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八上 11.2《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教学设计
课题 11.2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第2课时,是“军强才能国安”主题的深化与实践延伸。前一课时已让学生认识人民军队的性质与使命,本课聚焦“如何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从目标、原则、路径(科技、治理、全民参与)三个维度展开,搭建“为什么推进—推进什么—怎样推进”的逻辑框架。作为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内容,本课既是对“军队建设”的系统梳理,也是对“国家安全”的实践回应,为学生树立国防意识、理解国家战略提供重要认知支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实践性。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前一课时学习,已对人民军队形成初步情感认同,但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认知仍停留在“武器先进”的表层,缺乏对“党领导”“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等深层逻辑的理解。他们对“世界一流军队”“新三步走战略”等抽象概念容易感到陌生,对“全民国防教育与中学生的关系”存在认知模糊,可能认为“国防是军队的事,与自身无关”。此外,学生具备一定的视频观察与材料分析能力,但在关联“国家战略”与“个人行动”、提炼“现代化要求”的逻辑关系时,仍需教师引导搭建思维桥梁。
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与“新三步走战略”,认同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坚定对党的领导与国家发展的政治信任。 2. 道德修养:感悟“硬骨头精神”的内涵,以军人的艰苦奋斗、纪律意识为道德榜样,提升自身面对困难的坚韧品格与责任担当。 3. 法治观念:了解宪法中“服兵役是公民光荣义务”的规定,认识“全民国防教育”的法治依据,增强遵守国防相关法律、履行公民义务的法治意识。 4. 健全人格:在理解“科技赋能军队”“全民参与国防”的过程中,摒弃“国防与己无关”的片面认知,形成“国家发展与个人成长紧密关联”的理性思维。 5. 责任意识:明确中学生在国防建设中的责任(如参与国防教育活动),将“支持国防现代化”从认知转化为行动,增强关注国防、服务国家的责任意识。
重点 掌握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要求;理解“新三步走战略”的具体目标。
难点 理解“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根本原则;关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与中学生的关系,引导学生将国防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以复习提问切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党和人民信赖的英雄军队,它是守护国家的坚强屏障。那大家有没有想过,新时代怎样才能让这支军队更强大,更好地保卫国家安全?” 待学生简要思考后,引出课题《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随后布置预习任务:“请大家用5分钟阅读课本,勾画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要求、目标等关键信息,标记不懂的地方。”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思路回顾旧知,思考“如何让军队更强大”的问题;明确预习任务后,自主阅读课本,按要求提取关键信息,标记疑惑点(如“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是什么意思”)。 通过复习旧知衔接新知,搭建“认识军队—建设军队”的逻辑桥梁,自然引出课题;预习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提前熟悉核心知识点,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 视频观察:九三大阅兵——畅想“世界一流军队” - 教师活动: 播放2分钟九三大阅兵视频合集(突出先进装备、整齐方队、精神风貌);视频结束后提问:“结合视频和生活认知,大家心中的‘世界一流军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建成这样的军队?”邀请2-3名学生发言,引导学生从“装备、人才、纪律、科技”等维度描述, 随后总结:“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支撑,而核心路径就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要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 - 学生活动: 专注观看视频,直观感受军队现代化风貌;结合视频与自身理解,分享对“世界一流军队”的想象;聆听教师总结,理解“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性,标记“习近平强军思想”这一关键概念。 2. 相关链接:“新三步走”战略——明确现代化目标 - 教师活动:呈现“新三步走战略”的文字材料(2027年实现建军100年奋斗目标、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提问:“这个战略像什么?它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战略是路线图,明确了目标与时间节点”,并强调“这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清晰规划,需要一代代人努力实现”。 - 学生活动: 梳理“新三步走战略”的三个阶段目标;结合教师提问,理解战略的“路线图”作用;在笔记本上记录三个时间节点与对应目标,明确现代化的具体方向。 3. 探究与分享:硬骨头6连——传承精神铸军魂 - 教师活动:呈现“硬骨头6连”事迹材料(……战争年代敢打硬仗、和平时期坚守使命);提问:“从6连的事迹中,大家理解的‘硬骨头精神’是什么?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学习这种精神?”