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5张PPT)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导入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学习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了 体会景、理、情有机结合,理解诗人的哲理思考。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素养课前预习走近作者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课前预习走近作者古今评价——“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课前预习写作背景作者创作此诗时,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他仰望挂在天边的一轮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不禁在景色中沉醉,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读显身手整体感知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整体感知小组合作任务单1、朗读课文,注意断句和停顿。 2、概括全文内容,并梳理结构层次。3、找出每段中心句。4、翻译全文,注意文中的特殊句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学 ·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感受意境。春江花月夜全诗概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朗读·思考“月”意象的特点第一PPT月的状态 对应诗句 诗人情感明月初生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美好兴奋月上中天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哀而不伤月渐西落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离愁别绪月沉江海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无限遐思题中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月解题春:全诗的总背景、大的时间范畴。夜:具体背景升起高照西斜坠落“春”有4句、“江”有12句、“花”有2句、“月”有15句、“夜”有2句。划分层次提示: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月生月斜月悬月落月是诗之魂春 江 花 月 夜 月下之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1——8句)(9——16)(17——36)《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一共九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思想变化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关于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由景引发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月下之景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景中之月在江面上的一轮孤月,面对江天一色的辽阔之境,产生了江阔似海的感觉。海在这里是虚指,增添了全诗恢弘的意境。要描写的是江还是海?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景中之月“生”具有欣欣向荣的灵性、活力,明月与潮共生,本身皎洁,又兼有大海的磅礴气势,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凸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极富动感,有声(水)有色(月) ,景象壮观,幽美邈远。为什么用“生”不用“升”?“生”后才能有下一句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呈现了万里阔大的时空,同时,眼界之大,胸襟之大,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宇宙观。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景中之月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春天的夜晚为什么会出现“霰”、霜”?春天没有白色的雪和霜,但是在月光下照耀下的世界,是银色的,所以作者在这里把月光比作雪和白霜(月色如霜),写出了月色清凉,月夜朦胧。“江流...皆似霰”不直接描写月亮。而是从嗅觉、视觉来写,置身这个月夜,有花的芳香,有月色的清凉,从侧面(感受)来营造整体的意境。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景中之月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如何理解此句?月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把它比作霜,而且是空中流动的霜,这样既有动态的美感,又能让人深入其境,是由虚变实。而“汀上白沙看不见”,本来能看得到的白沙却看不到了,因为它和月光都是白色,就能反衬出月光那样的皎洁,是由实变虚。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景中之月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如何理解此句?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向思考人生,总写月光皎洁,天空明净。意境赏析常用术语类型 术 语动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第二部分:月下之思月下之思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当一个人注视太空中的明月,开始去领略其中的美时,人类就出现了。因为,人类是会欣赏美的动物。良辰美景引发对生命与宇宙的思索如何理解此句?在人注视着明月的同时,明月不是被动的处于被欣赏的地位,而是也在深情地注视着人。在这样互相观照之中,孤独得以慰藉,忧愁得以述说。在这世上匆匆活一期的不同时空的人们,也通过仰望同一轮明月,在短暂和变化中感受永恒。疏通诗意——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起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天》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对“月”的千古奇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对宇宙、人生的探究————对人生短暂、 自然永恒的慨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疏通诗意——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月下之思月上树梢头,人约黄昏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与人可亲不可近,恋人对月海誓山盟;思妇对月牵挂丈夫;游子对月思念亲人....孤独者视月为朋友,迷茫者视月为希望,奋进者视月为信念。人们根据月亮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出现的各种变幻,赋予月亮千种情怀,诗人为何如何钟情于月亮呢?或许,他们认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可以看到同样的月亮,觉得月亮可以超越时空,所谓“天涯共此时”,就是这个道理。苏轼: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哲理:人生苦短,但人生代代也是无穷的、永恒的。哲理: 人生易逝,唯江月永存、宇宙永恒。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理中之月月下之思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虽有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部分:月下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情中之月如何理解此句?白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青枫浦:河水分叉的地方。扁舟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漂泊在外不得志的代名词。明月楼: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翻译诗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理解一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青枫浦那种送别的地方,一定有思妇不尽的忧愁。理解二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青枫浦那种送别的地方,一定有游子不尽的忧愁。理解三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青枫浦那种送别的地方,一定有游子和思妇不尽的忧愁。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情中之月“白云” 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扁舟子” 上的游子。“青枫浦” 为地名,“枫”“浦”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 “不胜愁”渲染了小船上游子的愁云惨雾、相思情愁。“明月楼”以物代人(游子之妻),以妻子(思妇)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如何理解此句?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情中之月(1)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2)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 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3)月的徘徊其实是人的徘徊。“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情中之月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如何理解此句?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情中之月春梦、落花、流水、斜月四种伤情意象烘托游子相思之情。前后意象区别:春江——流春(春半)花林——落花明月——斜月(落月)既写出了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回的凄苦和落寞。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情中之月“斜月沉沉藏海雾”既写出了夜色的迷蒙,更写出游子归期难定的迷茫。“沉沉”写出了他不能如愿归家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最后写游子的离愁伴着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象征着无穷无尽的离愁,月色和离愁水乳交融,一个“满”字写出了愁思的深厚。全诗灵魂景物描写的主体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哲理思考的凭借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意象小结贯穿全文的是一“月”字,在诗中,月已不再是月,而成了一种情感的载体,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明月情结。春江月夜的美景江畔月下的沉思因月而起的情思拓展发散“月”是全诗的灵魂:景物描写的主体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哲理思考的凭借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抒情层次】情感美哲理美景物美(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抒写心中的感叹。(三)融情于景。(开头部分良辰美景使人渴望团圆,后面写“月徘徊”、“鱼龙”、“鸿雁”既是情也是景;“落月”、“流水”等都是游子思念的载体)(四)感情基调:哀而不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之色----春江花月(景)月之问----宇宙人生(理)完 美 融 合月之情----思妇游子(情)《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对以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总结全诗小结画意哲理诗情月下之景月下之理月下之情春江花月夜月色清凉月色朦胧人生无尽宇宙永恒思妇怀远游子思归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感情基调“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李泽厚(《美的历程》)哀而不伤活动一:你最欣赏张诗的哪一部分?张诗“孤篇压全唐”“旧题装新瓶”创新在何处?活动二:假如你是 ,请用你的专业给《春江花月夜》以另一种形式呈现。(1)画家,绘画出“春江花月夜”的图景;(2)摄影师,选择你要拍摄的几个场景;(3)作曲家,为“春江花月夜”创作(选择)一段旋律。课外拓展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思乡怀人描写“月”的诗句谢谢观看高中语文选必上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