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单元学习目标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单元导语关键词:1.在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2.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日本大化改新后初步建立中央集权国家。3.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共同缔造了非洲文明。4.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中古时期世界的多元面貌印第安文明下的美洲封建、信仰时代的欧洲伊斯兰文明下的西亚与北非班图文明下的西非和南非南亚次大陆中华文明下的东亚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及整个世界的相对平衡的多元文化格局。不同文明为人类历史作出了贡献,应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古时期:世界历史上的5--15世纪一般称为“中古时期”单元知识思维导图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5-15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中古时期,亚欧非等地文明异彩纷呈。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学习目标】(1)以时空观念了解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发展;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伊斯兰教创立和阿拉伯帝国的统一及统治;从唯物史观角度正确看待阿拉伯帝国扩张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2)运用时空观念把握奥斯曼帝国的建立与发展;从唯物史观角度正确看待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对相关地区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3)以时空观念了解日本和高丽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从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大化改新,掌握其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运用唯物史观正确认识日本幕府统治。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时空定位】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线索梳理】根据“时空定位”图示并快速浏览教材,你能梳理出本课知识学习的线索?伊斯兰文明下的西亚和南亚中华文明下的东亚学习线索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唇齿相依的邻国-------朝鲜西亚南亚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亚洲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朝鲜日本越南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大美亚细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亚洲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一、伊斯兰文明下的西亚、南亚与北非“伊斯兰”含义为顺(服)从,指顺(服)从安拉和他的使者穆罕默德“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称谓,意为独尊(信仰)安拉、服从先知的人。伊斯兰文明是一个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明,探索伊斯兰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对理解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 (信安拉)信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使者)信天使 (信天使)信《古兰经》是安拉的“启示”(信经典)信宇宙间一切事物皆为安拉前定(信前定)信“死后复活”即“末日审判”(信末日)念功:穆斯林一生必须完全理解、绝对接受地背诵“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拜功:穆斯林每日分别在晨、晌、晡、昏、宵5个时间内朝麦加方向礼拜祈祷5次;每周五和重大节日到清真寺参加集体礼拜(称“主麻”拜)。课功:穆斯林应慷慨施舍,每年交纳四十分之一的财产济贫税,作为献给安拉的贡品和虔诚的行为。斋功:穆斯林必须在斋月每日从黎明到日落禁食。朝功:穆斯林一生如条件允许应朝觐麦加一次。教义:宗教信仰:六条基本信条宗教义务:五项基本功课 即“五功”7世纪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多神崇拜6世纪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8世纪中期建立地跨亚非欧三国的大帝国632年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7世纪中期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麦地那叙利亚巴格达波斯中国唐朝印度河埃及北非西班牙西临大西洋北接黑海与里海东接中国唐朝东南印度河南包整个半岛西南尼罗河下游1、阿拉伯政权的建立(一)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穆罕默德《古兰经》根据穆罕默德生前言行(启示)纪录编纂而成,共114章,6200余节,内容丰富,对虔诚徒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风俗和卫生、结婚和离婚、商业和政治、犯罪及惩罚、和平与战争予以指导。【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阿拉伯帝国兴起的过程。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鼎盛时期)阿拔斯王朝因旗帜尚黑,称黑衣大食)四大哈里发时期哈里发选举产生632年661年1258年750年穆罕默德时期622年蒙古西征倭马亚王朝:由穆阿维叶依靠埃及和叙利亚穆斯林大贵族支持建立;哈里发由倭马亚家族世袭,旗帜尚白,称白衣大食(1)政治领域: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最重要的是宰相、枢密院和财政部等。宰相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财政部负责收支。政教合一君主专制(2)经济领域:①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②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③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自主学习】经济发展的表现首都巴格达,扼水陆交通之要冲,极盛时期城市人口多达150万,……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几英里长,停泊着数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也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从波斯运来香水和蔬菜,城里竟然还有专卖中国货的市场。听欧莱叶说,长安城里也有类似的专卖阿拉伯商品的市场。 ----------《世界史》(古代史编)朱寰、马克垚【问题探究】结合上面地图和材料,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阿拉伯大规模的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三大洲各个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世纪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3)文化领域阿拉伯文化的成就:数学 传播阿拉伯数字 改进印度数字,传播各国通用伊本穆萨《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医学 伊本西那《医典》 欧洲大学教科书,亚洲广为流传天文 白塔尼《萨比天文历表》 东西方天文表蓝本文学 悬诗《一千零一夜》 吸收各地民间故事,译成多国语言《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阿拉伯数字:古代印度人首创,阿拉伯人将这种数字改进并传播到全世界;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阿拉伯人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亚非古国文明的营养,融汇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精华,创造了兼容东西方文明的阿拉伯文化。(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文化的特点。(2)根据史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贡献。