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认识国家安全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1认识国家安全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 12.1《认识国家安全》 教学设计
课题 12.1 认识国家安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课时,是“维护国家利益”主题的延伸与深化。教材以“国家安全”为核心,先通过生活案例界定国家安全的含义,再结合历史与现实分析其重要性,最终引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链条。这一内容既是对国家利益认知的具体化,也是培养学生国家责任感的关键载体,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维护国家安全”奠定思想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如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等)和生活观察能力,能从新闻中接触到“国家安全”相关信息(如领土争议、科技竞争),但对国家安全的内涵、重要性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易将“国家安全”等同于“军事安全”,忽略经济、科技、生态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同时,该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念正逐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的关联认知尚不深刻,需通过具象案例和互动引导,深化其对国家安全的理解,培养主动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认同“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保障、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增强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与支持,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2. 道德修养:结合历史与现实案例,体会国家安全对个人生活的意义,培养珍惜当下安稳生活、尊重国家发展成果的道德意识,主动承担维护国家安全的道德责任。 3. 法治观念:了解《反分裂国家法》等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明确维护国家安全是公民的法定义务,初步形成“依法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思维。 4. 健全人格:通过今昔对比、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我国当前的安全形势,既认识到风险挑战,也增强对国家应对安全问题的信心,形成理性、积极的人格特质。 5. 责任意识:明确个人与国家安全的关联,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国家的事,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初步树立“从身边小事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
重点 理解国家安全的含义及重要性(对国家生存发展、对人民幸福安康的双重意义);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容。
难点 准确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总体性”,认识到国家安全涵盖多领域(如科技、生态、文化等);建立个人与国家安全的关联认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播放国家安全教育日专题视频《安如磐石》,播放前提出观察任务:“视频中提到了哪些与‘安全’相关的场景?这些场景让你有什么感受?”;视频播放结束后,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课题:“从视频中我们能感受到‘安全’对国家、对个人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认识国家安全”;随后布置预习任务:“请大家用5分钟时间自主预习课本……”。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视频,记录视频中的安全场景及个人感受;按要求预习课本,圈画关键语句(如国家安全的定义、相关案例等)。 通过视频直观呈现国家安全的多元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枯燥的理论导入;预习任务能让学生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为后续新课教授做好铺垫,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讲授新课 1. 环节一:“出师”——界定国家安全的含义 教师活动: 展示叙利亚战火、伊拉克动乱的新闻图片或短视频,提问:“大家愿意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吗?为什么?”;根据学生“不愿意,因为不安全”的回答,进一步引导:“这里的‘不安全’具体指什么?结合课本内容,我们能总结出‘国家安全’的含义吗?”;最后明确国家安全的定义,并强调“国家安全不仅指‘没有危险’,还包括‘保障安全的能力’”。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视频,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结合预习内容,尝试总结国家安全的含义;跟随教师讲解,修正对国家安全含义的认知,标记关键信息(如政权、主权、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等)。 2. 环节二:“生活观察+今昔对比”——分析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教师活动: 先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中国经历了什么?”; 再提问:“结合这段历史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校园学习、家庭出游),大家觉得国家安全有什么重要性?”; 随后展示“屈辱与奋进”“动荡与安宁”“苦难与前行”三组对比图片(如鸦片战争军舰vs中国海军护航、旧中国流离失所vs如今城市夜市、过去饥荒vs现在粮食安全),总结国家安全的第一个重要性:“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民族复兴的根基”。 学生活动: 回顾历史知识,分享对“近代中国苦难”的认知;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并发言国家安全对个人、国家的意义;观察对比图片,直观感受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记录教师总结的关键观点。 3. 环节三:“探究与分享(生活场景)”——深化国家安全对人民的意义 教师活动: 提出核心观点“国泰才能民安”,展示三幅生活场景图(校园安心上课、家庭公园散步、消防员灾害救援), 提问:“这些安稳的生活场景,离不开什么?如果没有国家安全,这些场景可能会怎样?”;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补充案例(如疫情防控中的安全保障), 最终总结:“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只有国家安全,才能有个人的安稳生活”。 学生活动: 观察生活场景图,思考“安稳生活与国家安全的关联”;结合自身经历(如出行安全、食品安全)分享感受;记录教师总结,明确“个人生活与国家安全”的紧密联系。 4. 环节四:“探究与分享(案例分析)”——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 教师活动: 展示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案例(宣传《反分裂国家法》、成立三沙市、解决“缺芯之痛”、防治土地荒漠化), 提问:“这些案例分别涉及哪些领域的安全?结合这些案例和你了解的信息,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外部有压力、内部有挑战”的回答,引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原因; 随后讲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容:“关键在‘总体’,涵盖多领域,核心是‘10个坚持’”,并通过“相关链接”明确贯彻要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政治安全为根本等)。 学生活动: 分析案例,判断每个案例对应的安全领域(如《反分裂国家法》对应政治安全、“缺芯之痛”对应科技安全);讨论并分享对我国当前安全形势的看法;跟随教师讲解,记录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及贯彻要求,理解“大安全”理念。 通过战火国家的反面案例,让学生从“否定不安全”出发,反向理解“国家安全是什么”,避免直接背诵定义的枯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记忆国家安全的内涵。 通过历史回顾连接学生已有知识,降低理解难度;今昔对比图片能让学生直观感受“有无国家安全”的差异,从“国家发展”和“个人生活”两个维度,深化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理解,突破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打破“国家安全离个人很远”的认知误区,让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理解国家安全对人民幸福的意义,进一步巩固教学重点,同时培养其观察与反思能力。 通过多领域案例,帮助学生突破“国家安全=军事安全”的认知局限,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总体性”;结合安全形势分析,让学生明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要性,攻克教学难点,同时培养其分析与归纳能力。
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 1. 本次教学通过视频导入、案例分析、今昔对比等方式,将抽象的“国家安全”概念具象化,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国家安全的含义、重要性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容,达成了核心素养目标中的“政治认同”“责任意识”。 2.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一是对“非传统安全领域”(如数据安全、文化安全)的拓展不足,部分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多领域覆盖”理解不够全面;二是学生参与度存在差异,少数内向学生在讨论环节未主动发言,未能充分调动其思考积极性。 3. 后续改进方向:可增加“数据安全”(如个人信息保护)、“文化安全”(如抵制不良文化渗透)的案例,进一步拓展学生对非传统安全的认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随机点名分享”的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提升课堂参与的全员性。同时,可在课后布置“寻找身边的国家安全”实践任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维护国家安全的小事,深化责任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