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上人教版1小数乘整数教学实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数学五年级上人教版1小数乘整数教学实录

资源简介

小数乘整数 教学实录
一、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老师今天把谁带来了?(大屏幕显示海宝图片)
生:海宝。(生微笑)
师:喜欢它吗?
生:喜欢。(学生喜悦!)
师:同学看,用这些钱(大屏幕显示人民币3个1元、1个5角和2个2角)能买一个海宝,这是多少钱?
生:3元9角。(生用心数后回答)
师:3元9角还可以说成多少元?
生: 3.9元
师:那老师买3个海宝需要多少元?谁来列算式?
生: 3.9×3。(师板书)
师:买3个海宝需要多少元,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
生:因为买3个海宝,每个都是3.9元,所以求3个3.9的和是多少,就用3.9×3。
师:哦,求3个3.9的和是多少就用3.9乘3。很好!
师:看来大家对于乘法大家都不陌生,那这个算式跟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都是整数,这个算式里有小数。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象这样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乘法的计算方法:
1、估算:
师:那3.9×3结果大约(师板书约等号)是多少呢?咱先来估一估。
生:我觉得大约是12元。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看大部分生点头,师将这个结果板书)
师:那你来接着说说你是怎么估的?
生:我把3.9元看成4元,用4元×3=12元,所以我觉得大约是12元。
师:那准确结果比12大,还是比12小?
生:(稍稍迟疑后回答)比12要小。
2、尝试计算解决。
师:那买3个海宝到底需要多少钱呢?下面我们来动笔算一算!动笔前,老师有个要求:大家不仅要计算出结果,还要说出你是怎么算的.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开始算吧!
学生尝试计算,师全班巡视后,将学生的几种不同做法收集好,以备全班交流。
3、交流方法。
第一种:交流连加(投影展示)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能看明白他是怎么想的吗?(全体生对照屏幕思考。)谁来说说看?
生:他是把3.9×3转化成3个3.9相加,这样就把乘法用加法来解决了。
师:是啊,这位同学能把不会的小数乘法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小数加法来解决。真了不起。(师板书“转化”)
第二种:元转化成角
师: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位同学的做法,这次你看明白了吗?说说看,他又是怎么想的!
生:老师,我发现他是把3.9元变成了39角,再用39角×3=117角,最后再把117角变成11.7元的。(其他生也点头应和着。)
师:看来通过单位转化把元转化成角,再借助整数乘法,最后把角再转化成元也能解决这道题。
第三种:竖式
师:同学们看,这位同学是用竖式计算的。谁也是用竖式来计算?(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用竖式解决,那老师就把这个竖式写下来。(板书竖式:3.9×3)
师:那能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吗?
生:我先算3×9得27,写7进2,然后再用3×3得9,9再加2得11。
师:听你这么一说,老师也来说一说,看看和你的理解一不一样:3.9×3先算39×3,得117。这117是谁与谁的积啊?
生:39×3的积。
师:得到了39×3的积. 然后再点上小数点,对吧?
师:哎?谁来说说,这位同学在计算3.9×3时,是先算什么?
生:39×3
师:39×3得到了117.然后又根据39×3的积,得到了3.9×3的积.(师注意借助手势帮孩子理清思考过程)
4、小组尝试解释算理。
师: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刚才的思考过程,我们是怎样把3.9×3转化成39×3,又是怎样根据得到3.9×3的积,听明白了?(大部分生眼神略显迟疑)
师:那老师换一种问法,因数3.9变成39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另一个因数3不变,那它的积也随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要想得到39.×3的积又要怎么办呢?(老师将3个变化箭头补充上去)。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说看。
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我们发现变大了,所以117最后得变回去才行。
师:哪个小组能说得更清楚?
生:我们觉得因数3.9变成39扩大了10倍,所以117得缩小10倍。
师:刚才这两个小组的想法非常好,而且都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下面,咱们一起把这个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
5、师生合作归纳整理算理。
师:同学们看,因数3.9变成39,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扩大到原来的10倍。(师板书)
师:那另一个因数3呢?
