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捍卫国家利益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捍卫国家利益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 10.2《捍卫国家利益》 教学设计
课题 10.2 捍卫国家利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第2课时,是“国家利益至上”主题的延伸与实践落地。前一课时已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利益的内涵及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本课聚焦“如何捍卫国家利益”,通过真实案例、情境探究,引导学生从观念认同走向行为实践,是培养学生国家意识、责任担当的关键内容,也是衔接“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重要纽带,为后续学习“维护国家安全”“建设美好祖国”奠定思想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主思考意识,对“国家利益”有初步感性认知,如通过新闻、影视了解过爱国人物事迹,但缺乏系统的理性思考。他们容易被热血的爱国行为感染,却可能在“如何正确表达爱国情感”上存在困惑,比如对“抵制外国商品”等极端行为的认知模糊;同时,对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往往更关注个人需求,难以理解“舍小家为大家”的深层价值。此外,学生自主预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已初步具备,但在提炼案例本质、联系自身实际方面仍需引导。
核心 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陆家三代守边疆、黄旭华隐姓埋名等事迹,认同“国家利益至上”的理念,坚定维护国家尊严、荣誉和利益的政治立场。 2.道德修养:明确捍卫国家利益是中华儿女的道德责任,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道德准则,提升爱国情怀与道德判断力。 3.法治观念:理解合法有序表达爱国情感的重要性,认识到“围堵外资企业、砸车”等行为的违法性,增强用法治方式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4.健全人格: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分析中,培养顾全大局、理性务实的思维,避免极端化、情绪化的行为倾向,塑造成熟的价值判断人格。 5.责任意识:明确中学生在捍卫国家利益中的责任,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具体行动(如努力学习、维护国家立场),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重点 理解捍卫国家利益的具体要求;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转化为日常行动;帮助学生区分“理性爱国”与“极端爱国”,学会用合法有序的方式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播放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影像剪辑, 播放结束后,提问引导:“视频中先辈们为守护国家不惜牺牲,如今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却仍需守护国家利益。大家觉得,和平年代的我们该如何捍卫国家利益?”顺势引出课题《捍卫国家利益》。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视频,感受历史与现实中的国家利益价值;结合视频内容与自身认知,简要思考教师提问,初步进入课堂主题。 通过影像素材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拉近“国家利益”与学生的距离,避免概念的抽象化;以问题引发学生初步思考,为后续新课学习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
讲授新课 1. 自主预习:梳理核心概念 - 教师活动: 明确预习任务;巡视课堂,关注学生预习进度,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个别引导。 -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课本,按要求勾画关键信息,标记预习中遇到的困惑(如“如何区分理性与极端爱国”)。 2. 生活观察:陆家三代守边疆——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 - 教师活动: 呈现陆家三代人驻守边疆的事迹材料(文字+简短视频),包括祖父守边境、父辈建边疆、年轻一代用科技护边疆的内容;材料呈现后,提问:“大家如何评价陆家三代人的坚守? 从他们身上,我们能感受到捍卫国家利益的首要要求是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待学生发言后,总结提炼知识点:“捍卫国家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我们要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以热爱祖国为荣,坚决维护国家尊严、荣誉和利益。” - 学生活动: 阅读、观看陆家三代事迹,结合自身理解分析其行为价值,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观点;聆听教师总结,标记核心知识点,理解“国家利益至上”的具体内涵。 3. 探究与分享:荷兰活动中的国旗坚持——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 教师活动: 讲述中国学生在荷兰活动中坚持升起中国国旗的故事,设置问题:“为什么这个学生要一再坚持升起中国国旗?你如何评价他的行为?”;邀请2-3名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关注“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进而总结:“捍卫国家利益不仅需要观念,更需要责任感与使命感,要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利益,哪怕是看似微小的事。” - 学生活动: 认真倾听故事,思考问题本质(国旗代表国家尊严与利益);主动分享对学生行为的评价,理解“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具体体现。 合作探究:理性爱国的边界——合法有序表达爱国情感 - 教师活动: 呈现“围堵外资企业、砸车抵制外国商品”的材料,提出讨论问题:“‘爱国热情值得肯定,但简单抵制并非良策……’,大家认同这些观点吗?