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树立法治观念 议题式教学课件(共32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树立法治观念 议题式教学课件(共32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现如今,网购成为大家习惯性的购物方式之一,新买的衣服鞋子到货试穿后如果不喜欢或者不合适,可以申请退货退款。如果你信用良好,在申请退货退款的一瞬间,便能立即收到商家的退款,各大平台都推出了“极速退款”服务。
热点观察
“买真退假”使用“极速退款”牟利
但是今年8月央视新闻法治在线节目报道了有一群人上演购买正品球鞋,收到货后用假货调包,再退回假货将正品转卖的把戏。
你如何评价他们的行为?
树立
法治
观念
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
网络“薅羊毛”不可偏离法治轨道
目录
总议题:
分议题1:
分议题2:
如何在网络“薅羊毛”乱象中明晰法治观念?
寻对策·如何为乱象画上终止符?
思原因·屡触碰法律红线是为何?
分议题1
思原因·
屡触碰法律红线是为何?
①我们根据什么来判定该团伙的行为是诈骗?
议学任务:识法律之义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②你还知道哪些法律?请说说你知道的其中一个
具体条文。结合上述说说法律有何作用?
议学任务:识法律之义
民法典:第二十六条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 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③该团伙的行为及后果给你什么警示?
告示
指引
评价
预测
教育
强制
(1)基本内涵和重要作用: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要求: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议学成果
1.法律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作用及要求?P46
近年来,部分消费者利用平台规则来恶意“薅羊毛”
而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情况并不少见。
02 看恶意“薅羊毛”乱象
议学任务:明法治观念
①他们中有的人心存侥幸,自认为“钻空子”“薅羊毛”的行为并没什么大不了,有的人把非法获利视作“聪明”、当作“本事”。
你认为他们缺乏什么观念?
法治观念→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②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结合部分消费者从缺乏法治观念到
做出违法行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法律要有效实施和发挥作用,必须全社会信仰法律。法律只有被信仰,成为坚定的信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法律、真诚地信仰法律,就会自觉遵守法律,法律才能发挥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作用,促进国家长治久安与社会和谐发展。
议学成果
3.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P46-47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P46蓝字
②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内心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会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P47
2.法治观念的表现 P47
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分议题2
寻对策·
如何为乱象画上终止符?
03 析“薅羊毛”成功之因
每一次“成功”无疑都会为下一次恶意“薅羊毛”提供底气。
恶意“薅羊毛”行为为何总会“成功”呢?
在部分消费者恶意“薅羊毛”投诉时,一些商家出于维护口碑、避免差评的目的,往往直接进行免单、退款,乃至赔偿。这样做虽然有利于提升顾客满意度,但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议学任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为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你会对恶意薅羊毛的消费者
和隐忍式商家说些什么
对恶意薅羊毛的消费者
对隐忍式商家
要依法合理使用平台规则维护权益,敬畏法律规则,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
商家对于消费者的合理诉求,应当及时、积极处理;同时,在面对不合理诉求时,要敢于依法维权,相信法律的力量。
议学成果
(1)敬畏和信仰法律。P47
我们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会与商家打交道, 请你判断下列情境中的行为是否合法并说出相关的法律依据。
04 辨析消费场景行为
小李在网上购买了一个新款书包,收到后觉得颜色与网页展示不符,心生后悔。商品本身完好,吊牌未剪,不影响二次销售,但是商家说色差问题难以避免,不予退款。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商家行为不合法,
应该予以退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会与商家打交道, 请你判断下列情境中的行为是否合法并说出相关的法律依据。
04 辨析消费场景行为
余某网购了一件手机支架,在沟通过程中与店家发生纠纷,他连续7个小时用侮辱性的词汇持续辱骂店家,且在公共平台持续发布辱骂店家的言论。
余某行为不合法,
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
民法典
1.请回答正确的同学与大家分享你是从何处了解这些法律知识的?你还知道哪些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
议学任务:获取法律知识之途径
2.近年来,一些学校组织青少年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辩论赛、法律学习宣传、法律情景剧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你参加过哪些类似的活动?说说你的收获。
议学成果
(2)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P48
①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
②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恶意“薅羊毛”是对法律底线的突破;而他们最终受到惩戒,则彰显了法治的力量。法,远不止于我们刚才提到的各种消费场景里,更贯穿于家庭、校园与社会生活的各处。
05 生活中“法”无处不在
议学任务:寻身边的守法违法行为
请你寻找身边的三种守法和违法行为,说说从这些身边行为中你得到何种启示?
