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重温革命岁月 阅读提升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重温革命岁月 阅读提升 课件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重温革命岁月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语文要素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概括性描写的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的写法,既有整体感受,又能突出特点,可以全面地反映人、事、景的形象、状态,充分地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七律·长征》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长征场面的?
关注描写整体的部分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的作用是(  )。
A.总领全诗    B.深化中心    C.画龙点睛    D.升华主旨
A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
(2)“_______”一词是全诗的诗眼,表现了红军面对长征中的千难万险,毫不畏惧,勇敢顽强;“____________”一词则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不怕
万水千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艰难险阻
关注描写局部的部分
(3)诗人在诗中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经历的“万水千山”。其中,“千
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为代表,“万水”以_________
和________为代表,形象地表现了“远征难”。
(4)在“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______和______
的修辞手法,用“逶迤”“磅礴”形容山的______________,这是实际的
山;用“细浪”“泥丸”形容山的______________,这是红军眼里的山。
这样写突出了红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大形象。
五岭
乌蒙山
岷江
金沙江
大渡河
比喻
夸张
巍峨
渺小
不畏艰难、一往无前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形成对比,既表现了红军渡过江河后的_________心情,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凸显了红军战士的__________。


喜悦
神勇
关注描写整体的部分+关注描写局部的部分
①先高度概括……(总写的内容)+接着举例写……(分写的内容)
②将……(整体场面)和……(细节描写)相结合+先整体写……接着
具体写……
③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先整体写……接着具体/分别写……
④既从“面”上描写/展现了……(整体)+ 又从“点”上描写/刻画
了……(个体)
这首诗先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写出了红军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接着举例写了红军经历过的“万水千山”——“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形象地表现了“远征难”,突出了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高大形象。
《七律·长征》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长征场面的?
找出场面描写中的“点”与“面”
(1)第2自然段共有8句话,其中,第1~2句话描写了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情形,
属于“_______”(点 面)的描写;第3~6句话分别描写了五位战士与敌
人战斗时的表现,属于“_________”(点 面)的描写。
《狼牙山五壮士》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分析“点”与“面”
(2)第3句话表明了马宝玉作为指挥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3)第4句话表现了副班长葛振林________________。
(4)第5句话运用了________描写,表明战士宋学义__________________。
(5)第6句话运用了________描写,写出了小战士胡德林和胡福才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战斗作风。
沉稳果敢
对敌人的痛恨
动作
战斗经验丰富
神态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结合全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6)文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不包括(  )
A.让读者既能感受到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位战士的英勇。
B.能较全面地塑造人物形象,使描写更有层次感和画面感。
C.能增强文段的感染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五位壮士的牺牲精神。
D.通过具体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展现了五位壮士面对敌人时的轻松心态。
D
找出场面描写中的“点”与“面”+ 分析“点”与“面”+ 结合全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面”与“点”相互映衬/由面到点,突出/表现了……
②这样有点有面的描写,层次感及画面感极强+既写了……(整体)+又写出了……(个体/局部)
这样有点有面的描写,层次感及画面感极强,既写出了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写出了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群体和个体形象。
《狼牙山五壮士》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①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儿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②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是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A.有个新潮的女孩儿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③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④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⑤刚刚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 B.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下列属于“面”的描写的句子有(   )(多选)
A.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B.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
C.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
D.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
E.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
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地写“天安门前看升旗”这一场面的?
题目拆解,思维建模
关注描写整体的部分
①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儿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②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是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A.有个新潮的女孩儿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③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④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⑤刚刚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 B.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下列属于“面”的描写的句子有(   )(多选)
A.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B.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
C.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
D.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
E.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
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地写“天安门前看升旗”这一场面的?
题目拆解,思维建模
关注描写整体的部分
ABCD
画“_____”的句子都属于“_________”(点 面)的描写。其中,句子A表现了女孩儿_________的心情,句子B表现了老者的动容和升旗现场的_____________。
关注描写局部的部分

急切
庄严肃穆
A.有个新潮的女孩儿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B.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
关注描写整体的部分+关注描写局部的部分
既从“面”上描写/展现了……(整体)+ 又从“点”上描写/刻画了……(个体)
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在描写国旗班的战士时,既从“面”上展现了全体战士的潇洒英姿和英武矫健,又从“点”上刻画了擎旗人抛旗的优美动作;在描写观众时,既从“面”上描写了观众的人数之多、到来之早以及想看得更真切的心情,又从“点”上描写了衣着俏丽的女孩儿、新潮的女孩儿和鬓发苍苍的老者。
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地写“天安门前看升旗”这一场面的?
