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课件(8份打包下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 溶液 课件(8份打包下载)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24)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第九单元 溶液
实验活动6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实验梳理
实验梳理
实验突破
【实验目的】
1.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2.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实验用品】
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称量纸、空试剂瓶、空白标签.氯化钠、蒸馏水.
【实验操作与分析】
1.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整个配制过程如图1所示.
(1)计算: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氯化钠 g;水 g.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
(3)量取:用量筒量取水 mL(水的密度可近似看做1 g/cm3),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
3.0
47.0
47.0
(4)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2.配制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整个配制过程如图2所示.
用已配好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 g·cm-3),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和水的质量分别为6%的氯化钠溶液 g(体积
mL);水 mL.
(2)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氯化钠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
(3)混匀: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
25.0
24.0
25.0
3.把配制好的上述两种氯化钠分别装入试剂瓶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入试剂柜.
【实验反思】
以下会造成配得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6%的操作是 ,配得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6%的操作是 (填字母,上同).
A.氯化钠中混有杂质 B.砝码锈蚀
C.有少量氯化钠撒落在外面 D.有少量水洒在烧杯外面
E.量水时仰视读数 F.量水时俯视读数
G.用湿润的烧杯配制溶液 H.装瓶时有液体洒落在外
ACEG
BDF
实验突破
实验梳理
实验突破
1.实验室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密度为1.13 g/mL)配制200 g 5%的硝酸钾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配制步骤:计算、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
B.需要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的体积为50 mL
C.所需仪器:量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
D.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D
2.化学小组要配制100 g 6%的氯化钠溶液(称量时5 g以下用游码).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6%的是 ( )
C
3.(2024·长春学校段考)某实验小组用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 g/cm3)和水(密度约为1 g/cm3)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实验的主要步骤有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
B.计算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是25 g(约24.0 mL),水的质量是25 g
C.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试剂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D.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液体溅出,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D
4.实验室欲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NaOH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步骤
①计算:需要 g NaOH固体, mL水.(水的密度是1 g/mL)
4
96
②称量:用质量为23.2 g的烧杯作称量容器称取NaOH固体时,托盘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游码位置正确的是 (填序号).
c
③量取:用100 mL量筒量取所需的水,请在图2中画出水面的正确位置.
④溶解:把量取的水倒入烧杯中,用 搅拌,使NaOH全部溶解,冷却至室温.
⑤装瓶:把配好的溶液装入 (填“广口”或“细口”)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如图3),放入试剂柜中.请将图3标签补充完整.
(2)若提供的试剂只有8%的NaOH溶液,则需要水的质量为 g.
【答案】略
玻璃棒
细口
50
补图略
温馨提示:学习至此,请完成课后作业P308~309(共19张PPT)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规范训练】 (写出符合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
(1)溶解时吸热的物质:
(2)与水反应放热的物质:
【学习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和转化关系.2.了解结晶的方法.
NH4NO3
CaO
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学习任务1 饱和溶液
思考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观察课本P37“实验9-5”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填写下表:
操作 现象 结论
向10 mL水中加入2 g氯化钠,搅拌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的溶质的量是 的.改变 的量,可以改变溶解的溶质的量
再加入2 g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10 mL水,搅拌 固体全部溶解
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
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有限
溶剂
观察课本P38“实验9-6”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填写下表:
操作 现象 结论
向10 mL水中加入3 g硝酸钾,搅拌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的溶质的量是 的.改变 ,可以改变溶解的溶质的量
再加入3 g硝酸钾,搅拌 加热 再加入3 g硝酸钾,搅拌 冷却 固体全部溶解
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
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固体全部溶解
有固体从溶液中析出
有限
温度
【归纳小结】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 下,向一定量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温度
溶剂
不能继续溶解
还能继续溶解
再加入少量该溶质,搅拌,观察
是否溶解
1.室温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 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 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加水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 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C. 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 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
2.你认为下列溶液肯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是 ( A )
学习任务2 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
1.结晶: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 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2.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
(1)“实验9-6”中,使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方法叫_____________
结晶(如右图所示).
