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学常识。2. 理解诗句内容,把握诗歌情感。3.掌握诗歌中使用的手法。4.背诵全诗。临河三中陈静临河三中陈静诗人简介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江苏)人,唐代诗人。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全唐诗》仅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历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中国古代只有两首好诗,《长恨歌》(白居易)和《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日本汉学家听朗诵,找找整首诗分别出现了几次?临河三中陈静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作品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课文总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春江花月夜课文朗读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曲折地江水围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临河三中陈静滟滟(yàn)芳甸(diàn)皆似霰(xiàn)汀(tīng)上白沙纤尘(xiān)皎皎(jiǎo)青枫浦(pǔ)扁(piān)舟月裴回(pái huái)捣(dǎo)衣砧(zhēn)潜(qián)跃西斜(xiá)碣(jié)石解题“春”4 次—— 全诗的总背景、大的时间范畴;大致是春天的什么时候?“江”12次—— 点明地点是江边;假如是长江,大致在哪一段?“可怜春半不还家”——仲春“春江潮水连海平”——下游在江面上一轮孤月,面对江天一色的辽阔之境产生了江阔似海的感觉,海在这里是虚指,增添了全诗宏阔的意境。“花”2次;此时花开得如何?“月”15次——全诗的核心;一个月中的何时之月?“夜”2次——具体的时间;这一夜长不长?“月照花林皆似霰”——花开正盛“海上明月共潮生”——满月“生”“空中”“西斜”“落月”—满月反复诵读感受意境活动一课文朗读课文总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凡九韵(九段)月下之景(1-8句)月下之思(9-16句)月下之情(17-36句)月生—月悬—月斜—月落临河三中陈静假如你穿越千年,在那个夜晚,你与诗人张若虚同游,你看见了什么?诗人在江畔停留了多久?景物: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春江月明,水绕芳甸、月照花林、流霜不飞、白沙不见、江天一色、皎皎孤月,白云悠悠,摇荡扁舟、长飞鸿雁、潜跃鱼龙、落月西斜、月落江树诗人在江畔停留了多久呢?从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一直徘徊江畔。临河三中陈静《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凡九韵(九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全诗从月出写起到月落结束,可分为三大层次。明月初见高的景象皓月当空,展开对宇宙与人生的遐想。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情。月下之景(1-8句)景物美月下之思(9-16句)哲理美月下之情(17-36句)情感美月生—月悬—月斜—月落赏月下之景春潮高涨,与大海连成一片。明月初升,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哪里的春江上没有明亮的月光呢。曲折宛转的江流绕过花草丛生的原野,月光照在花林上有如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前八句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一幅怎样的图画?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分节赏析诗歌(一)】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并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赏月下之景前八句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一幅怎样的图画?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1)意象有2)描写出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水绕芳甸、月照花林、流霜白沙的图画。3)意境清幽静谧、朦胧恬静、空灵梦幻4)手法:多角度写景、比喻、拟人、夸张5)情感:赞美月下奇景,抒发喜悦之情。春江美景带给我们的享受是无穷无尽的,诗人运用哪些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①写景多角度、全方位。远近 江、海、月为远景。芳甸、花林、沙为近景。高低 由高到底依次为月、花林、芳甸、白沙和江海。 天空地上,月为天空,其它为地上。点面 江海、芳甸、花林为面。月为点。动静 白沙、花林、芳甸为静景,江海月为动景。声色 江海波声、江水流动为有声,其它景物为有色。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喻:皆似霰(写出月照花林的特有景象)、流霜(写出月照无声的特点和月华之色)。拟人:“生”,把静景写成动景,写出明月的生命力。夸张:“千万里”,“连海平”写出江的气势。赏月下之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①释含义,明手法:“生”,生长,运用拟人手法。②描画面:潮水上涨,明月随潮水涌动生长上升。③说情感、效果:写出了月随潮生的动态美。为什么用“生”不用“升”?比喻,把月光比作冰和白霜(月色如霜),从嗅觉、视觉(感受)角度写月,侧面营造清幽静谧的意境。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向思考人生临河三中陈静悟月下之思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水和天空同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当作者看到这样的美景,又悟出了怎样的哲理?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体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哀而不伤: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拟人。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明月,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自然地把笔触由自然之景、哲理之思过渡到人间的离愁别恨。写江月待人,实际上是写月下人在等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与人可亲而不可近,恋人对月海誓山盟;思妇对月牵挂丈夫;游子对月思念亲人......孤独者视月为朋友,迷茫者视月为希望,奋进者视月为信念。人们根据月亮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出现的各种变幻,赋予月亮千种情怀,诗人为何如此钟情于月亮?或许,他们认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可以看到同样的月亮,觉得月亮可以超越时空,所谓"天涯共此时",就是这个道理。临河三中陈静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对月的发问,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思考人生哲理的开端。一般情况下,面对自然或宇宙,人易产生渺小、短暂继而悲伤。比如: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羲之《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遨悠悠。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拓展阅读李白在《把酒问月》中也曾发出相似的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请结合全诗赏析李白与张若虚二人对月感慨的异同。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同:二人都将宇宙人生联系起来并作出鲜明对比,突出了宇宙的浩瀚无穷和人生的短暂渺小。异:李白强调的是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又倏忽即逝,应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张若虚强调个体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宇宙无穷,人类生生不息。