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心理健康上册第五课 提升注意品质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心理健康上册第五课 提升注意品质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05.《提升注意的品质》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提升注意的品质
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七年级 单元 第一单元
版本 北师大版 册别 上册
1.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七下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第五课,主题为“提升注意的品质”。教材通过一系列案例、活动和训练方法,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注意力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解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分配能力、广度等品质,并掌握提升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例如,通过“刘星的苦恼”案例,生动地呈现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及其影响;设计了注意力集中程度测验、注意力分配能力测验和注意力广度测验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注意力状况;介绍了秒表训练法、大脑抽屉法、注意力日常训练和倒着数数等注意力自我训练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实用的注意力提升技巧。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注意力的稳定性、分配能力和广度等方面尚在发展完善之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类似刘星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如在课堂上容易分心、做作业时拖拖拉拉、学习效率低下等,这不仅影响了学习成绩,也对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绪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本节课的内容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提升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水平。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游戏体验法、心理测验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和互动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PPT 课件(含案例图片、注意力测试题、训练方法图示)、秒表工具、注意力自评表、小组讨论记录卡。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1.理解注意力的含义和重要性,了解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分配能力、广度等品质。 2.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注意力自我训练,提高注意力的稳定性和分配能力。 3.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活动参与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发言、是否能够认真完成注意力测验和训练活动等。 2.作业评价: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制定一份注意力训练计划,并在一周内坚持实施。 3.实践活动评价:对注意力测验和训练活动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认真参与活动,是否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各项任务,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的专注程度和进步情况。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注意力的含义和重要性,掌握提升注意力的方法,如秒表训练法、大脑抽屉法等。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注意力状况,避免片面性或过度焦虑,以及将注意力训练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持续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品质。 1.通过“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秒表训练”等互动活动,直观体验注意力控制技巧。 2.设计课后实践任务(如每日观察记录),结合小组监督与教师反馈,强化行为养成。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题。 (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玩个有趣的猜谜游戏!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四只动作各异的兔子,有的蹦跳、有的张望、有的发呆……猜猜哪只能吃到胡萝卜?仔细观察它们的动作和方向哦!最快答对的同学将获得‘观察小达人’称号!通过这个游戏,你会发现,专注观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如何提升注意力的品质,成为更高效的‘观察者’!”揭题题 "提升注意的品质"。 通过趣味活动激发兴趣,初步感知注意力对观察力的影响。
二、理论学习 1. 故事讲述:
播放刘星的案例动画(结合 PPT 图文),引导学生思考:
“刘星的问题是什么?他为什么总是分心?”
2. 小组讨论:
分组分析刘星分心的原因(如目标不明确、环境干扰、兴趣缺失),并提出解决建议。 3.克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加强意志训练、养成良好习惯) 通过真实案例引发共鸣,引导学生反思自身注意力问题。
