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 12.2《维护国家安全》 教学设计课题 12.2 维护国家安全 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认识国家安全”的延伸与实践落地。教材以“维护国家安全”为核心,遵循“宏观要求—公民义务—个人行动”的逻辑,先通过科技案例强调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再结合法律规定明确公民义务,最后通过生活场景与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做法,形成“认知—认同—践行”的完整闭环。这一内容既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深化,也是培养学生公民责任、引导其参与国家建设的关键,为学生树立“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提供实践指引。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通过上节课了解国家安全的含义与重要性,但对“如何维护国家安全”的认知仍存在偏差:一方面,易将“维护国家安全”等同于“国家部门的事”,忽略个人的责任与作用;另一方面,虽知道要“维护国家安全”,但缺乏具体场景下的应对能力(如遇到危害国家安全行为不知如何处理),且对“科技安全、信息保密”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维护方法了解较少。此外,该阶段学生的法治意识正逐步增强,可通过法律条文与生活案例结合,强化其“依法维护国家安全”的认知,引导其将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维护国家安全的宏观要求与公民义务,认同“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理念,增强对国家维护安全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坚定“国家利益至上”的政治立场。 2. 道德修养:结合北斗导航、渔民举报等案例,体会维护国家安全的道德价值,培养“主动为国家安全贡献力量”的道德自觉,摒弃“事不关己”的消极态度。 3. 法治观念:了解宪法中关于公民维护国家安全义务的规定,掌握举报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合法渠道,形成“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思维。 4. 健全人格:通过分析国际安全形势、学习应对方法,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国家安全挑战,既认识到风险,也明确个人应对的方向,避免焦虑或轻视,形成理性、担当的人格特质。 5. 责任意识:明确个人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具体作用,掌握“检举制止、提供协助、建言献策”等行动方法,树立“从身边小事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主动践行公民责任。重点 理解维护国家安全的宏观要求;明确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与具体行动。难点 打破“维护国家安全与个人无关”的认知误区,建立“个人行动与国家安全紧密关联”的认知;掌握不同场景下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应对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以衔接式语言导入:“上节课我们从‘意识层面’认识了国家安全,知道它是国家生存发展的保障、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但光有认知不够,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聚焦‘行动层面’,一起学习如何真正做到维护国家安全。 ”随后布置预习任务:“请大家用5分钟时间预习课本,标记关键内容,稍后交流。”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思路,明确本节课学习重点;按要求预习课本,圈画“公民义务”“个人行动”相关的关键语句,初步梳理知识框架。 通过“意识—行动”的衔接,快速唤醒学生上节课的知识记忆,明确本节课的实践导向;预习任务能让学生提前熟悉教材核心内容,为新课教授中的互动讨论做好准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讲授新课 环节一:生活观察——明确维护国家安全的宏观要求 教师活动: 展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的新闻图片与资料,讲解:“北斗系统的自主研发,让我国在导航领域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在国际局势复杂的背景下,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随后提问:“结合这个案例,大家觉得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 根据学生“靠科技自立”“增强危机意识”的回答,总结知识点:“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局面,不确定因素增多,因此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也要提升维护安全的能力,推动全社会形成合力,筑牢人民防线。” 学生活动 倾听北斗系统案例,思考案例与国家安全的关联;结合案例回答教师问题,尝试提炼维护国家安全的宏观方向;记录教师总结的“增强忧患意识”相关知识点,理解宏观要求的必要性。 环节二:视频观看——明确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 教师活动: 播放保密公益宣传片,提前提出要求:“注意片中提到的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如泄露保密信息),以及普通人的应对态度。”