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任务情境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向上的,青春是激扬的。同学们,当秋光染红岳麓山,湘江水载着百舸驶向远方时,88年前的橘子洲头,一位青年独立寒秋,发出"谁主沉浮"的千古叩问。今天,让我们循着《沁园春·长沙》的豪迈词章,走进毛泽东同志指点江山的青春岁月,感受一个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学习目标0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01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体会作者人生理想与远大抱负。02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毛泽东(1893 — 1976),字润 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 家 。毛泽东著述丰富,有文集、诗词、书法等作品。其作品涵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其文学作品意境宏大,笔调雄浑,诗词直追苏、辛,书法创立“毛草”。他的作品有《沁园春 雪》《水调歌头 游 泳 》 算 子 咏 梅 》 《 七 律 · 长征》《忆秦娥 · 娄山关》等。知人论世--毛泽东创作背景1911-1925年,毛泽东曾数度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 产主义小组。这首词创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 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1925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开展革命工作,途经曾经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长沙,重游橘子洲。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1925年,因外商虐打、剥削中国工人事件,工人群起 罢工,各种反对帝国主义剥削、屠杀中国工人的运动应声 而起(五卅 (sa) 运动),中国革命浪潮滚滚而来。当时,毛泽东回乡养病,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 (ji) 拿 。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 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 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 代常游的岳麓(lù) 山、橘子洲等地。时值而立之年的毛 泽东,重游故地时,会有怎样的感慨呢 站在历史上的1925年看时代与个人词的常识词,兴起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配音乐,称为“曲子”或“曲子词”。后于乐府 一 样 ,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称为“诗余”。词 按字 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 ) 。按段落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片/阕,为双调。词 按风 格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词 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 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词牌决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 押韵,标题规定着词的内容。·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或者交代时间、地 点、写作动机等内容。《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长沙” 是词题,揭示词是一首写景抒怀词,地点是长沙。·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 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长沙思考:这首词的标题和词牌分别是什么?词牌词题/标题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长沙”是题目,题目跟内容有关。作者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任务: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放声朗读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诵读经典 整体感知①百舸争流( ) ②怅寥廓( )③ 峥嵘( ) ④浪遏飞舟( )⑤挥斥方遒( ) ⑥沁园春( ) ⑦万户侯( )hóuqiúgěchàng liáo kuòzhēng róngèqìn稠密chóuchóu惆怅qìn沁园春mì分泌jú橘子jué诡谲hóu王侯hòu等候重点词义(1)漫江碧透(2)百舸争流(3)万类霜天竞自由(4)怅寥廓(5)峥嵘岁月稠(6)挥斥方遒(7)激扬文字(8)粪土当年万户侯(9)到中流击水(10)浪遏飞舟(满江。漫,遍布)(大船。这里泛指船只)(竞相)(失意,不畅快。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不平凡;多)(强劲有力)(激浊扬清,抨击恶浊,褒扬清明)(视……如粪土,表鄙视。)(江河水流中央)(阻止)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感情基调又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聆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老师朗诵的《沁园春 长沙》,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注朗诵重音,记录朗读中的情感变化。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 · 长沙》情感示意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豪壮慷慨欣喜自信豪迈朗读全词,梳理结构上片:眼前所见:下片:由景及人: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典故①“同学少年”出自杜甫诗《秋兴八首》第三首:“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意思是当年的同窗好友现在大都成了富贵人家,借此反衬自己的落魄。词人化用于此,却无杜甫的失落感,而是希望将来大家都能实现理想抱负。②“挥斥方遒”化自《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词人将“挥斥八极”改为“挥斥方遒”,既符合韵律,又有新意,形容新时期的青年从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具有自由奔放的胸襟。典故③“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故事。李广因未能封侯而常自哀怜,词人及其同学却将功名利禄视为粪土一样下贱的东西。④“中流击水”化自“中流击楫”。《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中流击楫”比喻立志奋发图强,词人用此典故,表达了革新旧社会、复兴民族的远大志向。将“击楫”化为“击水”,这种极具夸张效果的炼词更显词人的豪气。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主要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人物①写出了作者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神态,说明作者在思考自我人生价值②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这次是一人故地重游③渲染氛围,展现伟人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主语省略、倒装句式现代汉语:在一个寒冷的秋天,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奔腾不息的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为什么要用“独立”呢?文本细读 品味鉴赏赏析 上阕·第一层思考:“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之“独立”二字能否替换为“伫立”或“站立”,为什么?此句译为深秋时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浩浩荡荡的湘江水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方奔流而去。答:不能。“独立”二字不仅是表现出词人是一个人,但词人行独而心不独,更是表现出中流砥柱的气概,显示出词人虽处于遭遇通缉,却能独立寒秋的博大胸怀和坦荡从容的精神气概。而“伫立”或者“站立”指长时间站着,无法表现出词人的英雄气概,所以不能改。炼字艺术分析文本细读 品味鉴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分析炼字艺术,也就是分析具体字词精彩的表达效果。静景描写中,我们要关注形容词和副词;动景描写中我们往往要关注动词。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炼字精妙用词 分析鉴赏万山红遍 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遍——红之广,写出了树林变红的范围之广;层林尽染 层——林之密,写出了山林高低簇生之状;染——拟人手法,写出了树林红色之深;漫江碧透 漫——水之盛,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透——水之清,写出了江水的清澈见底;百舸争流 争——营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将千帆竞发的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鹰击长空 击——飞之矫健,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展翅翱翔、迅猛有力的矫健身姿。