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白城实验高中高二年级开学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社会信息化促进了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推动了经济社会高效、优质的发展。进入到 21 世纪,
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下图“一部手机走天下”反映的是( )
A. 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 B. 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更大威胁
C. 各国传统文化将会遭遇更多冲击 D. 保卫信息安全成为各国当务之急
2.唐玄宗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
称( )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光武中兴”
3.《筑梦中国》中说:“20 世纪 70 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了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
的空间。”为国家发展最早“开拓了新的空间”的事件是 ( )
A. 重返联合国 B. 中美建交
C. 中日建交 D. 万隆会议
4.下图呈现了 1745—1785 年法国公开发行的杂志数量的变化,这反映出( )
A. 杂志成为主流读物 B. 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
C. 参政环境显著改善 D. 大众传媒发展适应时代需求
5.戈尔巴乔夫把“民主”“多元化”概念引入经济领域,认为苏联主要而又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全面
第 1页 共 7页
改革所有制关系,进行财产非国有化,实现所有制私有化。由此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 )
A. 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B. 认识到了苏联社会的根本问题
C. 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D. 实现了政治与经济的统筹推进
6.唐初行用均田制,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收取赋税。唐代宗即位后,对赋
税制度进行局部改革,先后于宝应元年(762)及广德二年(764)下诏,要求按当前的户口和贫富等第
来征税和差派徭役。唐代宗时的赋税改革( )
A. 确立了两税法改革 B. 维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D. 尝试改变传统赋税制度
7.下列属于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高产粮食作物是( )
A. 粟 B. 玉米
C. 葡萄 D. 胡萝卜
8.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毛泽东只记得是“放暑假,天很热”,董必武则认定是 7 月,但
并不清楚具体时间。某学者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查阅共产国际的俄文档案及当时的报刊杂志,考
证出大会开幕于 1921 年 7 月 23 日。由此可见( )
A. 个人回忆的史料价值不高 B. 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C. 探寻历史真相需多元互证 D. 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9.下表所示为 7 世纪日本天武天皇在位时期的若干统治政策。这些统治政策共同点是( )
废 除 豪 族
拥 有 部 曲
的规定,并
将 朝 廷 赐
给亲王、诸 676 年
王、朝臣的
山泽、林野、
陂 池 等 重
新 收 归 国

以 唐 令 为
681 年 模本,开始
编纂《净御
第 2页 共 7页
原令》
全 国 的 姓
氏 作 了 重
新 的 改
订,制定了 684 年
“八 色
姓”,提高
了 皇 亲 的
社会地位
A. 扩大了皇室私人领地 B. 体现了集权统治的倾向
C. 重构了社会等级秩序 D. 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10.(2023·广东佛山高一上期末·29)1983 年,顺德桂洲羽绒制品厂与港商、广东省畜产进出口
公司合资兴建华南毛纺厂,开创了合资出口的先河,年创汇 400 多万美元,成为当时的龙头企业。
华南毛纺厂的成功得益于( )
A. 设立特区 B. 乡镇企业的创办
C. 对外开放 D. 体制改革的深化
11.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12.下图是 16 世纪西欧人绘制的马铃薯图和番茄植株图。这些物种在 16 世纪之前,并不为欧洲人
所知晓。之所以西欧会出现下图,主要是由于( )
马铃薯图
A. 原产美洲的物种传入欧洲 B. 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进步
C. 欧洲的印刷技术水平提高 D. 跨太平洋贸易的不断发展
13.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上古史》中提到,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巨大革命,这场革命改变了
第 3页 共 7页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此,人类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这场革命指的是( )
A. 早期国家的形成 B. 建筑技术的进步
C. 原始农业的产生 D. 商业分工的出现
14.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
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题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 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 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 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15.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
都具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6.古代埃及历法是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该历法以尼罗河水开始泛滥作为一年的
开始,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分一年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 3 季,每季 4 个月,每月 30 天,年
终加 5 天节日,一共 365 天。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
A. 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认知 B. 生产力水平取得了较大提高
C. 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 对水利工程的作用认识不足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
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粮食亩产只增长了 39%。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第 4页 共 7页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
来因素。
(2)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
