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单元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单元导语关键词:1.在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2.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日本大化改新后初步建立中央集权国家。3.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共同缔造了非洲文明。4.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中古时期世界的多元面貌
印第安文明下的美洲
封建、信仰时代的欧洲
伊斯兰文明下的西亚与北非
班图文明下的西非和南非
南亚次大陆
中华文明下的东亚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及整个世界的相对平衡的多元文化格局。不同文明为人类历史作出了贡献,应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中古时期:世界历史上的5--15世纪一般称为“中古时期”
单元知识思维导图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5-15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中古时期,亚欧非等地文明异彩纷呈。
第5课 古代非洲和美洲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非洲、美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学习目标】
(1)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视角,把握班图人、马里、桑海、大津巴布韦等文明成就或表现;运用唯物史观理解非洲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2)运用时空观念掌握桑海、大津巴布韦等文明的兴衰。
(3)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美洲印第安三大文明中心的区域范围、存在时间以及主要成果;以唯物史观理解美洲印第安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从历史解释角度,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初步掌握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的方法。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时空定位】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线索梳理】根据“时空定位”图示并快速浏览教材,你能梳理出本课知识学习的线索?
班图人与古代非洲文明
印第安人与古代美洲文明
学习线索
非洲、美洲各区
域文明的
多元面貌。
南非文明:津巴布韦国家
西非文明:加纳、马里和桑海
东非文明:阿克苏姆王国
玛雅文明----尤卡坦半岛
阿兹特克文明---墨西哥谷地
印加文明-----南美洲库斯科
班图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团。是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国家的主要居民。主要分布在北纬4°以南,包括刚果盆地、 大湖地区、 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流域。考古资料证明,班图文化的真正发祥地在东非大湖及刚果河下游地区。
人们时常认为非洲的农业技术是从欧亚大陆引进的。……考古研究标明,非洲许多地区早在公元前就开始开采铁矿,就掌握了冶铁知识。……公元前2世纪到5世纪期间,冶铁技术通过已学会使用铁的班图农民传到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包有铁头的锄和装有铁头的斧使农业有可能扩展到非洲的森林地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
班图人对非洲文明的贡献。
1.认识班图人
一、班图人与古代非洲文明
贡献:
①农业:培育出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
②畜牧业:驯养牛,引进绵羊和山羊。
③手工业:掌握冶铁技术
8—13世纪初加纳
13—15世纪马里
15—16世纪桑海
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
10-15世纪东非沿海产生一系列国家海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4世纪阿克苏姆
王国进入鼎盛
创造了古代的非洲文明(班图文明)
(1)东非:阿克苏姆王国、东非沿海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2)西非:加纳、马里、桑海
(3)南非:津巴布韦
非洲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前3000年左右
进入西非森林地带
前2000年
开始
东迁
公元11世纪
成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主要居民
班图人的活动区域轨迹
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一)古代东非文明
(1)阿克苏姆王国(今埃塞俄比亚地区)
公元前后兴起。4世纪鼎盛,居民主要从事农牧业,国际贸易也很兴旺,信仰基督教,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发展--城市国家兴起
①条件:非洲东海岸,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的传入 。
②代表: 10—15世纪,东非沿海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一系列城市国家兴起。
③特征: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桑给巴尔
蒙巴萨
摩加迪沙
二、古代非洲文明(班图文明)
中国、罗马、波斯、阿克苏姆、是3世纪时世界四大强国。 ——基督教作家马尼
阿克苏姆金币
(黑非洲最早铸币的国家)
(二)古代西非文明
8—15世纪。加纳、马里、桑海等国家是中世纪三个连续出现的西非帝国。
经济:
①丰富的黄金资源,
②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
③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1)加纳 (8- 13世纪)
