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师说》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了解韩愈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文体知识。
2.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后人称其“韩昌黎”;谥号“文”,后世称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古文运动
“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
韩愈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兄死后跟嫂嫂、侄儿艰难度日。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登进士第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节度使幕府任职。
任监察御史时,关中大旱,饿殍遍地,京兆尹李实封锁消息,谎报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愤怒之下上书论天旱人饥状,遭李实等谗害,被贬为阳山令。后获赦北还,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论佛骨表》极力劝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回朝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潮州任职仅九个月,为民做的事:
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梁衡: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九个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解 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写作背景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上层士族子弟无论才德高低,都有官可做,他们不学习也看不起老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依然存在,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还对别人的求师学道“群居而笑之”。
韩愈写此文,目的在于抨击时弊,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任务一:诵读课文
句读dòu 或不fǒu焉 近谀yú 相xiāng师
也欤yú 郯子tán 苌cháng 弘 老聃dān
蟠pán 好hào古文 贻yí 之 经传zhuàn
要求:诵读全文,读准字音。
任务二:译读课文
要求: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实词、虚词以及句式),培养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理解文言虚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①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②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也(判断句)
受:通“授”,传授
所以:用来‥‥‥的
固:本来 乎:相当于“于”
师①:意动,以…为师;师②:学习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分
所存:所+V=名词性短语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所以”
①‥‥‥的原因
②用来‥‥‥的
道:风尚
犹且:尚且,还
耻:意动,以……为耻
耻学于师(状后)
所以:‥‥‥的原因
其:语气词,表猜测,大概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惑:糊涂
之:代词,代童子
句读: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
或:有的
不:通“否”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耻:以……为耻
道:学问道德水平
族:类,辈
谀:阿谀,奉承
乃:竟
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常:固定
徒:类,辈
师不必贤于弟子(状后)
而已:罢了
不拘于时(被动)
学于余(状后)
贻:赠送
六艺:此处指①六种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
也可指②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任务三:分析课文
思考:
1.第1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述了哪些内容?
2.第2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3.第3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4.第4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本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思考1:第1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述了哪些内容?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原因:
择师的标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思考2:第2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本段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针对现象: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思考:请分析本段的对比论证以及论证结构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 从师的态度 结果
与中心论点关系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于其子
于其身
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大遗
士大夫之智不及百工之人
批判“耻学于师”的反面现象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思考3:第3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分论点
论证方法 论据
与中心论点关系
举例论证 孔子从师的事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引用论证 孔子的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圣人无常师
赞许从师的典范,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思考4:第4段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本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李蟠不从流俗的肯定,也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有力批判士大夫们“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作用:这段交代写作缘由,即作《师说》赠李蟠,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
课文总结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分论点①(反面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难矣!(“耻学于师”的现象)
分论点②(正面论证):圣人无常师(从师的典范)
交代作诗缘由:李蟠能行古道
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程门立雪: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宋史·杨时传》
子贡结庐守墓: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史记·孔子世家》
尊师典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