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2025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4课 遵守社会规则4.1《维护秩序靠规则》教学设计课题 维护秩序靠规则 单元 第二单元 维护社会秩序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教材 分析 本框从社会秩序的含义和种类入手,让学生对 “社会秩序” 有具体认知,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感知的,便于理解。接着阐述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原因,强调秩序对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性,这是理解规则作用的前提。随后介绍社会规则的形成、种类和作用,明确道德、纪律、法律等规则的意义,最后深入分析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以及规则如何保障秩序的实现,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社会规则知识打下基础。学情 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触过各种社会秩序和规则,对 “秩序” 和 “规则” 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缺乏深入思考。同时,学生对社会规则的种类和作用区分不够清晰,容易混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方式。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存在 “规则是限制自己” 的片面想法,没有意识到规则对自身和他人的保护作用,需要通过学习引导他们从更全面的角度认识秩序与规则。核心 素养 目标 健全人格: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遵守规则能让社会更有序、生活更安全,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学会在规则框架内与人相处,形成尊重他人、负责任的人格品质。 道德修养:引导学生了解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规则,懂得在公共场所要讲文明、守道德,提升自身的道德觉悟,愿意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法治意识:让学生知道法律是保障社会秩序的有力规则,不遵守法律会受到制裁,增强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树立遵守法律的意识。 责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维护社会秩序是每个人的责任,遵守规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和社会,鼓励学生主动承担起遵守规则的责任,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重点 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难点 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导入 新课 (本框无导入) 讲授 新课 总议题:从重庆烧烤刺客事件看规则对秩序的守护 分议题 1: 从“烧烤刺客”看秩序崩塌之患 分议题 2:以“烧烤刺客”处置观规则的力量 分议题 1: 从 “烧烤刺客” 看秩序崩塌之患 #上海游客在重庆遭遇“烧烤刺客” 2025年6月4日,一名上海游客发视频称,三人在重庆吃烧烤消费780元,实际签子数量比账单少了三分之一,还遭遇“阴阳价格”。 播放视频:重庆“烧烤刺客” 思考:(1)“价格混乱”“商家随意要价”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生产秩序(市场经营行为)出现了问题。 (2)除了生产秩序,商家随意要价的行为还破坏了什么社会秩序? 提示:公共场所秩序(消费环境) 笔记:1.社会秩序的含义及种类(P27) (1)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状态。 (2)种类:包括交通秩序、生产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阴阳菜单”: 3 条大鱿鱼 105 元 2 把小鱿鱼 70 元 小香肠 2 把 70 元 3 串牛肉 60 元 一份普通丝瓜都标价 30 元。 账单标注180串,实际签子不足60串5 另外结算单还是店主手写,上面多处修改痕迹,720元被手写改为780元。 当邱先生质疑时,商家声称‘重庆就这价’,最终协商支付650元离场。众多网友表示:“重庆烧烤宰客,谁还敢到重庆去?“ 思考:这一事件中市场秩序的崩塌会导致哪些后果? 笔记:2.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P27、P25蓝字) 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有序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安全、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②社会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分议题 2:以 “烧烤刺客” 处置观规则的力量 目前,江北区市场监管局已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策五十六条之规定,责令该商家停止经营,对其处以违法所得十倍的罚款。同时,要求该商家将消费金额全额退还消费者并致歉。 思考:商家的行为既违反了什么规则?监管局的做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商家的行为既违反了 “诚实守信” 的道德规则(道德层面),也触犯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则(法律层面)。 笔记:3.社会规则的形成、种类及作用(P27、P26蓝字) (1)形成: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种类:道德、纪律、法律等。(其中,道德和法律是两种主要社会规则。) (3)作用:①★社会规则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②社会规则有助于我们的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 1993 年 10 月 31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后经多次修正,最新修订版自 2014 年 3 月 15 日起施行。该法律明确了消费者享有的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多项权利,也规定了经营者的义务及侵权后的赔偿与处罚机制。 请你结合“重庆烧烤”事件,谈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的必要性。 4.★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P27-P28) ①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 ②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 为了让消费市场重获信任,现在请选择以下 任一身份,结合“重庆烧烤刺客事件”的教训,阐述社会规则赋予你的责任。 