(2)海水晒盐过程中,使食盐晶体析出的方法叫 结晶.
晶体
冷却热饱和
溶液(或降温或冷却)
蒸发
3.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一般情况下):
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结晶
增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增加溶剂
升高温度
规律小结 (1)对极少数在水中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弱的物质[如Ca(OH)2],上述过程中温度的改变相反.(2)若要获得晶体,先将不饱和溶液蒸发浓缩,得到饱和溶液,再进行冷却或蒸发得到晶体.
3.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欲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
A.加入KNO3固体 B.降低温度
C.升高温度 D.蒸发溶剂
4.欲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
A.降温 B.升温 C.再加溶质 D.倒出一些溶液
C
C
课堂检测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1.〔生活情境〕(2024·揭西月考)如图,将红砂糖倒入一杯开水中,充分溶解.能作为判断砂糖水是饱和溶液的依据是 ( )
A.砂糖水颜色很深
B.砂糖水味道很甜
C.砂糖溶解得很快
D.砂糖固体有剩余
D
2.(2024·潮南模拟)能证实20 ℃时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 )
A.降温到10 ℃时有KNO3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 g水,有KNO3晶体析出
C.加热到30 ℃后,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继续溶解
D.在20 ℃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
D
3.20 ℃时,将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底部有硝酸钾固体剩余)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要使试管中的固体全部溶解,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
A.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水
B.向试管中加入适量氯化钠饱和溶液
C.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硝酸铵固体
D.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
C
4.(2024·连云港月考)向盛有等质量水的甲、乙、丙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5 g、30 g、30 g蔗糖固体,充分搅拌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可采用升温的方法使乙烧杯中剩余的固体溶解
B.甲、丙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
C.乙烧杯中的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
D.饱和的蔗糖溶液不可以溶解其他物质
A
温馨提示:学习至此,请完成课后作业P300~301(共29张PPT)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
第2课时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
【规范训练】 (用正确的化学符号填空)
五个铝离子:
硝酸钾:
氢氧化钙:
氦气:
5Al3+
KNO3
Ca(OH)2
He
【学习目标】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2.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并用于解决问题.3.了解气体溶解度及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学习任务1 固体的溶解度
阅读课本P39~40,了解固体的溶解度及其含义.
1.概念:在一定 下,某固态物质在 溶剂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 (注: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注意:固体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①条件: ;②标准:在 溶剂里;③状态: ;④单位:g.
温度
100 g
饱和
质量
在一定温度下
100 g
饱和
2.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部因素: (注:与溶剂多少没有关系,因为概念中已经规定在100 g溶剂里).
温度
1.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g,它的含义是 ( )
A.20 ℃时,136 g饱和食盐水中含有36 g食盐
B.在100 g水中最多溶解36 g食盐
C.20 ℃时,饱和食盐水中含有36 g食盐
D.20 ℃时,100 g饱和食盐水中含有36 g食盐
A
2.t ℃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100 g,该温度下,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下列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 )
A.溶质∶溶液=1∶1 B.溶质∶溶剂=1∶1
C.溶剂∶溶液=1∶1 D.饱和溶液的质量一定为200 g
B
学习任务2 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结晶方法的选择
阅读课本P40~41“探究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1.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
(1)列表法(溶解度数据表):下表列出了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 ,其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是 .
(2)作图法(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请根据上表数据,在右图坐标中绘制KNO3、NaCl的溶解度曲线.
增大
KNO3
答图
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和结晶方法的选择(阅读课本P41~42)
(1)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陡升型),如 、
等.此类物质结晶方法选择 法.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缓升型),如
.此类物质结晶方法选择 法.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下降型),如
.
