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考点精讲】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考点梳理与巩固专题01 酸和碱知识点一、物质的酸碱性1、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 离子 的过程称为电离。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 H 的化合物叫做酸。常见的强酸: 盐酸(HCl) 、硫酸(HSo) 、硝酸(HNo3);弱酸:碳酸(HCo)、醋酸(食醋)(CH3COOH);生活中常见的有机酸:食醋、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等。2、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四种强碱:NaOH、KOH、Ca(OH)2、Ba(OH)2o3、酸碱指示剂是指能与 酸 或 碱 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 红 ,遇碱变 蓝 ;而无色酚酞试液遇酸 不变色 ,遇碱变 红 。4、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PH=7时,溶液呈 中性;PH<7时,溶液呈 酸 性,PH越小酸性越强 ;PH>7时,溶液呈 碱 性,pH越大碱性越 强 。注意:酸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 不一定 是酸溶液;碱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 不一定 是碱溶液。5、测定PH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 pH试纸 。测定时,用 玻璃棒 蘸取待测溶液,滴在 pH试纸 上,然后再与 标准比色卡 对照,便可测出溶液的PH。知识点二、常见的酸1.浓盐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盐酸具有挥发 性,易挥发出 氯化氢 气体。故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溶液质量 减少 ,溶剂质量 不变 ,溶质质量分数 减少 。稀盐酸 不具 有挥发性。2、填表浓硫酸颜色状态 无 色、 粘稠 、油状液体气味 无特性 吸水 性、脱水性、 腐蚀 性用途 金属除镑;②浓硫酸可用作 干燥 剂;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3.浓硫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硫酸具有 吸水 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故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 不变 ,溶剂、溶液质量 增加 ,溶质质量分数 减少 。稀硫酸不 具有吸水性。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 浓硫酸 沿玻璃棒或烧杯内壁慢慢地注入 水 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 水 倒入 浓硫酸 中。4.硫酸和盐酸既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1)从组成上看,两者的不同点是 酸根离子不同 。(2)它们都能除铁锈,此实验的现象是 铁锈溶解,溶液变成黄色 ,硫酸与铁锈的主要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O+3HSO=Fe(SO4)+3H2O 。(3)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后再涂上3% 5%的 碳酸氢钠 .知识点三、常见的碱1.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如 KOH 、 NaOH 。2.碱的主要性质。(1)碱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蓝 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红 色。(2)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反应的通式:碱+某些非金属氧化物一—— 盐 + 水 。(3)碱与某些盐反应。反应的通式:碱+某些盐——— 新碱 + 新盐 。3.寻找规律。(1)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碱必须是 可溶 性的,而反应的非金属氧化物是 酸 性氧化物。(2)碱跟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时,两种反应物都应是 可溶 性的,生成物中应有 难溶 性物质。(3)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生成 金属氧化物 和 水 。知识点四、酸与碱之间发生反应1.酸和碱作用生成盐 和 水 的反应叫中和反应。反应的通式: 酸+碱→盐+水 。常见的反应:Ca(OH)+2HCl=====CaCl+2HO,2Na0H+HS0=== NaSO+2HO。2.酸和碱之间的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应用很广。例如,生活中用“P1舒平”(主要成分是 氢氧化铝 )治疗胄酸过多,农业上用 熟石灰 降低土壤的酸性,工业上用 氢氧化钠 来中和过量的酸等。题型一、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1.用隐形笔书写的字迹在正常情况下看不见,只有用特定的显影剂涂抹在字迹上才能显示,某隐形笔内装有的隐形液体为酚酞,则下列能做显影剂的是( )A.食盐溶液 B.盐酸溶液 C.柠檬酸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答案】D【详解】A、食盐溶液显中性,遇酚酞,酚酞不变色,故不符合题意;B、盐酸溶液显酸性,遇酚酞,酚酞不变色,故不符合题意;C、柠檬酸溶液显酸性,遇酚酞,酚酞不变色,故不符合题意;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遇酚酞,酚酞变红色,故符合题意。故选D。2.天宫课堂上,宇航员曾用溴百里酚蓝指示剂呈现“奥运五环”。溴百里酚蓝溶液在不同环境中的显色情况如表。下列溶液能使绿色溴百里酚蓝溶液变为蓝色的是( )溶液 中性溶液 碱性溶液 酸性溶液颜色 绿色 蓝色 黄色A.氯化钠溶液 B.盐酸C.硝酸钾溶液 D.碳酸钠溶液【答案】D【详解】A、氯化钠溶液显中性,能使绿色溴百里酚蓝溶液显绿色,不符合题意;B、盐酸显酸性,能使绿色溴百里酚蓝溶液显黄色,不符合题意;C、硝酸钾溶液显中性,能使绿色溴百里酚蓝溶液显绿色,不符合题意;D、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绿色溴百里酚蓝溶液显蓝色,符合题意。故选D。3.小金尝试寻找生活中的物质制作酸碱指示剂,下表是分别向不同试剂中滴加紫薯汁后的现象。试剂 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蒸馏水 白醋 氨水 雨水滴加2滴紫薯汁后显示的颜色 红色 绿色 紫色 红色 绿色 红色(1)紫薯汁 (选填“能”或“不能”)作酸碱指示剂。(2)若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2滴紫薯汁后,将显示 (选填“红”“绿”或“紫”)色。(3)向正常雨水滴加2滴紫薯汁后显示红色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答案】(1)能(2)绿(3)【详解】(1)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薯汁由紫色变成红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薯汁由紫色变成绿色,所以可以做酸碱指示剂;(2)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薯汁变成绿色;(3)向正常雨水滴加2滴紫薯汁后显示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导致显酸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小科同学把自制的一种黄色花汁,分别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试剂中,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如表所示,请分析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试剂 食醋 蔗糖水 蒸馏水 肥皂水 烧碱溶液 石灰水颜色 红 黄 黄 绿 绿 绿(1)该花汁 (填“可以”或“不可以”)作酸碱指示剂。(2)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出现一种白色的液汁,沾上它会奇痒难忍,是因为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苷,若在患处涂抹上述试剂中的 (填名称) ,有较好的止痒效果。【答案】(1)可以(2)食醋【详解】(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花汁遇到酸时呈红色,遇到中性溶液时为黄色,遇到碱性物质时呈绿色,则可以作酸碱指示剂;(2)皂角苷呈碱性,需要与酸反应才能缓解奇痒,因此在患处涂抹食醋即可。题型二、pH值的变化5.体液的pH能够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下表是四种体液的正常pH范围。据表可知,体液在正常pH范围都呈碱性的是( )体液 唾液 胃液 血液 尿液正常pH范围 6.6~7.1 0.8~1.5 7.35~7.45 4.6~8.0A.唾液 B.胃液 C.血液 D.尿液【答案】C【分析】根据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进行分析判断。【详解】A.唾液的pH为6.6~7.1,呈酸性或中性或碱性,不符合题意。B.胃液的pH为0.8~1.5,小于7,呈酸性,不符合题意。C.血液的pH为7.35~7.45,大于7,呈碱性,符合题意。D.尿液的pH为4.6~8.0,可能呈酸性、中性或碱性,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6.下面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A.图①是Ph-13的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B.图②是用适量的KCl03和MnO2混合物加热制O2C.图③是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D.图④是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至过量【答案】C【详解】A、pH=13属碱性溶液,加水稀释碱性减弱,对于碱性溶液来说,碱碱性越弱pH越小,但不管怎样稀释PH不可能小于7,故A错误;B、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时开始一段时间不会产生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才会有氧气的放出,故B错误;C、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时,开始时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不会生成沉淀,盐酸耗尽后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开始时不会生成沉淀,故C正确;D、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至过量时开始会生成氢气,至盐酸耗尽氢气量不变,图象应该是一条水平的直线,事实与图像不符,故D错误。故选C。7.将40g稀盐酸逐滴加入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pH变化如图甲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乙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损失)。试分析:(1)图乙从A到B过程中,溶液pH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2)图乙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 。(3)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 减小 B 3.6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分数的计算相关知识【详解】(1)从A到B过程中,盐酸质量增加,pH减小(2)加入2g稀盐酸时,pH=7,酸碱恰好在 B点完全反应(3)解:设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HCl+NaOH===NaCl+H2O36.5 4020X 20g×4%= X=3.65%即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5%【点睛】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中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8.测定人体体液的pH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状况,如图是小茗同学体检报告单截图,看图后回答问题:项目 检测值 正常pH范围血浆 7.4 7.35-7.45胃液 0.8 0.9-1.5胆汁 7.21 7.1-7.3胰液 7.8 7.5-8.0(1)小茗同学的指标中有一项出现异常,医生除了给他开了药物之外,还提醒他注意饮食,下列食物(近似pH如下)中适合该同学得有 。A.番茄(4.0--4.4) B.苹果(2.9--3.3) C. 牛奶(6.3-6.6) D.