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单元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单元导语关键词:1.在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2.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日本大化改新后初步建立中央集权国家。3.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共同缔造了非洲文明。4.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中古时期世界的多元面貌
印第安文明下的美洲
封建、信仰时代的欧洲
伊斯兰文明下的西亚与北非
班图文明下的西非和南非
南亚次大陆
中华文明下的东亚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及整个世界的相对平衡的多元文化格局。不同文明为人类历史作出了贡献,应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中古时期:世界历史上的5--15世纪一般称为“中古时期”
单元知识思维导图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5-15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中古时期,亚欧非等地文明异彩纷呈。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学习目标】
(1)从历史解释角度把握封君封臣制度,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认识西欧庄园经济的兴盛及庄园经济中农奴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客观地认识封君封臣制度的历史作用。
(2)从时空观念角度掌握中古西欧王权发展、拜占庭帝国兴衰、俄罗斯强盛的历程。
(3)运用史料实证论证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运用唯物史观理解认识城市兴起的意义。
(4)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理解认识基督教在中古西欧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时空定位】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线索梳理】根据“时空定位”图示并快速浏览教材,你能梳理出本课知识学习的线索?
黑暗与曙光交织
的西欧---封建时代
赓续与扩张成就的
东欧帝业
学习线索
拜占庭:查士丁尼:“崇武”与“尚法”
俄罗斯:伊凡四世:“集权”与“扩张”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经济:庄园经济制度
文化:基督信仰时代
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商品经济发展 城市复兴、自治
大学的兴起,科教出现新气象
什么是中古时期?
世界历史上的5--15世纪一般称为“中古时期”。即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和探索时代兴起。
一、黑暗与曙光交织的西欧---封建和信仰时代下的欧洲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地理大发现,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兴起,欧洲开始向近代社会过渡。
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开始使用的。
中古骑士制度
材料1中世纪时期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无知和迷信的时代","宗教的言论置于个人经验和理性活动之上"。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留下来的遗产,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中世纪看作是文明衰落的时期;启蒙学者认为理性优于信仰,因此将中世纪视为无知和迷信的时代。曾经"黑暗时代"等同于"中世纪"。---《 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中世纪》
材料2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中世纪早期(约500—1000)动荡不安、变化不断,从西罗马帝国的分崩离析延续到
较为稳定、自信的西欧文明的出现。中世纪中期(约1000—1300),人口逐渐增长,财
富得以汇聚,城市得到发展,教育得到振兴,疆域也在扩张。晚期(约1300—1500)则
见证了可怕的灾难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化。……然而在1500年时,欧洲的生产技术、政治
结构和经济组织的发达却使之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相比具有绝对优势。
—[美]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思考:你如何评价欧洲的中世纪?谈谈你的看法。
【问题探究】:关于欧洲的中世纪
提示:把中世纪看作“黑暗”时代的观念,不符合唯物史观。从西欧本身来说,中古
时期的欧洲既是欧洲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又是承接欧洲古典文明和近代的桥梁
。因此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是有一定偏见的。
“黑暗”与“曙光”相互交织
(一)“黑暗时代”的欧洲中世纪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哪些制度?
尽管这是一个基督教的信仰时代,我们却总能透过布满城堡和教堂的中古景色,看到一种很不精致的封建制度和一种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欧洲兴起。政治是分散格局的,社会几无安全和秩序可言,通过采邑的层层分封骑士们结成了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但基督教会却宣称它高于世俗权威,从而构成了教会对于世俗政府的限制。常年的战争使得地方领主成为地方上的保护者和剥削者;因战争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采邑、庄园等制度正在把带有军事性质的组织变成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在这样的环境里,中世纪的欧洲人长期生活在贫困的社会里,精神不免走向悲观和虚无,这正好为宗教的盛行铺平了道路。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中世纪是野蛮、专制、愚昧的黑暗时代。
——布克哈特
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
经济上:庄园与农奴制度
思想文化上:基督教信仰时代
1.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元化社会。蛮族入侵摧毁了旧的罗马帝国,但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听凭各个部族各行其是,自己搞自己的社会组织……西欧社会就出现了几百个甚至几千个封建实体。 ——魏光奇《欧洲中世纪的明显特点》
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
材料一: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
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
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西方社会史》
材料二:封君封臣……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
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臣也
可以反抗。任何没有直接签订契约的人之间不存在直
接的权利或义务关系。因此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世界历史读本》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图片)及所学知识,探究西欧
封君封臣制度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影响。
封君
封臣
提供土地与保护
效忠、服兵役(主要义务)、提供金钱
(1)主要内容
(2)主要特点
纽带:土地(采邑制)
契约意识:双向权利义务
等级森严: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层级间相对独立
王权有限
(3)影响
①国王或皇帝成为名义上最高统治者,与各级
封建主联合起来,成为西欧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自行使权
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中古欧洲谚语:“我的附庸的附
庸不是我的附庸”
9 世纪中叶查理帝国分裂
实质:是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问题探究】结合图片材料及所学知识,请独立完成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的异同比较表。
相同点 目的 内容(权利义务) 特点 结果 不同点 西欧(封建社会) 西周(奴隶社会)
维持方式(手段)
维护统治
都有一定权利,需要承担义务
等级森严,层层分封
前期加强地方统治,后期造成地方割据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来维系,不可越级统治
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来维系,天下共主
2.经济上:庄园与农奴制度
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了解庄园的哪些信息?