纪录片中的解说词巧妙地平衡了对人物群体的关注和对具体战士的描绘,请你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 分)
为了攻下歪头崮,日军从沂水县调动了两架飞机参战,轮番俯冲轰炸。二连伤亡惨重。营长王子固牺牲了,副营长徐福牺牲了,连长齐之顺也牺牲了,全连只剩下不到三十个战士,而且大都负了伤。这时人人都非常清楚目前的处境,他们相互鼓励着,已经不能战斗的伤员们,把为数不多的弹药交给了能战斗的战友,没有武器的战士就收集石块、棍棒,等待着那最后拼杀时刻的到来。
中午时分,日军发起最后进攻。排长孙现明双腿被炸断了,可他仍准确地让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战士李兴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枪口喷出的是他无尽的愤怒。亓荣友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他的那个方向,敌人寸步难进。弹药都打完了,只剩下孙现明手中的一颗手榴弹。敌人狞笑着朝他们一步步逼来,却不开枪,明显是要抓活的。孙现明命令李兴诗等三人跳崖突围,李兴诗他们迅速朝悬崖处扑去,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同志们,永别了”,接着响起手榴弹的爆炸声——孙现明同几个敌人同归于尽了。
“宁死不当俘虏!跳崖!”李兴诗站在悬崖边上,平静地对两名战友说。他回头轻蔑地瞟了一眼正步步逼近的敌人,率先跳了下去。敌人个个目瞪口呆,僵尸般待在原地,甚至不敢再往前迈进一步。接着,亓荣友同另一位战友也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
找出场面描写中的“点”与“面”+ 分析“点”与“面”+ 结合全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有点有面的描写,层次感及画面感极强+既写了……(整体)+又写出了……(个体/局部)
纪录片中的解说词巧妙地平衡了对人物群体的关注和对具体战士的描绘,请你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 分)
文中既有对八路军战士群体的描写,如第3自然段中“他们相互鼓励着……等待着那最后拼杀时刻的到来”;也有对其中几位战士的细节描写,如第4、第5自然段中对排长孙现明、战士李兴诗和亓荣友等人的描写。这样有点有面的描写,层次感及画面感极强,既写出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又写出了每位战士的特点。
点面结合
烘托了当时激烈、紧张的战争气氛 
心怀群众、智勇双全
1942年5月,日军纠集3万兵力,再次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形势空前严峻。鉴于敌我兵力对比悬殊,彭德怀、左权等人连日开会研究对策。一切部署完毕,八路军总部各部门于5月23日奉命转移。为保证八路军总部的安全转移,左权不顾危险,站在山头上沉着地指挥战斗。他心里不仅想着总部各部门的安全,也惦记着群众的安危。当看到附近山上还有群众没有脱离险境时,他便命令警卫连长唐万成从已经十分吃紧的兵力中抽出一部分兵力吸引敌军,以便让群众转移。直到安排妥当,左权才不慌不忙地走下山去。
日伪军发觉了八路军分路突围的意图,迅速收缩合围圈,并将一簇簇炮弹砸向密集的人群,给突围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面对这一极度危险的处境,左权一边鼓舞士气,一边督促彭德怀赶快转移。他说:“你的转移,事关重大,只有你安全突出重围,总部才能得救。”彭德怀关注着合围圈里的大批战友,坐在高大的马背上就是不挪动。左权急了,以强硬的语气命令唐万成:“连人带马,给我推!”彭德怀被感动了,挥起马鞭,在警卫战士的掩护下,向西北方向疾驰而去。目送彭德怀离去后,左权又奔向司令部直属队,继续指挥大队人马的突围行动。他的身体这时已虚弱得很厉害,但仍然尽全力指挥着每一个人。午后2时,在十字岭高家坡,利用短暂的休整,左权用嘶哑的声音激励着已极其疲劳的队伍:“同志们,虽然敌情严重,但大家不要慌。我们要胜利,就得一齐冲,一齐冲就要听从指挥。只要冲过前面一道封锁线,我们就安全了。”
左权从容地指挥队伍继续突围,他登上一块高地,尽管声音更加嘶哑了,但他还是一遍又一遍地高喊道:“不要隐蔽,冲出山口就是胜利,同志们快冲啊!”大家见副总参谋长就在身边指挥,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突围的速度也就加快了。
点面结合
烘托了当时激烈、紧张的战争气氛 
心怀群众、智勇双全
感 谢 观 看!
每天花10—20分钟进行阅读训练,进步看得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