鸡蛋清(7.6--8.0)(2)小茗同学想到在实验室中可用pH试纸测量溶液酸碱度,于是他从家里找来苹果,并用湿润的pH试纸进行了测量,那么测得的pH比实际结果 。A.偏大 B.偏小 C. 不变 D.无法判断【答案】 D A【详解】(1)根据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该同学胃液的pH偏小,可以使用略显碱性的食物,鸡蛋清的pH为7.6-8.0,呈碱性,可以中和胃酸,故选D。(2)用湿润的pH试纸进行测量,相当于稀释了苹果汁的浓度,苹果汁显酸性,因此测量结果偏大,故选A。题型三、pH值的测量及方法9.下列是兴趣小组在测定土壤酸碱度时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取土壤颗粒 B.加水溶解C.过滤浊液 D.测定pH【答案】B【详解】A 、往试管中加土壤颗粒时,应先将试管横放,用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慢慢竖起,使药品滑落至试管底部,故选项操作错误;B、倾倒液体时,试管要倾斜,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要紧挨试管口,故选项操作正确;C、过滤时,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未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故选项操作错误;D、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要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干燥洁净的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选项操作错误。故选B。10.探究学习小组在制作“叶脉书签”时,需要将树叶放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该小组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1)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 。(2)小科同学在读取量筒读数时的视线如图2所示,若其他操作正确,则会造成所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 (填写“偏大”、“偏小”或“无影响”)。(3)制作“叶脉书签”结束后,小科同学想继续测定废液的酸碱度,下列用品在操作中不需要的是( )A.玻璃棒 B.pH试纸 C.酚酞试液【答案】(1)烧杯(2)偏小(3)C【详解】(1)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烧杯;(2)某同学在读取量筒读数时是仰视读数,读数偏小,量取的水偏多,若其他操作正确,则会造成所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3)制作“叶脉书签”结束后,刘强同学想继续测定废液的酸碱度,应用到玻璃棒、pH试纸和白瓷板(或玻璃片),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 pH 试纸上。 然后将 pH 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 pH 值,整数部分即为溶液的 pH;用不到酚酞试液,酚酞只能测定酸碱性,不能测定酸碱度。故选C。11.某科学兴趣小组按以下步骤探究某一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的酸碱度。[猜想与假设]溶液pH的可能情况:①pH<7,② ,③ 。[设计与实验]要测定该溶液的酸碱度,除有正确的操作步骤外,其中不能采用下列物质中的 (填序号)来进行实验。①pH试纸 ②石蕊试液 ③酚酞试液组内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甲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乙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丙同学:将pH试纸直接浸入氯化钠溶液中,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评价]三位同学中操作规范的是 同学。指出其余同学操作中的错误:【答案】 pH=7 pH>7 ②③ 甲 乙同学不应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丙同学不应把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溶液中【详解】[猜想或假设]溶液的PH值只有三种情况:pH<7, pH=7,pH>7,故填pH=7和pH>7。[设计和实验]酸碱指示剂只能测出溶液的酸碱性,不能测出酸碱度,PH试纸能测出酸碱度,所以不能使用下列物质中②③,故填②③。评价测PH值的正确测定方法是: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沾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到pH值,所以三位同学操作规范的是甲,故填甲;乙同学不能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再测氯化钠溶液pH,丙同学将pH试纸直接浸入氯化钠溶液中会污染试剂,故填乙同学不应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丙同学不应把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溶液中。题型四、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12.不同品牌的洗手液一般不同,有四种不同品牌洗手液pH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洗手液a用蒸馏水稀释后pH减小 B.洗手液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洗手液b的酸性比a强 D.洗手液d的碱性比c强【答案】D【详解】A.由图可知,洗手液a的pH小于7,显酸性,用蒸馏水稀释后,酸性减弱,pH增大,故A错误;B.由图可知,洗手液d的pH大于7,显碱性,根据紫色石蕊遇碱性物质变蓝可知,洗手液d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故B错误;C.由图可知,洗手液b的pH比洗手液a的pH大,且两者pH都小于7,显酸性,根据pH越大,酸性越弱可知,洗手液b的酸性比a弱,故C错误;D.由图可知,洗手液d的pH比洗手液c的pH大,且两者pH都大于7,显碱性,根据pH越大,碱性越强可知,洗手液d的碱性比c强,故D正确。故选D。13.镉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金属元素。如图是水稻对镉的吸收量与土壤的关系。下列物质可用于改良土壤结构,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的是( )A.稀盐酸 B.氯化钠 C.熟石灰 D.石灰石【答案】C【分析】水稻对镉的吸收量与土壤pH的关系图,土壤的pH越小,水稻对镉的吸收量越多。【详解】A、稀盐酸显酸性,不能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故选项错误;B、氯化钠显中性,不能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故选项错误;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显碱性,可用于改良土壤结构,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故选项正确;D、石灰石不溶于水,不能用于改良土壤结构、有效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故选项错误。故选C。14.某植物的花瓣汁液(以下简称:X汁液)呈紫色,X汁液分别滴加到盛有下列溶液的试管中有如下现象:溶液名称 白醋 稀盐酸 氯化钠溶液 蒸馏水 石灰水 氢氧化钾溶液X汁液 红色 红色 紫色 紫色 绿色 绿色(1)据上表推测,X汁液 (填“能”或“不能”)做酸碱指示剂。(2)将X汁液滴入肥皂水中,溶液呈绿色,则肥皂水显 (填“酸”“碱”或“中”)性。(3)粗略测定雨水的酸碱度可使用 。【答案】(1)能(2)碱(3)pH试纸【详解】(1)根据表格可以看出,X汁液在酸碱溶液中颜色不一样,能作指示剂,故填:能;(2)根据表中信息,将X汁液滴入石灰水中溶液呈绿色,说明碱性溶液可以是X汁变绿色,则将X汁液滴入肥皂水中,溶液呈绿色,说明肥皂水显碱性,故填:碱;(3)粗略测定雨水的酸碱度可使用pH试纸,故填:pH试纸。15.同学们尝试获取含有色素的“紫甘蓝提取液”,并探究该提取液能否作为酸碱指示剂。将撕碎的紫甘蓝叶片用纯净水浸泡,过滤后即可得到蓝色的提取液。实验1:探究紫甘蓝提取液颜色随溶液pH的变化。用盐酸、NaOH、水配制一定pH的溶液,分别向其中加入10滴紫甘蓝提取液,溶液的颜色如下。溶液pH 2 4 7 10 12溶液颜色 红 红 蓝 绿 绿实验2:用紫甘蓝提取液检测常见溶液的酸碱性。【解释与结论】(1)依据实验现象判断,Na2CO3溶液呈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2)根据以上实验现象,不能断定NaHCO3溶液呈中性,理由是 。【反思与评价】(3)同学们查阅资料知AlCl3溶液的pH通常为3~4,由此判断实验2中,溶液④呈蓝色不是溶液酸碱性导致的,理由是 。(4)同学们认为紫甘蓝提取液不是良好的酸碱指示剂,原因是 。【答案】(1)碱性(2)紫甘蓝显蓝色的pH范围并未确定;(3)AlCl3溶液的pH在3~4之间,对应的提取液颜色应为红色(4)紫甘蓝提取液在酸性条件下颜色变化,不能指示溶液的酸碱性,如AlCl3溶液【详解】(1)纯碱溶液能使紫甘蓝汁液变绿色,说明其溶液的pH>7,溶液显碱性;(2)NaHCO3溶液没有使紫甘蓝提取液变色,但是由于紫甘蓝显蓝色的pH范围并未确定,所以根据目前的实验现象,不能断定NaHCO3溶液呈中性;(3)由题干信息可知,氯化铝溶液不能使甘蓝提取液变色,而AlCl3溶液的pH在3~4之间,对应的提取液颜色应为红色,由此判断实验2中,溶液④呈蓝色不是溶液酸碱性导致的;(4)紫甘蓝提取液在酸性条件下颜色变化,不能指示溶液的酸碱性,如AlCl3溶液,所以紫甘蓝提取液不是良好的酸碱指示剂。题型五、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16.如图所示是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橘子的酸性比柠檬的酸性强 B.清洁剂为强酸性或强碱性C.胃酸过多的人适宜多吃西瓜 D.肥皂水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答案】B【详解】A、根据图示,橘子的pH在3~4之间,柠檬的pH在2~3之间,pH越小,酸性越强,因此柠檬的酸性比橘子的酸性强,选项A不正确;B、厕所清洁剂的pH在1~2之间,pH﹤7,呈酸性,且酸性较强。厨房清洁剂的pH在12~13之间,pH﹥7,呈碱性,且碱性较强。选项B正确;C、西瓜的pH在5~6之间,呈酸性,胃酸过多的人不适宜多吃呈酸性的食物,选项C不正确;D、肥皂水的pH约为10,呈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选项D不正确。故选B。17.春雨潇潇,滋润万物。然而有些雨水,却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使植物枯萎,甚至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雨水具有较强的酸性,叫做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它对生物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而福建省是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地区之一、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小宇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制定计划并实施:①在一个花盆里播10粒的大豆种子,等它们长成幼苗后做实验;②向食醋中加清水,配制成“模拟酸雨”;③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几天后,花盆中大豆幼苗全部死亡。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此实验中小宇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2)作出的假设是 ;(3)小宇同学制定的计划中 (填“有”或“没有”)设置对照组(4)如果需要,你认为下列哪一组可以做为其对照组 (填字母)A.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清水B.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不喷洒清水,也不喷洒“模拟酸雨”C.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放在阴暗的环境中D.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并放在低温环境中(5)根据小宇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6)有人认为只要用1粒大豆秧子做实验就行了,这种想法 (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答案】 酸雨对大豆幼苗的生长有影响吗? 酸雨对大豆幼苗的生长有影响 没有 A 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不良影响 不行 因为一粒种子在萌发、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偶然性,不能说明问题【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详解】(1)(2)题干中描述酸雨对农作物、建筑物及人体的伤害,制定的探究实验以大豆幼苗,模拟酸雨,显然是探究酸雨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所以问题是: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针对实验问题作假设时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假设,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或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没有影响。