生:不变。
师:那他的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生: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师板书)
师:那要想得到原来的积,需要再怎么做?
生:再缩小到原来的10分之1。(师板书)
师:哎,怎样把117缩小到它的10分之1?
生:缩10分之1,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
师:结果是多少?
生:11.7。
师:同学们看,这一部分是我们刚才的思考过程,做题时不用写出.
6、新旧知识沟通。
师:,刚才我们解决3.9×3时用到了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解决。那我们回过头再来看,最初这种单位转化的方法是不是也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生思考片刻后,点头示意。)
师:看似是两种方法,实际上他们是有联系的.
7、估算与计算对比。
师:同学们再看,前面我们估计的结果是比12元少。这个计算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是一致吗?
生:一致。
8、尝试计算一位小数乘两位整数。
师:看到大家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都这么棒,那老师再出一题考考大家。请在纸上列竖式计算4.8×14。光会解决还不够,同桌两人都试着说一说,比比谁能把计算过程说明白!
生尝试做,师巡视后,将不同做法收集后,用投影展示交流。
师:这是谁做的?你来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我是先算的48×14,算出结果后,最后点上的小数点。(师这时投影解题过程中有小数点的做法,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看,这种做法跟前边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他计算的每一步都有小数点。
师:那我想问问你,你在计算的时候,是先算的什么?
生:48×14。
师:是啊,在计算象这样的题目的时候,我们通常在计算过程中不写小数点,只点好积的小数点就可以了。
三、学生尝试解决两位小数的乘法。
师:哎,刚才我们解决的都是一位小数乘整数,那两位小数乘整数你还会计算吗?
生:会。
师:0.72×5(师板书后,找一生板演)动手试试看。
其他生做,师巡视。
师:这次你是怎么计算的?(找板书同学讲解。)
生:我先是把0.72变成72,再用72×5,算出结果是360,最后再把360变成3.60。
师:这次0.72变成72,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生: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师板书)
师:那360变成3.60,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缩小到原来的100分之1。(师板书)
师:看这个同学结果是3.60,有不一样的吗?
生: 3.6。
师:3.6?
生:也对。
师:哪一种更简练?
生:3.6
师:是啊,根据小数的性质,当小数的末尾有0时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师将板书积末尾的“0”划掉。)
四、小结:(注意手势)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小数和整数相乘时,应该怎样计算?
生:应该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做。
师:谁还有补充的?
生:我觉得做完后,一定要想好积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最后再缩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师:你说的非常有道理。
五、练习:
1、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师:我们班同学也刚学完了小数乘整数,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水平如何?谁来说说这一题?
生:错了?他没点小数点。
师:那你觉得正确结果应该是多少?
生:3.36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那我们再来看看这道题对不对?
生:不对!
师:又怎么了?
生:小数点点错位置了。
师:那你觉得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应该是多少?
生:4.02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大屏幕演示小数点移动到正确位置。)
生:对。
师:老师希望大家在计算有关小数乘整数的题目时,可千万不要犯这样的错误!
2、生活应用。
师:其实小数乘法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下面咱们一起去裁缝店看看,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大屏幕显示题目:做这样一件上衣需要1.2米布,做24件上衣,这匹30米的布够吗? )
生解决后,全班交流。
3、小游戏:
师:下面我们一起轻松一下,做个小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这里有个题版,上边的算式是16×12=192,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个小数点,现在同桌两人一起合作,将一个小数点,放在因数里,另一个对应着放在积里面,比一比,谁想出的方法多?
同桌操作后,全班交流.
师:哪对同桌愿意到黑板上来演示你们俩的想法!(生举手,师任选一对同桌到前面黑板演示。同桌先合作演示的前两种,其他同学都同意。演示第3、4种后,师询问。)
师: 这种摆法你觉得有道理吗?
生:我觉得有道理。因为这样就变成了两位小数乘整数了。不过得在小数点的前面再加上0。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还有不同的摆法吗?(这时生演示第5种)同学们看,这样摆就变成了整数乘整数。
师:那我如果把两个小数点都放到因数里,积又会怎么样?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相信在后面的学习中,你一定会找到答案。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