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4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最超脱的文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浪漫的诗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苏轼(1037-1101), (朝代)眉州人, .家, 家,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历史治水名人。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字 ,号 。追谥 。与父 ,弟 世称“三苏”。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北宋
文学
书画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忠
文学成就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
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被称为“诗神”。与北宋黄庭坚合称“苏黄”,与南宋陆游合称“苏陆”。
词境开阔,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开创了湖州画派。





提携晚辈,代表门生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旷达人生
临河三中陈静课前导入你印象中的苏轼,是一种怎样的画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豁达乐观的苏轼踌躇满志的苏轼旷达潇洒的苏轼豪放浪漫的苏轼
课前导入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苏轼:
感受一下这位千古大才子的美好爱情——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理解作品内容,鉴赏诗词虚实结合、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悼念亡妻的深切情感,背默全词。
题目解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牌名
1075年,此时苏轼任密州知州,年已四十
点明时间
梦见爱妻王氏,写下悼亡词
标题:交代写作的时间、缘由。
原配——王弗——16岁与19岁的苏轼成婚,是生活上的好伴侣,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结婚十一年因病逝世,得年27。
继室——王润之——王弗堂妹,王弗逝去三年后嫁给苏轼。苏轼58岁时逝世,得年46。
侍妾——王朝云——原为西湖歌妓,苏轼为其赎身后收为侍妾。陪伴苏轼度过仕途不顺的岁月,卒于绍圣三年,得年34。
1075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已经40岁的苏轼,20年宦海沉浮,妻子亡故也已整整10年,苏轼对亡妻依旧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王弗,醒后便写下这首字字血泪、情意缠绵的悼亡词。
创作背景
临河三中陈静“悼亡”之作悼亡诗,中国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悼亡诗三首》。后题材扩大,现在广义的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代表诗人有潘岳、元稹、李商隐、纳兰性德等。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临河三中陈静离思五首·其四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沈园陆游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浣溪沙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最有名的悼亡诗最悲情的悼亡诗最酸楚的悼亡诗
诵读词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ang),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xuān)/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ɡānɡ)。
mǎo
zhēng
本词为“记梦”,围绕“梦”这一关键词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记梦
梦前思量: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相逢: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梦前—梦中—梦醒
这个世界上,
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
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
临河三中陈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想念,相思孤坟远在千里之外诉说双方内心茫然夫妻诀别已整整十年,内心茫然。我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以忘怀。你那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我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我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霜白。即使(你)应该也认不出(我)梦前相思临河三中陈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梦前相思为什么梦中的妻子与自己会不相识?“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两相茫然。“千里孤坟”——千里之远,漂泊异乡。“尘满面,鬓如霜”—— 宦海沉浮,岁月沧桑。直抒胸臆倾诉对亡妻的怀念和哀悼。为全文奠定伤感哀痛的感情基调。“凄凉”,不只是思念亡妻,同时还有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生活困苦。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死别之悲:生死无常独处之苦:知音难寻仕途之痛:多遭贬斥上片:抒写对亡妻深沉的思念之情,体现作者对妻子亡故后生活的凄凉辛酸,伤痛的感叹。(主要手法:直抒胸臆、想象)
解读词作
思考1:“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两茫茫”如何理解?
答:①“茫茫”意为迷茫、茫然,表现作者在妻子死后刻骨相思之切。恩爱夫妻经历十年生死相隔,词人此时的感受是茫然哀伤,想象逝者亦是一样的情思;
②“两茫茫”亦体现出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所表现出的情感凄婉沉痛,笼罩全篇。
解读词作
思考2: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会自相矛盾吗?
答:①不矛盾;
②作者不是真的“不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
③作者这种思念之情,不一定是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而是一种难以中断、下意识的思念。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解读词作
思考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句中“凄凉”有哪些含义?
答:①深切相思之凄凉。词人满腔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之痛,相思之苦,孤寂无奈,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
②政治失意之凄凉。苏轼当时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流离坎坷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他无处诉说,也没人敢听他诉说,更没有可以诉说的人。
解读词作
思考4: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
答:①爱妻过世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政治斗争,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外放、左迁、流徙,历尽沧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②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暗含了对悲凉身世的感叹,概括了词人十年来所遭不幸和世事巨变。
临河三中陈静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梦境隐约指小室的窗前看料想,想来长着矮松的坟山昨夜在梦中,我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坐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望,千言万语竟不知如何开口,一时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矮松的坟山,亦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思念得肝肠欲断的地方。梦中相逢梦醒悲凉临河三中陈静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用什么手法描写梦中的妻子?为什么见面了又不说话?梦中相逢梦醒悲凉“小轩窗,正梳妆”——白描、细节描写、想象(虚写)。“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①万语千言,但不知从何说起!②此时语言又是那么得笨拙和苍白,泪眼凝望,自会读出深沉的爱。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呼应上片“无处话凄凉”。
解读词作
思考2:“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一句中“忽”字有何妙处?请加以赏析。
答:①“忽”字意为忽然、突然;
②写出词人在梦中还乡之快,与亡妻相见之易。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盼望不得,忽然就在眼前,更透露出眼前幸福不过是虚幻的梦境。
③与上阙“十年”“千里”的时间漫长及空间阔远相照应;入梦是轻快的,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似喜实悲。
“短松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年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无尽的岁月。“肠断处”指孤坟。“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临河三中陈静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梦醒之后诗人想到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梦醒悲凉干里之外的荒郊月夜,那长着小松树的山上,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为思念丈夫而悲伤。①从对方处落笔“对写”。明明是写自己怀念亡妻,却从对方处落笔,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②以景结情。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出作者的对亡妻的思念,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对写法: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借此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小结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上片:抒写对亡妻深沉的思念之情,体现作者对妻子亡故后生活的凄凉辛酸,伤痛的感叹。(主要手法:直抒胸臆、想象)
下片:记述梦中相逢之喜和醒后之悲,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主要手法:白描、虚实结合)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虚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作者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凄婉哀伤的情感基调。
词作小结
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
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鬓如霜
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情无计可消除)
(此恨绵绵无绝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层层推进,感情真挚
课堂小结
虚实结合
1.虚实结合(梦境与现实的交织)
2.对比(妻子生前的幸福和死后的凄凉)
3.以景结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4.白描(小轩窗,正梳妆)
5.比喻(鬓如霜)
6.借代(短松岗)
艺术手法
临河三中陈静用最朴素简练的文字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白描手法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临河三中陈静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诗歌中的“虚”壹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贰已逝之景之境。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设想的未来之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叁

诗歌总结
纵观全词,苏轼全词如何“以情动人”?
直接抒情——“不思量,自难忘”。
虚实映情——“夜来幽梦忽还乡”
细节传情——“小轩窗,正梳妆”
以景结情——“明月夜,短松冈”。
对接高考,巩固训练
临河三中陈静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直抒胸臆,看似矛盾,实则深情的句子“,”。不思量自难忘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诗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想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句子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的种种忧愤,包含在了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的句子是“,,”。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不能互诉凄凉的悲哀。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临河三中陈静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作者以“,”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寥寥数字,勾勒出亡妻在自己心目留存的温柔美好的印象。小轩窗正梳妆1.在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倍增“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2.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3.“________________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________,_______。”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临河三中陈静真题再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 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 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解析】“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B临河三中陈静16.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每点3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老夫聊发少年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古诗词诵读及鉴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