范。
《论语》十二章
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版,杨伯峻译注)。《论语》儒家经典奢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1.请概括各章内容的要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参考答案:各章内容要点:
一、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二、礼、乐以仁为基础
三、执着追求“道”
四、君子重义而轻利
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六、文质彬彬,方为君子
七、以“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
八、持之以恒
九、智、仁、勇是完美人格必备
十、克己复礼为仁
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二、《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重难点:
于:对、对于(状语后置)
而1:表并列 正:使…匡正。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
就: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而2:表目的
正:匡正,端正。
焉:代,自己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免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理解与感悟】
1、本章讲的是:
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2、孔子认为,
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3、简评: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4、启示我们
要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不应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爱学习、会学习,才能有大的成就,为国家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礼,指儒家的礼仪规范。
译(一):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
译(二):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能讲礼仪吗?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能讲音乐吗?”
【理解与感悟】
1、这篇言论主要说的是,礼、乐以仁为基础。
2、孔夫子认为:
礼和乐都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它们的核心都在于仁爱之心。如果不懂得仁爱的人,根本谈不上礼和乐的内核。
3、简评:“仁爱之心”则是人们心中的道德规范。 “乐” 是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礼是合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
4、启示我们
“彬彬有礼”是我国传统中赞美君子的语言。而仁爱之心是可以通过学习能够得到提升的一种修养。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力量。它可以影响自己,也可以影响周边的人。就好比我们身边有一部分人,他们并没有很高的学历,或者很大的成就;可是和他们相处的时候,我们会从心底里觉得舒服。这样的人,可以说就是具备仁爱之心的人了。
【补充】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而:如果。
可:可以。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做成事)。
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闻:懂得,知道
道:道理、真理
译文: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了。”
【理解与感悟】
1、这则语录核心是:执着追求“道”精神
2、"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朝闻道,夕死可矣 "之"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即道德规范。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
4、感悟启示:
生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有了生命的我们却应当懂得人生的真理,知道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的。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长度的,而这个长度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往往是不可预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学习做人的道理,尽早让自己在一种理性光芒的照耀下,活得更有价值。
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喻:明白,通晓;
义:道义。
利:利益。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理解与感悟】
1、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本质上的区别,提出了义利问题,君子重义而轻利。
2、孔子认为,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君子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辨明是非,小人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计算利害。君子小人用心不同,所以他们所明白、知晓的必然不同。
3、“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我们应该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处有,可处无”“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这些差别都源于标准不同:义利之辨。
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齐:向……看齐,与……平等。
而:就
内:内心。
省:检查,反省。
自省:宾语前置
译文: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评析】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朝闻道,夕死可矣。
情境默写
情境默写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译文:
质:质朴。
文:文饰,文采。
史:虚浮,浮夸。
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释义二】孔子谈到理想的君子人格,应是“文”“质”并重。
文,文采;
质,实质,内在的仁德;
文质彬彬,是说外在和实质的完美统一。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弘,大,毅,坚毅。
任:负担。
而:表并列。
道:路途。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而:承接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理解与感悟】
1、概括:
以“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
2、曾子认为,
士人要有着弘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善天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为国家、为社会挑起重担,走完历史无穷的路。“任重”所以力量要强,不强就会在半道支持不住;“道远”所以意志要坚决,不坚决就会半途消沉下去,放弃追求。
3、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4、感悟启示
“仁以为己任”,以仁道自任,要把道德和正义推广到每个人,但是“仁”的实现岂是易事,这是一个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努力的问题。实现“仁道”的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对个人来说,当然不可能于生前完成这一重任,只有到死后才会停下来。我们将曾子之语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我们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也会从中获得勇气和力量。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为山:堆积土山。为:堆积。
平地:填平洼地。平:形作动,填平。
篑(ku ì):土筐。
覆:倾倒。
进:前进。指继续堆土。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1、 原文意思:
在本章中,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2、感悟
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留下终身遗憾。
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知:通“智”,智慧。
译文: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虑,勇敢的人不惧怕。”
1、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2、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敢。我们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
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重点:
克:克制,抑制。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日:副词,一旦,表示如果有一天。
归:一说赞许,一说归属,回归,回归先王时期的仁道。
由:凭,靠。
目:条目,纲目。
敏:聪慧。
请事:请,请求,主要表示敬意。
事,从事。实践。
译文:
颜渊问仁。孔子道:“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译文:
其:大概,也许。
恕: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这句话点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重要体现。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译文:
兴:抒发情志。
观:观察(社会与自然)。
群:结交朋友。
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迩(ěr):近。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那《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观察政治得失、风俗盛衰),可以培养群体观念(提高人的交往能力),可以学得讽刺时政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
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他还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学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文本探究
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论语》
十二章
一、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二、礼、乐以仁为基础
三、执着追求“道”(真理)
四、君子重义轻利
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七、“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
八、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十、克己复礼为仁
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二、《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君子之德
修身养性
小练笔
学完《论语》十二章,你有什么收获?请选择对你最有触动的一句话或某一章,写出自己的感悟。不少于200字。
文本探究
孔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它为什么还要提倡这样一套显然不会被统治者采纳的体系?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奏效。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
拓展提升
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对孔子及《论语》不以为然。他说:“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处的东西。”
“孔子只是一个求实惠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至于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根据孔子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如他的书从来未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情。”
思考:你如何看待康德的观点,应该怎么对待《论语》,其是否还有当代价值?
拓展提升
论语是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伦理道德的体系。这本质上是一个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正常社会秩序的理论体系。执行这个体系的最大受益者是封建统治者集团,包括属于这个集团中的所有中间层次的个人,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个人。
论语是一个操作性差的理论体系。它的重点放在了对非此即彼的两端个别情形的论述上,而忽略了应该是大多数的中间情形。如君子和小人之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 既非严格意义上的君子也非严格意义上的小人,一个正人君子可能会作出小人才有的行为;一个势利小人也可能表现出君子的一面。
论语是一个为个人设定了遥不可及的目标的理论体系。孔子心目中无疑存在一个符合其最高理论要求的理想社会的影子,老百姓知书达礼,统治者宽厚仁爱。实际情 况在一定程度上正好相反,封建统治者把温良恭检让留给了百姓,而把任意的生杀大全留给了自己。问题还在于孔子认为物质产品的丰富与这个目标是相背离的,而 社会的进化恰恰是通过这样一个阶段来实现的。
拓展提升
《论语》的当代价值
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确实需要论语的智慧。《论语》中很多精辟的论断对现代价值观的培育有借鉴意义。但是论语的理论体系必须加入科学、民主、法律、公平等等现代文明元素并深入到它的理论内核之中去,才能与健全的商品时代的主流文化相和谐,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一言以蔽之,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业
背诵《论语十二章》
仿照语录体的形式写几则“名言警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