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1.5 平面上的距离1.5.1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探究点一 求两点间的距离探究点二 由两点间的距离求参数探究点三 坐标法的应用◆◆◆◆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备课素材练习册答案核查【导】答案核查【练】【学习目标】1.能推导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会分析公式中相关量的几何意义.2.能根据给定的两点坐标熟练运用公式求两点间的距离.3.会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知识点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当直线平行于轴时, _________;(2)当直线平行于轴时, _________;(3)特别地,原点与任一点间的距离 .【诊断分析】(1)已知点,,且,则 的值为1.( )×(2)若,,则线段的中点坐标为 .( )√(3)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为 .( )×(4)当, 两点的连线与坐标轴平行或垂直时,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不适用.( )×探究点一 求两点间的距离例1 已知的三个顶点,, ,试判断的形状.解:方法一: ,,,,且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方法二:, ,, .又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变式 若点在轴上,点在轴上,线段的中点为,则 等于( )A.10 B.5 C.8 D.6[解析] 由题意得, ,所以.故选A.√[素养小结]计算两点间距离的方法:(1)对于任意两点和,有;(2)对于两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相等的情况,可直接利用距离公式的特殊情况求解.探究点二 由两点间的距离求参数例2 已知点,,当 取得最小值时,实数 的值为__.[解析] 因为点, ,所以,故当时, 取得最小值.变式 已知点,,,且,则 的值是( )A. B.2 C. D.[解析] 因为点,,,且 ,所以,解得 .√[素养小结]已知所求点的相关信息及该点到某点的距离满足某些条件时,设出所求点的坐标,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建立关于所求点的坐标的方程或方程组求解.探究点三 坐标法的应用例3 用坐标法证明:若四边形是长方形,则对直线 上任意一点,等式 恒成立.证明:以为坐标原点,边所在直线为轴, 边所在直线为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则,,, ,直线的方程为 . 设,则, ,所以.变式 如图,,,三点共线,和是在直线 同侧的两个等边三角形.试用坐标法.证明: .证明:如图所示,以点为坐标原点,所在直线为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和的边长分别为和 ,则,,, ,所以 ,,所以 .[素养小结]利用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一般步骤:(1)建立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的量;(2)进行有关代数运算;(3)把代数运算的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已知斜率为的直线上的两点,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 ,或.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变形运用解:, 的几何意义为轴上一点到点 ,距离的和,如图所示,设 为点关于轴的对称点,连接,则当点 为直线与轴的交点时,点到, 两点距离的和最小,最小值为, 两点间的距离.因为 ,所以函数的最小值为 .例1 求函数 的最小值.例2 费马点是指三角形内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均小于 时,费马点 与三个顶点连线正好三等分费马点所在的周角,即,, 两两之间的夹角均为.根据以上性质,求的最小值.解:由题意知,的几何意义为点 到点,, 的距离之和.由题可知,当取得最小值时 ,且在 轴上.此时(其中 为坐标原点),, .故的最小值为 .练习册1.[2025·湖南邵阳七中高二期中]已知,,则, 两点间的距离为( )A.5 B. C.3 D.[解析] 因为,,所以, 两点间的距离为.故选B.√2.[2025·江苏扬州大学附中高二期中]已知 的顶点为,,,则 边上的中线长为( )A.4 B.5 C. D.[解析] 设的中点为,因为,,所以 .又,所以边上的中线长 .故选B.√3.已知点,线段的中点是,那么点到原点 的距离为( )A.41 B. C. D.39[解析] 设,由中点坐标公式得解得 所以点,则 .√4.若光线从点出发射到轴上,经轴反射后经过点 ,则光线从到 经过的路程为( )A. B. C. D.[解析] 易知点关于轴对称的点为,则光线从 到的路程即的长,可得 ,即光线从到经过的路程为 .√5.已知四边形的四个顶点为,,, ,则四边形 的形状是( )A.非平行四边形 B.正方形 C.直角梯形 D.等腰梯形[解析] 依题意得, ,,, ,所以,所以四边形是菱形.又直线 的斜率,直线的斜率,所以,则 ,所以菱形 是正方形.故选B.√6.(多选题)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为,若点 的坐标为,则点 的坐标可能是( )A. B. C. D.[解析] 设,根据题意可得即解得或所以或.故选 .√√7.已知点,点在轴上,若,则点 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或[解析] 设,因为点 ,所以,整理得,解得 或,所以点的坐标为或 .8.[2025·江苏徐州一中高二期末]若直线 过定点,直线过定点,则, 两点间的距离是_____.[解析] 由得所以.由,得 ,由解得即 .所以.9.(13分)在中,,,,求 的面积.