商家:我是诚信经营代言人 对于商家来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了我们的责任:要诚信经营,明码标价,不得进行价格欺诈等行为;同时也赋予了我们合法经营、获得合理利润的权利。在正常的市场秩序中,我们遵守这些规则,就能通过正当经营获得收益。 ——各得其所 消费者:我是理性维权守护者 对于消费者而言,社会规则赋予了他们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权利,比如有权了解商品的价格、质量等信息;同时也要求消费者履行付款等义务。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履行应尽义务,就能安心消费。 ——各安其位 监管方:我是公平秩序执行官 对于监管方来说,社会规则明确了他们的责任:要对市场进行监管,查处违规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执法的权利。监管方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就能保障市场的公平公正。 ——各尽其责 议学追问:如果商家、消费者、监管方没有遵守社会规则会怎么样? 提示:商家不遵守规则会破坏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消费者不遵守规则可能会滥用权利,影响市场正常运转;监管方不遵守规则会导致规则形同虚设,无法保障市场秩序,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笔记:5.社会规则如何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P28) ①为了维护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秩序,社会规则明确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如何行使权利、承担责任,从而使大家可以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②不遵守社会规则,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会受到纪律的处罚、法律的制裁。课堂 小结课堂 练习 1.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下列行为与调节的规则相一致的是 ( ) A.主动扶起摔倒的老人——法律 B.过马路自觉走斑马线——道德 C.课间不大声喧哗,不追逐打闹——纪律 D.小明经常去社区当志愿者——风俗习惯 答案:C 。A 项 “主动扶起摔倒的老人” 属于道德层面的行为规范,体现的是道德规则,而非法律;B 项 “过马路自觉走斑马线” 是遵守交通规则的表现,属于法律(道路交通安全法)调节的范畴,而非道德;C 项 “课间不大声喧哗,不追逐打闹” 是学校为维护教学秩序制定的纪律要求,与纪律规则一致;D 项 “去社区当志愿者” 是践行道德规范的体现,而非风俗习惯。 2.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这一规定告诉我们 ( ) A.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B.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C.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D.违反规则的行为要受到刑罚处罚 答案:B。刑法条文对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行为的处罚规定,体现了社会规则通过制裁违规行为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A 项强调社会规则明确秩序内容,题干未体现;C 项说的是社会秩序的作用,与题干规则的惩罚性规定无关;D 项错误,只有违反刑法的行为才受刑罚处罚,并非所有违规行为。 3.“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这段话表达的观点是 ( ) A.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B.社会秩序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C.社会秩序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D.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答案:A 。题干中 “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直接体现了社会秩序对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作用。B、C 项虽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题干未涉及 “运行效率”“管理成本”;D 项说的是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与题干无关。 4.《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第二条规定:遵守公共秩序。不喧哗吵闹,排队遵守秩序,不并行挡道,不在公共场所高声交谈。之所以要求公民维护社会秩序,是因为 ( ) A.社会秩序是靠强制命令来维持的 B.违背了社会秩序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C.有了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D.维护了秩序才能提高公民的个人修养 答案:C 。要求公民维护社会秩序,是因为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A 项错误,社会秩序并非仅靠强制命令维持,还包括道德、纪律等非强制手段;B 项错误,违背社会秩序不一定都受法律制裁,也可能受道德谴责;D 项因果倒置,提高个人修养有助于维护秩序,而非维护秩序才能提高修养。 5.乘车时要自觉排队,依次上车;参观游览时,要爱护公物、文物古迹和花草树木;观看电影时,不能高声喧哗。这说明 ( ) ①社会正常运转需要秩序 ②社会秩序就只是公共场所的秩序 ③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证 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题干描述了不同场景下的秩序要求,说明①社会正常运转需要秩序、③社会秩序保障安居乐业、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三项均正确。②错误,社会秩序包括交通秩序、生产秩序等多种类型,并非仅指公共场所秩序,因此排除含②的选项。 6.社会生活中,公民须遵守一些规定,如“不准带手机进考场”“严禁酒后驾车”“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等。这是因为 ( ) A.人们的行为都是不自觉的 B.良好的社会秩序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C.社会生活离不开共同的准则 D.我国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备 答案:C 。公民须遵守的各类规定,本质上是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准则,这些准则保障了社会秩序的有序进行。A 项说法绝对,人们的行为并非都是不自觉的;B 项片面,题干中的规定不仅包括法律,还可能涉及纪律等,并非仅靠法律保障;D 项与题干无关,题干未体现法律体系是否完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