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18.(2023·福建福州高一上期末·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散发其建于自由、人
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为之抱悲观也。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 年)
材料二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
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
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 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文中“俄罗斯今日之事变”的名称;概括作者对此事件的看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道路方面的新发展;简析其对中国革命
的影响。
19.邮政作为社会交往和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在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 年,璞鼎查在香港设立皇家邮局,随后在五处通商口岸设立分局,这是列强有计划地
在中国设置“客邮局”的开端,表面是为满足侨民通信需要,其实是为满足其“远东中国政策”。
——据刘波《清末“客邮”问题的产生及影响》
材料二 近代邮政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与每一个历史事件紧紧相连。
1898 年 9 月,光绪帝发布谕旨,要求各地设立邮政分支机构,酌情裁撤驿站,以便利商民通信。
1916 年 1 月,北京邮政总局通令,将邮政日戳改为“洪宪元年”,同时印制“洪宪”纪念邮票。
第 5页 共 7页
1932 年 1 月,北平邮政管理局宣布,以后凡邮寄包裹及信件,均加盖“不买日货,不卖日货,不运
日货”等字样。
1949 年 2 月,军方代表宣布对原北平邮政实行正式接管并着手恢复业务。与此同时,标志旧政权的
中华邮政邮票一律停用,改贴华北解放区邮票。——据修晓波《邮政史话》
材料三 为纪念重大事件或人物,邮政部门往往专门发行特种邮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客邮局”在中国出现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列现象发生的背景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张,阐明对该事件进行纪念的理由。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材料二 秦汉以后古代所称的东、西洋航线,大抵都以广州为始发港,东去可以到吕宋(今菲律
宾),西去可以到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以至东非等国。
第 6页 共 7页
材料三 葡萄牙人入居中国澳门后,很快便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贸易路线
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另外,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
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坚固、快速和装备精良的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 量中国
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写出示意图中②对应的古代文明的名称,并概括①②③④对应的古代文 明的共同
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世纪之后海上贸易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对中国产生的
影响。
第 7页 共 7页白城实验高中高二年级开学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社会信息化促进了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推动了经济社会高效、优质的发展。进入到 21 世纪,
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下图“一部手机走天下”反映的是( )
A. 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 B. 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更大威胁
C. 各国传统文化将会遭遇更多冲击 D. 保卫信息安全成为各国当务之急
【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社会信息化促进了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推动了经济社
会高效、优质的发展,“一部手机走天下”反映的是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A项正确;“一
部手机走天下”反映的是社会信息化带来的便利,而不是威胁,排除 B 项;“一部手机走天下”反
映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信息化的积极作用,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排除 C 项;“当务之急”夸大了
信息化的影响,而且与材料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唐玄宗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
称( )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光武中兴”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辅佐下实
施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国库充盈,民众生
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 项正确;
“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排除 A 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排除 B 项;“光武中兴”在东汉时期,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筑梦中国》中说:“20 世纪 70 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了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
的空间。”为国家发展最早“开拓了新的空间”的事件是 ( )
第 1页 共 11页
A. 重返联合国 B. 中美建交
C. 中日建交 D. 万隆会议
【答案】A
【解析】选 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 年在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政治孤立和封锁。B 中美建交时间是 1979 年;C 中日建交时间是
1972 年,B、C 都晚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不符合题干中的“最早”。D 是在 1955 年,不符合材
料时间。
4.下图呈现了 1745—1785 年法国公开发行的杂志数量的变化,这反映出( )
A. 杂志成为主流读物 B. 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
C. 参政环境显著改善 D. 大众传媒发展适应时代需求
【答案】D
【解析】据图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745—1785 年法国公开发行的杂志数量,呈现逐渐上涨的趋
势,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社会矛盾尖锐,而大众传媒的发展,无疑推动了法国大革
