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静女》复习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静女》复习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高三古诗文阅读复习
回归教材,教考结合
所有的努力
都是为了理解文本。
《静女》复习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清诗意。
2.提炼诗歌形象,一文多做,教考结合。
复习目标

回归课本
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六义”:风(民间歌谣)、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赋(直陈其事)、比(比喻)、兴(起兴)。
《静女》节选自《国风·邶风》,是民歌风格的爱情诗。
2. 解题
“静女”指文静娴雅的女子,诗歌通过恋人约会的场景,表现古代青年男女纯真美好的爱情。
文学常识
不写连笔字,不写潦草字,不写重叠字
静女
静女其 , 我于城 。 而不 , 首 。
静女其 , 我彤管。彤管有 , 女美。
自牧 , 美且异。 女之为美,美人之 。
易错字填空
静女(《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 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tí),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以意助解
姝:美丽、漂亮
俟:等候、等待
隅:角落
爱:同“薆”,隐藏
见:通“现”,出现
踟蹰:徘徊不进
娈:美好
彤:红色 炜:色红而光亮
说:通“悦”,高兴
怿:高兴,喜悦
女:同“汝”,你
牧:城邑的远郊
归:通“馈”,赠送
洵:诚然,实在
匪:通“非”,表否定判断
贻:赠送
《静女》原文 鉴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内容】
【手法】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内容】
【手法】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内容】
【手法】
读懂诗歌
《静女》原文 鉴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内容】第一章是写女子约等情人,而男子来到约会地点却未见到女子时的焦急情状。
【手法】动作描写:女子“爱”,男子“搔首踟蹰”,形象生动。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内容】第二章是写情人相见后赠物,并借赞美赠物表现了男子对女子深切的爱恋之情。
【手法】一语双关,“女”即“汝”,既指“彤管”,也指“静女”。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内容】第三章是更进一层描写赠物以及两人相悦相爱的幸福情景。
【手法】内心独白,心理描写。
读懂诗歌
析主旨
《静女》是一首描述民间青年男女恋爱的情歌,描绘了这对热恋的劳动青年男女,期会之时从相俟、相见、直到相赠和相悦的全部过程。
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直接叙述了“我”与静女极富生活情趣的约会,表现了他们美好纯真的感情,反映古代广大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三个诗章,三个场景,可做如下概括:
第一章:男子赴约;第二章:赠送信物;第三章:采美赠别。

特色指津
1.重章叠句:全诗一共三章,每章均为四句,结构相似,句式、字数相同。
如“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2.对比:“搔首踟蹰”、“说怿女美”,表现了男子心情的变化。
3.象征:彤管、荑草象征爱情的热烈、纯洁。
4.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男青年托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明手法
5.顶针(顶真):“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上一句末尾的字词是下一句开头的字词,像一串串珍珠似的,环环紧扣,一气呵成。
6.赋:全篇运用,围绕对女子的爱恋,就三件事直接铺叙。
7.细节描写:男女青年赴约来到相会之地,女主人公“爱而不见”,故意躲起来,传神地写出了女青年的天真活泼;小伙子“搔首踟蹰”,久候不至时的抓耳挠腮、不断徘徊的情形,体现他此时焦急难耐、心神不宁,写出了男青年的忠厚、淳朴。
明手法
“豪放派” 词人的 “婉约笔致”
鉴风格
以民间口语为基,重章叠句增音韵,细节双关传其神,赋法直叙显其真,在简朴中见深意

