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9张PPT)候课要求2、坐姿端正,精神饱满,声音洪亮。3、拿出课本,大声朗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1、准备好课本、笔记本、双色笔、《步步高》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群文连读(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学习目标1.了解郭沫若、闻一多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掌握新诗特点,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月派诗歌特点。2.掌握《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内容,感受诗歌意境美。理解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3.感受《红烛》中意象的内涵,品味语言特点。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中国现代文学天团你知道他们分别是谁吗?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和曹禺自学指导时间:8分钟阅读步步高P9--P11的铺垫预学,完成下列任务①这两首诗的创作于何时?诗人们当时多大?身处怎样的时代?②现代诗与新格律诗的特点?③ 新月派“三美”主张具体指什么?3、检查方式:口头提问作者介绍新诗奠基人—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1906年入新式学堂,其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精神。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写作背景本诗写作于1919年9、10月间。此时中国乃至世界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五四运动蓬勃开展,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民主、自由”的追求空前高涨,许多文学青年投入时代的大潮中,为民族复兴奔走呼号。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提笔写下这首“力的赞歌”。红烛般的一生闻一多(1899—1946)1912年,进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9年,积极参与五四运动1922年,美国留学,学习艺术1925年,回国,办刊物,当教授,民主爱国活动1927年,创建“新月派”1932年,清华中文系教授。1938年,带领学生一起转移到西南联大。1946年,闻一多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演讲,怒斥特务的暗杀行径,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才华横溢的文艺青年,舍生取义的民主斗士。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为悼念民主人士李公朴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暴行在云南大学发出怒吼:“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之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毛泽东曾评价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这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在创作诗歌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人学者闻一多展区写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闻一多正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他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文体知识1.什么是新诗?新诗又称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2.新诗的特点(结合旧体诗理解)主要特点是突破旧体诗的格律限制,押韵自由,语言采用白话,接近口语,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形式+内容)郭沫若卞之琳戴望舒徐志摩艾青代表诗人新诗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诗的语言和形式自由自在地开放缺乏应有的约束,自由成章, 语风散漫,总显得平铺直叙,影响了诗歌的美感。另一方面以太多太盛的说理入诗,使理念多于情感,缺乏对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和更深刻的分析。新诗新月派诗学三美——闻一多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新格律诗的音乐美,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浓丽、鲜明,有色彩感;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是从诗的整体外形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建筑的立体美感。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死 水《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号”究竟该如何读?号:hào ,号角、吹号、号子,站立在地球边上呼唤一个时代的号子,可能是作者暗喻自己是这个时代的号手。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放开喉咙充当号角,为祖国,为民族,为艺术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呼号。基调:昂扬奋进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读准节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滚滚的”:应该重读,读出大海的波涛奔涌的磅礴之势。“力哟!力哟!”像是在呐喊,又像是在招呼,读出一句比一句高的气势。“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要做重音处理。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诗人用“无数的”来限定白云,一改白云轻巧飘忽的传统形象,使其具有了量的厚重;用“怒涌”来修饰白云,使原本轻盈的白云也沾染上狂飙激荡的情绪,成为抒情主体的情感外化对象。“无限”:形容太平洋面积之广、力量之大。“推倒”:拟人手法,极具浪漫主义,把太平洋想象成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要把地球推倒。开头三句运用拟人手法,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通过“怒涌”、“推倒”等词语,描绘出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的洪涛?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的糟粕文化;力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新时期的文明;力的“努力”:呼唤青年要坚持,有理想,有担当与责任,改变弱国愚民的状态。诗人运用排比手法为“毁坏”呐喊,为“创造”呼号,为“努力”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吭高歌!从毁坏到创造再到努力,是层层递进的。体现了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诗人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的革命精神。这三个词可否颠倒顺序呢?诗人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象征象征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使用具体的符号、形象或事物,来代表或暗示另一种抽象的概念、意义或价值观。象征常常被用于文学、艺术和宗教等领域,以传递深层次的含义和观念。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比喻是通过相似性来建立联系,使读者或听众更好地理解或感受所要表达的意思。如:“她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如何理解“力” 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如何理解诗歌中诗人对“力”的赞美?诗人歌颂“力”,歌颂了“力”的形态、“力”的声响、“力”的韵律。诗人歌颂“力”,实际上就是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这首诗里,“力”是什么?如何理解诗歌中诗人对“力”的赞美?自然之力、宇宙之力毁灭之力、创造之力对力的直接赞美动荡的时代对旧世界的破坏蕴蓄已久的力量破坏与创造诗中“我”这个抒情主体的形象。具有怎样的品质?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巨人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自我的形象。他们是被五四时代的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勇担时代重任。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想象奇特。强烈的抒彩。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主旨小结诗人想象自己是一个巨人,立在地球边上看到宏伟壮丽的景象,由此心生对力的赞美、歌颂,以至于对力的倾倒。体现出诗人充实的内心和如沸的激情、气吞山河的胸怀,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豪迈气概。当时代带着不可抵挡的风潮卷席着世界,努力向上的我们都将成为弄潮的巨人。我们可以站在地球边上,俯视寰宇内外的改变;我们可以通过大声放号,表达内心情感的奔涌;我们可以努力去创造、改变,把未来打造成自己喜爱的样子!红烛朗诵要领注意情感的表达、节奏停顿、重音轻音、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等。特点: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咏物诗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如何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请大家自由朗读,并尝试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绪。