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课程导入
同学们,当你们站在高山之巅、大
海之畔,面对广袤无垠的自然,心 中会涌起怎样的情感 有没有想过 要大声呼喊,抒发内心的激荡 今 天,让我们跟随诗人郭沫若的脚步, 站在地球边上, 一起放号!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读[hào]
①号令:发号施令。
②号筒。
③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
④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起床号、集合号、冲锋号。
读[háo]
①拖长声音大声叫唤:呼号、号叫、北风怒号。
②大声哭:哀号。
我从前做过一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
诗……没有看过海的人或者是没有看过大海的
人读了我这首诗的,或者会嫌它过于狂暴。但是与我有同样经验的人,立在那样的海边上的时候,恐怕都要和我这样的狂叫吧。这是海涛的节奏
鼓舞了我,不能不这样叫。——郭沫若《论节奏》
教学目标
1、联系作者写作时代背景,感受作者隐藏在意象描写背后的人生态度与精神追求。引发对自身青春年华的关注,加深对青春生命的认识,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青春理想的追求。
2、选取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氛围,感受作者在意象上折射出的情感态度。
3、学会赏析诗歌语言,并学习其生动、含蓄的表达方式。
4、能够进行简单的现代诗歌创作,表达自己对青春的思考、对人生的态度。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1906年入新式学堂,其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8日,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赴日留学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成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团体——创造社。
作者简介
1921 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诗歌《天狗》《凤凰涅槃》《太阳礼赞》《炉中煤》《静夜》《天上的街市》等,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孔雀胆》《蔡文姬》。
诗集《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创作的诗集,收入1919 年到1921 年之间的主要诗作。在艺术风格上总体表现出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
郭沫若作品主要特征有:① 以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狂涛巨浪般的气势来表现自我,如《天狗》;② 通过理想化自我形象的塑造来表现自我,如《梅花树下醉歌》;③ 通过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寄托理想,表现自我,如《凤凰涅槃》;④ 通过丰富的想象、绮丽的色彩来表现自我,如《日暮的婚筵》;⑤ 通过形式的大胆革新和新颖多姿来表现自我,如《女神之再生》。
作者简介
读准字音
烧沸(fèi) 脂膏(zhī ɡāo) 闺阁(ɡuī)铆钉(mǎo) 揳入(xiē) 罅隙(xià)婉转(wǎn) 蜡炬(jù) 锈蚀(shí)摈弃(bìn) 炽热(chì) 淋漓(lí)
课前检测
识记成语
(1)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2)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3)霞蔚云蒸: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4)不事雕琢:不加以任何修饰,不注意雕琢。
(5)挟山超海:比喻做根本办不到的事。
(6)狂犬吠日:指疯狗对着太阳乱叫,比喻坏人自不量力地叫嚣或坏人诋毁好人。
(7)食古不化:意思是读书、作画一味学习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东西不消化一样。
浪漫主义
【含义】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内容】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
【手法】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华丽。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受了西方及日本进步的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影响,世界观倾向于泛神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炉中煤》等诗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4年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倡导革命文学。
作者经历
时代背景
旧道德、 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押击和批判, 新 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 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 解放, 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 为时代的强音。
19 19 年, 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象征手法:
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知识链接


分类
古典诗歌
现代新诗
古体诗
吟——乐府体
歌——诗经体
行——楚辞体
绝句
律诗
近体诗
诗经
楚辞
古乐府
唐诗
宋词
元曲
唐代
五四
白话写诗;
不受格律束缚;
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格律诗
自由诗
散文诗
文学知识
新诗又称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
熟悉的新诗:《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爱这土地》《再别康桥》《远和近》《断章》《从前慢》.......
(1)形式自由,分行排列,有和谐的音乐性。
(2)内容新颖,内涵开放,有高度的概括性。
(3)意象重于修辞,有鲜明的形象性。
(4)语言白话易懂,有浓烈的抒情性。
知识支架
1.什么是新诗?
2.新诗的特点
分类依据 类别
诗歌语言节奏和谐性的层级
表达方式
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
诗歌发展的阶段
3.新诗的分类
现代风体和格律诗歌
叙事诗和抒情诗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现代诗和当代诗
郭沫若(
文学常识 新诗
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押韵自由,语言接近口语,以表现诗人真实情感为主要内容。创始人为美国诗人惠特曼,我国“五四”以来十分流行这种诗体。
代表诗人
郭沫若
徐志摩
艾青
戴望舒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读hào:则为“号令”“放号”理解为“发出号令“我立在地球边上发出号令暗语自己是这个时代的号手。
读háo:可取“拖长声音大声呼叫”,理解为“我立在地球边上热情地呼唤”。诗人立足于地球边上,见到北冰洋睛空中怒涌的白云和浩瀚的太乎洋波涛滚滚心潮澎湃,使其忍不住将心中沸腾的激情喷涌出来。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放开喉咙充当号角,为祖国、为民族为艺术发出了震动天地的呼号。

解题
诵读全诗
宏伟
炽热
朗读诗歌,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用简短的词语概括。
强力
壮丽
文本研读
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有哪些特点?
整体感知
白云:无数,在空中怒涌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
北冰洋:壮丽、晴景
太平洋:无限、把地球推倒
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有哪些特点?
洪涛:滚滚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
力: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律吕
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营造出了一种雄伟壮阔、瑰丽博大、气势磅礴、势不可挡的意境。
本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七行,但有一定的层次。试梳理诗歌的内容。
第三、四行:书写对眼前景观强烈的主观感受
第一、二行:展现了海洋宏伟壮丽的图景
第五、六、七行:对“力”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我”与景物发生联系
读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作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巨人的形象?这滚滚而来的洪涛之力,来自何方又将去往何处?作者有为何反复咏叹这“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文本研读
这首诗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1)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2)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
思考探究
第四行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
“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思考探究
“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诗歌中的“滚滚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也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思考探究
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的深刻含义?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思考探究
这首诗是侧重写景,还是抒情?
(一)侧重于写景,充分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诗人热爱大自然、在诗人的眼中,"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光海》)。这首诗描绘的北冰洋的白云、太平洋的洪涛,完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瑰丽、博大,气势磅礴。
(二)侧重于抒情,热情讴歌了“五四”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诗人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歌领时代精神,这种歌颂是全身心的,激情澎湃的,不可抑止的。
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
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文本研读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呼唤“大破坏大创造”,这正是诗人身上那种“五四”精神的表现。
所谓“大破坏”,就是要反帝反封建;
所谓“大创造”,就是要建设民主与科学的新中国。
正好反 映了“五四”时期诗人那种奋起直追、高扬的个性和改变“弱国愚民”状况的强烈愿望。
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
②强烈的抒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文本研读
主旨归纳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板书
白云
太平洋
毁坏
创造
努力
北冰洋
壮丽
创造力 
自然景观
时代精神
这首诗歌呈现出青年对时代、社会、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这种担当意识,与五四时期救亡图存的社会大背景紧密相连。这种自觉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是五四先烈传递给当代青年的精神薪火。
学后感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