三、活动体验 活动1:注意力集中程度测验
- 学生独立完成15题自评,统计得分并分析结果。
活动2:注意力分配测试
- 挑战“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展示优秀作品。
活动3:注意力广度测验
- 快速记忆图片并复述,评选“记忆达人”。 通过多样化测试帮助学生全面评估注意力水平,增强自我认知。
四、方法训练 方法1:秒表训练法
- 教师示范观察秒针1分钟,学生分组练习并记录专注时间。
方法2:大脑抽屉法
- 设计三个问题(如数学题、观察题),分阶段限时思考。
方法3:日常观察训练
- 布置任务:“放学路上观察三个新事物,次日分享。 通过分步骤训练降低难度,帮助学生掌握实用技巧,提升课堂参与感。
五、总结提升 1. 总结名言:“用心专者,不闻雷霆之震惊。”
2. 课后任务:完成“注意力训练记录表”,坚持每日练习。 强化课程核心,鼓励学生将方法转化为长期习惯。
5.板书设计
提升注意的品质 提高注意品质的方法: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加强意志训练 养成良好习惯 训练方法:秒表法、大脑抽屉法、注意力的日常观察、倒着数数
6.教学反思与改进
05《提升注意的品质》实践性作业单
姓名 时间 学校 班级 组别
一、课前实践性作业题
1.在放学路上或家中,仔细观察周围环境,记录3个你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如建筑物的装饰、植物的变化、路人的动作等)。 2.记录一天中导致你分心的3个场景(如上课走神、做作业时玩手机等),分析原因(如疲劳、兴趣不足、外界干扰)。 3.让学生在家中选择一个相对安静和一个较为嘈杂的环境,分别进行同一项学习任务,如做数学题或背单词,记录在不同环境下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任务完成效率。
二、课堂实践性作业题
1.生活的内容:一是注意力重要性,通过学生上课分心(如刘星故事),说明专注力是学习效率的基础。二是注意力测试,“左手画圆右手画方”,体验多任务处理中的分配能力。三是秒表法(观察秒针)提升稳定性;倒着数数增强抗干扰能力;日常观察(记录放学路线的变化)拓展注意力广度。四是分析分心原因,制定改进策略,将方法转化为习惯。 2.实践的方式:情景模拟,分组扮演刘星分心场景,讨论专注缺失对学习的影响。多任务挑战,实操“左手画圆右方”,记录错误次数并分析原因。日常训练,每日1分钟秒表专注观察、倒着数数抗干扰练习、记录放学路线新发现。自我管理,撰写分心日志,识别干扰源(如手机、噪音),制定“25分钟专注+5分钟休息”计划并执行。 3.素养的目标: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通过专注力训练提升学习效能;增强抗干扰与实践创新意识,促进合作探究,形成积极学习态度与终身发展素养。
三、五步探究解题
(一) 创设生活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情境导入:分组模拟课堂,教师随机播放手机提示音、制造敲桌声或窗外“鸟鸣”干扰。其余学生需在干扰下完成5分钟阅读任务并回答问题,记录分心次数。如果是真实课堂,如何保持专注?”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提升注意的品质》,去寻找答案。 学习任务:分组模拟课堂,观察并记录干扰因素对专注度的影响,分析分心表现及原因;小组合作制定 “抗干扰策略卡”,运用 “秒表训练法” 完成 5 分钟专注挑战,验证策略有效性;撰写实践报告总结提升方法。
(二) 分解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尝试 1.分组模拟课堂,设置干扰因素,如手机提示音、窗外噪音等,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这些干扰因素对专注度的影响,以及自己的分心表现和原因。 2.小组合作制定“抗干扰策略卡”,各小组讨论并制定出应对干扰的策略,记录在卡片上。 3.运用“秒表训练法”完成5分钟专注挑战,根据制定的策略,使用秒表进行5分钟的专注训练,尝试集中注意力,抵抗干扰。 4.验证策略有效性,在专注挑战结束后,讨论并评估所用策略的有效性,分析哪些策略有用,哪些需要调整。 5.撰写实践报告总结提升方法,个人或小组撰写实践报告,总结提升注意力的方法和经验。
(三) 分析学习尝试,讨论学习方案 1.学习准备:秒表、《分心记录表》、“抗干扰策略卡” 模板、干扰音频(手机提示音、噪音等)。 2.学习分工:每组 6 人,角色分配。 组长:协调任务进度,分配角色。 记录员:记录干扰类型、分心表现及策略效果。 汇报员:总结成果,代表小组发言。 干扰控制员:播放预设干扰音频。 学习步骤: a.模拟课堂,轮流扮演师生,记录干扰源(如手机提示音)及个人分心表现(如张望、走神)。 b.制定策略,小组讨论生成 3 条抗干扰策略(如 “手机倒扣”“闭眼深呼吸”),填写策略卡。 c.专注挑战,使用秒表训练法,按策略完成抄写任务,记录专注时长与错误率。 d.验证评估,对比策略使用前后数据,标注有效策略(如 “整理书桌使分心减少 40%”)。 e.总结报告,撰写实践报告,包含干扰场景分析、策略卡、数据对比及改进计划。 4.注意事项:干扰音量适中,避免影响他组;观察记录需客观;策略设计需具体可行。
(四) 把握学习方案, 合作学习行动 1.提供记录表,引导学生分类记录干扰源及分心表现。 2.展示示例策略卡,启发小组讨论思路。 3.讲解秒表训练法步骤,强调任务和时间要求。 4.指导学生对比数据,分析策略有效性。 5.提供报告模板,帮助学生梳理总结内容。
(五) 抓住学习行动, 评价学习成果 1.生是否积极参与模拟,记录是否准确。 2.学生是否按策略执行,专注时长和错误率记录是否真实。 3.数据对比是否科学,分析是否深入。 4.报告的完整性和实用性,鼓励学生提出具体的改进计划。
四、课堂巩固拓展
1.注意力大挑战,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倒着数数注意力训练任务。 2.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的情境,如在图书馆学习、参加考试等,练习如何在这些情境中运用注意力提升技巧,抵抗干扰,保持专注。
五、课后实践性作业
1.学生分享自己在本周实践注意力训练方法的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启发。 2.全班共同制定一份班级注意力提升计划,明确每周的训练重点和目标,如本周专注于提升注意力的稳定性,下周着重培养注意力的分配能力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共同成长。 3.发起为期一个月的注意力训练打卡活动,鼓励学生每天坚持进行至少一项注意力训练任务,并在班级群或专门的打卡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打卡记录和感受,通过持续的实践和相互监督,巩固和提升注意力品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