①是中世纪出现的西非的第一个帝国。它被称为“黄金之国”。
②由于位于撒哈拉食盐产地与黄金产地之间的连结点上,加纳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好处。
③在公元10- 11世纪达到了顶峰,1076年后逐渐衰落。
8—13世纪初加纳
13—15世纪马里
15—16世纪桑海
8—13世纪初加纳
13—15世纪马里
15—16世纪桑海
(2)马里(13--15世纪)
①政治: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西非最强大
②经济文化:外贸兴盛;城市和文化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3)桑海(15-16世纪)
15世纪攻灭马里,确立在西非霸主地位,16世
纪达于极盛,1590年,摩洛哥军队入侵逐渐衰
落。
①政治: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②经济: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重要力量
③文化: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桑海人
马里国王曼萨· 穆萨
材料一:马里很多奴隶都是在扩张战争中俘获的。……奴隶是经济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象牙、奴隶、盐、和动物皮毛在穿越撒哈拉贸易中十分重要,但黄金是最重要的物品。……令人难以置信的麦加朝觐之行以及在开罗随之而来的知名度,让马里在北非、中东甚至欧洲名声鹊起,大批学者、商人定期到访马里。
——据【美】戴维 C 康德拉《中世纪西非诸帝国》整理
材料二:阿斯基亚·穆罕默德大帝是桑海帝国最伟大的君主。他将众多的王子、贵族吸引到廷巴克图留学,使得廷巴克图成为盛极一时的学术之都,“盐从北方来,金子从南方来,知识和学问,都得从廷巴克图来”这句流传至今西非谚语,生动描述了廷巴克图学术之盛。全盛时期的廷巴克图有十几所大学和120座图书馆,大学里不但教授古兰经,还有历史、天文甚至逻辑学。 ——摘自李安山《非洲古代王国》
材料三:大学培养出的一批文人,可以组成有效的帝国官僚机构……桑海帝国比前两个帝国更复杂。全国明确划为几个省,每个省设一名长期任职的省长。帝国还有早期职业军队,甚至还有几个部,分管财政、司法、国务、农业等。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理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叙述的古代西非马里和桑海时期的社会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这些国家走向鼎盛的原因。
经济上:奴隶制经济;与先进文明区域的经济贸易往来繁荣
文化上:吸收外来文化,与先进文明区域文化交流频繁
思想学术上: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学术兴盛,人才众多
政治上:国家行政架构相对完善,分工明确,提升行政效率
探究古代西非国家走向鼎盛的原因
(三)古代南非文明
津巴布韦国家
①兴起: 4—5世纪,班图人开始兴建巨石建筑群
②发展: 11世纪末,建立津巴布韦国家。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津巴布韦”一词源于邵纳语,意为“石头建筑”或“石头城”。大津巴布韦是一个围墙围成的圆表区域,内有房屋和庭院。围墙高9米,厚约5米,顶部砌着大石块。沿山谷向下延伸,在约24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散布着许多石头建筑,包括一座围墙围着的庙宇和稍小一些的建筑物遗迹。大津巴布韦遗迹是一个大面积的复合体,有防御工程、塔状建筑和排水系统,占地达一万多亩。
【思维拓展】参考教材(历史纵横)理解中非交往源远流长
曾遣使前往黎靬(亚历山大城)
汉武帝
杜环(第一个到非洲并且留下记载的中国人,经历写成《经行记》
唐朝
汪大渊可能到过今摩洛哥和东非沿海地区,撰写《岛夷志略》
元朝
郑和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1971年
中国重返联合国,非洲“黑人兄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帮助多个非洲国家走出贫困
新时代
明朝
材料一:阿克苏姆文明是一种在多种文明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混合型文明,与阿克苏姆王国的兴衰相始终。阿克苏姆王国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和商旅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融。阿克苏姆文明正是在各种文明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世界历史》第一册
大津巴布韦遗址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非洲文明的特点。
西非与北非之间活跃的沙漠商队
探究:中古时期非洲文明的特点
阿克苏姆方尖碑
多样而不平衡
1.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独具特色。对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和交流传播有着深远影响。
2.地理环境对文明影响巨大。非洲土壤易风化流失;东高西低及高原众多的地形,使河流难以形成大的冲积平原,这些均限制了非洲农业的发展。因此很多非洲国家便依靠丰富的黄金、象牙等资源进行商业贸易,从而使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3.具有明显的区域延续性和一定的扩散性。如东北非的古埃及文明到今埃塞俄比亚地区的阿克苏姆文明,再到东非沿海地区的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既体现了东非文明的延续性,也体现了东非文明逐渐从北向南的扩散性。再如西非的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既体现了西非文明的延续性,也体现了西非文明逐渐从西向东的扩散性。
4.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由于交通不便,古代非洲一般只能通过东北非与外界进行联系,因此大多数古代文明部族往往处于孤立封闭的状态,社会发展进程非常缓慢。
非洲分成三部分: 非洲本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的非洲(“欧洲的延伸”的大陆北缘)、亚洲的非洲(尼罗河流域。)。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们从来就是这样”,“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历史哲学》
【思维拓展】结合所学知识,你同意材料中黑格尔的观点吗?
