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上4.2《遵守规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维护秩序靠规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遵守规则以及规则的完善与发展,是第四课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在理解规则重要性的基础上,培养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为今后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奠定坚实的基础。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们遵守规则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对如何对待规则的思考,接着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遵守规则的具体要求和做法,并结合实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最后通过“启思导行”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如学校的规章制度、交通规则等,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能够自觉遵守这些规则。然而,他们在面对一些复杂情境或个人利益诱惑时,可能会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对规则的理解和执行还不够坚定和自觉。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的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2.道德修养:树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培养自律意识和敬畏规则的意识。 3.法治观念:遵守社会规则、学会自我约束、敬畏规则、遵纪守法。 4.健全人格:提高自律能力,敬畏规则,学会维护规则的技巧,锻炼参与改进规则的能力。 5.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教 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如何遵守规则 教学难点:如何遵守规则教学 过程 主要师生活动 设计 意图新课讲授讲授 新课 探究一如何遵守规则 【教师活动】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P29“生活观察”栏目呈现的几位同学针对遵守规则的问题的讨论,请学生思考并回答:结合以上交流,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规则。 同学一:我爸爸在工厂上班,他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按要求完成任务。 同学二:我们村村民积极践行村规民约,弘扬新风正气培育文明乡风。 同学三:今年,我们小区召开了业主大会,商讨并制定了《文明停车公约》,所有业主都很自觉地遵守。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举手发言、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①遵守规则,需要增强规则意识。提高按规则办事的自觉性。 ②遵守规则,需要他律与自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③遵守规则,需要坚定地维护规则。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④遵守规则,还需要积极完善规则。我们要关心和参与规则的制定、改进、完善,积极建言献策。 探究二为什么增强规则意识 1展示材料:“北京八达岭老虎伤人案”的新闻,虽然前有北京八达岭老虎伤人案的前车之鉴,但2025年8月31日,在秦皇岛野生动物园的猛兽区仍有游客在猛兽园区下车,当着老虎的面沟通剐蹭问题。 【教师提问】:“上述案例说明了什么?如果是你,会怎样做?” 生:自由发言,回答:遵守规则,需要增强规则意识。对规则心怀敬畏,不抱“侥幸心理”,做到“知方圆、守规矩”。 3师总结:“司机的侥幸心理让他忽视规则,险些酿成悲剧。这启示我们一定要增强规则意识。对规则心怀敬畏,不抱“侥幸心理” 探究三如何理解自律和他律(7分钟) 请诚实回答:看到别人闯红灯,你会跟着一起闯吗?晚上看到车辆较少你会闯红灯吗? “有人说‘有交警就不闯红灯,没交警就闯’,这体现了什么?”(生:“只靠他律,没有自律”); 师总结:“他律是外在约束(监督、惩戒),自律是自我约束(自省、慎独)”;遵守规则,需要他律与自律。 2典故深化:展示材料,“杨震拒金”,“杨震在‘暮夜无知’时仍拒绝受贿,这就是‘慎独’——无监督时仍守规则”;自律就是严于律己,通过自省和慎独,不断发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3生活链接:“你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自律?比如‘无人监考时是否作弊’‘没垃圾桶时是否乱扔垃圾’? 4总结:“遵守规则需要‘他律+自律’,二者互补,才能养成好习惯。” 探究四如何坚定的维护规则(6分钟) 1案例引导: 展示“广西群众举报固体废物获奖”新闻案例,提问:“举报人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体现了对规则的什么态度?”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举手发言、交流分享。“维护规则,承担社会责任”。 师总结:遵守规则,需要坚定地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将规则作为自己的行动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要用恰当的方法,提醒、劝导、帮助他人遵守规则,营造遵规守纪、崇德守法的良好氛围。(维护规则,承担社会责任) 2技巧教学: 师:“如果看到他人违规(如遛狗不牵绳),该如何劝导?PPT里给了‘三技巧’”(展示“有礼、有节、有理”); 模拟实践:发放情境卡片(“邻居把电动车停在楼道”),2人一组模拟劝导,每组派代表展示; 3总结:维护规则,既要自己遵守,内化于心;也要帮助他人遵守,外化于行。 探究五 为什么要积极完善规则(9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年龄越来越小,犯罪低龄化趋势愈发凸显。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恶性也在变大,手段残忍,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问:请从规则的角度谈谈,你如何看待《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责年龄的调整?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举手发言、交流分享。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需要调整和改进。 案例分析(分类型讨论): 类型1:“新增规则”——PPT中“高空抛物入法”“宠物伤人主人拘留”(提问:“为什么原来没有这些规则?”生:“社会发展出现了新问题,需要规则约束”); 类型2:“废除规则”——“取消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废止《农业税条例》”(提问:“这些规则为什么要废除?”生:“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不符合当下需求”); 类型3:“调整规则”——“刑责年龄降至12岁”“三孩政策”(提问:“调整的依据是什么?”生:“适应社会变化,如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人口老龄化”); 2小组讨论:“你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则需要完善?比如‘校园垃圾分类规则’‘小区宠物管理规则’”(生分享,师记录); 3总结: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实际调整,才能更好发挥作用。板书 设计作业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社区的规则执行情况,如垃圾分类是否到位,停车是否有序。提出1条规则完善建议,下节课分享。教学反思 ·1亮点:教学让抽象的规则变的更具体,学生参与度高。 2改进方向:若学生对慎独理解不足,可增加校园无人监考,超市自助结账,等更贴近学生的案例讲解。模拟劝导时,可增加冲突情境,比如在对方不配合的情况下的处理方式,提升学生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