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 4 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
2.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阿拉伯政权的发展
7世纪
多部落并存,相互
混战;
多神崇拜
6世纪
622年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8世纪中期
建立起地跨亚非的
大帝国
632年
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7世纪中期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一、西亚——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大食国”,当时唯一与中国大唐相提并论的国家
8—9世纪鼎盛,10世纪衰落,1258年被蒙古西征军灭
穆罕默德接受天使的启示
伊斯兰教的传承
伊斯兰教的最基本信条
2、统治
(1)政治: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以掌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2)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城市繁多,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文化
A.吸收和融合: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
B.交流和传播: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政教合一,集权专制
“哈里发”一词系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代理者”、“继任人”。穆罕默德去世后,伊斯兰教先后推选出四位继承人,称之为“哈里发”。进入帝国阶段后,哈里发转为世袭制。
处于政权顶端的哈里发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既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领袖。
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实奴仆.
——《古兰经》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穆罕默德
人最美的装饰品是知识。 ——阿拉伯谚语
阿拉伯人的商业范围
造纸术:杜环在游历撒马尔罕时,看到来自唐朝怛罗斯战役的战俘,开设了造纸作坊,造纸术因而传到了大马士革、开罗等城市。
火药:早在八、九世纪时,和医药、炼丹术的知识一起,硝也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当时的阿拉伯人称它为“中国雪” 。
阿拉伯数字
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适应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 8 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思考探究: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探究: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
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
⑤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
当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的时候,伊斯兰文明正经历着它的黄金时代……几乎所有领域里的关键性进展都是穆斯林在这个时期里取得的……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所以能眼光看得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们的肩膀上。
——尼克松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中世纪欧洲文化史上居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所谓“黑暗”时代。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从此,欧洲重新发现了希腊学术著作,一股研究古典文化的气氛,油然而生,为欧洲新文化——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并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阿拉伯人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思考探究:阿拉伯帝国繁荣的文化成就对人类历史进程有何重大影响
1、对世界——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对西方:
①为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把东方的技术发明传入西方,有利于后世西方社会的转型,也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条件。
3、对中国
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奥斯曼政权的发展历程
14 世纪进军欧洲
13 世纪兴起于两河流域
一、西亚——奥斯曼帝国(1299年—1922年)
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
16世纪后期地跨
亚非欧大帝国
至此,古代世界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有:
波斯、马其顿、罗马、东罗马、阿拉伯、奥斯曼
政治
经济
文化
①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首都: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
①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
②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③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路上丝绸之路因此不畅通)
奥斯曼土耳其人信奉伊斯兰教
2、统治
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帝国
1.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就其历史发展过程看,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有( )
①地理位置都位于西亚地区 ②都信仰伊斯兰教
③政治制度中体现政教合一特点 ④通过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哪个国家政权与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关( )
A.阿拉伯帝国 B. 奥斯曼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俄罗斯帝国
3.奥斯曼帝国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请你列举几个类似的国家名称。
B
A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
小试牛刀
二、南亚—印度
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
公元前4世纪 亚历山大入侵
分裂混乱
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 孔雀帝国,奉佛教为国教
1世纪——4世纪 大月氏入侵,建贵霜帝国,与汉、罗马、安息并称四大帝国
4世纪——6世纪 笈多帝国
7世纪 戒日帝国,玄奘西行
分裂混乱
13世纪——16世纪 德里苏丹国,1526年被蒙古后裔灭,进入莫卧尔王朝时期
1、笈多帝国(约320年~约540年)
(1)建立:4世纪初兴起, 基本征服了北印度。
(2)文化:印度教兴起,逐渐发展为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1206~1526)
建立:突厥人
国教:伊斯兰教
最高统治者:苏丹
地方:划分为行省
政教合一
由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是德里苏丹统治的社会基础……德里苏丹国正是利用这一社会基础,建立起伊斯兰国家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苏丹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君权和教权于一身……在苏丹之下,中央政府由若干个部组成,分别掌管税收、司法、军事和文书等,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在地方上,德里苏丹将各地划分为23个省,任命各省总督来统治。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中古时期,南亚印度地区先后建立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4世纪初期笈多帝国统一恒河流域
B. 笈多帝国实行政教合一体制
C. 突厥人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D. 德里苏丹国家以印度教为国教
C
小试牛刀
公元1世纪前后,日本各地形成100多个小国
公元3世纪中叶, 大和兴起
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公元6世纪下半叶开始,大和国出现统治危机
公元10世纪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庄园经济和武士集团兴起(庄园与武士的关系?)