不同意。非洲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历经磨难,独立自主的创造了非洲特色的文明。
(提示: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印第安人与古代美洲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玛雅文明
印加文明
美洲文明创造者——印第安人(从何而来?)
(1)农业: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
(2)文明: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创造了玛雅、
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是对除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印第安人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国。印第安人在没有受到任何外来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发明农业、手工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
了哪些独特的灿烂文明?
1.“蒙古人种移民说” :早在距今40000年到18000年前,由于白令海峡处于结冰期,从而形成了一条天然通道从亚洲通向美洲,随后亚洲的蒙古人便从白令海峡迁移到了美洲地区,这也是如今印第安人是黄种人的由来。
2.“殷人东渡美洲说”:在商纣王时期,曾经有一支25万多人的庞大队伍从亚洲东渡美洲,最终在美洲地区定居了下来。这也是后来考古学者发现大量商朝船锚、甲骨文以及其他的遗迹的原因所在。
(一)玛雅文明
玛雅文明
(1)兴起: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曾非常繁荣。15世纪中
期,玛雅文明衰落。
②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
员成为平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③城市建筑精美,规模宏大;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④制造精美陶器;独特的表意文字;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 20进位制,知道 “零” 的概念。
玛雅文明是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约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玛雅人创造了辉煌的玛雅文明。
(2)特征:
①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
二、印第安人与古代美洲文明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知识,概括玛雅文明的特征。
(二)阿兹特克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1)兴衰:14世纪,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世纪初,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 1521年为西班牙人毁灭。
阿兹特克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玛雅文明的许多成就,但自己也有独创。
(2)表现:
①政治: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 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 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
②经济:农业为基础。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③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位于特斯科科湖岛上,全城水渠、桥梁和道路纵横交错。面积大,人口多。
(太阳金字塔与神庙)
“浮动园地”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知识,概括阿兹特克文明的表现。
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实际是庙宇,神庙修建于金字塔形的平台之上。 最大的太阳金字塔塔基为四边形,塔高 65 米,南北长 222 米,东西宽 225 米,体积比埃及的胡夫金字塔还要大。
1325年阿兹特克人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特诺奇蒂特兰,一座巨大的人工岛。
特诺奇蒂特兰城遗址
(三)印加文明
印加文明
(1)兴衰:12世纪,以秘鲁库斯科为都城建国;13世纪逐渐崛起。 15世纪末 16世纪初,印加帝国鼎盛。后由于内乱日趋衰落,1533年,西班牙殖民武装攻占库斯科,印加帝国逐渐走向灭亡。
(2)表现:
①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②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
官,以贵族充任;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
③为征税和征兵,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④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
⑤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反抗。
印加人结绳记事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知识,概括印加文明的表现。
【教学拓展】失落之城 ——印加人的古城马丘比丘遗址
1983年印加文明的“得力之作”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文化遗产名录。马丘比丘被称作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马丘比丘”在印加语中意为“古老的山巅”。古城海拔2280米,两侧都有高约600米的悬崖,峭壁下则是日夜奔流的乌鲁班巴河。由于其圣洁、神秘、虔诚的氛围,马丘比丘被列入全球10大怀古圣地名单。
经专家们测量,这成千上万块巨大的花岗岩石来自于600米以下的山谷里。当时的印加人连车辆和畜力都不会使用,怎么能够把几十吨重的石头搬到这么险峻的高山之上。那些巨大的石块很明显留有像人们切奶酪一样切割的痕迹。石块之间没有灰浆,没有水泥,更没有使用任何粘合剂,但却拼得天衣无缝、牢固无比。
区域 文明 时间 成就
中美 玛雅文明 约公元前1500年形成 15世纪中期衰落 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城市国家;
城市建筑精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精美的陶器;独特的文字;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兴起 16世纪进入鼎盛时期 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经济基础是农业,发明“浮动园地”;太阳金字塔
南美 印加文明 12世纪建立,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 统治机构体系完善贵族政治;土地国有;为征兵、征税编制人口调查表;完善的道路系统。(马丘比丘遗址)
文明 特点 印第安人在没有受到任何外来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发明农业,在手工业和贸易发展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二、印第安人与古代美洲文明
【课堂小结】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印第安文明为何衰亡?