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创新性史料一 ……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史料二 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火药武器等都是经阿拉伯人的手传入欧洲的;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也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再如阿拉伯数字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人学会以后,加以改造,并于12世纪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阿拉伯人传播了中国科技发明、印度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阿拉伯版本保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为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1)对西方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对中国(3)对世界阿拉伯人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史论形成】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阿拉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贡献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提示:①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城市繁多,为文化发展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②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改进。③统治者重视知识,开放宽容的态度;并统治者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④阿拉伯人征服的都是有千年文明的地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阿拉伯 帝国 特征政治经济文化【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及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下列表格主干知识归纳: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君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同时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领袖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同时,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呈现繁荣景象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并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阿拉伯人无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的美誉。(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14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两河流域上游)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1453年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16世纪后期1.奥斯曼帝国的建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奥斯曼帝国兴起的过程帝国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统合。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农民和工商业者承担各种苛捐杂税;帝国政府控制欧亚商路,东西方贸易受影响。政教合一,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军队的主宰。阿拉伯政治体制的延续者(三)南亚:中古时期的印度1.笈多帝国(320-540)①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②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1)政治统治:(2)印度教的兴起: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印度教亦称新婆罗门教,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融合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思想,又吸收印度其他的民间信仰,最终演化而成。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法显旅印:法显399年从长安出发,402年进入北天竺,后入中天竺(恒河流域),遍访佛教中心地,探寻佛教经典。411年从海路回国,413年回到东晋建康。法显将历经15年30国的印度求经见闻写成《佛国记),又名《法显记》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2.德里苏丹国(1206-1526)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206年,阿富汗古尔王朝统治德里的总督库特布丁·艾伊拜克自立为统治印度的苏丹,定都德里,标志着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的开始。以伊斯兰教为国教。(1)建立:(2)统治:①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政教合一②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伊斯兰教在印度传播,对印度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伊斯兰教成为印度第二大宗教。加深了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对立,导致尖锐的宗教矛盾。后来,统治者提倡频繁接触,相互之间形成广泛影响;相互借鉴吸收,形成众多教派。德里苏丹国货币伊斯兰文明影响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延续者(二)中华文明下的东亚---日本、朝鲜1.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历史沿革早期神话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后裔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国并即位为天皇。弥生时代初期出现了陶器、铁、铜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渐成为一个农业社会。弥生时代中期,位于九州的奴国国王向汉朝朝贡,并获赐金印。古坟时代飞鸟时代(大化革新)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幕府时代明治时代大正时代昭和时代平成时代令和时代(2019.5.1)秦汉之际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46年孝德天皇孝开始“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10世纪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形成庄园;贵族、庄园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重要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17 世纪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1)历史发展历程(2)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故名。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隋唐)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孝德天皇“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大化改新)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它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使日本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问题探究】请从大化改新的视角看中华文明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日本 唐朝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太政官相当于尚书省、八省实际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门的综合) 地方:国、郡、里 中央: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地方:州县制经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活习俗城市布局建筑风格文字货币样式唐文化对日本深远影响(1)政治方面:参考了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2)建筑风格方面:日本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3)语言文字方面: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日本人民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4)教育方面:在京都设立大学,后来学制逐渐完备,学习的内容与唐时期大体相仿。