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党和人民信赖的英雄军队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党和人民信赖的英雄军队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八上 11.1《党和人民信赖的英雄军队》 教学设计
课题 11.1 党和人民信赖的英雄军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第1课时,是“军强才能国安”主题的开篇内容。本课聚焦“人民军队”这一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的核心力量,通过梳理人民军队的构成、性质与使命,搭建“军队建设”与“国家安全”的逻辑关联,为下一课时“建设强大人民军队”奠定认知基础。从教材价值来看,本课既是培养学生国家意识、国防观念的关键载体,也是引导学生理解“党指挥枪”原则、增强对人民军队情感认同的重要环节,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与实践意义。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人民军队”的认知多源于直观体验,如阅兵式、救灾新闻、军旅题材影视,对军队的“威武”“勇敢”有感性认同,但缺乏对军队构成、领导原则、使命任务的系统认知。他们容易被军队的英雄事迹感染,却难以理解“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与重要性;对“军队纪律”的认识可能停留在表面,未深入关联“作风优良”与“人民爱戴”的内在联系。此外,学生具备初步的自主预习与材料分析能力,但在梳理历史脉络(如南昌起义、三湾改编的意义)、提炼军队性质时,仍需教师引导搭建逻辑框架。
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程与原则,认同“党指挥枪”的根本要求,坚定对人民军队的政治信任,增强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 2. 道德修养:感受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树立向军人学习的道德榜样,提升爱国奉献的道德觉悟。 3. 法治观念:了解人民军队受中央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认识“纪律严明”是军队建设的法治要求,理解“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背后的法治精神,增强规则意识与法治观念。 4. 健全人格:在分析军队英雄事迹与使命行动中,培养坚毅、担当的人格特质,摒弃“和平年代军队无用”的错误认知,形成理性看待国防建设的健全思维。 5. 责任意识:明确人民军队为维护国家与人民利益的使命担当,进而反思自身作为公民的国防责任,增强关注国防、支持军队建设的责任意识。
重点 掌握人民军队的构成;理解人民军队的四大性质。
难点 理解“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与重要性;关联军队性质与使命任务,认识“军强”与“国安”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播放阅兵视频合集,视频播放结束后,以情感提问引导:“看完这段视频,大家感受到了人民军队的什么特质?这样的军队对我们的国家意味着什么?”待学生简要发言后,顺势引出课题《党和人民信赖的英雄军队》。 学生活动: 专注观看视频,直观感受人民军队的威武气势;结合视频内容与自身感受,积极回应教师提问,初步建立“军队强大”与“国家安全”的关联认知。 通过视觉冲击力强的阅兵视频,激发学生对人民军队的情感共鸣,避免开篇概念的抽象化;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后续新课学习铺垫情感基础与认知方向。
讲授新课 1. 自主预习:梳理军队“基本信息” - 教师活动: 明确预习任务,巡视课堂,观察学生预习进度,对个别有疑问的学生进行初步解答。 -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课本,按要求提取关键信息,用不同符号标注“已知内容”与“疑惑点”;完成预习后,与同桌简要交流自己找到的“军队构成”相关信息。 2. 生活观察:守卫蓝色国门——认识军队“基本面貌” - 教师活动: 呈现“边防官兵巡逻执勤”的图片(配简短文字说明:某边防部队在我国南海岛礁日常巡逻,守护蓝色国门); 提问引导:“结合图片与预习内容,谁能说说这支巡逻部队属于哪支军队?我国人民军队主要由哪些部分构成?” 邀请学生发言,待学生梳理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种、兵种”后,补充强调“最高军事机关是中央军事委员会”,并板书军队构成的核心框架。 -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结合预习所得,回答教师关于“军队名称、构成”的问题;聆听教师补充,在课本或笔记本上完善“人民军队构成”的知识点,明确“军种”与“兵种”的区别。 探究与分享:党指挥枪的历程——理解军队“忠诚底色” - 教师活动: 呈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脉络材料(文字+时间轴:南昌起义“发端”、三湾改编“奠基”、古田会议“定型”);设置问题:“为什么党要从创建军队之初就坚持‘党指挥枪’?坚持这一原则对人民军队有什么意义?” 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2分钟,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待学生分享后,总结提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军之本、强军之魂,这决定了人民军队‘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根本性质。” - 学生活动: 阅读历史材料,结合小组讨论分析“党指挥枪”的必要性;小组代表整理讨论观点,在班级分享(如“没有党的领导,军队会失去方向”);聆听教师总结,标记“人民军队第一个性质”,理解“忠诚底色”的内涵。 4. 阅读感悟:“三个不相信”宣言——感受军队“战斗血性” - 教师活动: 呈现“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材料(文字+抗美援朝志愿军“冰雕连”事迹简介);提问:“从‘三个不相信’宣言和志愿军的事迹中,大家看到了人民军队的什么精神特质?