(3)我们所做的实验一般为对照实验,那么就要求①要形成对照②变量具有唯一性,在设计的实验中我们明显发现缺少对照实验设计。(4)作为对照实验要保证变量的唯一性,由于实验探究酸雨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所以唯一变量应为--酸雨,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清水。因此A组可以做为其对照组。(5)由于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几天后,花盆中大豆幼苗全部死亡。可以发现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不良影响。(6)实验中我们为了避免种子过少带来的偶然性(自身条件,休眠等因素),我们一般使用多粒种子,如10粒。【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实验,要注意:①找好对照,②变量具有唯一性。18.完成下列探究活动的相应内容。实验材料∶ A淀粉糊,B.蛋清制成的蛋花液,C.花生油。实验仪器∶试管、烧杯、温度计、酒精灯、三脚架等。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蒸馏水、碘酒以及新采集的纯净胃液等。(1)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设计,以验证胃液在化学性消化中的作用。①胃液的采集∶利用一只对铃声已建立起食物反射的狗获得纯净的胃液。②实验材料选择∶根据胃液中酶的作用,实验材料应选择 (填字母) ,并各取2mL, 分装在甲、乙两支试管中。③方案设计∶试管 甲 乙 丙实验材料 2mL 2mL实验药品水浴温度 37° C④实验药品选择∶在上表中甲试管应加入2mL胃液,乙试管应加入2mL 。⑤实验结果反其分析∶甲试管中液体变澄清,乙试管中液体仍浑浊;此结果说明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胃液对蛋白质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2)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胃液的消化酶作用在于而不是盐酸,可以在上述实验中再加一支试管丙,试管丙内应加入 。【答案】 B 蒸馏水 2ml盐酸【详解】(1)②探究胃液在人体消化中的作用,由于胃液能消化蛋白质,所以在选材时应选择蛋白质即蛋清制成的蛋花液;④由于对照性实验要有唯一变量,又因“探究胃液在人体消化中的作用”所以唯一变量应是胃液;甲试管对应的加入2ml胃液时,乙试管对应的加入2ml蒸馏水;其他条件应相同,所以甲、乙试管的水浴温度应相同为38℃左右;(2)探究胃液的消化作用在于酶,而不是盐酸,所以变量为蛋白酶;所以试管丙内分别加入2ml蛋花液和2ml盐酸,这样试管丙和试管甲形成对照。19.雷竹笋是一种常见的食材,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却不宜多食。(1)雷竹笋常带有苦味是因为含有氰苷。氰苷在酶的催化下会产生有毒的氢氰酸(HCN),HCN沸点为26℃。为避免食用雷竹笋时因HCN引起中毒,烹饪时应 。(2)当雷竹笋从地下钻出土壤,笋尖被阳光照射后会转为绿色,俗称“出青”。出青后的笋含有更多的氰苷。为避免雷竹笋在出土后继续生长的过程中出青,农民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3)如图为竹子与竹笋的生长示意图,箭头表示糖类的运输方向。下列关于糖类的来源及其运输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A.蒸腾作用 导管 B.光合作用 导管 C.呼吸作用 筛管 D.光合作用 筛管【答案】 煮熟煮透 覆盖干草、黑色塑料布等不透光的物体 D【详解】(1)食物的加热一定要到火候,也就是一定要把食物做熟了,不能盲目追求鲜、嫩。只要食物做熟了,食物中的病原菌和寄生虫卵等就会死去,所以为避免食用雷竹笋时因HCN引起中毒,烹饪时应煮熟煮透;(2)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叶绿素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为避免雷竹笋在出土后继续生长的过程中出青,农民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覆盖干草、黑色塑料布等不透光的物体;(3)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而筛管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因此糖类的来源及其运输结构分别是植物光合作用和筛管。题型六、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20.若将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可以肯定的是( )A.溶质质量都减小 B.溶剂质量都增大C.溶液质量都增大 D.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小【答案】D【详解】A、浓盐酸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质减少,浓硫酸溶质不变,故A错误;B、浓盐酸溶剂质量不变,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溶剂质量增加,故B错误;C、浓盐酸挥发出溶质而导致溶液质量减小,浓硫酸易吸水而使溶液质量增加,故C错误;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液变稀,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溶液变稀,故D正确。故选D。21.胃液中含有的少量帮助消化的酸液是( )A.稀H2SO4 B.稀HNO3 C.H2CO3 D.稀HCl【答案】D【详解】胃液中含有帮助消化的酸为稀盐酸,不含稀硫酸、稀硝酸、碳酸,故选D。22.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电磁弹射型航母“福建舰”,即将迎来首次海试。“福建舰”上有大量起隐身作用的低磁钢,钢铁中碳含量影响钢铁性能。用重量法测定钢铁中碳含量的方法如图所示。(1)干燥瓶I中的干燥剂可选用 。(2)实验中除测定钢样的质量外,还应测定 反应前后的质量。【答案】(1)浓硫酸(2)二氧化碳吸收瓶反应前后的质量【详解】(1)钢样在管式炉中和氧气反应,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氧气,首先通过吸收二氧化硫的装置除去二氧化硫,再通过干燥瓶I除去可能混有的水蒸气,I中盛放的干燥剂能吸收水分,但不能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因此I中试剂是浓硫酸;(2)气体再通过二氧化碳吸收瓶吸收二氧化碳,测量二氧化碳吸收瓶反应前后的质量,求出钢样中碳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再求出钢样中的碳的质量,即可求出钢样中碳的质量分数。因此除了测定钢样的质量外,还应测定的数据是二氧化碳吸收瓶反应前后的质量。23.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验证浓硫酸、浓盐酸的挥发性。其中甲、乙、丙三个广口瓶中依次装有浓硫酸、浓氨水、浓盐酸。已知:;为白色固体。试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① 打开K1,关闭K2,缓慢拉注射器A活塞 甲中液面上方无明显现象② 打开K2,关闭K1,缓慢拉注射器B活塞 丙中液面上方出现大量白烟(1)该实验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2)若丙中发生化合反应,则白烟中物质的化学式为 ;从微观角度解释丙中出现白烟的原因是 。【答案】 盐酸易挥发,硫酸不易挥发 NH4Cl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氨气分子和氯化氢分子相遇结合生成氯化铵【详解】(1)打开K1,关闭K2,缓慢拉注射器A活塞,甲中液面上方无明显现象,说明拉注射器时硫酸没有与氨气发生反应,可推知,硫酸不易挥发;打开K2,关闭K1,缓慢拉注射器B活塞,丙中液面上方出现大量白烟,说明拉注射器B时,氯化氢和氨气反应生成了氯化铵,推知盐酸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氯化氢;(2)若丙中发生化合反应,则白烟中物质是氯化铵,化学式为NH4Cl;从微观角度解释丙中出现白烟的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拉注射器时,随压强的变化,分子运动变快,氨气分子和氯化氢分子相遇结合生成氯化铵固体。题型八、酸的化学性质24.化学图像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化学反应中相关量之间的关系。如图为一定质量的锌粒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的图像,若把锌粒改为等量的锌粉,则图中的A点的移动方向是( )A.竖直上移 B.水平左移 C.水平右移 D.竖直下移【答案】B【详解】把锌粒改为等量的锌粉,接触面积变大,反应速度加快,但产生的氢气的质量相同,可知A点应水平向左移动。故选B。25.小宁在研究酸的性质时,开展了如图所示的系列实验。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由实验①的现象可知稀硫酸具有酸性B.实验②和③产生不同的气体C.由实验③的现象可知碳酸钠具有碱性D.实验④和⑤最终溶液颜色不同【答案】C【详解】A.实验①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可知稀硫酸具有酸性,故A正确;B.实验②中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③中碳酸氢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不同的气体,故B正确;C.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但不能说明碳酸钠具有碱性,故C错误;D.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实验④和⑤最终溶液颜色分别显黄色、浅绿色,颜色不同,故D正确。故选C。26.某市一家大型化工厂处理回收含铜废料的生产流程如下:(1)写出B步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滤得到的红色粉末的质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浸入铁屑的质量。【答案】(1)CuO+H2SO4=CuSO4+H2O(2)大于【详解】(1)B步骤是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2)浸入铁屑后,硫酸铜与铁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硫酸亚铁,根据反应关系可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所以过滤得到的红色粉末的质量大于浸入铁屑的质量。27.小金在学完有关酸的性质后,知道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那么稀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否改变 对此他进行了以下探究:【查阅资料】资料1:初始溶质质量分数越小的溶液,水蒸发对溶质质量分数升高的影响越大。资料2:NaHCO3俗称小苏打,会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设计实验】小金取适量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稀盐酸分为两等份,如图1所示,甲密封保存,乙敞口,放置15天。为分析甲、乙中质量分数变化,小金组装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步骤1:取足量的NaHCO3于锥形瓶中,往长颈漏斗中加入70g甲溶液(液面高于长颈漏斗下端),充分反应后,测得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1。步骤2:取70g乙溶液,重复步骤1,测得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2。(1)写出盐酸与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图2装置中加入植物油的目的是 。(3)结合“查阅资料”内容,理论上V1 V2(选填“>”“<”或“=”)。(4)实验结果与理论吻合。请结合信息,给出稀盐酸的使用建议 (写出一条)。【答案】(1)(2)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3)<(4)把稀盐酸装入到带有瓶塞的试剂瓶中【详解】(1)盐酸与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图2装置中植物油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反应,保证测量二氧化碳体积准确;(3)稀盐酸敞口放置水蒸发,溶质质量分数升高,消耗碳酸氢钠增多,产生二氧化碳增多,V1(4)稀盐酸的使用建议即配即用;把稀盐酸装入到带有瓶塞的试剂瓶中;放于阴凉;不通风的地方实验。题型九、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28.