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共4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共44张PPT)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第一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标: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文明溯源
南方古猿被认为是已知最早的人类,距今约200万年。
公认的最早的人类文明出现在两河流域,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
人类产生后的一百多万年里都处于野蛮的状态,历史学家是如何衡量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了呢?
1、什么是文明?
“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当某个阶段的文化,比较广泛的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经初步形成,社会成员被划分成了阶级或等级,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出现了巨大的公用建筑甚至城市中心,那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文化,就可以称作文明。”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采集狩猎
生产力低
集体生产
产品公有
逐水草而居
依赖自然的采集者
古埃及人采集莲花
纸莎草丛中狩猎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一)前提
开发自然的生产者
农耕
畜牧
生产工具
社会分工
产品互通有无
交换贸易
早期城市
手工业生产
定居生活
社会经济发展
管理、文化
采集
渔猎
农耕
畜牧
国家
生产力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二)标志
根据教材第2、3页,画出从“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到“国家形成”的过程
采集
渔猎
农耕
畜牧
劳动生产率提高
社会分工
剩余
私有
阶级
国家
文字
播种收获
定居
城市
生产力
矛盾
记事
管理
生产力
文明
部落战争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二)标志
古希腊文明
约公元前2千纪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
古埃及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
古印度文明
约公元前3千纪
中国文明
约公元前2070年
二、古代多元文明(一)概况
文 明 成 就 政治(制度) 文 化
西亚两河流域的文明
北非古埃及文明
南亚古印度文明
古希腊文明
①君主专制制度
②《汉谟拉比法典》
①楔形文字 ②《吉尔伽美什》
③洪水方舟传说④60进位制⑤战车
①法老具有至上的权威
②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①神话和文学故事 ②象形文字
③制定太阳历 ④金字塔
⑤莎( suō )草纸
种姓制度
①佛教 ② 《摩诃》《罗摩》;
③创造1到9,发明“0”,按位计值。
城邦制度
①哲学:苏、柏、亚②文学:神话、戏剧
③历史:希罗多德、修昔底德
二、古代多元文明(一)概况
【思考】结合教材第3页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说说古代文明呈现的特点是什么?
统一而又多元
二、古代多元文明(二)统一性
统一性:
1.地理位置:基本上都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气候条件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
2.地理环境:多临近大河流域,自然环境适合农业的发展。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1.古代西亚文明
多元性:
独立发展、明显多元
1.古代西亚文明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
地中海气候
自然环境:
干旱少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水源。
【课堂探究】结合材料,概括古代西亚文明怎样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1.古代西亚文明
材料一:受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
——摘编自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材料二:它处在亚欧非的交通要冲地带,呈开放状,与外界联系相当方便。因此,古代各民族在这里往来、冲突、混杂,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承袭的现象非常突出。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上册
(1)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色彩
(2)经常受到外族入侵、帝国更换频繁、充满不安全感
古代西亚文明
自然环境:
干旱少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水源,利于农业发展。
政治:
①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城市国家。
②古巴比伦王国
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文化:
楔形文字是最古老文字;《吉尔伽美什》是最早的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的60 进位制。
公元前9000年
农业和畜牧业发端
公元前4500年
苏美尔人迁至两河流域
公元前2900年
苏美尔城邦时代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
18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1.古代西亚文明
产生最初文明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1.古代西亚文明
刻在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现存法国卢浮宫。
政权被笼罩上神权主义色彩
君权神授
《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年—1750年在位)颁布的一部著名法典。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
汉谟拉比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1.古代西亚文明
《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1)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2)量刑不一,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3)保留某些原始习惯,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法
《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意义:
(1)维系统治:《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是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强大的标志之一,它把全国法令统一起来,维系了王国统治。
(2)泽被后世:其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不仅被后来的西亚国家沿用,还对西方法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1.古代西亚文明
文化成就
楔形文字
六十进位制度
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吉尔伽美什》史诗楔形文字泥板
公元前
