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树立法治观念 表格式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树立法治观念 表格式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6.1《树立法治观念》教学设计
课题 6.1 树立法治观念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树立法治观念》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法治教育”。具体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教材分析 法律是社会规则的底线,也是最刚性的规则。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收尾课,学习安排的是“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本课时聚焦于“树立法治观念”,是第六课“提升法治素养”的开篇内容。法治观念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对于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具有基础性作用。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不遵守法律规定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接着强调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然后深入讲解法治观念的内涵,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最后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开始对社会现象和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还需要具体的事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问题或情境,如在学校遵守校规校纪、在家庭中遵守家庭规则等。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可能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规则与法律的联系,也没有将法律意识贯穿到自己的行为中。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核心 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增强对法治国家建设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理解法治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对法治的信仰和尊崇。 法治观念: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课堂活动,围绕议题“法治观念的内涵和重要性”,明确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地位和作用;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掌握树立法治观念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重点 法治观念的内涵和重要性,掌握树立法治观念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难点 将法治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时政新闻:近期,备受瞩目的释永信案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7月27日,少林寺管理处发布情况通报,直指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存在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的行为 ,同时严重违反佛教戒律,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目前正在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 材料展示 思考:从释永信案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小结:在法治社会的进程中,任何行为都需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即使是看似超脱尘世的宗教领域也不例外。这起案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不会像释永信那样面临如此严重的法律指控,但法治观念却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日常的交通规则遵守,大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都需要我们以法治观念为指引,规范自身行为。只有全社会都树立起牢固的法治观念,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环境。 前面我们讲到社会生活讲道德,于此同时,社会生活也需要法治,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第六课《提升法治素养》第一框题《树立法治观念》 结合最新发生的时政,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思考。 材料导入 感悟
讲授新课 目录 1 解码法律——含义及要求 2读懂法治——法治观念的内涵 3 践 行 法 治——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第一部分 解码法律——含义及要求 出示图片 结合漫画,思考如果没有法律的后果. 同学们,你知道的法律有哪些呢? 思考:你觉得法律对我们有着怎样的要求? 笔记整理 1.法律的含义及要求 ①含义: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②要求: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师小结: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的约束,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保障着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法治观念。下面,我们一起解码法治。 第二部分 读懂法治——法治观念的内涵 关于法律,思想家梭和哈罗德·伯尔曼这样说过: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 ——卢梭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 ——哈罗德 伯尔曼 结合上述名言思考:什么是法治观念? 笔记整理 法治观念的内涵(P47) 体现: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表达观点、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并非“虚拟真空”,一言一行仍受法律约束。我们来看今年以来国家网安部门公布的六起侮辱英烈案件。 材料展示 从材料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师引导: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笔记整理 3.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P46-47) ①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P46) ②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内心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会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P47) 相关链接 过渡: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法治是保护我们的“护身符”,《义务教育法》保障我们免费上学的权利,网购到假货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帮助我们维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树立法治观念呢? 第三部分 践行——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热点聚焦 网民徐某强(男,36岁)为博取流量、谋取非法利益,于2025年3月10日10时,使用软件“某书”中AI智慧生成功能,输入社会热点词制作了标题为“顶流明星被曝境外豪赌输光十亿身价引发舆论海啸”的谣言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外发布,造成谣言迅速传播扩散,引发大量网民议论,诱发相关谣言、话题等频繁登上热搜热榜,严重扰乱公共秩序。公安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徐某强处以行政拘留8日处罚。 为什么徐某受到了法律的处罚?这带给我们怎样的警示? 笔记整理 4.如何增强法治观念(P47) ①敬畏和信仰法律 我们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生活调查 笔记整理 4.如何增强法治观念(P48) 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A.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 B.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小组活动 各小组围绕以下两个话题展开讨论: ①列举3个“身边的守法小事”,说说这些行为如何体现光荣?
②列举3个“常见的违法行为”,分析这些行为为何“可耻”? (①排队打饭不插队,维护就餐秩序显文明;主动分类投放垃圾,践行环保义务利社会;网络聊天不造谣,守护清朗空间传诚信。这些行为体现了守规则、尽责任,为他人带来便利,传递正能量,故显光荣。 ②闯红灯扰乱交通,易引发事故害己害人;高空抛物漠视生命,涉嫌违法危及安全;网络辱骂他人,侵犯他人名誉权不道德;高铁占座,侵犯他人权益。这些行为破规则、违法律,损害公共利益,故显可耻。) 笔记整理 4.如何增强法治观念(P49) 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A.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如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等。 B.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堂结束了,但法治观念的培养才刚刚开始。 课堂的最后给大家展示一段公益广告 材料展示 课堂总结:法律既约束着我们的不当行为,也在时刻保护着我们的受教育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希望大家从现在起,不做“法盲”、不越“红线”,通过多种方式树立的的法治观念。 随堂演练 漫画欣赏 学生思考感悟 名言出示 思考感悟 各抒己见 新闻热点 引发学生思考 材料阅读 联系实际 思考感悟 展示材料 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从名言中感悟法治观念的含义,将理论知识简单化 紧贴生活实际 更生动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课堂结束了,但法治观念的培养才刚刚开始。法律既约束着我们的不当行为,也在时刻保护着我们的受教育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希望大家从现在起,不做“法盲”、不越“红线”,遇到问题时敢用法律、会用法律,让法治成为我们成长路上最可靠的“护身符”。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