解:方法一: ,,,,则是以 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是以 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10.(13分)用坐标法证明: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长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长的平方和.证明: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行四边形中,设点的坐标为,点 的坐标为,点的坐标为 ,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点的坐标为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所以, ,所以 ,所以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长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长的平方和.11.(多选题)[2025·江苏启东中学高二月考]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与函数的图象交于, 两点,则线段 的长可以是( )A.2 B.4 C.6 D.16√√√[解析] 不妨设点在第一象限,点 在第三象限,并设直线,由得,可得 ,,所以,当且仅当 ,即时等号成立,所以长的最小值为4.故选 .12.[2025·江苏徐州高二期中]已知两定点,,动点在直线上,则 的最小值为( )A. B. C. D.[解析] 由题可知,点,在直线 同侧,设点关于直线对称的点为 ,则解得,的最小值为 .故选D.√13.[2025·江苏苏州中学高二期末]如图所示,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纵轴绕点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坐标轴的单位长度不变)构成一个斜坐标系,平面上任意一点 关于斜坐标A. B. C. D.系的坐标用如下方式定义:过作两坐标轴的平行线,交 轴于点,交轴于点,则在轴上表示的数为点的横坐标,在轴上表示的数为点的纵坐标.在斜坐标系中,若点, 的坐标分别为,,则线段 的长为( )√[解析] 记轴轴,垂足为,且与 轴有相同的单位长度.如图,在斜坐标系中,,设 轴,交轴于点,过作轴于点,则 ,, ,,,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斜坐标系中,,设轴,交 轴于点,过作轴,垂足为点, ,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故选B.14.[2025·福建宁德一中高二月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已知直线与点,若直线上存在点 满足为坐标原点,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_ ____________.[解析] 设,由 ,得,整理得,由,得 ,解得,故的取值范围为 .15.[2025·江苏无锡一中高二质检]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事实上,很多代数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几何问题加以解决.已知,,则 的最小值为_____.[解析]表示满足,的动点 到定点 ,,,的距离之和,连接,,, ,则四边形为矩形,所以,,当 为矩形对角线的交点时,, ,且此时取得最小值,为 .16.(15分)[2025·湖北黄冈中学高二质检] 已知直线,相交于点,其中 .(1)求证,分别过定点,,并求点, 的坐标.解:在直线的方程中,令,可得,则直线过定点 .在直线的方程中,令,可得,则直线过定点 .(2)当为何值时,的面积 取得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解:由得即点 ,所以,.因为 ,且 ,所以,所以当时,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 .快速核答案(导学案)课前预习 知识点 【诊断分析】 (1)× (2)√ (3)× (4)×课中探究 例1 等腰直角三角形变式 A 例2 变式 C例3 略 变式 略快速核答案(练习册)1.B 2.B 3.B 4.C 5.B 6.AC 7.或 8.9. 10.略. 11.BCD 12.D 13.B 14. 15.16.(1),(2)当时,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1.5 平面上的距离1.5.1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课前预习】知识点(1)|x2-x1| (2)|y2-y1|诊断分析(1)× (2)√ (3)× (4)×【课中探究】探究点一例1 解:方法一:∵AB===2,AC===2,BC===2,∴AB2+AC2=BC2,且AB=AC,∴△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方法二:∵kAC==,kAB==-,∴kAC·kAB=-1,∴AC⊥AB.又AC===2,AB===2,∴AC=AB,∴△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变式 A [解析] 由题意得A(6,0),B(0,8),所以AB==10.故选A.探究点二例2 [解析] 因为点A(5,2a-1),B(a+1,a-4),所以AB===,故当a=时,AB取得最小值.变式 C [解析] 因为点P(a,2),Q(-2,-3),M(1,1),且PQ=PM,所以=,解得a=-.探究点三例3 证明:以A为坐标原点,AB边所在直线为x轴,AD边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AB=a,AD=b,则A(0,0),B(a,0),C(a,b),D(0,b),直线AC的方程为y=x.设M,则AM2+CM2=x2++(a-x)2+,BM2+DM2=(a-x)2++x2+,所以AM2+CM2=BM2+DM2.