18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1.古代西亚文明
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
公元前
8世纪
亚述帝国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1.古代西亚文明
公元前
8世纪
亚述帝国
波斯帝国
公元前
6世纪
波斯帝国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2.古代北非文明
2.古代北非文明
自然环境:
干旱地区,尼罗河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课堂探究】结合材料,概括古代北非文明怎样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2.古代北非文明
材料二:尼罗河流域……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尼罗河)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因此,埃及文明一般是稳定、保守的……关心死亡,为来世一尤其是国王的来世一作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法老始终被认为是神王……由于这个原因,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的话就是法律。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一:尼罗河每年可以预知且又水势平缓的泛滥则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埃及人则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1)自信和乐观
(2)长期统一、政权较为稳固、航行便利、生活较惬意
古代埃及
自然环境:干旱地区,尼罗河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政治:
①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②埃及新王国
公元前1550年,埃及新王国时期,国王开始采用“法老”尊称神化王权,体现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文化:
象形文字;最早的太阳历;金字塔与圆周率、开平方根;莎草纸
◎《亡灵书》残片
莎草纸质,有31行用黑色墨汁书写的祭司体象形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2.古代北非文明
埃及文明兴起
约公元前3500年
约公元前3100年
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约公元前1550年
埃及新王国
帝国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2.古代北非文明
文化成就
埃及象形文字
太阳历
胡夫金字塔内部的直角三角形厅室,各边之比为3:4:5,体现了勾股定理的数值。底部周长如果除以其高度的两倍,得到的商为3.14159,这就是圆周率。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强化的表现
金字塔墓道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2.古代北非文明
埃及法老图坦哈蒙的金棺
木乃伊制作流程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2.古代北非文明
约公元前3100年
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约公元前1550年
埃及新王国
帝国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2.古代北非文明
波斯帝国
公元前
6世纪
波斯帝国
约公元前1550年
埃及新王国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3.古代南亚文明
3.古代南亚文明
印度河流域
恒河流域
印度河文明主要是农业文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大麦。……与外部世界也有了相当的贸易关系;出口品种包括孔雀、猿猴、珍珠、棉织品、铜、象牙和诸如梳子之类的象牙制品。
自然环境:
三面环海,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课堂探究】结合材料,概括古代南亚文明怎样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3.古代南亚文明
材料一:
材料二:每次外来民族的入侵,都给印度文明带来了新的成分。他们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使之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与此同时,这些外来民族也无不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印度民族所同化。……印度曾被称为是“人种的基因库”,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能在印度被找到……另外,印度目前使用的语言共有18种之多,并且每种语言都包含有其他语言的些许成分。
—刘湍康《浅论印度文明的特征》
高原是抵御印度入侵的屏障
帕米尔高原居民可顺河流而下,入侵印度
开伯尔山口是山脉之间的低地,直达印度河平原,成为外族入侵突破口
古印度民族众多,语言不一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3.古代南亚文明
古代印度
自然环境:三面环海,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雨水丰沛、植被茂盛,利于农业发展。
政治:
①“吠陀时代”
公元前1500年,印度进入“吠陀时代”,出现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②列国时代
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国王当政或实行贵族共和制
文化:
婆罗门教、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公元前3千纪
古印度文明兴起
公元前6世纪
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公元前1500年
“吠陀”时代
公元前2000年
雅利安人入侵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3.古代南亚文明
婆罗门
主掌宗教祭祀
刹帝利
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吠舍
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
首陀罗
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贱民
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
……
其口为婆罗门,
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
其双腿变成吠舍,
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崔连仲等选译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3.古代南亚文明
材料一:在《佛本生经》中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理发师之子爱上了离车族(译为“边地主”)的一个少女。他的父亲劝告他说:“我的儿子,你不要把愿望执著在办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发匠之子,属低级种姓(首陀罗),而离车族之女属高级出身,乃刹帝利之女,因而她是不能和你匹配的。我给你找另外一个与你属同一种姓和家庭之女。”理发师的儿子由于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忧郁而死。
——崔连仲《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材料二:首陀罗或贱民以任何一部分肢体去打高种姓的人,那么他必须被截去那部分肢体;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
——《摩奴法典》
【课堂探究】:材料中体现种姓制度什么特点?