如图,稀释浓硫酸操作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D【详解】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散失;切不可把水注入浓硫酸中,这是因为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如果添加顺序颠倒,那么水会浮在浓硫酸上,又由于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能使水沸腾,容易造成酸液飞溅。A、该操作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错误;B、该操作是将水沿器壁注入水中,错误;C、该操作是将浓硫酸大量快速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错误;D、该操作是将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正确。故选D。29.如图为稀释浓硫酸的操作,图中能大致表示稀释浓硫酸过程中烧杯内液体pH变化的是( )A. B.C. D.【答案】A【详解】烧杯中加入浓硫酸前是蒸馏水,显中性,其pH=7;随着浓硫酸的加入,烧杯内液体的酸性逐渐增强,溶液的pH逐渐减小,观察图像,A符合变化过程。故选A。30.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脱水性。老师演示了如下实验:在一定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浓硫酸,可以观察到液体上部呈蓝色、下部为无色,出现白色固体沉积(如图1所示),试管壁发烫。经检测白色固体是无水硫酸铜。请回答:(1)试管壁发烫的原因是浓硫酸与水混合 (填“吸热”或“放热”)。(2)浓硫酸使竹片变黑属于 (填“吸水性”或“脱水性”)。(3)进一步实验:①取出白色固体置于烧杯A中,配制成饱和溶液,将A、B两个烧杯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如图2所示),一段时间后,烧杯A中出现蓝色晶体。②取出烧杯A中的晶体,在该晶体中加入浓硫酸,又出现白色固体。根据以上实验推测,如果老师在图1试管中继续加入浓硫酸,可观察到的变化是 。(4)老师提醒同学们,浓硫酸除以上实验中表现出的性质之外,还有腐蚀性,做实验时务必规范操作。写出一条在使用浓硫酸时的注意事项: 。【答案】(1)放热(2)脱水性(3)先出现蓝色晶体,然后又变成白色固体(4)操作浓硫酸时,戴好橡胶手套,护目镜【详解】(1)试管壁发烫的原因是浓硫酸与水混合放热;(2)浓硫酸的脱水性是指浓硫酸能够将有机物(如蔗糖、木材、纸张等)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H O 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2∶1)脱去,使这些有机物碳化变黑;浓硫酸使竹片变黑属于脱水性;(3)如果老师在图1试管中继续加入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会吸收试管中的水分,溶液中会有蓝色硫酸铜晶体析出,继续加入浓硫酸,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会使蓝色硫酸铜晶体失去水变成白色无水硫酸铜,故观察到的变化是:先出现蓝色晶体,然后又变成白色固体;(4)硫酸具有腐蚀性,取用或使用浓硫酸时,要戴好橡胶手套,护目镜等。3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脱水性。老师演示了如下实验:在一定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 浓硫酸,可以观察到液体上部呈蓝色、下部为无色,出现白色固体沉积,试管壁发烫。经检测白色固体是无水硫酸铜。请回答:(1)试管壁发烫的原因是浓硫酸与水混合 (填“吸热”或“放热”)。(2)无色液体在下部的原因是 。(3)进一步实验:①取出白色固体置于烧杯A中,配制成饱和溶液,将A、B两个烧杯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一段时间后,烧杯A中出现蓝色晶体。②取出烧杯A中的晶体,在该晶体中加入浓硫酸,又出现白色固体。根据以上实验推测,如果老师在上图试管中继续加入浓硫酸,可观察到的变化是(4)老师提醒同学们,浓硫酸除以上实验中表现出的性质之外,还有腐蚀性,做实验时务必规范操作。写出一条在使用浓硫酸时的注意事项:【答案】(1)放热(2)浓硫酸密度比硫酸铜溶液大(3)先出现蓝色晶体,然后又变成白色固体(4)不能滴到手上(合理即可)【详解】(1)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试管壁发烫;(2)浓硫酸密度比硫酸铜溶液大,因此蓝色硫酸铜溶液在上部;(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收饱和硫酸铜溶液中的水,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析出蓝色硫酸铜晶体;浓硫酸又有脱水性,使蓝色硫酸铜晶体失去水变成白色无水硫酸铜;(4)浓硫酸有腐蚀性,在使用浓硫酸时注意不能滴到手上(合理即可)。题型十、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32.将一套如图所示的密闭装置放在天平上,使天平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现象是( )A.指针偏左,不饱和食盐水一定变稀,烧碱潮解B.指针偏左,不饱和食盐水一定变浓,烧碱潮解C.指针偏右,不饱和食盐水一定变浓,烧碱潮解D.指针偏右,不饱和食盐水一定变饱和,烧碱潮解【答案】C【详解】将块状烧碱与不饱和食盐水用橡皮管连接起来,由于烧碱(NaOH)具有吸水性,块状烧碱会吸收不饱和食盐水中的水,从而使得食盐溶液中的水减少,食盐溶液变浓(但不一定达到饱和状态),天平左盘质量减少;烧碱潮解,天平右盘质量增加;对于天平,哪个盘的质量重,天平的指针往那边偏,故指针偏右。故选C。33.小明发现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颗粒会很快变成了如图的“浆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 )A.吸热熔化 B.吸水潮解 C.与CO2反应 D.受热分解【答案】B【详解】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颗粒会很快变成“浆糊”状态,是因为氢氧化钠固体具有潮解的性质,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并溶解到水分中,故选B。34.我们日常生活与化学有密切的联系,在水银、烧碱、熟石灰三种物质, 用化学式填空:(1)体温计中含有的物质 ;(2)常参与造纸工程的是 ;(3)常用作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答案】(1)Hg(2)NaOH(3)Ca(OH)2【详解】(1)体温计中含有的物质是水银(金属汞的俗称),其化学式为Hg;(2)常参与造纸工程的是烧碱(氢氧化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OH;(3)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属于碱,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其化学式为Ca(OH)2。35.小明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图中用到了许多玻璃仪器,如试管、烧杯、锥形瓶、广口瓶,其中不能加热的仪器是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① ;实验③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答案】 广口瓶 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形成水柱 小气球胀大 矿泉水塑料瓶 矿泉水塑料瓶变瘪【详解】(1)试管可直接加热,烧杯、锥形瓶添加石棉网可以加热,不能加热的是广口瓶。(2)实验①中试管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和烧杯中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试管内压强减小,所以试管内液面会逐渐上升,形成水柱;实验③中锥形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和胶头滴管中滴入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锥形瓶中压强减小,所以会观察到小气球胀大。(3)因为广口瓶质地较硬,反应后瓶内压强减小但看不到现象,改用质地较软的矿泉水瓶后,会看到瓶子变瘪。题型十一、碱的化学性质36.实验探究是获取证据的重要途径,某同学设计下图实验方案,验证氢氧化钡的某些性质,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成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溶液呈碱性 B.验证能与酸反应C.验证能与某些盐反应 D.验证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答案】B【详解】A、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可验证氢氧化钡溶液显碱性,实验设计能达成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B、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无明显现象,不能验证氢氧化钡能与酸反应,实验设计不能达成实验目的,符合题意;C、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可验证氢氧化钡能与某些盐反应,实验设计能达成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钡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会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可验证氢氧化钡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实验设计能达成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37.归纳总结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小金同学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如图所示)。(1)依据反应②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变质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为了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 )(填字母)。A. B.HCl C. D.NaCl【答案】(1)2NaOH+CO2=Na2CO3+H2O(2)C【详解】(1)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2)A、碳酸钠属于盐,但是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B、盐酸属于酸,不属于盐;C、硫酸铜属于盐,能与氢氧化钠反应;D、氯化钠属于盐,但是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选C。38.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酸的性质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硫酸性质的探究实验。同学们将铁片打磨后投入硫酸中,铁片表面产生气泡,但发现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的气味。【提出问题】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黑猫警长猜想: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舒克猜想: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硫;贝塔猜想:产生的气体是 。【查阅资料】(1)。(2)二氧化硫可以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3)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大家一致认为黑猫警长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接下来,他们对其他的猜想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并将E中收集到气体进行如图乙所示的爆鸣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实验并完成下表内容:A中硫酸浓度 实验现象 A中生成气体的成分B中品红溶液 D中品红溶液 爆鸣实验实验一 98% 不褪色 无声 只有二氧化硫实验二 45% 褪色 不褪色 有声实验三 20% 不褪色 有声 只有氢气【结论】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反应时,生成气体的成分可能不同,当硫酸浓度足够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通过实验分析,贝塔的猜想正确。【交流反思】铜与浓硫酸也会发生类似的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 氢气和二氧化硫 氢气没有刺激性的气味 褪色 有氢气和二氧化硫 不褪色【详解】[1]根据黑猫警长猜想: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舒克猜想: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硫;可推出贝塔猜想: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二氧化硫;(3)[2]因为氢气没有刺激性的气味,故黑猫警长的猜想是错误的;[3]实验一:二氧化硫可以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A中气体只有二氧化硫,所以B中品红溶液褪色;[4]实验二:B中品红溶液褪去;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硫,D中品红溶液不褪色;有爆鸣声,说明A中气体有:氢气和二氧化硫;[5]实验三:A中气体只有氢气,所以B中品红溶液不褪色;[6]铜和浓硫酸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即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9.