12-19世纪,幕府政治时期: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
(幕府政治的特点:天皇只保有名义,将军掌握实权;武士与将军的关系?)
646年,孝德天皇主持“大化改新”,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日本进入封建时代
1853年美国以炮舰打开日本国门;1867年大政奉还,天皇掌权;1868年明治维新
三、东亚——日本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太政官相当于尚书省、八省实际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门的综合)
地方:国、郡、里。 仿效《唐律》颁布律令
经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建筑风格 日本都城的建设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语言文字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
教育方面 天智天皇在京都设立大学,后来学制逐渐完备,学习的内容与唐时期大体相仿。
文学方面 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民欣赏。
艺术方面 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宫廷还请唐乐师教授音乐
科学技术 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
生活习俗 唐人所喜爱的马球、角抵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开始当做药材,到平安时期已经兴起了喝茶之风。
日本模仿中国隋唐的表现
劈风斩浪的遣唐使船队
遣唐使印
唐代斗茶与日本茶道
材料 一 从1633年到1639年,德川幕府先后颁布了五个所谓的“锁国令”:完全取缔基督教;不准日本人出国;禁止葡萄牙船只来航;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材料二 当葡萄牙人从澳门遣使企图恢复贸易特权时,幕府将军下令说“应烧毁船只,处死主要使节及其随从,让这个邪恶的先遣队荡然无存。”
材料三 1641年颁布的第六个条令把荷兰人限制在长崎岗中部的人造岛屿——出岛,并且只允许荷兰人和中国人来日本经商。
——《日本史 1600~2000》
思考:德川幕府的“锁国令”会给日本带来什么影响?
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高丽王朝建立,效仿唐制。
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十道,实行科举考试;
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上,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
14世纪末,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

三、东亚——朝鲜
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日本侵朝形势图
明军统帅李如松
露梁海战的中朝联军统帅
——邓子龙、李舜臣
中国古代文献中早有“朝鲜”名称记载。《山海经》谓“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天毒。”“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尚书大传》则记载“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为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管子》则出现了“发朝鲜”之称。根据这些记载,“朝鲜”位于中原以东的大海中,并且是周朝分封殷商贵族箕子的所在地,其语义不明,有日出之地、因水为名(潮、仙二水)、“来朝之韩”等多种解释。《史记》则有《朝鲜列传》,记录了卫满朝鲜的历史。
1392年,李成桂创建朝鲜王朝。为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参考了高丽古名“朝鲜”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宁”,遣使请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国号。朱元璋认为“朝鲜”是古名,而且“朝日鲜明”出处文雅,因此裁定朝鲜为新国名。
1.武士是日本以武艺为专业的社会阶层,日本封建社会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庄园的形成与壮大
C.幕府政治在日本开始 D.西方殖民者入侵日本
2.12世纪的日本,建立了幕府统治,下列有关幕府表述正确的有
①幕府体制下天皇只是国家名义上的象征
②武士听命与将军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
④17世纪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与朝鲜先后立国,两国共同的表现有
A. 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B. 实行大化改新,推动社会发展
C. 建立幕府统治 D. 实行锁国体制,保护国家安全
D
B
A
小试牛刀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材料二: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农民必须给国家服劳役(庸)或纳布代役,农民必须向国家交土产(调),男子必须服兵役,兵器本人自备,军权归属中央。
请回答:指出这是日本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并分析该事件产生的影响?
事件:大化改新。 影响:推动日本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读者》杂志评论说: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警醒。历史上“闹钟”闹过了多次,中国也被惊醒了多次。请结合材料和所学,就你如何认识中日关系,写一篇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少于400字。
汉:倭奴国王金印,公元57年中国东汉光武帝赐(1784年在日本志贺岛发现)
唐:遣唐使 仿唐大化革新
明:倭寇--日本海商与海盗集团(中国史记载明朝的
东南沿海抗倭斗争)
近代前期: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二十一条”“
近代后期:抗日战争
现代:中日关系正常化
当代:钓鱼岛问题、靖国神社的问题等等
拓展探究2:
(632-1258年)
(1299年—1922年)
约320年~约540年
1206~1526
7世纪——16世纪末
公元前3世纪—17世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