KNO3
NH4Cl
降温结晶
NaCl
蒸发结晶
Ca(OH)2
3.已知6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24 g.60 ℃时,向70 g 硝酸钠固体中加入50 g水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 )
A.100 g   B.112 g  C.124 g  D.120 g
B
4.NaCl、NH4Cl的部分溶解度数据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1)将37.0 g NaCl固体加入50 ℃ 50 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溶液的质量是 g.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NaCl的溶解度/g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NH4Cl的溶解度/g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8.5
(2)NaCl、NH4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结合上表数据,NH4Cl的溶解度曲线是 .
a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交点M的取值范围,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温度:10 ℃~20 ℃   B.温度:40 ℃~50 ℃
C.溶解度:33.3 g~35.8 g  D.溶解度:35.8 g~36.0 g
AD
规律小结 (1)溶解度曲线中“点”的含义:①曲线上的点均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②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这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③曲线的交点表示不同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2)结晶法提纯物质(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有差异的物质):①降温结晶法(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如提纯NaCl和KNO3混合溶液中的KNO3.②蒸发结晶法(蒸发结晶而不蒸干→趁热过滤),如提纯NaCl和KNO3混合溶液中的NaCl.
学习任务3 气体的溶解度
阅读教材P4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
1.概念:某气体的压强为 kPa和一定 时,在 体积水里溶解达到 状态时的气体 .如氮气在压强为101 kPa和温度为0 ℃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0.024体积的氮气,则在0 ℃时,氮气的溶解度为 .
101
温度
1
饱和
体积
0.024
2.影响因素
【小组讨论】讨论回答下列问题,归纳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和影响规律.
(1)打开汽水(或某些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它是怎样影响气体溶解度的? .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它是怎样影响气体溶解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气体溶解度越小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
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归纳小结】(1)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2)外部因素:①温度,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②压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 .
减小
增大
5.(2024·上海一模)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可得气泡水,二氧化碳溶解越多,口感越佳.因此制作气泡水最佳的方法是 ( )
A.压强要大,使用冰水 B.压强要大,使用温水
C.压强要小,使用冰水 D.压强要小,使用温水
A
课堂检测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1.(2024·鞍山段考)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溢出
B.喝下汽水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
C.拧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溢出
D.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气泡
C
2.下列方法中,能够使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的是 ( )
A.增加水的质量 B.增加硝酸钾的质量
C.升高水的温度 D.搅拌
3.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g.20 ℃时20 g食盐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 )
A.67 g B.68 g C.69 g D.70 g
C
B
4.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甲和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t1℃时,甲和乙各30 g分别加入90 g水中,均能完全溶解
D.t2℃时,在100 g水中放入60 g甲,形成饱和溶液
C
5.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下表是高氯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20 ℃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1.68
B.40 ℃时,将4 g高氯酸钾溶于100 g水中可得到104 g溶液
C.80 ℃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 ℃有结晶现象
D.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温度/℃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68 3.73 7.3 13.4
C
6.如图所示,依据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用“>”“<”或“=”表示).
(2)t3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
(填最简比).
(3)甲中含有少量的乙,若要提纯甲,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方法.
(4)t2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 g,分别降温到t1 ℃时,所得溶液质量的关系是 (用“>”“<”或“=”表示).
乙>甲=丙
(或甲=丙<乙)
1∶2∶3
冷却热饱和溶液(或
降温结晶)
丙>乙>甲(或甲<乙<丙)
温馨提示:学习至此,请完成课后作业P302~303(共18张PPT)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2课时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
学习任务1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2024·吴忠一模)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共消耗稀硫酸溶液100 g,生成0.4 g氢气.计算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9.6%(过程略)
2.农业生产中常用15%~20%的NaCl溶液来选种.选种液使用一段时间后,浓度会变化.取90 g使用后的选种液,加入稍过量的AgN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干燥沉淀28.7 g.请通过计算说明该选种液是否仍符合选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提示:NaCl+AgNO3 NaNO3+AgCl↓)
解:设90 g该选种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x.