小科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产生,因而无法判断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小科分析后总结了“无明显现象实验可视化”的思维模型(如图甲),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思维模型】【实验1】(1)如图乙,将二氧化碳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再向其中滴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该方案对应上述思维模型中的验证 。【实验2】(2)如图丙,向装满二氧化碳的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则能观察到 现象。(3)小衢认为根据以上方案得出的结论并不可靠,应改为如图丁所示方案,在U形管右侧增加一个与左侧相同的装置,瓶中也装满二氧化碳,并通过注射器向瓶中注入 。【应用模型】(4)农业上用熟石灰来降低土壤酸性。为检验施加熟石灰后是否达到效果,可采用的方法是 。【答案】(1)有新物质生成(2)U形管中液面左高右低(3)与NaOH溶液等量的水(4)取土壤样品,制取土壤浸出液,用pH试纸检测土壤浸出液的pH【详解】(1)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这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通过证明有新物质碳酸钠生成,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所以该方案对应思维模型中的验证有新物质生成;(2)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瓶内二氧化碳被消耗,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会将U形管左侧的水压入右侧,从而观察到U形管中液面左高右低的现象;(3)小衢认为前面的方案不可靠是合理的,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也可能导致瓶内压强减小出现类似现象,在U形管右侧增加一个与左侧相同的装置,瓶中装满二氧化碳,并通过注射器向瓶中注入与氢氧化钠溶液等量的水,这样就可以形成对照实验,如果左侧U形管中液面左高右低更明显,就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而不仅仅是溶解或与水反应导致的压强变化;(4)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若要检验施加熟石灰后是否达到效果,即检验土壤是否仍显酸性,则取土壤样品,制取土壤浸出液,用pH试纸检测土壤浸出液的pH,如果pH大于7,说明土壤呈碱性,熟石灰起到了改良酸性土壤的效果,如果pH仍小于7,说明土壤酸性未得到有效改善,则可采用的方法是取土壤样品,制取土壤浸出液,用pH试纸检测土壤浸出液的pH。题型十二、中和反应及其用途40.小科蘸取少量氢氧化钠稀溶液涂抹在白色纸花上,再喷无色酚酞试剂,然后挂在装有浓盐酸的烧杯上方(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将看到纸花颜色先变红,然后红色褪去B.使用浓盐酸进行该实验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挥发性C.该实验可以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D.该实验可以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答案】C【详解】A、氢氧化钠稀溶液显碱性,小科蘸取少量氢氧化钠稀溶液涂抹在白色纸花上,再喷无色酚酞试剂,溶液变红色;然后挂在装有浓盐酸的烧杯上方,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至完全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红色褪去;故该实验将看到纸花颜色先变红,然后红色褪去,故选项说法正确;B、使用浓盐酸进行该实验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故选项说法正确;C、该实验不能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故选项说法错误;D、实验过程中,纸花红色褪去,说明氢氧化钠已完全反应,可以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41.下列关于酸和碱的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稀盐酸和稀硫酸能与某些金属(如锌、铁)反应,产生氢气B.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C.酸和碱的混合一定会产生盐和水,但不一定发生化学反应D.酸和碱的反应能释放出热量,是一种吸热反应【答案】A【详解】A、稀盐酸和稀硫酸都是常见的酸,它们都能与活泼金属(如锌、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故说法正确;B、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它在水溶液中会完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OH-)。紫色石蕊试液遇到碱会变为蓝色,而不是红色,故说法错误;C、酸和碱的混合并不一定会产生盐和水,这取决于它们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只有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才会生成盐和水。如果两者没有发生反应(例如,因为它们的浓度太低或温度不适宜),则不会生成盐和水。此外,即使产生了盐和水,也并不意味着发生了化学反应,因为可能存在物理混合的情况,故说法错误;D、酸和碱的反应通常是一种放热反应,而不是吸热反应。这意味着在反应过程中会释放热量,而不是吸收热量,故说法错误。故选A。42.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稀盐酸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吗?某同学通过如下步骤进行探究:①取两个烧杯,各倒入40毫升3%的稀盐酸,分别标为甲和乙。②甲密封,液体体积不变。乙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至液体体积变为20毫升。(溶液密度变化忽略不计)③向甲、乙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再分别缓慢滴加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分别为30毫升、26毫升。(1)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颜色 。(2)乙烧杯中的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依据是 。(3)为了进一步确定稀盐酸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否一定会变大,请简要阐述应补充的实验。 。【答案】(1)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2) 变大 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大于一半(3)换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多次重复实验【详解】(1)稀盐酸呈酸性,能够使石蕊试液变红,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石蕊试液呈紫色,即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颜色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故填: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2)乙烧杯中的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填:变大;实验前甲、乙烧杯中的稀盐酸的体积相同,乙烧杯敞口放置后溶液的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后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26毫升,接近30毫升,即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大于一半,由此可知,乙烧杯中的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填:乙烧杯中的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3)为减少时间的偶发性,为了进一步确定稀盐酸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否一定会变大,可换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多次重复实验,故填:换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多次重复实验。43.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为探究酸碱反应的实质,实验小组的同学向Ba(OH)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于是进行以下改进实验:(1)甲同学向滴有酚酞的Ba(OH)2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溶液的离子种类如图1所示,其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 。(填图中序号)(2)如图2所示,乙同学向Ba(OH)2溶液中通入HCl气体,测定该过程中溶液pH和温度变化,实验结果如图3(溶液体积的变化可忽略)。①根据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根据温度变化来判断酸碱是否完全反应B.可以根据pH变化曲线获得酸碱反应的本质原因C.将Ba(OH)2溶液换成相应浓度的NaOH溶液也可以获得类似图像②丙同学向滴有酚酞的Ba(OH)2溶液中通入少量HCl气体,溶液依然是红色,此时溶液可能处于图3中的 点。(选填“a”、“b”、“c”、“d”)(3)丁同学改用Ba(OH)2与稀H2SO4混合,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据此现象能否探究酸碱反应的实质,并说明理由 。【答案】(1)②(2) ABC b(3)不能;因为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并不能证明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详解】(1)甲同学向滴有酚酞的Ba(OH)2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溶液的离子种类如图1所示,其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②,是因为能使溶液变红色的是氢氧根离子,反应后氢氧根离子消失;(2)①A.可以根据温度变化来判断酸碱是否完全反应,即温度发生变化,说明酸碱发生了反应,故选项正确;B.根据pH由大于7减小至小于7变化曲线,能获得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原因,故选项正确;C.将Ba(OH)2溶液换成相应浓度的NaOH溶液也可以获得类似图像,是因为氢氧化钠是碱,也能和酸发生反应,故选项正确;故选ABC;②丙同学向滴有酚酞的Ba(OH)2溶液中通入少量HCl气体,溶液依然是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即氢氧化钡过量,此时溶液可能处于图3中b点;(3)改用Ba(OH)2与稀H2SO4混合,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据此现象不能探究酸碱反应的实质,因为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并不能证明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题型十三、酸、碱的使用注意事项44.实验操作或者方法正确的是( )A.称量NaOH固体 B.检查装置气密性C.除去H2中的HCI D.测溶液的pH值【答案】C【详解】A、NaOH易潮解,具有腐蚀性,不能放在纸上称量,错误;B、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错误;C、氯化氢气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氢气不能,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将试纸放入溶液中测量会污染试剂,错误。故选C。4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为了使用方便,浓硫酸可以存放在敞开口的容器里B.浓硫酸不小心沾到衣服和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C.