(5)文学方面: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民欣赏。(6)艺术方面: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宫廷还请唐朝乐师教授音乐。(7)科学技术方面: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8)生活习俗方面:唐人所喜爱的马球、角抵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开始当作药材,到平安时期已经兴起了喝茶之风。(3)幕府统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①庄园经济的形成: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②武士集团的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权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土地国有制 土地私有制幕府时代形成:12世纪末(1192年),镰仓幕府的建立。幕府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利。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赋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幕府时代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1603年由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在日本江户(今东京)所建。至1867年德川庆喜被迫宣布还政天皇为止(即大政奉还),共经十五代征夷大将军,历时265年。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闭关锁国”)1633年,德川幕府发布命令,规定:一、除特许船以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二、除特许船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国。如有偷渡者,应处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六、外国船到来,应即呈报江户。并应按照往例……派遣监视舰船。九、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之货物。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中古部分》认识:一个国家要维护独立,实现民族振兴,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交往联系,不断汲取外来先进技术和文化,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德川幕府颁布了什么政策?你有何认识?2.唇齿相依邻国--朝鲜(半岛)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高丽大将李成桂1392年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牺牲。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7世纪末10世纪初14世纪末16世纪末政治 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实行授田制文化 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朝鲜历史的发展历程李舜臣①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促进阿拉伯文化的繁荣②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实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③朝鲜的新罗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儒学经典和辞章治学广为传播。【问题探究】:在中古时代,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辉耀东西。结合本课所学,列举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出超”影响周边国家的主要史实。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列岛、中南半岛的越南以及以后随着移民中南半岛及南洋群岛的大部分地区都曾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共同打造一个带有鲜明中华文明的文化圈。课堂总结中古时期的亚洲伊斯兰文明下的西亚、南亚中华文明下的东亚邻国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阿拉伯帝国的文化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中古时期的印度(南亚次大陆)笈多帝国笈多帝国的统治印度教的兴起德里苏丹国:突厥人建立、政治统治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大化改新--日本社会封建化幕府时代的到来12世纪末,镰仓幕府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唇齿相依的邻国朝鲜7世纪末,新罗统一半岛10世纪,王建建立高丽王朝14世纪末,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政教合一多种宗教中央集权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13世纪初,蒙古兴起于中国北方,先后灭亡西夏、金和南宋等。大约同时,蒙古发动西征,横扫欧亚大陆。到13世纪中后期,蒙古占领了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学习拓展(教材P26)1219~1225年,成吉思汗拉开了蒙古西征的第一幕。他发动第一次蒙古西征,以战争手段严惩杀害蒙古使者和商队的中亚大帝国花剌子模国,此次西征远抵里海与黑海以北、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为日后第二次及第三次的西征奠定良好基础。1235~1242年,成吉思汗孙子拔都再次率领西征,远至钦察、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建立了第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钦察汗国。1252~1260年,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进行第三次西征,远至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国家或地区,并在波斯地区建立了又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伊利汗国。此三次西征,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被人称为世界"征服者"。积极:①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技术交流,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整个丝绸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只有一个国家控制,这使得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比其他战乱时期要容易得多。发达的驿站制度,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蒙古统治者重视东西方商业往来和技术交流;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②把当时更为先进的中华文明带到了西方,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罗盘等传播到西亚及欧洲,间接影响到欧洲日后的文艺复兴。同时,把少量西方文明带回中华大地,平衡了双方科技的差距。③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消极: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经济、文化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在蒙古帝国的扩张中,多个城池被夷为平地。在西亚,自巴比伦时期建立的农田灌溉系统被彻底破坏,大量良田成为荒芜。在中国,繁华的宋朝被消灭,经济、文化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在花剌子模旧都玉龙赤杰、巴格达、佩斯等许多城市,蒙古军队屠城,大量杀死当地百姓,有的城市甚至被多次屠城,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蒙古西征的影响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019年5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