史料三: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时期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史料二:流感不像钢刀那样寒光闪闪,但印第安人都躲不开它。……天花比所有的枪炮消灭更多的印第安人。四下流行的鼠疫正在使这些地区荒芜。受鼠疫感染的人都倒地身亡:鼠疫吞食人的身躯,啮噬人的眼睛,封住人的喉管。一切都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史料一: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写本被当作“魔鬼的作品”焚毁,祭司遭受掳杀,仅有部分作品传之后世。——《世界通史》(王斯德)
提示:
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疾病、瘟疫等灾害;
②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孤立发展,内部之间缺乏交往等
印第安文明衰亡的原因
【合作探究】印第安人文明与美国历史的关联。
两种观点:关于印第安人文明与美国历史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看法。
观点1 认为: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美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美国史的古代部分;
观点2 认为:印第安人文明与美国历史没有直接的关联,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美国的"古代史"。
你赞同哪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同意观点1(参考提示)(1)印第安人文化是世界古代文明之一,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有过重要贡献和影响;(2)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印第安人也是其中一个民族,且是美国土地上最早的居民。
同意观点2(参考提示)(1)印第安人虽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有过一定影响,但对近代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宗教的发展,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2)美国文明是建立在欧洲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及宗教的基础之上的,美利坚民族是欧洲民族融合的产物。美国历史不是在印第安人历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3)即便以印第安人文明作为美国历史的开端,仍然缺少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中间仍然存在很长一段空白。
古代非洲文明
古代美洲文明
古代希腊文明
古代中国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西非文明
南非文明
东非文明
北非埃及文明
回顾第二单元所有内容,简述中古时期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的各自历史发展状况?(参考单元引言)
古代西亚文明
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不平衡性,但是都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古代非洲与美洲在近乎与世隔绝的状态下独立发展。非洲是人类的发祥地,也最早迈入了文明的门槛,东非、西非、南非都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印第安人在数万年前由亚洲辗转迁徙至美洲,给这块西半球的亘古荒陆注入了盎然生机,玛雅、阿兹特克、印加文明虽然只剩下文化遗址,其文明成就却依然引人遐思。两大洲的文明最终稀碎于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甚至陷入百年孤独。
这段历史启示我们:文明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只有在开放交流中才能涅槃重生。
中古时期的世界
政治 ①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②出现了众多地域辽阔的大帝国。③东亚的日本、朝鲜深受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如日本通过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后初步形成律令制国家,后形成幕府政治
经济 ①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②大帝国对各区域经济交流产生重要影响。拜占庭帝国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桥梁;阿拉伯商人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延伸和繁荣;奥斯曼帝国一度经济繁荣,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西非环印度洋贸易发达,通过阿拉伯人与印度、波斯和中国有贸易往来
思想 ①区域文化特色鲜明②文化交流推动各地区文明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