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D.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答案】D【详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避免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造成溶液浓度降低,选项错误;B、浓硫酸不小心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3%~5%碳酸氢钠溶液,选项错误;C、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选项错误;D、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加快热量的散发,选项正确,故选D。46.下列对实验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若不慎将稀硫酸溅入眼睛,要先用手揉眼睛,再立即用水冲洗B.若不慎将烧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C.若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D.若不慎将少量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3%~5%的碳酸氢钠溶液【答案】A【详解】A、若不慎将稀硫酸溅入眼睛,不要先用手揉眼睛,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故A错误。B、若不慎将烧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硼酸属于弱酸,可以中和碱,故B正确。C、若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这是常用的有效方法,故C正确。D、若不慎将少量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故D正确。故选A。47.为实现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现象的可视化,某兴趣小组了设计几种方法。(1)【监测温度】在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溶液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 (填“吸热”或“放热”)。(2)【观察颜色】在试管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盐酸,振荡,该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和记录如图所示。在①中未观察到预期的红色,为探明原因,小组同学查阅到酚酞变色的pH范围如下:0-8.2时呈无色,8.2-13时呈红色,13-14时呈无色。据此推断,①中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A.0-8.2 B. C.(3)【检验产物】如图是利用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固体进行的三个实验,其中硅胶具有吸水性,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若醋酸与氢氧化钠能反应,你预测的实验现象是 。(4)老师提醒同学们,氢氧化钠固体具有腐蚀性、易潮解等性质,做实验时务必规范操作。写出一条在使用氢氧化钠固体时的注意事项 。【答案】(1)放热(2)C(3)甲和乙中没有变色,丙中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4)不能用手直接接触氢氧化钠固体/称量时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合理即可)【详解】(1)在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溶液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放热;(2)在①甲未观察到预期的红色,说明溶液的pH不在8.2至 13这个范围;根据图示可知,反应程甲pH逐渐变小,①中a中pH大于12,根据题意可知,pH>13时呈无色,因此a的取值范围应大于13。故选C;(3)根据题意可知,酸碱反应生成水,水可以使硅胶由蓝色变红色,预测的实验现象是甲和乙中没有变色,丙中硅胶由蓝色变为红色;(4)氢氧化钠固体具有腐蚀性、易潮解等性质,使用氢氧化钠固体时,例如不能用手直接接触氢氧化钠固体(或称量时要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考点精讲】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考点梳理与巩固专题01 酸和碱知识点一、物质的酸碱性1、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 的过程称为电离。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 的化合物叫做酸。常见的强酸: 、 、硝酸(HNo3);弱酸: 、醋酸(食醋)(CH3COOH);生活中常见的有机酸: 、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等。2、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 的化合物叫做碱。四种强碱: 、KOH、Ca(OH)2、Ba(OH)2o3、酸碱指示剂是指能与 或 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 ,遇碱变 ;而无色酚酞试液遇酸 ,遇碱变 。4、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PH=7时,溶液呈 性;PH<7时,溶液呈 性,PH越小酸性越 ;PH>7时,溶液呈 性,pH越大碱性越 。注意:酸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 是酸溶液;碱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 是碱溶液。5、测定PH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 。测定时,用 蘸取待测溶液,滴在 上,然后再与 对照,便可测出溶液的PH。知识点二、常见的酸1、浓盐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盐酸具有 性,易挥发出 气体。故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溶液质量 ,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稀盐酸 有挥发性。2、填表浓硫酸颜色状态 色、 、油状液体气味 无特性 、 性、 性用途 1、金属除镑;2、浓硫酸可用作 剂;3、生产化肥、精炼石油3、浓硫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硫酸具有 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故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 ,溶剂、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稀硫酸 具有吸水性。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 沿玻璃棒或烧杯内壁慢慢地注入 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 倒入 中。4、硫酸和盐酸既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1)从组成上看,两者的不同点是 。(2)它们都能除铁锈,此实验的现象是 ,硫酸与铁锈的主要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后再涂上3% 5%的 。知识点三、常见的碱1、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 的化合物,如 、 。2、碱的主要性质。(1)碱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色。(2)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反应的通式:碱+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 。(3)碱与某些盐反应。反应的通式:碱+某些盐—— + 。3.寻找规律。(1)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碱必须是 性的,而反应的非金属氧化物是 性氧化物。(2)碱跟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时,两种反应物都应是 性的,生成物中应有 性物质。(3)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生成 和 。知识点四、酸与碱之间发生反应1、酸和碱作用生成 和 的反应叫中和反应。反应的通式: 。常见的反应:Ca(OH)+2HCl== ,2Na0H+HS0== 。2、酸和碱之间的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应用很广。例如,生活中用“P1舒平”(主要成分是 )治疗胃酸过多,农业上用 降低土壤的酸性,工业上用 来中和过量的酸等。题型一、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1.用隐形笔书写的字迹在正常情况下看不见,只有用特定的显影剂涂抹在字迹上才能显示,某隐形笔内装有的隐形液体为酚酞,则下列能做显影剂的是( )A.食盐溶液 B.盐酸溶液 C.柠檬酸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2.天宫课堂上,宇航员曾用溴百里酚蓝指示剂呈现“奥运五环”。溴百里酚蓝溶液在不同环境中的显色情况如表。下列溶液能使绿色溴百里酚蓝溶液变为蓝色的是( )溶液 中性溶液 碱性溶液 酸性溶液颜色 绿色 蓝色 黄色A.氯化钠溶液 B.盐酸C.硝酸钾溶液 D.碳酸钠溶液3.小金尝试寻找生活中的物质制作酸碱指示剂,下表是分别向不同试剂中滴加紫薯汁后的现象。试剂 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蒸馏水 白醋 氨水 雨水滴加2滴紫薯汁后显示的颜色 红色 绿色 紫色 红色 绿色 红色(1)紫薯汁 (选填“能”或“不能”)作酸碱指示剂。(2)若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2滴紫薯汁后,将显示 (选填“红”“绿”或“紫”)色。(3)向正常雨水滴加2滴紫薯汁后显示红色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小科同学把自制的一种黄色花汁,分别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试剂中,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如表所示,请分析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试剂 食醋 蔗糖水 蒸馏水 肥皂水 烧碱溶液 石灰水颜色 红 黄 黄 绿 绿 绿(1)该花汁 (填“可以”或“不可以”)作酸碱指示剂。(2)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出现一种白色的液汁,沾上它会奇痒难忍,是因为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苷,若在患处涂抹上述试剂中的 (填名称) ,有较好的止痒效果。题型二、pH值的变化5.体液的pH能够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下表是四种体液的正常pH范围。据表可知,体液在正常pH范围都呈碱性的是( )体液 唾液 胃液 血液 尿液正常pH范围 6.6~7.1 0.8~1.5 7.35~7.45 4.6~8.0A.唾液 B.胃液 C.血液 D.尿液6.下面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A.图①是Ph-13的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B.图②是用适量的KCl03和MnO2混合物加热制O2C.图③是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D.图④是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至过量7.将40g稀盐酸逐滴加入2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边搅拌。随着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pH变化如图甲所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乙所示(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热量损失)。试分析:(1)图乙从A到B过程中,溶液pH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2)图乙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 。(3)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8.测定人体体液的pH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状况,如图是小茗同学体检报告单截图,看图后回答问题:项目 检测值 正常pH范围血浆 7.4 7.35-7.45胃液 0.8 0.9-1.5胆汁 7.21 7.1-7.3胰液 7.8 7.5-8.0(1)小茗同学的指标中有一项出现异常,医生除了给他开了药物之外,还提醒他注意饮食,下列食物(近似pH如下)中适合该同学得有 。A.番茄(4.0--4.4) B.苹果(2.9--3.3) C. 牛奶(6.3-6.6) D.