经济——自给自足
社会——等级鲜明
领主自营地 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农民 份地 农奴 份地 农奴耕种,自耕自收。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向领主缴纳租税
自由农 份地 自由农民耕种,自耕自收。自由农民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向领主缴纳租税
【问题探究】西欧封建庄园和农奴制度的特点。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治理
单位 管理人员 职能
封建 庄园 庄园主 或管家 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
行会(商会) 行会、商会的上层分子 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把持城市政权,开展城市治理 。
基督 教会 教主 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都必须获得教会的许可。
特点:领主拥有庄园所有权利,规模有大有小;农奴负责劳作,无人身自由,受到剥削;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庄园是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政治单位。
新的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成为基督教文明,信仰时代开始了,
连同它所孕育出来的全部产品,都不再重复希腊罗马文化的风格。在整整一千年中,
西欧人一直无法摆脱精神个肉体的深刻矛盾,他们既痛苦又无奈地同包括自己在内的
周围一切进行永无休止的战斗。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时期欧洲基督教的组织---教会的地位如何?
(1)经济上:它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2)政治上:它也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3)精神上: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它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中古欧洲社会结构、绘画、音乐、建筑、民族性格以及社会方式的各个细节中,
都带上了基督教的色彩。
3.思想文化上:基督教信仰时代
基督教神权至上,束缚人性;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97年克洛维接受洗礼
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而这位教皇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这就是"卡诺莎之辱"。
中古西欧封建社会是二元社会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教会为代表的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
上述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政教合作
政教冲突
教权高于王权
(二)“曙光”初显的欧洲中世纪
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十一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正如布罗代尔说:“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
没有哪个时代比中世纪更令人兴奋、惊叹。这是半梦半醒的一千年。
——威廉·曼彻斯特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阅读教材16-17页,归纳十一世纪以来中古西
欧孕育了什么新的因素?
政治: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经济:生产力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复兴、自治和市民阶层壮大
文化:大学的兴起、教育与学术出现新气象
1.政治上: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中古后期11世纪——15世纪 )
封君封臣制度下,封臣取得了在自己土地上行使行政和司法权力的特权,实际成为割据势力。中古中后期(11世纪),随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古西欧的王权是如何加强的?
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权力,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影响:这些国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兴的王权集中国家)
2.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 城市复兴、自治(中古后期11世纪——15世纪 )
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城市的规模很小,人口数量般不超过5000人。13世纪时,英格兰最大的城市伦敦只有4万人左右,像法兰西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拥有超过5万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数。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欧的城市是如何兴起的?城市又是如何获得自治的?有何影响?
(1)城市的兴起
手工业者
商人
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
城市兴起
提供稳定环境
农业繁荣
工商业复兴
耕地面积增加
动力技术提高
剩余产品
直接推动力
(2)城市自治
目的:争取自治权
方式:进行谈判、金钱赎买和武装暴动
(3)影响
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教材P17“思考点”)
3.大学的兴起,科教出现新气象
1088年博洛尼亚大学;1261年巴黎大学;1096年牛津大学;1209年剑桥大学
材料:中世纪大学最早出现在交通便利、商业贸易比较发达、拥有自治权利和人身自由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一系列的物质基础。 ——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被誉为"世界大学之母"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意大利)
世界顶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是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
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是法国卓越大学计划高校。
是一所世界顶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是英语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学。
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思想解放)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所学,谈谈你如何认识欧洲的中世纪是“黑暗”与“曙光”相互交织的时期?