家庭
校园
社会
守法行为
违法行为
孝敬赡养父母
家庭暴力
校园欺凌
诚信高考
高空抛物
遵守交通规则
议学成果
(3)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P49
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如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等;
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崇法治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议学成果
4.如何树立法治观念?P47-49
①敬畏和信仰法律。
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
我们要积极学习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努力让法治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共同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思维导图
树立法治观念
法律的基本内涵、重要作用、要求
法治观念的表现
为何树立法治观念
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①敬畏和信仰法律
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课后实践
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法治观念,现本班级决定举办法治宣传主题班会,各小组需在一周内,合作完成一项法治宣传作品的创作,并在主题班会上进行展示。
提示1:“情景剧”创作组
内容:围绕一个法治主题(如:网络诈骗、校园欺凌、隐私泄露),创作并排练一个5-8分钟的微型情景剧。
提示2:“新闻评论”播报组
内容:寻找一则社会热点法治新闻(如:未成年人直播打赏、AI换脸诈骗等),制作PPT,模拟新闻直播间进行播报和评论。
除提示外,也可采用其他形式。
环节3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1.2025年4月18日,D2404次列车准备发出时,一名女子因同行人还未上车,强行用身体阻挡列车关门发车,全然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直到她的同行者赶到,才离开车门。事发后,深圳铁路公安处立即开展工作,最终,铁路警方依法对该女子作出行政拘留处罚。这警示我们( )
①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
②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加强自律
③要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④应增强平等意识,坚决抵制不平等行为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规则。①:自由有边界,遵守规则才能保障秩序和自由,女子的行为因突破规则受到处罚,故①符合题意;②:女子阻挡列车属于扰乱公共秩序,警示公民需自觉遵守规则并自律,故②符合题意;③:违法行为受处罚体现“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要求,故③符合题意;④:题干未涉及平等问题,女子的行为与不平等无关,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C
随堂练习
2.法律作为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以下对法律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法律清晰地告知人们可以从事什么行为,必须履行什么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②法律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能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务
③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明确的模式、标准或方向,引导人们依法行事
④法律是评判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重要准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①③④:依据教材内容,法律清晰地告知人们可以从事什么行为,必须履行什么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明确的模式、标准或方向,引导人们依法行事;法律是评判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重要准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故①③④说法正确;②:法律虽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是处理生活中一切事务的万能钥匙。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道德、习俗、政策等其他规范来解决,故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C
随堂练习
3.“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下列说法符合要求的有( )
A.编纂《民法典》,切实保障公民民事权利
B.某地电视台曝光公民、非机动车闯红灯
C.法院依法甄别纠正冤假错案,还原事实真相
D.加强普法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实施的相关知识。A:编纂《民法典》属于立法活动,未直接体现法律实施,故A不符合题意;B:电视台曝光行为属于社会监督,并非法律执行的直接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C:法院纠正冤假错案是司法机关依法行使司法权,属于法律实施的具体表现,故C符合题意;D:普法宣传是增强法治观念的手段,属于法律实施的辅助环节,而非直接实施,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C
随堂练习
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 )
①树立法治观念,遵守法律
②从内心深处拥护、信仰法律
③加强立法,完善法律体系
④捍卫法律,为法律的完善贡献力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树立法治意识。①:青少年应树立法治观念并遵守法律,这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故①符合题意;②:拥护和信仰法律是提升法治意识的内在要求,故②符合题意;③:立法属于国家立法机关的职责,青少年无法直接参与立法,故③说法错误;④:青少年可以通过合法途径捍卫法律尊严、参与法治建设,故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C
随堂练习
5.某网民通过论坛、微博等平台,传播“发生恐怖袭击”的谣言,被行政拘留十天。这启示我们( )
①要敬畏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要分清是非,增强法治观念
③要依法行使权利,维护自己的权益
④要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观念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树立法治观念。①:案例中网民因传播谣言被处罚,说明必须遵守法律,规范自身行为,故①符合题意;②:传播谣言属于违法行为,启示我们要明辨是非,强化法治观念,故②符合题意;③:题干强调违法行为的结果,而非维护自身权益,故③不符合题意;④:树立法治观念是避免违法行为的基础,与题意直接相关,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A
随堂练习
6.“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
A.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B.法治时代可以否认道德的重要性
C.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D.法治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权威的来源的相关知识。A:题干强调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失去作用,说明法律的权威源于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与题意直接对应,故A符合题意;B:法治与道德相辅相成,不能否认道德的作用,故B说法错误;C:学习法律是行动,但题干强调“信仰”这一内在认同,故C不符合题意;D: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确保”说法过于绝对,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A
随堂练习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但仍有人违反交通规则;虽然很多人都明白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但仍有人酒驾甚至醉驾……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必须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氛围。
(1)材料一中的种种社会现象折射出什么问题?
(2)我们应如何敬畏和信仰法律?
(3)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我们应该如何做?
解析:(1)一些人的规则意识淡薄、法治观念缺失。(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2)我们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3)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如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等;
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崇法治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