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赞颂困惑了悟激动感伤彻悟慰藉认同肯定、期望朗读诗歌四 扬 三 抑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第3-4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第5-6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第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1、细读文本,分别概括每一小节的基本内容,即写了红烛什么。有人说,《红烛》的情感始终是在“抑扬”错杂中起伏。诗歌的九个章节中,哪几个章节是“扬”,又有哪几个章节是“抑” 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解构意象,探寻象征意义意象解构: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达感情。红烛蜡炬请大家找出“蜡炬”这个意象在李商隐的诗中主要被分解成了哪几个部分。“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并结合诗句尝试比较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否相同。“蜡炬”被分解为“灰”和“泪”,“红烛”被分解为“色”“灰”“泪”“光”四个部分。二、意象解构,品味内涵1.蜡烛有很多种颜色,诗人为什么选择红色?红烛之红色象征赤诚、炽热、忠心,恰如诗人心中的那抹赤诚之红。在诗人眼里红烛是理想人格的化身。红烛之色红烛特点 作者情感红色 赞颂:红烛赤诚的品质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第一节,凸显红烛的颜色,并联想到诗人自身。红烛的“色”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把“这样红”换成“鲜红”,“吐”换成“掏”,哪个更好?诗中的“这样红”“吐”两个词各有什么妙处?分享交流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吐”字,逼真地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之光特点 作者情感燃烧才能放光 困惑: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醒悟:只有燃烧才能放光“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红烛的“光”象征什么?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二、意象解构,品味内涵红烛特点 作者情感燃烧才能放光 激励:牺牲是为了照亮别人和世界红烛之光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2、红烛流泪的原因是什么?残风的阻挠。残风象征红烛燃烧过程中反动势力。红烛特点 作者情感发光时会流泪 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红烛之泪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第2、3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不误,不误”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对先前的认识进行了彻底的自我否定。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燃烧自我,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红烛的“光”思考:第2、3节,诗人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思考:第2、3节,诗人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一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二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三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如何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历史使命感?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第4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诗人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沉睡的中国人,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的“泪”象征邪恶的行径,残风象征邪恶的势力。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侵”刻画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无私奉献的高尚灵魂。“着急”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的“泪”象征什么?“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体现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诗人大悟::红烛流泪是因“残风”的存在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灰”象征什么?“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第7节,诗人劝勉红烛,也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红烛的“灰”因为要“创造光明”,所以红烛灰心流泪”。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但这是社会使然,表现出诗人既看清现实,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卒章显志,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贰,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能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红烛特点 作者情感红色 赞美:红烛赤诚的品质燃烧才能放光 困惑: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了悟:只有燃烧才能放光坚定:红烛的奉献精神激励:牺牲是为了照亮别人和世界发光时会流泪 伤感:为何流泪?彻悟:原来是受到“残风”侵蚀,所以才壮志难酬慰藉:即使流泪也要奉献自己劝勉:牺牲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意象解构,品味内涵找出两诗中涉及的意象,完成相应表格。《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红光泪灰白云北冰洋太平洋地球洪涛力红 光 泪 灰 总结蜡烛红烛炽热、赤诚希望照亮国家、拯救世人因理想受阻而产生的焦虑之情为拯救世人主动牺牲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为拯救世人主动自我牺牲的理想人格的化身因难以承受相思之苦而悲伤难耐的忠贞因难以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的躯体悲伤之情解构意象,探寻象征意义闻一多展区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诗歌先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些都象征拯救祖国的爱国精神。1、红烛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传承“红烛精神”2、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诗人的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在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传承“红烛精神”课文小结,解读“红烛精神”【诗歌主旨】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凸显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任务一:识“我”读“青春”——试概括两首诗歌中青春的模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的青春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青春青春之力青春之梦任务二:两首诗歌是如何表现青春的情思的?可从用词、句式、手法、风格等角度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浪漫主义色彩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排比反复(叠词)直接抒情,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极具气势,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啊啊;力哟,力哟——诗人(抒情主体)想象站在地球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波涛,并把太平洋想象成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把太平洋和遥远的北冰洋联系起来,把云海和洪涛联系起来,创造出阔大而超越的意境。长短句结合——句式自由,节奏鲜明,不受拘束,使诗歌显得自由奔放,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作。任务二:两首诗歌是如何表现青春的情思的?可从用词、句式、手法、风格等角度分析。红烛象征(托物言志)回环往复(反复)——运用红烛意象,赞美红烛烧蜡成灰、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展示自己渴望发光发热、照亮黑暗、唤醒民众的理想信念,表明甘愿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人格追求。——红烛啊;不误,不误——强烈地表达心中的情感,增强诗歌的形式美和音乐美。比喻、拟人、反问、设问等。句式——每一小节均以“红烛啊”开头,有整饬之美;对仗工整,长短结合,错落有致,体现出了“音乐美”。青春之诗人有何相似之处诗人都处于青春年少时期,又都处在中国黑暗时期,他们彷徨,对现实不满,但又十分关注国家的命运前途,他们怀抱着自己的豪情壮志,希望能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实现心中远大的理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