命的到来,D 项正确;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其是主流读物,排除 A 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间是
1789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仅从杂志数量的变化,无法判定参政环境的状况,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5.戈尔巴乔夫把“民主”“多元化”概念引入经济领域,认为苏联主要而又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全面
改革所有制关系,进行财产非国有化,实现所有制私有化。由此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 )
A. 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B. 认识到了苏联社会的根本问题
C. 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D. 实现了政治与经济的统筹推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进行财产非国有化,实现所有制私有化”及所学知识可知,作为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基础的公有制被取消,体现了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C 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
会主义方向,并非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排除 A 项;苏联社会的根本问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而非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 B 项;材料只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在经济上的改革,没有体现政
第 2页 共 11页
治改革,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唐初行用均田制,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收取赋税。唐代宗即位后,对赋
税制度进行局部改革,先后于宝应元年(762)及广德二年(764)下诏,要求按当前的户口和贫富等第
来征税和差派徭役。唐代宗时的赋税改革( )
A. 确立了两税法改革 B. 维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D. 尝试改变传统赋税制度
【答案】D
【解析】唐代宗的改革开始以“户口和贫富等第”为征税依据,这一调整虽未彻底取代旧制,但为
两税法奠定了基础;两税法正式确立于唐德宗时期,排除 A 项;唐代宗时的赋税改革更多的是为了
增加财政收入,维护统治,排除 B 项;改革虽调整征税标准,但未明确赋税负担是否整体减轻,排
除 C 项。
7.下列属于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高产粮食作物是( )
A. 粟 B. 玉米
C. 葡萄 D. 胡萝卜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玉米是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随着新航路开辟,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
B 项正确;粟是原产中国的农作物,不是外传进中国的高产农作物,排除 A 项;葡萄和胡萝卜不是
高产粮食作物,而且不是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排除 CD 项
8.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毛泽东只记得是“放暑假,天很热”,董必武则认定是 7 月,但
并不清楚具体时间。某学者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录,查阅共产国际的俄文档案及当时的报刊杂志,考
证出大会开幕于 1921 年 7 月 23 日。由此可见( )
A. 个人回忆的史料价值不高 B. 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结论
C. 探寻历史真相需多元互证 D. 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当时很多当事人对中共一大召开的确切时间都不太确定,这说明考证中共一
大召开的确切时间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相互印证,故选 C 项;当事人的个人回忆属于一手
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排除 A 项;B、D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9.下表所示为 7 世纪日本天武天皇在位时期的若干统治政策。这些统治政策共同点是( )
废 除 豪 族 676 年
拥 有 部 曲
第 3页 共 11页
的规定,并
将 朝 廷 赐
给亲王、诸
王、朝臣的
山泽、林野、
陂 池 等 重
新 收 归 国

以 唐 令 为
模本,开始 681 年
编纂《净御
原令》
全 国 的 姓
氏 作 了 重
新 的 改
订,制定了 684 年
“八 色
姓”,提高
了 皇 亲 的
社会地位
A. 扩大了皇室私人领地 B. 体现了集权统治的倾向
C. 重构了社会等级秩序 D. 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答案】B
【解析】三者均旨在削弱地方豪族、强化天皇集权,体现了集权统治的倾向,故选 B 项;676 年规
定是将土地重新收归国有并非扩大皇室私人领地,排除 A 项;八色姓重构了等级,但另两项政策聚
焦集权而非整体社会等级重构,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 C、D 项。
10.(2023·广东佛山高一上期末·29)1983 年,顺德桂洲羽绒制品厂与港商、广东省畜产进出口
公司合资兴建华南毛纺厂,开创了合资出口的先河,年创汇 400 多万美元,成为当时的龙头企业。
华南毛纺厂的成功得益于( )
A. 设立特区 B. 乡镇企业的创办
C. 对外开放 D. 体制改革的深化
第 4页 共 11页
【答案】C
【解析】由“顺德桂洲羽绒制品厂与港商、广东省畜产进出口公司合资兴建华南毛纺厂,开创了合
资出口的先河”可知,这是对外开放政策下中外合资企业的典型案例,所以华南毛纺厂的成功得益
于对外开放,故选 C 项;设立特区与华南毛纺厂没有直接关联,且题目主旨不是讲华南毛纺厂因为
开在经济特区而取得成功,而是因为开创中外合资办厂的先河而成功的,排除 A 项;乡镇企业属于
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而不是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模式,排除 B 项;1983
年还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体制改革的深化应该开始于 1992 年,二者时间上不一致,排除 D
项。
11.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答案】D
【解析】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佛教的冲击。题干中的“父子”“君臣”“夫妇”“友
朋”正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
触,D 正确;A 夸大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B、C 无从反映。
12.下图是 16 世纪西欧人绘制的马铃薯图和番茄植株图。这些物种在 16 世纪之前,并不为欧洲人
所知晓。之所以西欧会出现下图,主要是由于( )
马铃薯图
A. 原产美洲的物种传入欧洲 B. 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进步
C. 欧洲的印刷技术水平提高 D. 跨太平洋贸易的不断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洲人绘制美洲作物的植株,说明原产美洲的物种经过新航路开辟后传入
