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荷花淀》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荷花淀》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透过历史的烽烟,读懂文本的深意
——《荷花淀》
教学目标




了解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尤其是1945
年前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基本历史背景
分析水生嫂等女性形象在特定历史条件
下从“家庭中人”向“革命中人”的转变过程及
其代表性。
解读文本中关键细节背后的历史信息与
深层意蕴。
掌握“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文本”的阅读方法。
朗读课文第1段,并结合右图思考:
这段描写美吗?美在哪里?
诗意、宁静、画面感
如此宁静优美的场景,故事却发生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这宁静是真实的吗?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
透过历史看语文
◆本文写于1945年春,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 荷花淀是河北中部白洋淀的一部分。白洋淀,属海河流域,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卢沟桥”事件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组织起水上游击队,配合武装部队作战。他们平时努力劳动,坚持生产,一遇敌人进犯,就迅速地组织起来投人战斗,有效地打击了敌人。
一、历史图景:烽火中的冀中
日寇扫荡后的冀中
思考:了解了这些,再看“水生嫂编席”的画面,除了美,还能想到什么?
编席不仅是生活,更是生产自救、支援抗战的具体行动,是战时生存的必需
二、文本初探:寻找历史的“印记 ”
合作探究:快速浏览课文,结合刚学的历史背景,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历史细节): 在“夫妻话别”和“寻夫遇敌”部分,找出能反映战争时期普通人生活状态的细节。
2、 任务二(社会风貌):文中描写了哪些劳动场景?这些描写在战争背景下有何特殊意味?
3、任务三(民众心理):从水生嫂和其他妇女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中,分析她们对丈夫参军、战争本身、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文本细节/情节 表面意思/感受 结合历史背景的深层解读(可能)

例:水生嫂的“震动”和“酸” 离愁别绪 战争残酷性(生死未卜)的敏感反应




“千斤担子”、“不要被捉活的”
嘱托
战争对家庭责任的重新定义和
对女性尊严的极端要求
水生嫂月下编席
宁静、优美、勤劳
战时经济支撑、妇女承担生产
重任、在艰难中维持生活与支
援前线的坚韧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
朦胧、诗意、环境描写
暗示环境的不确定性、敌情
随时可能出现的紧张氛围
女人们商量去看丈夫
思念、牵挂
战时夫妻长期分离是常态,
音讯难通,探望风险极大
妇女们从寻夫到意外参战
理解、支持
普通民众在战争裹挟下的被动
卷入与主动成长。
结合以上任务,完成以下表格。
三、人物形象
1、聚焦水生嫂:
讨论:水生嫂是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她的这些品质在和平年代可能如何表现?在战争年代又有了怎样新的内涵和表现?
勤劳、善良、温柔、坚韧、深明大义、最终勇敢。
丈夫参军、独自持家、遭遇敌人、参与战斗。
2、历史视角:水生嫂的形象有着怎样的意义?
她是千千万万在抗战中默默承担家庭重担、支持亲人参军、并在危急关头展现出惊人勇气和智慧的农村妇女的缩影。
3、历史洪流中的女性蜕变
思考:水生嫂和她的姐妹们,在故事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偶然的吗?结合历史背景,谈谈她们代表了什么?
起点:
行动:
转折:
高潮与成长:
月下编席的勤劳主妇,送夫参军时的“藕断丝连”
(传统妇女的家庭情感)
克服思念与恐惧,结伴冒险寻夫
(由个体家庭情感驱动)
遇敌船时的惊慌到急中生智
(淀区人民的生存智慧)
无意中“配合”子弟兵伏击敌人
(被动卷入战斗)
战后兴奋地议论,最后自己也学会射击
(主动接受战斗技能,精神觉醒)
历史视角深化:
思考:战争如何迫使她们离开家庭?根据地动员如何为她们提供了新的空间和责任?
点拨:她们的轨迹是千百万根据地妇女的缩影——被历史(战争)推着走,又在历史(抗战洪流)中主动成长,从“家庭中人”逐步成为承担社会责任、参与民族解放的“革命中人”。这种转变是残酷战争环境下的历史必然,也是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
四、 剖析风格:诗意背后的历史重量
2、讨论:这么残酷的战争背景,为什么孙犁把故事写得这么美?作者孙犁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否淡化了历史的残酷?
1、回顾文本中有哪些“美”的描写?
自然风光、人物情感、劳动场景
示例:
(1)风格的选择(“荷花淀派”特点):追求清新、含蓄、诗意之美。
(2)表达特定的历史观和情感:重点不在于渲染血腥和恐怖,而在于歌颂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美好情操(坚韧、乐观、互助、牺牲精神)和生活的诗意(对和平家园的热爱)。这种诗意本身就是对残酷战争的一种反抗和超越,是民族生命力的体现。
(3) 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作品写于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带有一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旨在鼓舞士气。
(4)聚焦人性光辉: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亲情、爱情、乡土情、战斗情谊)更显珍贵。
资料链接
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
——(孙犁《文学和生活的路》)
“诗体小说”
资料链接
情节淡化——不曲折离奇
人物虚化——无姓名、肖像模糊
语言诗化,环境美化,清新淡雅,富有诗情画意
主旨/情感:“美”(人情、人性)
“荷花淀派”(白洋淀派)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
代表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
资料链接
“诗体小说”
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因为,1945年战争还未结束,人民处于苦难时日已久,孙犁写下这样一部具有荷花淀风格的,清新、质朴的,有浪漫主义气息的,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小说,是要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一种——新生的力量,在苦难中获得新生的力量。
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小 结:
孙犁的“诗意”不是逃避,而是源于历史苦难、超越历史苦难的一种美学升华和精神力量,是其“诗意现实主义”的灵魂所在。
方法总结
回顾本课学习路径:
1. 了解历史背景 (冀中抗战的残酷与坚韧)。
2. 重读文本细节 (带着历史眼光寻找“密码”:编席、薄雾、寻夫、遇敌、成长)。
3. 解读人物转变 (理解历史如何塑造普通人,尤其是妇女)。
4. 理解风格深意(明白“诗意”与“历史”的辩证关系)。
这就是“透过历史看语文”的具体实践
结 语
《荷花淀》不仅是一个关于思念和偶遇的故事,它是一曲在特定历史烽烟中谱写的普通民众(尤其是中国农村妇女)精神觉醒与民族坚韧的赞歌。
历史背景让我们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沉重、力量与光辉,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学记录历史、烛照人心的伟大力量。
三、作业布置
1、写作练习:以水生嫂的口吻,写一篇在探望丈夫归来后的日记,融入她对这次经历的感受和对战争、家庭、自身变化的思考(需结合历史背景)。
2、拓展阅读:运用“透过历史看语文”的方法,阅读2025年新高考1卷文学类阅读文本,完成相应题目。
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