变式 证明:如图所示,以点B为坐标原点,AC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ABD和△BCE的边长分别为a和c,则A(-a,0),C(c,0),E,D,所以AE==,CD==,所以AE=CD.1.5 平面上的距离1.5.1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1.B [解析] 因为A(3,6),B(2,4),所以A,B两点间的距离为=.故选B.2.B [解析] 设BC的中点为D,因为B(3,-2),C(5,4),所以D(4,1).又A(0,4),所以BC边上的中线长AD==5.故选B.3.B [解析] 设M(x,y),由中点坐标公式得解得所以点M(4,-5),则OM==.4.C [解析] 易知点A(-3,5)关于x轴对称的点为A'(-3,-5),则光线从A到B的路程即A'B的长,可得A'B==5,即光线从A到B经过的路程为5.5.B [解析] 依题意得,AB==,BC==,CD==,AD==,所以AB=BC=CD=AD,所以四边形ABCD是菱形.又直线AB的斜率kAB=-,直线AD的斜率kAD=,所以kABkAD=-1,则AB⊥AD,所以菱形ABCD是正方形.故选B.6.AC [解析] 设B(x,y),根据题意可得即解得或所以B(2,0)或B(4,6).故选AC.7.(0,8)或(0,-2) [解析] 设B(0,y),因为点A(-2,3),所以AB==3,整理得(y-3)2=25,解得y=8或y=-2,所以点B的坐标为(0,8)或(0,-2).8. [解析] 由得所以A(0,-2).由(4a-1)x+2ay-1=0,得(4x+2y)a-x-1=0,由解得即B(-1,2).所以AB==.9.解:方法一:∵AB==2,AC==,BC==5,∴AB2+AC2=BC2,则△ABC是以A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S△ABC=AB·AC=×2×=5.方法二:∵kAB==-2,kAC==,∴kAB·kAC=-1,∴AB⊥AC.∴△ABC是以A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AB==2,AC==,∴S△ABC=AB·AC=×2×=5.10.证明: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设点A的坐标为(0,0),点B的坐标为(a,0),点D的坐标为(b,c),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点C的坐标为(a+b,c).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AC2=(a+b)2+c2,BD2=(b-a)2+c2,AB2=a2,AD2=b2+c2,所以AC2+BD2=2(a2+b2+c2),AB2+AD2=a2+b2+c2,所以AC2+BD2=2(AB2+AD2),所以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长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长的平方和.11.BCD [解析] 不妨设点P在第一象限,点Q在第三象限,并设直线l:y=kx(k>0),由得x=±,可得P,Q,所以PQ==≥=4,当且仅当=8k,即k=1时等号成立,所以PQ长的最小值为4.故选BCD.12.D [解析] 由题可知,点A(-3,5),B(2,8)在直线x-y+1=0同侧,设点A关于直线x-y+1=0对称的点为C(a,b),则解得∴C(4,-2),∴PA+PB的最小值为BC==2.故选D.13.B [解析] 记y'轴⊥x轴,垂足为O,且与y轴有相同的单位长度.如图,在斜坐标系中,A(1,2),设AF∥y轴,交x轴于点F,过A作AE⊥x轴于点E,则OF=1,AF=2,∠EAF=30°,∴EF=1,AE=,∴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2,).在斜坐标系中,B(-2,3),设BH∥y轴,交x轴于点H,过B作BQ⊥x轴,垂足为点Q.∵OH=2,HB=3,∠HBQ=30°,∴HQ=,BQ=,∴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B.∴AB==.故选B.14. [解析] 设M(x,-x-a),由MA=2MO,得(x-2)2+(-x-a)2=4x2+4(-x-a)2,整理得6x2+(6a+4)x+3a2-4=0,由Δ≥0,得9a2-12a-28≤0,解得≤a≤,故a的取值范围为.15.2 [解析] +++表示满足016.解:(1)在直线l1的方程中,令x=0,可得y=1,则直线l1过定点A(0,1).在直线l2的方程中,令y=0,可得x=1,则直线l2过定点B(1,0).(2)由得即点P,所以AP==,BP==.因为-1≤m≤1,且l1⊥l2,所以S=AP·BP===,所以当m=0时,S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1.5 平面上的距离1.5.1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学习目标】 1.能推导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会分析公式中相关量的几何意义. 2.能根据给定的两点坐标熟练运用公式求两点间的距离. 3.会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知识点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平面上P1(x1,y1),P2(x2,y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为P1P2= . (1)当直线P1P2平行于x轴时,P1P2= ; (2)当直线P1P2平行于y轴时,P1P2= ; (3)特别地,原点O(0,0)与任一点P(x,y)间的距离OP=.【诊断分析】 (1)已知点A(-2,-1),B(a,3),且AB=5,则a的值为1. ( )(2) 若A(-1,0),B(5,6),则线段AB的中点坐标为(2,3). ( )(3)点P1(0,a)与点P2(b,0)之间的距离为a-b. ( )(4)当A,B两点的连线与坐标轴平行或垂直时,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不适用. ( )◆ 探究点一 求两点间的距离例1 已知△ABC的三个顶点A(-3,1),B(3,-3),C(1,7),试判断△ABC的形状.