鸡蛋清(7.6--8.0)(2)小茗同学想到在实验室中可用pH试纸测量溶液酸碱度,于是他从家里找来苹果,并用湿润的pH试纸进行了测量,那么测得的pH比实际结果 。A.偏大 B.偏小 C. 不变 D.无法判断题型三、pH值的测量及方法9.下列是兴趣小组在测定土壤酸碱度时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取土壤颗粒 B.加水溶解C.过滤浊液 D.测定pH10.探究学习小组在制作“叶脉书签”时,需要将树叶放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该小组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1)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 。(2)小科同学在读取量筒读数时的视线如图2所示,若其他操作正确,则会造成所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 (填写“偏大”、“偏小”或“无影响”)。(3)制作“叶脉书签”结束后,小科同学想继续测定废液的酸碱度,下列用品在操作中不需要的是( )A.玻璃棒 B.pH试纸 C.酚酞试液11.某科学兴趣小组按以下步骤探究某一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的酸碱度。[猜想与假设]溶液pH的可能情况:①pH<7,② ,③ 。[设计与实验]要测定该溶液的酸碱度,除有正确的操作步骤外,其中不能采用下列物质中的 (填序号)来进行实验。①pH试纸 ②石蕊试液 ③酚酞试液组内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甲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乙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丙同学:将pH试纸直接浸入氯化钠溶液中,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评价]三位同学中操作规范的是 同学。指出其余同学操作中的错误:题型四、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12.不同品牌的洗手液一般不同,有四种不同品牌洗手液pH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洗手液a用蒸馏水稀释后pH减小 B.洗手液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洗手液b的酸性比a强 D.洗手液d的碱性比c强13.镉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金属元素。如图是水稻对镉的吸收量与土壤的关系。下列物质可用于改良土壤结构,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的是( )A.稀盐酸 B.氯化钠 C.熟石灰 D.石灰石14.某植物的花瓣汁液(以下简称:X汁液)呈紫色,X汁液分别滴加到盛有下列溶液的试管中有如下现象:溶液名称 白醋 稀盐酸 氯化钠溶液 蒸馏水 石灰水 氢氧化钾溶液X汁液 红色 红色 紫色 紫色 绿色 绿色(1)据上表推测,X汁液 (填“能”或“不能”)做酸碱指示剂。(2)将X汁液滴入肥皂水中,溶液呈绿色,则肥皂水显 (填“酸”“碱”或“中”)性。(3)粗略测定雨水的酸碱度可使用 。15.同学们尝试获取含有色素的“紫甘蓝提取液”,并探究该提取液能否作为酸碱指示剂。将撕碎的紫甘蓝叶片用纯净水浸泡,过滤后即可得到蓝色的提取液。实验1:探究紫甘蓝提取液颜色随溶液pH的变化。用盐酸、NaOH、水配制一定pH的溶液,分别向其中加入10滴紫甘蓝提取液,溶液的颜色如下。溶液pH 2 4 7 10 12溶液颜色 红 红 蓝 绿 绿实验2:用紫甘蓝提取液检测常见溶液的酸碱性。【解释与结论】(1)依据实验现象判断,Na2CO3溶液呈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2)根据以上实验现象,不能断定NaHCO3溶液呈中性,理由是 。【反思与评价】(3)同学们查阅资料知AlCl3溶液的pH通常为3~4,由此判断实验2中,溶液④呈蓝色不是溶液酸碱性导致的,理由是 。(4)同学们认为紫甘蓝提取液不是良好的酸碱指示剂,原因是 。题型五、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16.如图所示是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橘子的酸性比柠檬的酸性强 B.清洁剂为强酸性或强碱性C.胃酸过多的人适宜多吃西瓜 D.肥皂水能使石蕊试液变红17.春雨潇潇,滋润万物。然而有些雨水,却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使植物枯萎,甚至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雨水具有较强的酸性,叫做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它对生物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而福建省是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地区之一、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小宇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制定计划并实施:①在一个花盆里播10粒的大豆种子,等它们长成幼苗后做实验;②向食醋中加清水,配制成“模拟酸雨”;③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几天后,花盆中大豆幼苗全部死亡。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此实验中小宇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2)作出的假设是 ;(3)小宇同学制定的计划中 (填“有”或“没有”)设置对照组(4)如果需要,你认为下列哪一组可以做为其对照组 (填字母)A.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清水B.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不喷洒清水,也不喷洒“模拟酸雨”C.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放在阴暗的环境中D.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并放在低温环境中(5)根据小宇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6)有人认为只要用1粒大豆秧子做实验就行了,这种想法 (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18.完成下列探究活动的相应内容。实验材料∶ A淀粉糊,B.蛋清制成的蛋花液,C.花生油。实验仪器∶试管、烧杯、温度计、酒精灯、三脚架等。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蒸馏水、碘酒以及新采集的纯净胃液等。(1)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设计,以验证胃液在化学性消化中的作用。①胃液的采集∶利用一只对铃声已建立起食物反射的狗获得纯净的胃液。②实验材料选择∶根据胃液中酶的作用,实验材料应选择 (填字母) ,并各取2mL, 分装在甲、乙两支试管中。③方案设计∶试管 甲 乙 丙实验材料 2mL 2mL实验药品水浴温度 37° C④实验药品选择∶在上表中甲试管应加入2mL胃液,乙试管应加入2mL 。⑤实验结果反其分析∶甲试管中液体变澄清,乙试管中液体仍浑浊;此结果说明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胃液对蛋白质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2)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胃液的消化酶作用在于而不是盐酸,可以在上述实验中再加一支试管丙,试管丙内应加入 。19.雷竹笋是一种常见的食材,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却不宜多食。(1)雷竹笋常带有苦味是因为含有氰苷。氰苷在酶的催化下会产生有毒的氢氰酸(HCN),HCN沸点为26℃。为避免食用雷竹笋时因HCN引起中毒,烹饪时应 。(2)当雷竹笋从地下钻出土壤,笋尖被阳光照射后会转为绿色,俗称“出青”。出青后的笋含有更多的氰苷。为避免雷竹笋在出土后继续生长的过程中出青,农民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3)如图为竹子与竹笋的生长示意图,箭头表示糖类的运输方向。下列关于糖类的来源及其运输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A.蒸腾作用 导管 B.光合作用 导管 C.呼吸作用 筛管 D.光合作用 筛管题型六、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20.若将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可以肯定的是( )A.溶质质量都减小 B.溶剂质量都增大C.溶液质量都增大 D.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小21.胃液中含有的少量帮助消化的酸液是( )A.稀H2SO4 B.稀HNO3 C.H2CO3 D.稀HCl22.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电磁弹射型航母“福建舰”,即将迎来首次海试。“福建舰”上有大量起隐身作用的低磁钢,钢铁中碳含量影响钢铁性能。用重量法测定钢铁中碳含量的方法如图所示。(1)干燥瓶I中的干燥剂可选用 。(2)实验中除测定钢样的质量外,还应测定 反应前后的质量。23.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验证浓硫酸、浓盐酸的挥发性。其中甲、乙、丙三个广口瓶中依次装有浓硫酸、浓氨水、浓盐酸。已知:;为白色固体。试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① 打开K1,关闭K2,缓慢拉注射器A活塞 甲中液面上方无明显现象② 打开K2,关闭K1,缓慢拉注射器B活塞 丙中液面上方出现大量白烟(1)该实验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2)若丙中发生化合反应,则白烟中物质的化学式为 ;从微观角度解释丙中出现白烟的原因是 。题型八、酸的化学性质24.化学图像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化学反应中相关量之间的关系。如图为一定质量的锌粒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的图像,若把锌粒改为等量的锌粉,则图中的A点的移动方向是( )A.竖直上移 B.水平左移 C.水平右移 D.竖直下移25.小宁在研究酸的性质时,开展了如图所示的系列实验。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由实验①的现象可知稀硫酸具有酸性B.实验②和③产生不同的气体C.由实验③的现象可知碳酸钠具有碱性D.实验④和⑤最终溶液颜色不同26.某市一家大型化工厂处理回收含铜废料的生产流程如下:(1)写出B步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滤得到的红色粉末的质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浸入铁屑的质量。27.小金在学完有关酸的性质后,知道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那么稀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否改变 对此他进行了以下探究:【查阅资料】资料1:初始溶质质量分数越小的溶液,水蒸发对溶质质量分数升高的影响越大。资料2:NaHCO3俗称小苏打,会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设计实验】小金取适量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稀盐酸分为两等份,如图1所示,甲密封保存,乙敞口,放置15天。为分析甲、乙中质量分数变化,小金组装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步骤1:取足量的NaHCO3于锥形瓶中,往长颈漏斗中加入70g甲溶液(液面高于长颈漏斗下端),充分反应后,测得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1。步骤2:取70g乙溶液,重复步骤1,测得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2。(1)写出盐酸与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图2装置中加入植物油的目的是 。(3)结合“查阅资料”内容,理论上V1 V2(选填“>”“<”或“=”)。(4)实验结果与理论吻合。请结合信息,给出稀盐酸的使用建议 (写出一条)。题型九、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28.如图,稀释浓硫酸操作正确的是( )A. B.C. D.29.如图为稀释浓硫酸的操作,图中能大致表示稀释浓硫酸过程中烧杯内液体pH变化的是( )A. B.C. D.30.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脱水性。老师演示了如下实验:在一定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浓硫酸,可以观察到液体上部呈蓝色、下部为无色,出现白色固体沉积(如图1所示),试管壁发烫。经检测白色固体是无水硫酸铜。请回答:(1)试管壁发烫的原因是浓硫酸与水混合 (填“吸热”或“放热”)。(2)浓硫酸使竹片变黑属于 (填“吸水性”或“脱水性”)。