组织学生自由发言,总结“硬骨头精神”的核心(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纪律严明),并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纪律”谈具体做法(如不怕难题、遵守校规)。 - 学生活动: 阅读事迹材料,提炼“硬骨头精神”的内涵;结合自身生活,分享学习“硬骨头精神”的具体行动(如“遇到难题不放弃”“认真遵守课堂纪律”);聆听教师总结,将“军人精神”与自身行为关联。 4. 历史回顾:党指挥枪——把握现代化根本 - 教师活动: 回顾前一课时“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南昌起义、三湾改编、古田会议),提问:“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首要坚持的根本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原则如此重要?”邀请学生发言,引导学生从“历史经验、军队本质”角度分析, 随后总结:“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根本原则,这是军队保持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要贯彻相关制度,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主席指挥。” -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回顾“党指挥枪”的历史,思考“现代化的根本原则”;结合历史经验,分析“党领导军队”的重要性;标记“根本原则”“相关制度”等关键信息,理解“党领导”是现代化的“定海神针”。 5. 视频探究:先进武器——科技赋能促发展 - 教师活动: 播放阅兵先进武器片段(如隐形战机、新型坦克);提问:“视频中的先进装备体现了什么?如何通过‘治理’和‘科技’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引导学生从“科技赋能”角度思考,随后总结:“要以高水平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保持备战状态;另一方面坚持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用科技提升军队战斗力。” -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感受科技对军队的赋能作用;结合视频与课本知识,思考“治理与科技”的具体做法;理解“融合发展”的含义,记录“高水平治理”的两个关键点(备战、融合发展)。 6. 相关链接:全民国防——凝聚力量固长城 - 教师活动: 呈现“宪法规定服兵役义务”的材料与“全民国防教育”的图片(如学校国防教育课、社区国防宣传);提问:“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只靠军队吗?中学生能为国防建设做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全民国防”,强调“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是重要要求,能增强忧患意识,汇聚全民力量”; 随后布置课后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如手抄报比赛、观看纪录片。” - 学生活动: 阅读宪法材料,了解服兵役的法定义务;思考“全民参与国防”的意义,分享中学生的可行做法(如“学习国防知识”“参加国防教育活动”);明确课后活动任务,将“国防意识”与实际行动结合。 7. 课堂小结 - 教师活动:以板书为框架,梳理本课核心:1. 现代化的原因(强国强军、民族复兴支撑);2. 三大要求(党领导、高水平治理、全民国防教育);3. 目标(新三步走战略);最后强调:“国防现代化离不开每个人,希望大家增强国防意识,做支持者和传承者。” -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梳理知识点,在笔记本上完善“现代化的原因—要求—目标”框架;回顾本课核心内容,强化记忆,明确自身在国防建设中的角色。 通过震撼的阅兵视频,将“世界一流军队”从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画面,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推进现代化”,自然突破“现代化的重要性”这一认知点。 通过时间轴可视化呈现战略内容,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新三步走”的目标与顺序,避免抽象记忆;强调“代代努力”为后续关联“中学生责任”埋下伏笔。 以英雄连队为榜样,让“精神力量”具象化,避免空洞说教;引导学生联系自身谈做法,将“学习精神”从认知转化为可行行动,落实“道德修养”素养目标。 通过回顾旧知强化历史逻辑,帮助学生理解“党领导军队”不是偶然,而是历史必然,突破“为什么坚持党领导”这一难点;强调“听从指挥”,落实“政治认同”素养目标。 通过先进武器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军队建设中的体现;以问题引导学生梳理“治理与科技”的路径,明确现代化的具体措施,落实“健全人格”中的理性认知。 通过宪法规定强化法治观念,让学生认识“全民国防”的法治依据;引导学生关联自身行动,突破“国防与中学生无关”的认知误区,落实“责任意识”素养目标;课后活动让“知行合一”延伸到课外。 通过结构化小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理清逻辑关系;结尾强调“个人责任”,呼应素养目标,升华课堂主题。
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 本课以“视频观察—材料分析—探究分享”为主要方式,通过多样化素材(阅兵视频、事迹材料、宪法条文)调动学生参与,基本达成核心素养目标,尤其是在“现代化目标”“三大要求”的认知上,学生能准确梳理关键信息,对“全民国防”的理解也有明显提升。 但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一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讲解过于简略,部分学生仍未理解三者的关系,对“科技赋能”的认知停留在“武器先进”的表层;二是“课后国防教育活动”仅布置任务,未引导学生讨论具体方案,可能导致活动落地效果不佳。 后续改进方向:补充“融合发展”的简单案例(如智能系统提升装备作战效率),用通俗语言解释专业概念,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在布置课后活动时,预留2分钟让学生小组讨论“手抄报主题”“纪录片选择”,形成初步方案,增强活动的可操作性,让“责任意识”真正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