鱼翔浅底 翔——游之轻快,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动得轻快自由,像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一样。万类霜天竞自由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的蓬勃生命力。赏景思考: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用四字短语概括景物的特征。壮阔绚丽、生机勃勃(意境)凡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面对眼前的秋景,作者突然发出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突兀吗?最后三句在起什么作用 (结合创作背景思考)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字,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也即革命领导权问题。作用:内容上,这一问透露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写景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前三句)湘江秋景图山林江舸鹰鱼静景(色)动景远景近景红染碧争击翔仰视俯视万类霜天竞自由总写独立寒秋图课堂笔记技巧归纳,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等。②观察的角度(视角):远近高低俯仰,从高到低(高低结合),从远到近(远近结合),俯仰结合。③感知(感官)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视听嗅味触) 视听结合、声色结合、色彩绚丽、色彩鲜明、 色彩黯淡、明暗对比、色彩绚丽,富有层次感。④色彩角度:冷暖色调⑤综合的角度: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意象诗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是通过诗词中的物体把感情传递给读者的(情——物——读者),那么我们要想了解诗词的感情,就应当找出诗词中所描绘的物体(读者——物——情),而通常这些寄托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请同学们找出上阙中作者所描写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作者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写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生机勃勃、壮阔绚丽乐观积极、奋发向上,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景中有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象:意境:感情:月亮: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红豆:又名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夕阳: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梅花: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松柏: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用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词中常见意象小结 上阙内容:上阙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描绘了绚丽的生机勃勃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然后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过渡作用。(2)峥嵘岁月稠好在哪里?把许多不平常的战斗岁月,比喻成连绵起伏的高峻山峰,生动形象的概括了毛泽东在长沙时期丰富而有意义的战斗生活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1914 至1918 年,毛泽东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他结识了同校的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萧子升,周南女子中学的陶斯咏、向警予等一批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他们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志同道合,一起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1918 至1920 年期间,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新的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创办《湘江评论》。可以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日子里,毛泽东慢慢承担起了救国救民的重任,实现了由青年学生到革命家的转变。阅读链接相关词句 形象特点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青春年少,才华横溢。意气奔放,奋发有为。他们敢于评论国家大事,敢于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好的事物。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最后三句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遏,阻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前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1.抒发了一代革命青年壮志凌云,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2.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形象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3.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流击水图”,呼应上片问题,并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最后三句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总结下阕:词的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毛泽东和青年时代的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奋斗、无所畏惧的革命斗争精神,形象而又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诗歌主旨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热血革命青年。1.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词人发出慨叹,表现词人雄心壮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 , 。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3.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少年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蔑视反动者的词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 ,__________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5.《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6.《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 ,__________ ”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7.《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8.《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鉴赏诗歌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设问形式:①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方法指导:①学会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政治信仰、文学主张、及所处时代背景)②分析写人手法(外貌、神态、语言、心理、细节等描写)③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心理、形象或性格)④把握诗中意象的内涵(借助意象来表现人物形象内在的精神品质)答题模式:概说(形象特点+身份)→结合诗句展开分析→总结形象意义(思想、情感)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意象/意境)设问形式:①某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②请从意境角度赏析全诗。③这首诗(某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鉴赏诗歌形象方法指导:①抓住意象,感知意境②借助想象,描摹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不要简单翻译原诗,要根据对诗歌意境的理解重新组织语言,写出诗人的心境)③分析手法,理解情感(诗歌通过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④结合背景,理解情感(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答题模式:这首诗歌描写了 的景象,构成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 的氛围,抒发(体现/表现)了作者(主人公) 的情感(态度/情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