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探索太空,筑梦天宫中国空间站的崛起2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课件本节课探索方向01任务背景与里程碑02神舟十二号任务全解析03中国空间站科技突破04航天精神与教材融合05课堂互动与实践探索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载人飞船阶段实现天地往返,突破载人航天基本技术。1999 - 2012神舟一号至神舟十号空间实验室阶段掌握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技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2011 - 2020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站阶段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开展大规模空间应用。2021 - 至今天和核心舱发射,神舟十二号入驻神舟十二号:空间站时代的首次载人任务任务定位中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2021年6月17日发射)核心目标验证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等关键技术国际意义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标志神舟十二号发射任务关键数据Shenzhou-12 Mission Key Data发射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航天员乘组:聂海胜(指令长)、刘伯明、汤洪波神舟十二号在轨任务 timeline6.17快速交会对接6.5小时完成7.04首次出舱活动刘伯明、汤洪波8.20第二次出舱活动安装外部设备9.17返回舱成功着陆东风着陆场中国空间站“T”字构型解析核心舱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包括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三大功能模块。实验舱包括问天实验舱(支持科学实验和出舱活动)和梦天实验舱(专注于微重力科学实验)。组合体功能三舱组合后,形成“T”字基本构型,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驻空间站三大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of the Space Station霍尔电推进系统全球首次应用,大幅降低推进剂消耗,提升航天器的在轨寿命和机动能力。柔性太阳翼发电量提升3倍,可在轨展开面积达66平方米,为空间站提供强劲能源。再生生保系统水和氧气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实现了长期驻留的物资闭环管理。[数据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航天科技的民生转化成果Section Title / 科技惠民航天育种航椒S605、鲁原502小麦推广超1亿亩,极大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与抗性。医疗应用航天材料石英玻璃用于激光医疗设备,实现了更精准的治疗。导航服务北斗系统赋能智慧出行,提供1米级定位精度,服务于交通、物流等民生领域。航天育种推广面积统计 (单位:亿亩)载人航天精神:四个“特别能”特别能吃苦:航天员水下失重训练每次持续4小时特别能战斗:火箭团队108项技术更改保障发射可靠性特别能攻关:自主突破交会对接、再生生保等核心技术特别能奉献:备份航天员邓清明24年坚守岗位教材链接:《太空一日》中的航天精神课文节选杨利伟描述“神秘敲击声”时的严谨态度。精神体现科学探索中的勇气与担当。教学目标通过文本分析,理解“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课堂互动一:航天知识竞答题目1: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名称是什么?(答案:天和核心舱)题目2: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驻留时间是多久?(答案:3个月)题目3:航天员出舱活动时必须穿哪种装备?(答案:舱外航天服)课堂互动二:我的“太空日记”写作写作任务以航天员视角,描写进入空间站第一天的所见所感(150字左右)写作要点运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新闻要素,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实践活动:水火箭制作原理科学原理反冲力与动量守恒定律(与火箭推进原理一致)核心材料2升塑料瓶、降落伞、尾翼、打气装置制作步骤瓶体组装→尾翼固定→降落伞安装→发射调试(下节课实操)国际合作:中国空间站的全球贡献国际实验项目瑞士“太空辐射生物效应”实验、意大利“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开放共享17个国家23个实体参与空间站合作项目,体现了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对比数据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柜数量(23个)超国际空间站初期规模,为科学研究提供强大平台。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参与情况中国航天未来展望短期目标(2025)完成空间站建造,开展常态化驻留中期目标(2030)载人登月任务,建立月球基地长期目标(2045)火星采样返回,深空探测能力国际领先课堂小结:从航天成就到民族自信核心收获掌握神舟十二号任务关键信息;理解航天科技与民生的关联;感悟“自主创新、团结协作”的航天精神。行动倡议以航天人为榜样,培养科学探索兴趣,树立远大报国志向。课后拓展任务After-Class Activities / 实践与探索观看纪录片《天宫》(央视出品,共3集,深入了解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历程)收集航天科技转化案例(寻找1个将航天技术应用于民用产品的实例)小组合作完成水火箭制作(利用废弃饮料瓶等材料制作,并在下节课进行展示和发射)探索永无止境,梦想照亮征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