为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表达爱国情感?”;将学生分为4-5人小组,给予3分钟讨论时间;讨论结束后,邀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针对发言进行点评,补充强调:“当前国家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要珍惜机会、增强本领,用理性、务实、文明的心态,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情感,避免冲动行为损害国家利益。” -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分析极端行为的危害(损害他人利益、扰乱社会秩序),探索理性爱国的方式;小组代表整理讨论结果,在班级分享;聆听教师点评,明确理性爱国的具体要求。 5. 探究与分享:黄旭华的选择——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 - 教师活动: 讲述黄旭华隐姓埋名研制核潜艇、牺牲个人家庭利益的事迹,提出问题:“黄旭华是如何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当两者发生矛盾时,我们该怎么做?”;引导学生结合事迹分析,先明确“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概念,再总结两者的根本关系(一致)与矛盾处理原则(顾全大局,国家利益优先,必要时放弃个人利益)。 - 学生活动: 倾听黄旭华事迹,思考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结合教师引导,理解概念内涵与矛盾处理方法,主动分享自身对“舍小家为大家”的认知。 6. 感悟英雄:杨靖宇的斗争精神——敢于并善于斗争 - 教师活动: 播放杨靖宇抗日的短视频,补充其牺牲时的事迹材料,提问:“从杨靖宇身上,我们能学到捍卫国家利益的什么品质?”;引导学生总结“斗争精神”,强调:“当国家尊严、安全、发展受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如反驳网络错误言论)。” -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阅读材料,感受杨靖宇的斗争勇气;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理解“斗争精神”的内涵与实践要求。 7. 知识拓展与课堂小结 -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中学生如何用行动捍卫国家利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待学生分享后,补充常见的中学生爱国行为(努力学习、爱护环境、明确国家立场);最后梳理课堂核心知识点,以“四点要求”(树立观念、增强责任、处理利益、发扬斗争精神)总结新课。 - 学生活动: 结合自身生活,思考并分享中学生的爱国行动(如认真学习、维护校园秩序);跟随教师梳理知识点,巩固课堂所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本内容,为后续案例探究、小组讨论做好知识铺垫,同时明确自身认知盲点,提升课堂参与的针对性。 通过真实的家族传承案例,让“国家利益至上”从抽象理念变为具体行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捍卫国家利益的责任属性;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培养其分析与表达能力。 通过贴近学生身份的案例(同龄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更容易产生代入感,认识到“捍卫国家利益”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体现在具体行动中,强化“知行合一”的意识。 通过争议性案例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打破“爱国无边界”的误区;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合法有序”这一爱国情感表达的关键原则,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榜样事迹的感染力,帮助学生理解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辩证关系,突破“关注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利益”的认知局限,培养顾全大局的意识,落实“健全人格”与“责任意识”素养目标。 通过英雄事迹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让“斗争精神”从历史走向现实,帮助学生明确在当代语境下维护国家利益的勇气与智慧要求。 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让“捍卫国家利益”落地为具体可操作的行为,避免“空泛化”;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强化核心内容记忆。
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案例为载体、探究为核心”,通过影像、故事等素材激发学生情感,借助自主预习、小组讨论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基本达成了核心素养目标,尤其是在“国家利益至上”观念的认同、理性爱国的理解上,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情感共鸣与认知深度。 但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一是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小组存在“少数人发言、多数人沉默”的情况,对讨论过程的引导不够细致,未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二是对“中学生捍卫国家利益的具体行动”,仅停留于举例层面,未进一步引导学生制定个人行动计划,导致“知行合一”的落地不够扎实。 后续改进方向:优化小组讨论规则,可采用“轮流发言”“角色分工”(记录员、发言人)的方式,确保全员参与;在知识拓展环节后,增加“个人爱国行动清单”制定任务,让学生明确自身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爱国行为,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突破“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难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