所以“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诗人跳出了个人生命意义的小圈子,用博大的情怀来关注人类,诗人情绪“哀而不伤”,表现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析月下之情临河三中陈静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析月下之情这一部分描绘了哪几幅图画,请概括出相应的画面并找出对应的句子?游子思妇图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哪些意象表达了情思?临河三中陈静意象情思手法哪些意象感受到了情思?白云(浮云)青枫浦(南浦)扁舟子明月楼月徘徊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象征拟人暗示游子远去离别场所隐含离别之意以飘荡江湖的游子表达离别泛指相思之所(思妇)月亮怜悯思妇,不忍离去悦己者不在,女子孤独寂寞以女子生活之物表达离情愁绪触景生情鸿雁、鱼龙落花、流水斜月、落月音讯断绝,相思无着生命流逝,人在天涯渲染游子的孤寂用典象征情景交融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思妇图“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①间接抒情:通过描写白云、扁舟、明月楼这些意象,表达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②直接抒情:作者运用愁、相思等词直接抒发离愁和思念。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思妇怀远图(1)“裴回”拟人,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月亮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月的徘徊其实是人的徘徊。(2)“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3)“捣衣”:是思妇主题中常见的意象活动。(4)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用典。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临河三中陈静古时制衣的料子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机械重复的捣衣劳作,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月下捣衣,风送砧声不仅使思妇伤情,也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意象积累——捣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拓展:鱼雁传信的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唐)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晏几道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饮马长城窟行》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游子思归图既写出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回的凄苦和落寞。前后意象区别:花林——落花春江——江水流春明月——斜月(落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这八句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虚实结合:在梦中也想归家。寓情于景:惋惜春光渐逝,表达想要归家的心情。夸张:以“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月光情,游子情,诗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表达游子深沉的相思之情【拓展升华】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景物描写的主体全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诗哲理思考的凭借灵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魂月是全诗的灵魂审美鉴赏与创造:《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营造朦胧、迷幻、神奇、幽深、静谧而又略带惆怅的意境。构成了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和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四幅图画,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课堂总结临河三中陈静“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那么,面对生命的短暂,你将如何面对?是消极懈怠,还是积极进取?请谈谈你的看法。拓展延伸观点一:消极懈怠。宇宙浩大,个人渺小,一个人终其一生即使再努力,力量也是渺小的,或许也只是白折腾。还不如,善待自己,让自己平稳安适地度过这短暂的人生。观点二:积极进取。人生就是用来奋斗的,积极进取是人生的主旋律。虽然人生短暂,但我们不去奋斗,不去争取,就不会有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前行。从个体来看个人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是众人的力量确实巨大的。也许,一代人的奋斗是有限的,但一代代人接继奋斗,终会赢来胜利的曙光。对接高考巩固训练临河三中陈静理解性默写(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两句诗是“,”。(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4)在《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面对着空中的那轮明月,不由生出了“?”的遐思。(5)《春江花月夜》中“,”写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树林。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临河三中陈静(6)《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比喻和侧面烘托表现月光洁白明亮的两句诗是“,”。(7)《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诗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思妇内心的极度痛苦。(8)《春江花月夜》中含蓄地表现思妇想要向漂泊在外的丈夫传递信息也不能实现的两句诗是“,”。(9)《春江花月夜》中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10)《春江花月夜》中分别从游子思妇不止一家、一处的角度来写相思之情的两个句子是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最美唐诗”推荐语活动三临河三中陈静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读完本诗,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你为《春江花月夜》写一则推荐语!经由一首诗,抵达一个灵魂“最美唐诗”推荐语月光温润,人皎洁如玉,月映出爱慕之柔情。月色清冷,人长夜不眠,月勾起相思之情意。月出永恒,人生忽如寄,月带来苦短之哲思。……审美鉴赏与创造: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课堂总结在结构上,这首诗以景物描写、人生思索、思妇游子为基本着眼点,以月亮升起到月亮坠落的过程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诗歌特点临河三中陈静小结(一)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外在线索(月生——月照——月斜——月落)。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二)开头对春江花月夜景的描写,引发了第二部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并由此进一步对人生离情作抒写,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有机统一在月亮这一意象中。 张若虚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营造朦胧、迷幻、神奇、幽深、静谧而又略带惆怅的意境。 从对人与月的思考,进而体悟人生的短暂与宇宙永恒,同时抒写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愁相思之苦。整首诗歌哀而不伤,思想深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