贵贱、等级分明
法律地位不平等
职业世袭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3.古代南亚文明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 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乔达摩·悉达多
(约公元前563一公元前483)
早期佛教作为反婆罗门教、反旧传统而出现的新宗教,早期佛教还主张消除宗教领域的不平等,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认为各等级的人都可以削发为僧,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行而解脱苦难。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提出“众生平等”,对种姓制度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3.古代南亚文明
文化成就
印度数字与十进制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3.古代南亚文明
公元前3千纪
古印度文明兴起
公元前6世纪
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公元前1500年
“吠陀”时代
公元前2000年
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4世纪
孔雀帝国
公元前324年,印度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因为新国王旃(zhan)陀罗崛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农民家族中,故称这个王朝为孔雀王朝,又称孔雀帝国。
孔雀帝国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佛教在孔雀帝国时期得到广泛传播,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4.古代希腊文明
4.古代希腊文明
自然环境:
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及爱琴海中部,三面环水,海岸线曲折、多山多岛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4.古代希腊文明
材料: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在希腊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山岭沟壑,耕地缺乏,土地贫瘠,限制了粮食的生产,人地矛盾突出。迫使希腊从事海外贸易,海外殖民和经济文化交流。而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优良港湾尤为这些活动提供了条件。特殊的地中海气候使得希腊盛产葡萄酒和橄榄油,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商品。
【课堂探究】结合材料,概括古希腊文明怎样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欧亚非三洲要冲,有利于吸收亚非文明
地形气候限制粮食生产,只利于种植葡萄、橄榄等,促进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
人地矛盾突出,优良港湾众多,迫使希腊人进行海外殖民活动
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
有助于形成开放、探索的民族精神
山岭、水域将陆地隔成小块
有助于城邦的形成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4.古代希腊文明
公元前2千纪
古希腊文明兴起
公元前8世纪
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古代希腊
自然环境:巴尔干半岛南部,多山少平原。
政治:城邦政治
①典型特征: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②斯巴达的寡头政治:由少数人掌握政权.
③雅典的民主政治:
多数公民掌权,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力。
文化:
①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
②希罗多德是西方“历史之父”;
③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奠基人;
④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西方哲学基础。
古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人文色彩
《荷马史诗》
材料一:国家政权体是一种寡头政体,有国王、长老会议、公民大会和监察官等。斯巴达的军事制度是全民皆兵。斯巴达人的婴儿刚降生,就由长老检查,健壮者留,病弱畸形者扔入山谷。男孩7岁起送入儿童营,由国家进行统一军事训练(冬夏都要用冷水洗澡、赤脚、剃光头。),直至60岁才可退伍。因此整个斯巴达像一座兵营,崇尚军事和武力要求公民具有勇敢、坚韧、严格守纪的精神,目的是保证斯巴达人的统治。 ——曹顺仙《世界文明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我们是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握在多数人手中。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 ——伯利克里在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五百人会议每日在雅典城 ……由五百人会议中各个部族的成员轮流担任,类似常务委员会按每个部落轮流执掌雅典政务。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4.古代希腊文明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4.古代希腊文明
(1)斯巴达的寡头政治:由少数人掌握政权
(2)雅典的民主政治:
①内容:
多数公民掌权,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大政方针
相似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环境只是有一定的影响,并不能起到决定作用。
②影响:
在民主政治下,公民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这有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使雅典创造了古希腊文化的大部分辉煌;雅典民主政治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制的源头。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4.古代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村社构成。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城邦居民的主体是拥有政治参与权的男性公民集体。城邦公民一般指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出身于公民家庭的妇女拥有不完整的公民权,奴隶以及外邦移民则被完全排除于公民范畴之外。……人们因此把古希腊城邦比喻成“男性公民的俱乐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3)实质: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奥德赛
希罗多德
修昔底德
文学成就
西方历史之父
政治史奠基人
希腊哲学家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4.古代希腊文明
文化成就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4.古代希腊文明
公元前2千纪
古希腊文明兴起
公元前8世纪
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公元前6世纪
建立众多城邦国家
二、古代多元文明(三)多元性 4.古代希腊文明
公元前6世纪
建立众多城邦国家
公元前
4世纪后期
亚历山大帝国
P5思考点: 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两河流域依靠境内河流发展农业,早期的国家因征战逐步被统一起来,因河流泛滥时间不定,所以有洪水和方舟传说,等。
埃及的历法根据尼罗河的涨落规律制定,使用书写的原料来自尼罗河中的植物,尼罗河还提供了通道有助于埃及的统一,等。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人类文明的产生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前提: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
标志: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
区 域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实行制度 文化成就
两河流域 苏美尔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位制、战车和车轮
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为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 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法老至上的权威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筑和数学、莎草纸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恒河流域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文明 巴尔干半岛南部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城邦制度 世界文学瑰宝、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