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党费》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党费》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课前导入
“我们的革命先烈和前辈,不但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铺平了道路,并且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王愿坚
学习目标
1.了解王愿坚及其作品,了解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
2.梳理小说的情节,注意叙述方式。
3.分析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4.把握主旨,体会崇高的自我奉献的牺牲精神,提高思想追求。
王愿坚(1929年-1991年),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解放军文艺》的制作。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王愿坚也是部队的指导员。
作家介绍:
王愿坚一生致力小说创作,创作成果颇丰。
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他的作品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作)等。
其作品《支队政委》曾被选作高考阅读文本。
《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
1974年他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剧本 《闪闪的红星》,拍成电影上映后,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
1977年,他连续创作了一组塑造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作品,其中 《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背景介绍
小说创作于“十七年文学”时期。“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特点非常鲜明,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思想积极昂扬。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就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突出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重点刻画英雄形象。本文属于三大类题材中的“回忆”类题材作品.
背景介绍
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了残酷的围剿,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党费》描写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故事原型
听了这样一些故事以后,心情就难以平静了。一些故事的片段经常在脑子里转来转去,一些人物的影子也伴随着故事情节闪现出来。慢慢地心里就起了这样一个念头:不是还有不少人没有听到这些故事吗?如果把这些故事用文字转述出来,让更多的人像我一样受到感染和教育不是更好吗?
于是,我打算试一试。这时,1954年“七一”快到了,《解放军文艺》需要发表宣扬优秀党员的作品,我便想到了卢春兰的故事。这是那次听来的故事之一。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山上的游击队没有盐吃,在村里坚持斗争的青年妇女卢春兰,便组织各家腌了咸菜,凑到一起,交山上的来人带去。不幸,半路上遇到巡逻的敌人,咸菜落到了敌人的手里。敌人把全村群众逮捕起来,用枪杀威胁群众,要查出这事的领头人。当然谁也不肯供出实情。就在敌人要疯狂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男孩子,从容地迎着枪口站出来,说:“是我!” ——王愿坚谈几个短篇小说的写作经过
我的革命战争生活经历不长,却也有些难忘的事情。顺着卢春兰的故事所显露的特点,我想到这么一件事:1944年秋天,我刚参加革命个把月,便碰到日寇的扫荡,当时因为年龄小,上级把我送到一个老乡家里去打 “埋伏”,做了一个大娘的“大儿子”。记得有一次上山“跑反”回来,大娘家里仅有的一点高粱被鬼子喂了洋马了。没有东西吃。当时大娘揭开锅盖,把仅剩的两个地瓜面窝窝递给我。自己抱着才两岁的小妹妹到屋里去了。在我快吃完窝窝头的时候,忽然听到小妹妹哭得很厉害,进屋一看,只见大娘正从篓子里抓出花生壳子,嚼烂了,抹到小妹妹的嘴里去。
还有一件事:1946年一次战斗中,我在战地收殓烈士遗体时,见到过这样一位烈士,他那僵屈的手指上,密密地缠着手榴弹弦,为了记下他的名字,我翻遍了他的衣袋,只找到了核桃般大的一块窝窝头和一个笔记本。笔记本里夹着两毛钱的北海币,钱下面写着:“要是我牺牲了,这钱就是我最后的一笔党费。〞
这两件事,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生活感受,当时曾经教育过我;在学习写作时,它们又使我找到了一条与听来的故事相通的道路,使我对自己所要描写的人物有了粗浅的却比较实在的理解。 ——王愿坚谈几个短篇小说的写作经过
题目解说
“党费”,党员向党组织交纳的用于党的事业和党的活动的经费。
小说记录了红军留守部队一段关于党费的故
事。以“党费”为题,点明了结构小说的核
心对象,间接表现了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围剿(jiǎo))年 八角坳(ào) 黑痣(zhì)
蹑(niè)手蹑脚 熨(yù)帖 岔(chà)子
髻(ji)子 腌(yān) 咂(zā)嘴巴
蘸(zhàn) 熨 yù(熨帖)形近字
mò(蓦)然 日 mù(暮) yāo(邀)请
mù(幕)布 jiǎo(缴)费
yí(遗)弃 kuì(溃)败 kuì(馈)赠
生字: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拐弯抹角:文中指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锣鼓喧天: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欢乐的景象。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急中生智:在紧急中想出好的应付方法。
直截了当:(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
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重点字词:
由““我”缴党费引出回忆(1)
“我”与黄新接头
总费(6-29)
黄新为红军腌咸菜,敌人得信搜查,“我”遭搜捕,黄新教“我”被捕(30-55)
一、速读课文,理清结构
“我”代黄新缴上党费(56-60)
引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和尾声
交代斗争环境,引出主要人物(2-5)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按期向所造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它在文中的含义随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
最初(初次见面)指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
后来(再次见面)指黄新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
最后指黄新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这位女地下共产党员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小说记录了红军留守部队一段关于党费的故事。以“党费”为题,点明了结构小说的核心对象,间接表现了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2. 思考分析: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我”
咸菜
小说以“我”缴党费引出回忆,以“我”的见闻构成小说的素材,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我”是连缀小说材料的线索。
开头写黄新择菜叶子,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小说围绕咸菜展开故事情节。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咸菜”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作品中关于咸菜的细节贯穿始终。
“我”与黄新的第一次见面时,作者安排了三次与咸菜有关的细节;
当“我”完成任务要回山时,黄新掏出党证和丈夫留下来的两块银洋要缴纳党费,“我”不收,黄新说了一句“还是实用的东西好些”,暗示要用钱买盐,腌制咸菜;
在第二次见面时,作者又安排了两个跟咸菜有关的细节;
作品的结尾,“我”把咸菜挑到山上,这就象征着黄新交的党费。
文章线索
“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章线索
“我”在文中是一个线索人物,通过“我”与黄新的两次会面,既串联了故事,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又间接地烘托了人物的性格。
如第一次会面,通过“我”最初的印象,对黄新勾勒几笔,便塑造了鲜明的形象。黄新的动作和言语,加深了“我”对她的认识,也加深了读者对她的认识。以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作者对黄新的看法表达出来。
第二次会面,黄新把咸菜作为党费交给党。黄新热爱党、忠于党的形象充分表现在读者面前。
01
03
02
用第一人称叙述,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表现了她对党的热爱和忠诚,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加深了对黄新的认识。
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贴近读者,让人感动。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文章标题《党费》,从文章内容看应该是黄新同志的,却是用“我”第一人称来叙述,结构巧妙,为什么?