欧洲,A 项正确;绘制植株图不能反映出农业栽培技术,排除 B 项;材内容与印刷术无关,排除 C
项;材料内容不属于太平洋贸易范畴,排除 D 项。
13.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上古史》中提到,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巨大革命,这场革命改变了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此,人类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这场革命指的是( )
第 5页 共 11页
A. 早期国家的形成 B. 建筑技术的进步
C. 原始农业的产生 D. 商业分工的出现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这场革命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此,人类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
用、改造自然”,结合所学可知人类从“依靠自然”到“改造自然”的关键性进步应该是原始农业
的产生,故选 C 项;早期国家的形成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 A 项;建筑技术的进步不足以使
人类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排除 B 项;商业分工没有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
排除 D 项。
14.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
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题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 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 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 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使学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
其目的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是王安石培养变法人才的措施,不是
目的;C 选项不是王安石改革教育制度的目的;D 选项错误,王安石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变法
服务,不是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15.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
都具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得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
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①②③④都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16.古代埃及历法是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该历法以尼罗河水开始泛滥作为一年的
开始,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分一年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 3 季,每季 4 个月,每月 30 天,年
终加 5 天节日,一共 365 天。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
A. 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认知 B. 生产力水平取得了较大提高
C. 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 对水利工程的作用认识不足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制定太阳历,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与农
第 6页 共 11页
业息息相关,说明在古埃及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C 项正确;古埃及的太阳历主要来源于经验
的总结和细致的观察,并不是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的认知,排除 A 项;生产力水平指生产的能力和
生产技术,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古埃及的生产力水平提高,排除 B 项;材料中未体现古埃及人对水利
工程作用的认识,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
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粮食亩产只增长了 39%。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
来因素。
(2)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
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答案】
(1)概况: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因素: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蔗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第 7页 共 11页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第(1)问,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可根据材料一及其图示,得出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
比较缓慢。粮食产量增加的外来因素,依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得出新航路开辟下,玉米、甘蔗
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第(2)问可以从经营方式回答;关系可以从中国古代农、工、商地位商业辅助
农业方面回答;明清时期江南经济主要变化可以从商品经济、纺织业、市镇、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
概括。
18.(2023·福建福州高一上期末·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散发其建于自由、人
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为之抱悲观也。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 年)
材料二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
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
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 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文中“俄罗斯今日之事变”的名称;概括作者对此事件的看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道路方面的新发展;简析其对中国革命
的影响。
【答案】(1)事件:俄国十月革命。
看法:赞扬十月革命;反驳对十月革命的怀疑;以俄为师。
(2)发展:在坚持俄国暴力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
