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课件(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课件(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掌握消息的要素和结构,赏析标题的特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核心素养
三十年飞天路,探索浩瀚宇宙
背景链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以来,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
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2005年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在轨飞行。
2008年神舟七号完成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首次成功交会对接。
2016年神舟十一号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2021年,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时刻和难忘瞬间。3名记者组成航天报道一线团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两地进行了多天前期采访,通宵达旦值守,见证和记录中国航天大事件,并第一时间精心撰写稿件形成见报稿件。
为深入探索宇宙奥秘,推进中国空间站建设与应用,中国航天局面向青少年群体启动 “太空探索研究员” 招募计划 。此次招募需通过层层考核,争夺珍贵的“研究员”席位,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任务情境
背景链接
中国空间站
G
基本概况
名称:天宫空间站(Tiangong Space Station)
建设阶段:2021-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
运营阶段:长期有人驻留,设计寿命10年以上
K
核心组成
天和核心舱:主控舱段,提供航天员生活和
工作支持
问天实验舱:侧重空间生命科学研究
梦天实验舱:专注微重力科学与技术实验
载人飞船(神舟):航天员天地往返
货运飞船(天舟):物资补给
I
国际合作
首批国际合作实验项目已入选,向全球科学家开放
未来可能对接外国舱段或航天器
S
意义
中国首个长期在轨载人空间站
标志中国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
推动全球太空科研合作
准备任务-名词解释
1.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 ,可用于开展各种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2.核心舱:是空间站的关键舱段,相当于空间站的 “大脑”,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还能承担空间站组合体控制和管理等任务。
3.在轨驻留:指航天员在航天器(如空间站)处于太空轨道运行期间,在其中停留生活和开展工作的状态 。
初试:知识笔试大闯关
任务一
获悉 huò xī 交会 jiāo huì 节点 jié diǎn
驻留 zhù liú 关键 guān jiàn
获悉:获得消息,知道某种情况。
交会:会合,聚集。
节点:结构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
驻留:停留。
关键: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预习检测
请同学们研读课文,找出对应的新闻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因
如何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升空至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以及后续按计划要完成的工作。
2021.6.17 9:22发射→15:54对接→18:48进舱
酒泉发射中心→天和核心舱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小组讨论,梳理这则新闻的结构。
引标——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主标——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读一读文章的题目,说一说这个题目和前面所学的《消息二则》题目有何不同?
小知识:标题的种类
标题分“单一标题”和“复式标题”两种。
1.单一标题:只有一个主标题(正题)。
2.复式标题:①引题+正题;②正题+副题;③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题。
正题:揭示消息主题或重要事实。
副题:补充次要事实或说明正题的依据。
引题侧重事件的具体过程与行动结果,是对新闻事实的直接、具象化描述,交代核心动作的完成情况。
正题侧重事件的本质意义与突破性,凸显事件的里程碑价值,上升到国家航天事业的标志性层面,传递核心价值。
神州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引题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正题
引题与正题配合
神舟十二号飞船升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点是什么?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中国航天全新的里程碑,以零的突破宣告中国在载人空间站领域自此开启征程。
完全由中国自主掌控,充满了国人的自豪与骄傲。
这一历史性时刻,是千年飞天梦的今朝绽放,也是宇宙长卷中中国人烙下的坚定印记!
仰望星空,逐梦九天,我们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过。
千年前,举杯邀月舞零乱,抬头看相期邈邈云汉间;
而如今,乘神舟如今直上银河去,从无人到载人,从一人到多人,从舱内到舱外,如今“敢上九天揽月”已成为现实,一个个“首次”不断刷新中国人在太空的印记,一次次腾飞见证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奋进足迹。
复试:项目答辩会
任务二
读完课文,我们发现这则新闻中有很多的数字。请你找出有数字的句子,品一品句子的妙处,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1)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6月17日9时22分”,“3名”,时间和人数精确具体,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的新成就。“准确”“顺利”形容词表现我国航天技术的高超,突出了我国科技的新成就。
从发射到进舱仅用9小时26分,这样的“中国速度”意味着什么?
突出新闻的时效性。同时也展现了任务的节奏非常紧凑。
观察文中所有时间点,思考:为什么新闻要精确到分钟?
中国航天技术高效可靠、航天员训练有素。
资料链接
三国载人飞船与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所用时间对比:
联盟号:48小时
龙飞船:24小时
神舟十二号:6.5小时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发射升空→进入轨道→对接于前端口
请描述航天器从酒泉(地面)到核心舱(太空)的轨迹,文中用什么词串联空间?
以简洁明了的动词串联关键节点,清晰展现航天器从地面到太空对接的完整过程,符合新闻客观、准确的特点,让读者快速把握事件脉络,突出任务进展的连贯性和重要性。
标出所有带“中国”“自己”的语句。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齐读这两个句子,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中国”明确主体,彰显国家身份;“自己”强调自主掌控,与依赖外部形成对比。二者叠加,传递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技术突破到空间主权自主,凝结着对航天事业独立发展的骄傲,也暗含着突破封锁、实现自主创新的激动与底气。
观察以下几个词组,区分其中的动词和修饰语,说说你从这些修饰语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顺利进驻
②首次进入
③精确对接
隐含着对成功的自豪
强调历史突破性
展现技术可靠性
新闻的客观报道中,精准的措辞与细节选择,都在传递一个民族的骄傲。
终试:扬航天精神
任务三
说说这则消息,它给我们传递了怎样的情感?
强烈的自豪感与骄傲感
对科技智慧的歌颂和激励
爱国情怀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畅所欲言:我们可以从航天员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品质?
千年之前,屈原感慨宇宙之大,发出“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的疑问;
千年之后,我们继承先辈愿景,击破万里苍穹,问鼎宇宙洪荒,圆梦九天。
1.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探索动机,进取动力,是一种向未知和未来世界挑战的精神。
养成爱观察、爱提问题、爱研究问题的习惯。
要到大自然中去,去发现新鲜事物。
要更加勇敢地面对未知,无畏的去探索科学,探索世界。
我们向往天空,就保持好奇和探索的精神!
2.理想
景海鹏曾说,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
一个梦想实现了,必须要有下一个梦想,否则人就会垮掉。就像人在太空,身体会失重。从“神七”飞天回来,我就有了“神九”飞天的梦想,“神九”回来之后,因为“神十”隔得太近,我就把目标定在“神十一”。始终有梦,让我脚踏实地。
3.毅力
航天员选拔就像是沙里淘金,千挑万选;
而航天员训练则是千锤百炼,百炼成钢。
从2010年5月加入航天员大队,到执行“神十”任务,1800多个日子,王亚平没有一天休息日,没有任何娱乐,没有在十二点前关掉书桌上的台灯。
致敬中国航天人
当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秉承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把过去千百年来的浪漫想象,一个一个变成了现实,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致敬中国航天人!
课堂结语
探索浩瀚宇宙,是梦想的远航,也是艰辛的跋涉。不论是“嫦娥”揽月,还是“祝融”探火,不论是“羲和”逐日,还是如今的“问天”探苍穹,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向前,无不留下航天人艰苦奋斗的深深足迹。
作为青少年的你们,更要弘扬航天精神,将灵魂触动转化为拼搏进取的“动力引擎”,以“直破云霄”之志,“追风赶月”之姿,“日拱一卒”之功,筑梦苍穹,照亮青春征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