①环境:暗示社会环境。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蘸盐水、抓腌豆角等事,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②人物: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
③主旨方面:孩子在小说中也有象征意义,让“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
小说中如果删去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
小说情节安排有何特点?
(1)人称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
(2)叙述顺序:采用倒叙的手法。
(3)叙述方式:主要采用回忆的方式,围绕缴党费事件。
(4)叙述技巧:既波澜起伏又组织严密
小说的主人公——黄新
“一跟党断了联系,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真不是味儿啊”
——对党组织思念,联系上之后的高兴与激动。
“有我们在,有你们在,咱们想法儿把红旗再打起来!”
——渴望战斗的迫切心情,坚强乐观、自信。
“是有困难哪,可咱是什么人!十八年上刚出头干的时候,几次反‘围剿’的时候,咱都坚持了,现在的任务也能完成!”
——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为了党,你得活着!”“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最纯洁的党性。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
——对丈夫的深情和思念、不舍得用而是交给党
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
——她为了革命甘愿忍受生活与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
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
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
——镇定从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咸菜的重要性
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展现了她伟大的母爱和对党的一腔热诚,誓死也要保卫革命力量。表现她临危不惧,机智勇敢,从容不迫和勇于自我牺牲的光辉品质。
神态、语言描写
4.如果把课文中“妞儿”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妞儿”作为课文中的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着映衬作用。课文中关于“纽儿”的描写一共有五处:
①“我”第一次去接头,打量黄新家时见“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小鼻子一扇一扇的睡得正香。这大概就是她的小妞儿”。小孩睡在“地铺上”, 盖的是“烂棉套子”,足见其生活艰难,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黄新将自己的丈夫送去当红军;丈夫跟随毛主席长征前留下的银洋她硬是没动分毫而留作党费,其对党的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②“我”第二次去接头时,“妞儿”刚拿了一根腌豆角“往嘴里填”就被母亲黄新“拿过来”,这衬托出一个共产党人置儿女亲情于不顾,对同志、对党的赤胆忠心。
③危急关头,黄新交代“我”事情时提到了“妞儿”,交代完后,“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这些细节,与黄新拿过“妞儿”正准备吃的咸菜完全不同,把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疼爱关怀表现到了极致。“妞儿”衬托出了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人性美以及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品质。
④危险过后,“我”“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这是在情节结构上呼应黄新先前对“我”的交代。
⑤见到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这里以政委对“妞儿”的疼爱,侧面表现党对黄新勇于牺牲的精神的高度肯定,以“妞儿”暗示革命后继有人,黄新对党忠诚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所以,“妞儿”这个人物形象是不能删去的。
本文选取咸菜作为党费贯串始终,请说说这样构思有何好处。
《党费》选取了一筐咸莱作为特殊的党费,并以之为主线贯串全篇,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性格和形象特征,这种艺术构思是新颖、独特的。
缴纳党费,本来是每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本文却把咸菜这一笔特殊的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密切联系起来。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开始之后,留下来的红军游击队在山区坚持与敌人作不懈的斗争,敌众我寡,斗争十分艰苦。敌人采用搜山、烧山、移民并村等残酷的手段,企图割断群众和游击队的联系。在这种严酷而又恐怖的情形下,黄新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村里的党员为缺盐的游击队腌制咸菜,作为党费上缴党组织,最后为掩护战友脱险,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化为一个普通的党员,黄新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这样构思,使得平凡的咸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得以凸显。
《党费》这篇小说,虽然有些情节略显夸张,但还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的,如何理解“党费”的特殊意义
“党费”是那个时代共产党员信仰的具体化,对党负责任,对受苦受难的人民负责任。现在的共产党员没有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也不能丢掉这种信仰,不仅仅是按时交足党费,最重要的是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传承信仰,为人民服务。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交了“党费”。
本文有多处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①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
艺术特色
②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章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章和一块银洋;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脆,也为后面咸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咸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③“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文代了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
主题归纳
小说描写了一位年轻女共产党员在敌后艰苦环境里的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斗争顽强、勇于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赞美了她对党的忠诚,讴歌了她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
结束语
习近平:“天地英雄气,干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