NaCl+AgNO3 NaNO3+AgCl↓
58.5          143.5
x           28.7 g
 解得x=11.7 g
该选种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00%=13%<15%,不符合选种要求.
答:该选种液不符合选种要求.
3.学习小组为测定某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取该氢氧化钠溶液40 g,滴加4.9%的稀硫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硫酸80 g.(提示:2NaOH+H2SO4 Na2SO4+2H2O)
(1)配制100 g 4.9%的稀硫酸需要质量分数为98.0%的浓硫酸 g.
(2)计算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5
解:设40 g该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2NaOH+H2SO4 Na2SO4+2H2O
80    98
x  80 g×4.9 %
 解得x=3.2 g
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8%
答: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
学习任务2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4.实验室可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某同学用足量的锌与196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反应,可制取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解:设可制取氢气的质量是x.
Zn+H2SO4 ZnSO4+H2↑
98 2
196 g×10% x
x=0.4 g
答:可制取氢气的质量是0.4 g.
5.某同学取12.5 g大理石,加入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大理石中的杂质不反应、不溶解、也不含钙元素).试求: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大理石中所含碳酸钙的质量.
(3)大理石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4)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解:100 g×7.3 %=7.3 g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y,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z.
CaCO3+2HCl CaCl2+H2O+CO2↑
100   73   111    44
y    7.3 g   z      x
x=4.4 g    y=10 g    z=11.1 g
(3)10 g××100%=4 g
×100%=32%
答:(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4.4 g.(2)大理石中所含碳酸钙的质量是10 g.(3)大理石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2%. (4)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11.1 g.
6.(2022·广东节选)铁铜双金属粉末可用于生产机械零件.利用还原铁粉和CuSO4溶液制备该产品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若用该工艺制备了1 000 g铁铜双金属粉末产品,其中Cu单质的质量分数为19.2%.计算置换这些Cu单质所需还原铁粉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解:产品中铜单质的质量为1 000 g×19.2%=192 g.
设需要还原铁粉的质量为x.
Fe+CuSO4 FeSO4+Cu
56         64
x         192 g
   解得x=168 g
答:所需还原铁粉的质量为168 g.
(2)“干燥还原”可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产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若(1)中产品是在500 ℃时干燥还原后得到的,则其中最多含Fe元素 g.(产品中只含三种元素)
804
【解析】(2)1 000 g产品为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其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 000 g×0.4%=4 g;
铁、铜的质量为1 000 g-4 g=996 g,铜的质量为192 g;
其余最多全部为铁,质量为996 g-192 g=804 g.
温馨提示:学习至此,请完成课后作业P306~307(共29张PPT)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1课时 溶质的质量分数
【规范训练】 (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溶液名称 硫酸铜溶液 石灰水 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 硝酸钾溶液
溶质
CuSO4
Ca(OH)2
NaOH
NaCl
KNO3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及公式.2.学会区分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3.学会利用公式计算配制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4.掌握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5.了解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发生变化时的有关计算.
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学习任务1 溶质的质量分数
【归纳小结】1.溶液中 与 之比称为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式及变形: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
(2)溶质质量= × 溶质质量分数
(3)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 质量+ 质量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溶液
溶质质量
溶质
溶剂
1.(2024·槐荫期中)下列关于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100 g氯化钠溶液中含有10 g氯化钠
B.溶液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1∶10
C.溶液中氯化钠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9
D.将10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配成的溶液
A
2.某温度下有一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欲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改变,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
A.加入硝酸钾晶体 B.恒温蒸发溶剂
C.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C
学习任务2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完成教材P47“实验9-8”,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讨论】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有人说:“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如果不对请列式改正) .
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与该温度下溶解度的关系如下:
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100%(S为溶解度).
不对
应为×100%≈26.5%.
例1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20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或“<”)乙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
(2)60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60 ℃时,将15 g甲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质质量分数为 .