这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哪一性质?”邀请2-3名学生分享感悟,引导学生提炼“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性质,并补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魄内涵。 -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体会“三个不相信”宣言的力量与志愿军的牺牲精神;结合自身感悟回答教师问题,如“军队不怕困难、特别能战斗”;在课本上标记“人民军队第二个性质”,理解“战斗血性”的具体表现。 5. 探究与分享:“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体会军队“优良作风” - 教师活动: 出示材料,提问:“‘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体现了军队的什么特点?为什么人民军队能得到老百姓的衷心爱戴?”引导学生发言,总结“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性质,并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核心。 - 学生活动: 联想生活中了解的军队帮助群众的事例;主动分享对“军队纪律”与“人民爱戴”关系的看法,如“军队不拿群众东西,所以老百姓信任”;标记“人民军队第三个性质”,理解“优良作风”与“人民支持”的内在联系。 探究与分享:军队的使命行动——认清军队“可靠担当” - 教师活动: 呈现“战机警戒巡航、维和行动、国际人道救援”的材料;提问:“这些行动体现了人民军队在承担什么任务?为什么说它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军队’?”邀请学生梳理军队的使命(巩固党的领导、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海外利益、促进世界和平),总结“人民军队第四个性质”,并强调“战略支持”的核心作用。 - 学生活动: 分析材料中的军队行动,归纳军队承担的不同任务;结合任务内容,理解“值得信赖”的具体含义,如“军队能守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笔记本上完整记录人民军队的四大性质,明确使命任务的具体内容。 7. 课堂小结 - 教师活动: 以板书为框架,快速梳理本课核心知识点:人民军队的名称与构成、最高军事机关、四大性质、使命任务;强调“党和人民信赖的英雄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力量,呼应开篇“军强才能国安”的主题。 -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梳理知识点,在课本或笔记本上完善知识框架,巩固本课所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信息提取能力,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本核心知识点,明确自身认知盲点,提升后续课堂探究的针对性;同桌交流环节可初步解决简单认知问题,节约课堂时间。 以真实的边防巡逻场景为载体,将预习中的抽象概念(如“火箭军”“联勤保障部队”)与实际应用结合,帮助学生具象化理解军队构成;教师板书框架可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通过历史时间轴梳理,帮助学生理解“党指挥枪”的历史必然性,突破“为何要坚持党领导军队”的难点;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军队政治属性的认知。 通过英雄宣言与具体事迹,让学生直观感受军队的战斗精神,避免“战无不胜”成为空洞口号;以学生感悟为切入点,自然引出军队性质,增强认知的情感支撑。 以熟悉的歌词与贴近生活的事迹,让学生理解“纪律严明”不是抽象要求,而是体现在具体行动中;通过“为何受爱戴”的提问,引导学生关联军队作风与人民立场,深化对军队性质的认知。 通过多元化的军队行动案例,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军队的使命,不仅限于国内安全,还包括国际责任;引导学生归纳性质与任务的关联,突破“军强与国安”的认知难点,落实“责任意识”素养目标。 通过结构化小结,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强化核心知识点记忆,形成“军队构成-性质-使命”的完整认知链。
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 本课以“视频导入-预习铺垫-案例探究-总结梳理”为逻辑,通过多样化的素材(视频、图片、歌曲、历史材料)调动学生参与,基本达成核心素养目标,尤其是在“人民军队性质”的认知与情感认同上,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能结合案例提炼关键观点。 但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一是在“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脉络讲解中,对南昌起义、三湾改编的具体意义阐释不够细致,部分学生仍难以理解“奠基”“定型”的内涵;二是“军队使命任务”环节,未充分引导学生关联自身,如“中学生如何支持军队建设”,导致“责任意识”的落地不够扎实。 后续改进方向:优化历史材料呈现方式,可增加“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如何加强党领导”的简短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在课堂小结前增加“微讨论”——“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支持军队建设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从“了解军队”走向“支持军队”,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让核心素养目标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