视频结束后,提问:“从宣传片中能看出,维护国家安全和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义务”,随后展示宪法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明确“维护国家安全是公民的法定义务,必须自觉履行”。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记录片中的危害行为与应对方式;结合视频内容回答教师问题,初步感知“个人与国家安全的关联”;学习宪法条文,明确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树立“依法履行义务”的意识。 3. 环节三:探究与分享——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行动 教师活动: 呈现“渔民捞到不明鱼雷装置”的场景,提问:“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组织学生讨论后,邀请代表发言;随后分享“学生举报军事区拍照行为并受表扬”的身边案例,引导学生总结启示:“维护国家安全需要提升素养——意识上要明确‘人人可为’,行动上要学会检举制止、提供协助。”进一步补充:“除了举报,大家还可以通过建言献策(如提出校园安全建议)、学习安全知识等方式贡献力量。” 学生活动: 围绕“不明装置应对”展开讨论,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可行做法;分享讨论结果,学习正确应对方式;通过身边案例,理解“提升素养”的具体要求;记录“检举制止、提供协助、建言献策”等行动方法,明确个人可做的具体事项。 4. 环节四:方法技能——学习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举报渠道 教师活动: 针对“如何举报”这一具体问题,系统讲解三种举报渠道:“一是拨打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电话;二是登录国家安全机关……” 结合PPT展示举报电话与平台标识,强调:“遇到危害行为时,要选择合法渠道,及时、准确反映情况,不擅自处理。” 学生活动: 认真记录三种举报渠道,明确每种渠道的具体方式;结合教师强调的“合法、及时”要求,理解正确举报的注意事项;尝试记忆举报电话(12339),确保关键信息掌握到位。 环节五:启思导行——深化“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认同 教师活动: 组织“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可为”主题1分钟短演讲活动,提出要求:“结合今天学到的知识,说说你对‘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理解,或你打算怎么做。 邀请2-3名学生演讲,演讲后简要点评,肯定学生的责任意识,强调:“维护国家安全不是口号,而是从‘不泄露家庭住址给陌生人’‘不随意转发敏感信息’等小事开始的行动。” 学生活动: 快速梳理本节课知识点,构思演讲内容;主动或配合参与演讲,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行动计划;倾听同学演讲与教师点评,进一步深化对“行动重要性”的认知,明确自身的实践方向。 通过学生熟悉的科技案例,将抽象的“宏观要求”具象化,让学生体会“科技自立”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从案例到知识点的推导,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其理解“增强忧患意识”的现实背景,突破重点内容。 通过宣传片的直观呈现,让学生从“危害行为”的反面案例中,认识到个人行为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结合宪法条文,强化“义务的法定性”,培养法治观念,同时为后续“个人行动”环节奠定法律基础。 通过生活化场景与身边案例,打破“维护国家安全离个人很远”的误区,让学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讨论与案例结合的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又能让其在具体情境中掌握行动方法,攻克教学难点。 通过清晰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可操作”的举报方式,避免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做”;突出“合法渠道”,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确保学生的行动符合法律要求。 通过演讲活动,让学生主动梳理知识、表达观点,将“认知”转化为“认同”;教师的点评与小事举例,能引导学生将“维护国家安全”与日常生活结合,推动“知行合一”,强化责任意识。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视频观看、演讲活动等多样化形式,将“维护国家安全”的宏观要求、法定义务与个人行动层层拆解,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核心知识点,明确“个人能为维护国家安全做什么”,达成了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意识”“法治观念”目标,尤其是“举报渠道”的学习,让学生获得了可操作的方法。 2.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一是对“非传统安全领域”(如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的个人行动拓展不足,仅聚焦“举报”“协助”,未涉及“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抵制不良文化”等内容;二是演讲活动参与度有限,仅少数学生发言,未能覆盖全体,部分学生的思考成果未得到展示。 3. 后续改进方向:可增加“信息安全”案例(如不随意透露学校实验室信息)、“文化安全”讨论(如如何看待外来不良文化),丰富个人行动的维度;将演讲活动调整为“小组内分享+推选代表发言”,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表达机会,同时通过小组互动,碰撞更多思想火花。此外,可课后布置“维护国家安全小事清单”实践任务,让学生记录一周内自己做的维护安全小事,进一步推动知识落地为行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