教考衔接
情境默写
1.《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
3.《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的诗句是:,4.《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慨当以慷,"忧思难忘。4.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1)《静女》语言浅显生动,情趣盎然。“__________”暗写少女活泼娇憨之态,“__________”明塑男子心急如焚之状,描摹入神。
(2)《静女》中写静女赠送的彤管很漂亮,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美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情意缠绵,刻画心理细腻入微,道出人与物的关系,是从人与人的关系投射出来的真理。
情境默写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情境默写
1.《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
3.《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的诗句是:,4.《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慨当以慷,"忧思难忘。4.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4)《静女》中写女主人公跋涉郊野亲自采来茅草赠予恋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物微意深,一如陆凯《赠范晔诗》中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5)《静女》中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_________”,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__________”,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情境默写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彤管有炜
洵美且异
教考衔接——课内
1. (理解内容,赏析技巧)下列对《静女》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简洁地交代了人物、地点,“静女其姝”描绘出女子娴静美丽的形象,为全诗奠定了浪漫的基调。
B.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通过描写男子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他因女子故意躲藏不见而焦急、烦躁的心情,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既写出了彤管的鲜艳光亮,又表达了男子对女子所赠之物的喜爱,同时也暗示了对女子的赞美。
D.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意思是并非茅草本身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这体现了男子对女子的一往情深,深化了诗歌主题。
[B项,“烦躁”理解有误,“搔首踟蹰”主要表现的是男子的焦急和不知所措,并非烦躁。]
B
2.(赏析人物动作描写,分析作用)诗中“搔首踟蹰”这一动作描写有何作用?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何帮助?
“搔首踟蹰”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出男子在等待女子出现却不见其身影时的焦急状态。
作用:它是男子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以形写神。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和在意程度,突出了男子率真、质朴的性格特点,使男子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教考衔接
3. (分析思想情感,分析结构技巧)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男子对女子的深情?它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作用:在结构上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收束上文对女子所赠之物的描述,深化了诗歌主题,将男子对女子的爱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由对礼物的喜爱上升到对送礼物之人的深情,使全诗情感表达更加深刻、真挚。
教考衔接
4. (鉴赏人物形象)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诗中的女子形象:娴静美丽且活泼俏皮。“静女其姝”“静女其娈”描绘出她的美丽;“爱而不见”则体现出她活泼俏皮的一面,故意躲藏逗弄男子。
诗中的男子形象:真诚、质朴、痴情。“搔首踟蹰”展现出他等待女子时的焦急,对女子所赠之物的喜爱以及“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都体现出他对女子的痴情和质朴的情感。
教考衔接
5. (分析思想情感)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男女之间纯真美好的爱情。男子对静女充满爱慕之情,从等待时的“搔首踟蹰”可以看出他的期待与焦急;收到女子所赠之物时,对礼物的喜爱实则是对女子的爱意延伸,“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都直白地抒发了这种情感。而女子通过“爱而不见”和赠送礼物,表现出对男子的好感与情意,整首诗洋溢着初恋的甜蜜与纯真。
教考衔接
6. (分析表达技巧)这首诗在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特点:重章叠唱,以物传情。
重章叠唱:诗中“静女其姝”与“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与“自牧归荑”等,在句式和结构上相似,只在部分字词上有所变化,回环往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强化了情感表达。
以物传情:女子赠送彤管和荑草,男子通过对这些礼物的珍视和赞美,传递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委婉。
教考衔接
7. (探讨诗歌主题内涵)结合《诗经》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首诗主题内涵的理解。
《诗经》产生于先秦时期,当时社会相对质朴,人们的情感表达较为直接。《静女》这首诗的主题内涵一方面展现了当时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场景,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纯真向往。在那个没有过多礼教束缚的时代,男女可以在城隅相约,以物传情,这种爱情的表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诗歌也体现了当时人们质朴的情感观念,不掺杂过多物质因素,纯粹是基于彼此的爱慕和欣赏,“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就突出了这种重情轻物的观念,这种纯真的爱情在后世也具有深远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启示意义。
教考衔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无题 罗球①
未语先含笑,初逢半见羞。
坐来闲抚鬓,行去几回头。
日堕添金烛,春深倚翠楼。
忆昔相论文,泪寄千丝柔。
【注】①:罗球,号迁翁,字南山,江西赣县人,曾寓居于广州。
1.下列对《静女》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的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教考衔接
D项,“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错误。“自牧归荑,洵美且异”之意是姑娘从郊外采来茅草芽送我作为信物,真是美得特别。以“荑”之美比喻“静女”之美;“荑”草美,人更美,用双关的手法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恋。所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比喻、双关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D错误。故选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
无题 罗球①
未语先含笑,初逢半见羞。
坐来闲抚鬓,行去几回头。
日堕添金烛,春深倚翠楼。
忆昔相论文,泪寄千丝柔。
【注】①:罗球,号迁翁,字南山,江西赣县人,曾寓居于广州。
2.本诗前四句所描写的女子形象与《静女》中的女主人公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诗歌后四句,简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考衔接
相同之处:都是深深地沉浸于爱情之中的女子形象。如“静女其娈,贻我彤管”,《无题》“行去几回头”。
不同之处:《无题》女子腼腆文静优雅,如“未语先含笑,初逢半见羞。”《静女》女子则美丽活泼、聪明调皮,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人在后四句描绘了春夜时候,女子点烛独坐,想起当年与情人一起读书论文的温馨甜蜜,不禁流泪伤心;诗人借写女子对自己的思念,表达了他对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