(3)将60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 ℃,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 (填“甲”或“乙”,下同),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的是 ,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是 ,此时甲、乙的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
<
20%
20%



甲>乙
3.(2024·广州检测)25 ℃时,探究某固体物质的溶解性,实验记录如下表.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
A.实验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B.实验②说明25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20 g
C.实验③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D.实验④所得溶液中含溶质20 g
编号 ① ② ③ ④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加入固体质量/g 5 10 15 20
现象 固体完全溶解 固体完全溶解 剩余少量固体 剩余较多固体
C
4.(2024·甘肃中考)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形成结晶水合物)在水中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请按要求填空.
(1)由图可知,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物质是
.
(2)交点C的含义是 .
(3)T1 ℃时,将乙溶液由B点变为A点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一种).
(4)T3 ℃时,将35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T2 ℃时甲、丙的溶解度相等
恒温蒸发溶剂、增加
溶质乙等
37.5%
学习任务3 溶液的配制
完成教材P48,了解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
1.溶液配制中溶质、溶剂质量的计算
计算公式:溶质质量= × ;
溶剂质量= - .
溶液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2.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1)溶液稀释的计算原理:稀释前 的质量=稀释后 的质量.
(2)溶液稀释的计算公式: ×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质量× .
(3)溶液稀释时需要加水的质量= 的质量- 的质量.
溶质
溶质
浓溶液质量
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稀溶液
浓溶液
例2 10%的CaCl2溶液常用作路面的保湿剂.计算:
(1)配制200 kg 10%的CaCl2溶液,需要CaCl2的质量为 kg,需要水的质量为 kg.
(2)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氯化钙溶液配制300 k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CaCl2溶液,需要30%的氯化钙溶液多少千克?需加水多少千克?
解:设需要30%的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x,则:
300 kg×10%=x×30%
x=100 kg
需要加水的质量为300 kg-100 kg=200 kg
答:需要30%的氯化钙溶液100 kg,需要加水的质量为200 kg.
20
180
例3 (2024·岱岳期中)溶液的配制与稀释在工农业生产中是常用到的实验操作.
(1)向90 g 10%的NaCl溶液中加入10 g K2SO4搅拌至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2)向40 g 5%的NaOH溶液中,加入60 g 10%的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中NaOH的质量为 g,此溶液中NaOH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3)某科技人员欲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1.7%的氯化钠溶液用来选种,试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g,需要水的质量为 g.
9%
8
8%
11.7
88.3
【解析】(1)向90 g 10%的NaCl溶液中加入10 g K2SO4搅拌至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100%=9%.
(2)40 g 5%的NaOH溶液中NaOH的质量为40 g×5%=2 g;60 g 10%的NaOH溶液中NaOH的质量为60 g×10%=6 g;混合后溶液中NaOH的质量为2 g+6 g=8 g ;混合后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100%=8%.
(3)需氯化钠的质量:100 g×11.7%=11.7 g,需要水的质量为100 g-11.7 g=88.3 g.
5.一定能改变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是 ( )
A.加入该种溶质   B.加水   C.降温  D.恒温蒸发溶剂
B
6.定量研究溶液的组成,配制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可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1)室温下,小明用100 g蔗糖和500 g水自制了一杯蔗糖水(无固体剩余),用于缓解运动后出现的低血糖症状,则所得蔗糖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结果精确到0.1%).
(2)H2O2是常用的医用消毒剂.一瓶20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H2O2消毒液中,含有H2O2的质量是 g,水的质量是 g.