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影响:为中国革命开辟正确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解析】(1)第一小问事件,据材料一“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 年)”“惟有翘首以迎
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结合所学得出俄国十月革命。第二小问看法,据材料一“翘首以迎其世界
的新文明之曙光……新潮流”结合所学得出赞扬十月革命、以俄为师;据材料一“勿徒以其目前一
时之乱象遂为之抱悲观也”结合所学得出反驳对十月革命的怀疑。
(2)第一小问发展,据材料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
第 8页 共 11页
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向前扩大的”结合所学得出在坚持俄国暴力革命的基础
上,进一步提出了“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的农村包围城
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为中国革命开辟正确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等角度入手。
19.邮政作为社会交往和生产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在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 年,璞鼎查在香港设立皇家邮局,随后在五处通商口岸设立分局,这是列强有计划地
在中国设置“客邮局”的开端,表面是为满足侨民通信需要,其实是为满足其“远东中国政策”。
——据刘波《清末“客邮”问题的产生及影响》
材料二 近代邮政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与每一个历史事件紧紧相连。
1898 年 9 月,光绪帝发布谕旨,要求各地设立邮政分支机构,酌情裁撤驿站,以便利商民通信。
1916 年 1 月,北京邮政总局通令,将邮政日戳改为“洪宪元年”,同时印制“洪宪”纪念邮票。
1932 年 1 月,北平邮政管理局宣布,以后凡邮寄包裹及信件,均加盖“不买日货,不卖日货,不运
日货”等字样。
1949 年 2 月,军方代表宣布对原北平邮政实行正式接管并着手恢复业务。与此同时,标志旧政权的
中华邮政邮票一律停用,改贴华北解放区邮票。——据修晓波《邮政史话》
材料三 为纪念重大事件或人物,邮政部门往往专门发行特种邮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客邮局”在中国出现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列现象发生的背景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张,阐明对该事件进行纪念的理由。
【答案】
(1)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五口通商;满足英国侵华的需要(或:
满足英国侨民通信需要)。
(2)戊戌维新(变法)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九一八事变(或:日本侵华;南京政府统一);北
平解放(或:平津战役胜利;三大战役胜利;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只答解放战争不得分。)
(3)长征胜利:实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
第 9页 共 11页
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革命新局面。
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重要影响(或: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主战场);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或:提高
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提高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台湾光复。
【解析】
(1)据材料“1842 年,璞鼎查在香港设立皇家邮局,随后在五处通商口岸设立分局……”可知,
1840—1842 年鸦片战争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并割香港岛给英国;据材料“……
表面是为满足侨民通信需要,其实是为满足其‘远东中国政策’”可知,满足英国侵华的需要。
(2)据材料“1898 年 9 月,光绪帝发布谕旨,要求各地设立邮政分支机构,酌情裁撤驿站,以便
利商民通信。”并结合所学可知,1898 年 9 月,光绪帝发布谕旨,这是“百日维新期间”即戊戌维
新(变法)运动;据材料“1916 年 1 月,……‘洪宪元年’,同时印制‘洪宪’纪念邮票。”结合
所学可知,1916 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据材料“1932 年 1 月,北平邮政管理局宣布,以后凡邮寄包
裹及信件,均加盖“不买日货,不卖日货,不运日货”等字样。”并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爆发,
日本侵华;据材料“1949 年 2 月,军方代表宣布对原北平邮政实行正式接管并着手恢复业务。与此
同时,标志旧政权的中华邮政邮票一律停用,改贴华北解放区邮票。”可知,1948 年 9 月---1949
年 1 月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主力被消灭,解放战争即将胜利。
(3)长征胜利:本题可从实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
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革命新局面等方面回答。
抗日战争胜利:结合所学可从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产
生重要影响;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提高了民族
自尊心自信心;台湾光复等方面回答。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材料二 秦汉以后古代所称的东、西洋航线,大抵都以广州为始发港,东去可以到吕宋(今菲律
第 10页 共 11页
宾),西去可以到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以至东非等国。
材料三 葡萄牙人入居中国澳门后,很快便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贸易路线
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另外,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
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坚固、快速和装备精良的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 量中国
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写出示意图中②对应的古代文明的名称,并概括①②③④对应的古代文 明的共同
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世纪之后海上贸易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对中国产生的
影响。
【答案】(1)名称:两河流域文明。共同点:发源于大河流域;以农业为主;君主制或君主专制;
社会结构呈现金字塔型。
(2)新变化:商品出现世界性流动/跨国长途贸易;西欧是贸易的主导;传统印度洋贸易和太平洋贸
易、大西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影响: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 11页 共 1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