(3)进一步实验:①取出白色固体置于烧杯A中,配制成饱和溶液,将A、B两个烧杯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如图2所示),一段时间后,烧杯A中出现蓝色晶体。②取出烧杯A中的晶体,在该晶体中加入浓硫酸,又出现白色固体。根据以上实验推测,如果老师在图1试管中继续加入浓硫酸,可观察到的变化是 。(4)老师提醒同学们,浓硫酸除以上实验中表现出的性质之外,还有腐蚀性,做实验时务必规范操作。写出一条在使用浓硫酸时的注意事项: 。3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脱水性。老师演示了如下实验:在一定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 浓硫酸,可以观察到液体上部呈蓝色、下部为无色,出现白色固体沉积,试管壁发烫。经检测白色固体是无水硫酸铜。请回答:(1)试管壁发烫的原因是浓硫酸与水混合 (填“吸热”或“放热”)。(2)无色液体在下部的原因是 。(3)进一步实验:①取出白色固体置于烧杯A中,配制成饱和溶液,将A、B两个烧杯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一段时间后,烧杯A中出现蓝色晶体。②取出烧杯A中的晶体,在该晶体中加入浓硫酸,又出现白色固体。根据以上实验推测,如果老师在上图试管中继续加入浓硫酸,可观察到的变化是(4)老师提醒同学们,浓硫酸除以上实验中表现出的性质之外,还有腐蚀性,做实验时务必规范操作。写出一条在使用浓硫酸时的注意事项:题型十、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32.将一套如图所示的密闭装置放在天平上,使天平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现象是( )A.指针偏左,不饱和食盐水一定变稀,烧碱潮解B.指针偏左,不饱和食盐水一定变浓,烧碱潮解C.指针偏右,不饱和食盐水一定变浓,烧碱潮解D.指针偏右,不饱和食盐水一定变饱和,烧碱潮解33.小明发现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颗粒会很快变成了如图的“浆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 )A.吸热熔化 B.吸水潮解 C.与CO2反应 D.受热分解34.我们日常生活与化学有密切的联系,在水银、烧碱、熟石灰三种物质, 用化学式填空:(1)体温计中含有的物质 ;(2)常参与造纸工程的是 ;(3)常用作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35.小明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图中用到了许多玻璃仪器,如试管、烧杯、锥形瓶、广口瓶,其中不能加热的仪器是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① ;实验③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题型十一、碱的化学性质36.实验探究是获取证据的重要途径,某同学设计下图实验方案,验证氢氧化钡的某些性质,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成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溶液呈碱性 B.验证能与酸反应C.验证能与某些盐反应 D.验证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37.归纳总结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小金同学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如图所示)。(1)依据反应②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变质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为了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 )(填字母)。A. B.HCl C. D.NaCl38.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酸的性质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硫酸性质的探究实验。同学们将铁片打磨后投入硫酸中,铁片表面产生气泡,但发现产生的气体有刺激性的气味。【提出问题】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黑猫警长猜想: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舒克猜想: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硫;贝塔猜想:产生的气体是 。【查阅资料】(1)。(2)二氧化硫可以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3)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大家一致认为黑猫警长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接下来,他们对其他的猜想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并将E中收集到气体进行如图乙所示的爆鸣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实验并完成下表内容:A中硫酸浓度 实验现象 A中生成气体的成分B中品红溶液 D中品红溶液 爆鸣实验实验一 98% 不褪色 无声 只有二氧化硫实验二 45% 褪色 不褪色 有声实验三 20% 不褪色 有声 只有氢气【结论】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反应时,生成气体的成分可能不同,当硫酸浓度足够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通过实验分析,贝塔的猜想正确。【交流反思】铜与浓硫酸也会发生类似的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9.小科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产生,因而无法判断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小科分析后总结了“无明显现象实验可视化”的思维模型(如图甲),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思维模型】【实验1】(1)如图乙,将二氧化碳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再向其中滴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该方案对应上述思维模型中的验证 。【实验2】(2)如图丙,向装满二氧化碳的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则能观察到 现象。(3)小衢认为根据以上方案得出的结论并不可靠,应改为如图丁所示方案,在U形管右侧增加一个与左侧相同的装置,瓶中也装满二氧化碳,并通过注射器向瓶中注入 。【应用模型】(4)农业上用熟石灰来降低土壤酸性。为检验施加熟石灰后是否达到效果,可采用的方法是 。题型十二、中和反应及其用途40.小科蘸取少量氢氧化钠稀溶液涂抹在白色纸花上,再喷无色酚酞试剂,然后挂在装有浓盐酸的烧杯上方(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将看到纸花颜色先变红,然后红色褪去B.使用浓盐酸进行该实验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挥发性C.该实验可以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D.该实验可以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41.下列关于酸和碱的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稀盐酸和稀硫酸能与某些金属(如锌、铁)反应,产生氢气B.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C.酸和碱的混合一定会产生盐和水,但不一定发生化学反应D.酸和碱的反应能释放出热量,是一种吸热反应42.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稀盐酸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吗?某同学通过如下步骤进行探究:①取两个烧杯,各倒入40毫升3%的稀盐酸,分别标为甲和乙。②甲密封,液体体积不变。乙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至液体体积变为20毫升。(溶液密度变化忽略不计)③向甲、乙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再分别缓慢滴加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分别为30毫升、26毫升。(1)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颜色 。(2)乙烧杯中的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依据是 。(3)为了进一步确定稀盐酸敞口放置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否一定会变大,请简要阐述应补充的实验。 。43.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为探究酸碱反应的实质,实验小组的同学向Ba(OH)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于是进行以下改进实验:(1)甲同学向滴有酚酞的Ba(OH)2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溶液的离子种类如图1所示,其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 。(填图中序号)(2)如图2所示,乙同学向Ba(OH)2溶液中通入HCl气体,测定该过程中溶液pH和温度变化,实验结果如图3(溶液体积的变化可忽略)。①根据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根据温度变化来判断酸碱是否完全反应B.可以根据pH变化曲线获得酸碱反应的本质原因C.将Ba(OH)2溶液换成相应浓度的NaOH溶液也可以获得类似图像②丙同学向滴有酚酞的Ba(OH)2溶液中通入少量HCl气体,溶液依然是红色,此时溶液可能处于图3中的 点。(选填“a”、“b”、“c”、“d”)(3)丁同学改用Ba(OH)2与稀H2SO4混合,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据此现象能否探究酸碱反应的实质,并说明理由 。题型十三、酸、碱的使用注意事项44.实验操作或者方法正确的是( )A.称量NaOH固体 B.检查装置气密性C.除去H2中的HCI D.测溶液的pH值4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为了使用方便,浓硫酸可以存放在敞开口的容器里B.浓硫酸不小心沾到衣服和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C.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D.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46.下列对实验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若不慎将稀硫酸溅入眼睛,要先用手揉眼睛,再立即用水冲洗B.若不慎将烧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C.若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D.若不慎将少量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3%~5%的碳酸氢钠溶液47.为实现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现象的可视化,某兴趣小组了设计几种方法。(1)【监测温度】在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溶液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 (填“吸热”或“放热”)。(2)【观察颜色】在试管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2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盐酸,振荡,该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和记录如图所示。在①中未观察到预期的红色,为探明原因,小组同学查阅到酚酞变色的pH范围如下:0-8.2时呈无色,8.2-13时呈红色,13-14时呈无色。据此推断,①中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A.0-8.2 B. C.(3)【检验产物】如图是利用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固体进行的三个实验,其中硅胶具有吸水性,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若醋酸与氢氧化钠能反应,你预测的实验现象是 。(4)老师提醒同学们,氢氧化钠固体具有腐蚀性、易潮解等性质,做实验时务必规范操作。写出一条在使用氢氧化钠固体时的注意事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考点精讲】浙教版九上-专题01 酸和碱(1.1~1.5,知识梳理 题型强化)-原卷版.doc 【考点精讲】浙教版九上-专题01 酸和碱(1.1~1.5,知识梳理 题型强化)-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