16.7%
6
194
(3)实验室用4 g 酚酞与酒精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酚酞溶液,需要酒精的质量是 g,所用酒精的体积是 mL.(酒精的密度为0.8 g/mL)
120
96
课堂检测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1.(2024·清远检测)关于100 g 10%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100 mL该溶液中含有10 g 硝酸钾
B.将硝酸钾和水按1∶10的质量比配成该溶液
C.该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11 
D.将10 g 硝酸钾溶于90 g 水中可制得该溶液
D
2.将50 g 98%的浓硫酸配制成9.8%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为 ( )
A.250 g B.350 g C.450 g D.500 g
3.实验室现有足量的20%的NaOH溶液和蒸馏水,欲配制10%的NaOH溶液100 g,需要20%的NaOH溶液 ( )
A.95 g B.50 g C.100 g D.10 g
C
B
4.20 ℃时,KC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4 g,在该温度下,不能配得的溶液是 ( )
A.10%的KCl溶液 B.20%的KCl溶液
C.25%的KCl溶液 D.34%的KCl溶液
D
5.有一瓶100 mL 0.9%的氯化钠注射液,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液体减少为50 mL,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该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的是 ( )
A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将100 g 10%的氯化钠溶液倒掉一半,剩余溶液的质量分数变为5%
B.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浓度
C.一定温度下向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乙,则甲的质量分数会减小
D.10%的氯化钠溶液表示100 g水中溶有10 g氯化钠
C
温馨提示:学习至此,请完成课后作业P304~305(共13张PPT)
第九单元 溶液
第九单元复习
思维导图
易错集训
素养提升
思维导图


易错集训
易错集训
素养提升
思维导图
溶液相关概念
1.医生常用生理盐水(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给患者输液.下列对生理盐水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生理盐水中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
B.钠离子和氯离子均匀地分散在水分子中
C.每输入100 g生理盐水,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为0.9 g
D.生理盐水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9∶1 000
D
2.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液体,故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洗涤剂去除油污利用乳化作用,故汽油去除油污也利用乳化作用
C.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D.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水中会放热,故加入水中会放热的固体一定是氢氧化钠
C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3.下列有关如图实验的判断错误的是 ( )
A.T1B.固体X可能是NaOH
C.③中的Ca(OH)2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
D.①和③中C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
图像分析问题
4.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关系的是 ( )
A.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B.向KCl不饱和溶液中加入KCl固体
C.恒温条件下,将NaCl饱和溶液蒸发适量水
D.向Ca(OH)2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CaO
D
素养提升
易错集训
素养提升
思维导图
1.〔生活情境〕王亚平在太空做了油和水“难分难舍”的神奇实验:她用力摇晃装有油和水的瓶子,让油水充分混合、静置,发现油水不分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太空中水不能作溶剂        
B.在地面油水混合物会产生分层现象
C.在不同环境中同一实验可能现象不同 
D.在地面向油水混合物中加入洗涤剂会产生乳化现象
A
2.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面对敌人对食盐的疯狂封锁,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用河水将竹筒里的食盐全部溶成盐水,再用棉袄吸收,最终将食盐送给了红军.结合下表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回答有关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1)氯化钠属于 (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物质.
(2)从表中数据发现氯化钠溶解度的主要特点是 .
(3)从食盐水中得到食盐固体,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
(4)假设潘冬子的竹筒中有358 g氯化钠,10 ℃时最少需要用 g水才能完全溶解.
(5)20 ℃时,将20 g食盐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易溶
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蒸发结晶
1 000
26.5%(共16张PPT)
第九单元 溶液
实验活动7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实验梳理
实验梳理
实验突破
【实验目的】
1.体验初步提纯固体混合物的实验过程.2.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巩固溶解、过滤操作技能.
【实验用品】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漏斗、药匙、量筒(10 mL)、铁架台(带铁圈)、天平、称量纸、滤纸、火柴.