黑暗 曙光(变化)
政治上 封君封臣制度,分裂混战 王权强化,民族国家形成,议会兴起
经济上 封建大庄园和农奴制,发展缓慢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思想文化上 基督教神权至上,束缚人性 大学兴起,促进思想解放
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绝对不是非黑即白,必须基于客观史实才能做到理性认知,才符合唯物史观。
中世纪的欧洲,确实有诸多让后人觉得黑暗与蒙昧的地方,如宗教迫害、审判异端和火刑杀人。但同时,中世纪欧洲不仅仅只有“黑暗”、“蒙昧”这些关键词。其黑暗迷糊中也有自己的光亮点,其蒙昧无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觉醒。他们在昏庸无道中也有创造和累积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诸多因素,如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大学创立、宗教信仰、城市扩张、草坪文化、建筑雕刻、图画艺术、行会商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
【问题探究】:中世纪之问:黑暗还是曙光
二、东欧:赓续与扩张成就的帝业
(一)拜占庭:查士丁尼:“崇武”与“尚法”
(1)建立与发展: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又称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
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2)扩张: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几乎恢复了昔日罗马帝国的辉煌。
查士丁尼大帝:统治期间(527 ~ 565 年在位),不仅阻挡了野蛮民族在边疆的骚扰,甚至几乎恢复了昔日罗马帝国的光辉,因此后人称这段时间为拜占庭帝国的第一次黄金时代。查士丁尼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成为超越时空限制的法律大全。
查士丁尼的贡献——“赓续”罗马法(崇法)
查士丁尼及随从
《罗马民法大全》
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查士丁尼法典》序言
标志罗马法最终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3)拜占庭帝国衰亡
6世纪中期之后
7世纪中后期
9世纪之后
13世纪初
1453年
阿拉伯人不断进攻拜占庭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
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
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1453年,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由于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拜占庭帝国又面临外部多个军事势力(诺曼人;塞尔柱突厥诸国)的进攻,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11世纪时仅剩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
贡献:
①对基督教、希腊罗马文化以及西亚、北非等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影响世界
②它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的古籍,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③对东欧文化影响巨大
传承——拜占庭的延续
材料1 基辅罗斯采取拜占庭的制度,广泛接受拜占庭文化。
材料2 俄罗斯直接从拜占庭那里继承了东正教神学传统,包括神学的主体、方法和特色。拜占庭神学是随着作为一种信仰的东正教以及东正教文化一起传入俄罗斯的。 ——张百春《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
拜占庭旗帜 莫斯科大公印章 俄罗斯国徽
拜占庭风格的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
俄罗斯最早的国家是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由北方的瓦兰吉亚人与正处于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斯拉夫人结合建立而成国家制度和宗教信仰深受拜占庭影响。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叙述俄罗斯是如何崛起与扩张的?
(1)莫斯科公国:13世纪中期,被蒙古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
(2)伊凡四世:“集权”与“扩张”:
“集权”: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称为“伊凡雷帝”(即"可怕的伊凡"或"恐怖的伊凡")
“扩张”:伊凡四世开始了俄罗斯对外的扩张。先后吞并了喀山汗国(1552年)、 阿斯特拉罕汗国(1556年)和西伯利亚汗国(1579年),还打败了克里木汗国,俄国的领土向东大幅推进,蒙古人从此不再成为威胁。
(二)俄罗斯:伊凡四世:“集权”与“扩张”
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 世纪初)
17世纪末,彼得一世时期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1672年-1725年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
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年-1796年。被尊称为"大帝",即俄罗斯帝国历史上两位大帝之一,俄罗斯跨进了世界列强行列
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叶卡捷琳娜二世
中古时期的欧洲
西欧
多元的区域文明
东欧
政治:
封君封臣制
经济:
庄园与农奴制
思想:基督教的神权统治
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俄罗斯的崛起
建立与衰败的过程
《查士丁尼法典》
崛起的经过
伊凡四世、彼得大帝
叶卡特林娜二世
内容
背景
特点(与分封制的区别)
庄园的组成、特点
份地的类型、特点
农奴与奴隶的区别
黑暗与曙光交织的西欧 - -封建时代
赓续与扩张
成就的帝业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