变式 若点A在x轴上,点B在y轴上,线段AB的中点为(3,4),则AB等于 ( ) A.10 B.5C.8 D.6[素养小结]计算两点间距离的方法:(1)对于任意两点P1(x1,y1)和P2(x2,y2),有P1P2=;(2)对于两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相等的情况,可直接利用距离公式的特殊情况求解.◆ 探究点二 由两点间的距离求参数例2 已知点A(5,2a-1),B(a+1,a-4),当AB取得最小值时,实数a的值为 . 变式 已知点P(a,2),Q(-2,-3),M(1,1),且PQ=PM,则a的值是 ( )A.-2 B.2C.- D.[素养小结]已知所求点的相关信息及该点到某点的距离满足某些条件时,设出所求点的坐标,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建立关于所求点的坐标的方程或方程组求解.◆ 探究点三 坐标法的应用例3 用坐标法证明:若四边形ABCD是长方形,则对直线AC上任意一点M,等式AM2+CM2=BM2+DM2恒成立.变式 如图,A,B,C三点共线,△ABD和△BCE是在直线AC同侧的两个等边三角形.试用坐标法证明:AE=CD.[素养小结]利用坐标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一般步骤:(1)建立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的量;(2)进行有关代数运算;(3)把代数运算的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1.5 平面上的距离1.5.1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1.[2025·湖南邵阳七中高二期中] 已知A(3,6),B(2,4),则A,B两点间的距离为 ( ) A.5 B.C.3 D.2.[2025·江苏扬州大学附中高二期中] 已知△ABC的顶点为A(0,4),B(3,-2),C(5,4),则BC边上的中线长为 ( )A.4 B.5C.3 D.43.已知点P(-2,5),线段PM的中点是(1,0),那么点M到原点O的距离为 ( )A.41 B.C. D.394.若光线从点A(-3,5)出发射到x轴上,经x轴反射后经过点B(2,10),则光线从A到B经过的路程为 ( )A.5 B.2C.5 D.105.已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为A(0,0),B(3,-2),C(5,1),D(2,3),则四边形ABCD的形状是 ( )A.非平行四边形 B.正方形C.直角梯形 D.等腰梯形6.(多选题)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顶点为C(3,3),若点A的坐标为(0,4),则点B的坐标可能是 ( )A.(2,0) B.(0,2)C.(4,6) D.(6,4)7.已知点A(-2,3),点B在y轴上,若AB=3,则点B的坐标为 . 8.[2025·江苏徐州一中高二期末] 若直线l1:3ax-y-2=0过定点A,直线l2:(4a-1)x+2ay-1=0过定点B,则A,B两点间的距离是 . 9.(13分)在△ABC中,A(1,-1),B(-1,3),C(3,0),求△ABC的面积.10.(13分)用坐标法证明: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长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长的平方和.11.(多选题)[2025·江苏启东中学高二月考]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l与函数y=的图象交于P,Q两点,则线段PQ的长可以是 ( )A.2 B.4 C.6 D.1612.[2025·江苏徐州高二期中] 已知两定点A(-3,5),B(2,8),动点P在直线x-y+1=0上,则PA+PB的最小值为 ( )A.5 B.C.5 D.213.[2025·江苏苏州中学高二期末] 如图所示,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纵轴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坐标轴的单位长度不变)构成一个斜坐标系xOy,平面上任意一点P关于斜坐标系的坐标(x,y)用如下方式定义:过P作两坐标轴的平行线,交x轴于点M,交y轴于点N,则M在x轴上表示的数x为点P的横坐标,N在y轴上表示的数y为点P的纵坐标.在斜坐标系中,若点A,B的坐标分别为(1,2),(-2,3),则线段AB的长为 ( )A. B.C. D.14.[2025·福建宁德一中高二月考]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直线l:x+y+a=0与点A(2,0),若直线l上存在点M满足MA=2MO(O为坐标原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15.[2025·江苏无锡一中高二质检]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事实上,很多代数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几何问题加以解决.已知016.(15分)[2025·湖北黄冈中学高二质检] 已知直线l1:y=mx+1,l2:x=-my+1相交于点P,其中|m|≤1.(1)求证l1,l2分别过定点A,B,并求点A,B的坐标.(2)当m为何值时,△ABP的面积S取得最大值 并求出最大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5.1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pptx 1.5.1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正文】导学案.docx 1.5.1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正文】练习册.docx 1.5.1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答案】导学案.docx 1.5.1 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答案】练习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