【实验操作与分析】
步骤 操作方法 注意问题与实验结论
(1) _______ ①用天平称取5.0 g粗盐;②用量筒量取10 mL水于烧杯中;③用药匙将粗盐逐渐加入水中溶解,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④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量剩余粗盐的质量 ①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②填写有关质量数据:
称取粗盐/g 剩余粗盐/g 溶解粗盐/g
5.0
溶解
搅拌,加速
溶解
略(按实际)
略(按实际)
步骤 操作方法 注意问题与实验结论
(2) _______ 过滤食盐水,直至澄清 ①使用的玻璃仪器有 ;
②操作要领为 ;
③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
(3) _______ ①把澄清的滤液倒入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②用玻璃棒不断搅拌;③当蒸发皿中________ 时,停止加热 ①蒸发皿可直接加热,盛液不能超过容积的2/3;②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③停止加热后,利用蒸发皿_________ 使滤液蒸干
过滤
烧杯、玻璃棒、漏斗
“一贴、二低、三靠”
引流
蒸发
出现较
多固体
搅拌散热,防止
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余热
步骤 操作方法 注意问题与实验结论
(4) _______ ①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称量纸上,称量;②回收到指定容器中;③计算产率(精盐产率=×100%) ①玻璃棒的作用是转移固体;
②根据有关质量数据,计算精盐产率:
溶解粗盐/g 粗盐/g 精盐产率/%
略(按实际)
计算产率
略(按实际)
略(按实际)
【问题讨论】
在粗盐提纯实验过程中,导致产率偏低的原因有 (填序号,下同);导致产率偏高的原因有 .
①过滤时,滤纸有破损 ②过滤时,没用玻璃棒引流,有液体溢出
③蒸发时,有固体溅出 ④蒸发后,精盐中仍有较多的水分
⑤转移粗盐时,蒸发皿中有残留的固体
②③⑤
①④
实验突破
实验梳理
实验突破
1.小东在家做“粗盐提纯”实验,下列对其做法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将粗盐放入玻璃杯中加水溶解——粒子在不断运动
B.溶解时用筷子搅拌——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C.用自制净水器过滤粗盐水——除去难溶性杂质
D.实验时不用一次性塑料杯或纸杯——保护环境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B
2.(2024·汕头段考)下列有关“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多加水,让粗盐加速溶解
B.玻璃棒用了4次,但作用各不相同
C.粗盐经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可以得到初步提纯
D.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A
【解析】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玻璃棒共用了4次.溶解:搅拌、加速溶解;过滤:引流;蒸发: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计算产率:转移精盐.
3.(2025·上海徐汇期末)粗盐提纯实验中,关于蒸发的操作正确的是 ( )
A.用酒精灯的焰心加热蒸发皿
B.加热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
C.停止加热后用余热烘干晶体
D.将灼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冷却
B
4.(2025·河北沧州阶段练习)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做粗盐初步提纯的实验,并计算产率.如图是该实验的操作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④中盛液体的仪器A名称为 .
(2)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顺序为(填操作序号) 、称量精盐并计算产率.
(3)操作⑥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所得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是
(写一条即可).
(4)粗盐初步提纯的实验过程中,去除的主要是 杂质,如泥沙等.
蒸发皿
①⑤②③⑥④
引流
滤纸破损等
不溶性
(5)若操作④中未用玻璃棒搅拌(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所得精盐的产率可能会 (填“偏低”或“偏高”).
偏低
温馨提示:学习至此,请完成课后作业P310~311(共24张PPT)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
【规范训练】 (用正确的化学符号填空)
(1)硝酸钾:
(2)保持甲烷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学习目标】 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溶液的组成.2.了解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KNO3
CH4
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学习任务1 溶液的形成和溶液的组成
观察课本P30“实验9-1”蔗糖溶解,如图所示,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填写下表: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被溶解的物质 所得溶液名称
20 mL水+一药匙蔗糖
蔗糖“消失”在水中
蔗糖
蔗糖溶液
1.溶液的特征:取出蔗糖溶液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是 的;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不会分离,即溶液是 的.
均一
稳定
2.溶液的定义: 或 物质分散到 物质里,形成
的、 的 .
3.溶液的组成: 和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 .由此可知,溶液质量= + .
一种
几种
另一种
均一
稳定
混合物
溶质
溶剂
溶剂
溶质
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
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区分方法
溶液 溶剂 溶质 实例
在有水的溶液中 ________ 非水物质 氯化钠溶液
在没有水 的溶液中 气体+液体 液体 体 盐酸
固体+液体 液体 体 碘酒
液体+液体 量 的 量 的





1.(2024·临沂模拟)名称中有“水”字的物质可能是溶液,下列有“水”字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
A.硬水 B.水银 C.泥水 D.蒸馏水
A
2.(2024·深圳模拟)下列对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就一定是溶液
B.溶液各部分的性质一定是相同的
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D.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B
学习任务2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观察课本P31“实验9-2”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比较,填写下表:
编号 溶质 溶剂 现象 归纳
① 碘 水 (1)通过 实验对比,可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2)通过 实验对比,可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质的性质有关
② 碘 汽油 ③ 高锰酸钾 水 ④ 高锰酸钾 汽油 碘几乎不溶于水
碘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棕色溶液
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①②或③④
①③或②④
【归纳小结】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内在因素: ;(2)外在因素:温度.
规律小结 (1)溶液一定是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纯水不是溶液.(2)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3)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溶解过程中是否搅拌等只影响物质的溶解速度,对物质的溶解性没有影响.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3.学完有关溶液的知识后,小松回家用蔗糖、碳酸钙、植物油、洗涤剂、水相互混合做了几个小实验.
(1)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碳酸钙不能溶于水,也不能溶于植物油.由此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与 和
有关.
(2)除(1)中的因素外,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条件 有关.
(3)小松在设计实验方案验证(2)中假设时,在选择了溶质和溶剂种类的前提下,你认为在实验中还需要控制的变量有 .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溶剂的性质
温度
溶剂的量(合理即可)
学习任务3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课本P33“实验9-4”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填写下表: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 NH4NO3 N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表格数据略
【归纳小结】
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有 等;溶解时放热的物质有
等;溶解时吸热放热不明显的典型物质有 等.
规律小结 一些物质投入液体中会放热的原因:①溶解放热,如NaOH;②与水反应放热,如CaO;③与溶液中的溶质反应放热,如镁和稀盐酸反应.
NH4NO3固体
NaOH固体
NaCl固体
1.将下列固体加入水中会放出大量热的一组是 ( )
①NaCl ②NaOH ③CaO ④NH4NO3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D
2.(2024·佛山开学)如图是一个一次性加热杯的示意图.当水袋破裂时,水与固体碎块混合,杯内食物温度明显上升.制造此加热杯可选用的固体碎块是 ( )
A.氢氧化钠 B.食盐
C.蔗糖 D.硝酸铵
A
课堂检测
课堂导学
课堂检测
1.厨房中的下列物质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调和油 B.牛奶 C.面粉 D.白糖
2.下列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 )
A.汽水 B.食醋 C.碘酒 D.葡萄糖溶液
D
C
. .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溶液都是无色、澄清的
B.蔗糖溶液中的溶质是蔗糖
C.汽油、酒精不能作溶剂
D.乳浊液加热后可形成溶液
B
4.一杯食盐水,测得上半部分溶液的密度为a g/mL,则下半部分溶液的密度 ( )
A.小于a g/mL B.大于a g/mL
C.等于a g/mL D.小于a g/mL或大于a g/mL
C
5.某同学按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自制汽水,可是家里没有冰箱,为了使自制的汽水变得冰凉可口,他想到可以从集镇上购买一种商品来产生制冷效果,该同学应该购买的商品是 ( )
A.硝酸铵 B.小苏打 C.生石灰 D.食盐
A
6.下表是同学们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溶质 碘 高锰酸钾 溶剂 水 汽油 酒精 水 汽油
溶解性 不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不溶
D
温馨提示:学习至此,请完成课后作业P298~29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