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 8.1《坚守公平》 教学设计课题 8.1 坚守公平 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单元的核心内容。它承接此前对社会规则的学习,又为后续理解“守护正义”奠定基础,是构建学生法治观念与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教材以“分黄金”案例为切入点,结合“两免一补”“考试作弊”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从“什么是公平”“公平的价值”“如何坚守公平”三个维度展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公平的内涵,理解公平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树立主动维护公平的责任意识。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校园(如考试、排队、竞赛)和社会中接触过公平或不公平的现象,对“公平”有朴素的情感认知,但缺乏对公平内涵的系统理解,易将“公平”等同于“平均”。同时,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有较强的正义感,但面对不公平现象时,可能存在“无力改变”或“随波逐流”的心态,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引导,将朴素的情感转化为理性认知和主动行动。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认同公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理解公平对社会稳定进步的意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念的认同。 2. 道德修养:树立“尊重规则、追求公平”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主动维护公平,拒绝作弊、插队等破坏公平的行为。 3. 法治观念:认识到规则是维护公平的重要保障,理解“按规则办事”对实现公平的作用,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思维。 4. 健全人格:学会理性看待公平(认识到公平是相对的,非绝对的),面对不公平现象时能保持冷静,掌握合理应对的方法,避免极端情绪。 5. 责任意识:明确个人在维护公平中的责任,主动参与到公平环境的构建中,无论是作为学生、班干部还是公民,都能积极捍卫公平。重点 理解公平的内涵(基于标准、合情合理、同等机会);掌握公平对个人生存发展、社会稳定进步的价值。难点 认识到公平是相对的,学会在生活中主动维护公平(如应对不公平待遇的方法、发挥规则的保障作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 教师具体活动: - 以互动提问开场:“Hello各位同学,新课开始前,我们先‘揪’一位小可爱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家掌声鼓励!” - 待学生背诵后,聚焦“公正”提问:“大家都提到‘公正即公平正义’,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那大家有没有想过——考试作弊、排队插队这些事,为什么会让我们生气?什么是真正的公平?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8.1《坚守公平》。” 2. 学生具体活动: - 积极参与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教师关于“公正”的提问,结合自身经历(如被插队、见作弊)初步感知“不公平”的影响。 通过背诵核心价值观,自然衔接本课主题,体现政治认同目标;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提问,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为后续探究铺垫。讲授新课 活动1:探究“公平的内涵”——分黄金案例分析 1. 教师具体活动: - 播放“父亲给三个儿子分黄金”的视频,提问:“如果你是这位父亲,会怎么分配?理由是什么?” - 随机采访3-4名学生,记录不同分配方案(如“给功劳大的大儿子多一点”“给弱势的小儿子多一点”“平均分配”); - 总结引导:“大家的方案虽不同,但都在追求‘合情合理’——这就是公平的核心:基于一定标准(如功劳、需求、平等)处理事情,不偏不倚。在社会生活中,公平还意味着每个人有同等的发展机会,都要按规则办事。” 2. 学生具体活动: - 观看视频后独立思考分配方案,主动分享想法,倾听同学观点,对比不同方案的“公平依据”,理解公平的内涵。 活动2:分析“公平的价值”——探究与分享 1. 教师具体活动: - 呈现“先来后到”“两免一补”“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三个场景,提问:“这些场景中,公平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什么?” - 引导学生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总结:个人层面,公平让人获得发展机会、感受尊重、激发积极性;社会层面,公平减少冲突、营造良好竞争环境、促进稳定进步; - 强调并让学生记笔记:“公平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稳定进步的重要基础。” 2. 学生具体活动: - 结合场景分析公平的影响,小组内简单交流后发言,记录核心知识点,理解公平的双重价值。 活动3:讨论“不公平的影响”——联系生活实际 1. 教师具体活动: - 提问:“大家在生活中遇到过不公平的事吗?比如考试作弊、比赛抢跑、排队插队,这些事会带来什么影响?” - 引导学生从“情绪”“积极性”“规则信任”三个角度总结:产生气愤、委屈等负面情绪;打击守规则者的积极性;让人觉得“规则无用”,破坏环境。 2. 学生具体活动: - 分享自身经历,小组讨论不公平行为的影响,主动发言,深化对“公平重要性”的认识。 活动4:学习“如何坚守公平”——分层探究 1. 教师具体活动: - 呈现三个情境:“作为普通学生,遇到不公平怎么办?作为班干部,如何维护班级公平?竞赛时,怎样保证公平?” - 引导学生总结个人层面的要求:努力追求公平、捍卫公平,明确“公平是相对的,要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 补充“应对不公平待遇的方法”:冷静→收集证据→了解权利→寻求帮助,让学生记笔记; - 呈现“运动员因服用兴奋剂被取消成绩”的案例,提问:“这说明维护公平还需要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发挥规则的保障作用”,强调“全体成员遵守规则,公平才有可靠保障”,让学生记录这一社会层面的要求。 2. 学生具体活动: - 针对不同情境分组讨论,分享应对方法,学习应对不公平的步骤,结合兴奋剂案例理解规则的重要性,记录维护公平的双重要求(个人+社会)。 - 通过生活化案例打破“公平=平均”的误区,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公平的标准,落实“健全人格”目标; - 鼓励学生表达,培养逻辑思维,让抽象的“公平内涵”变得具体可感。 - 从学生熟悉的校园(先来后到)、政策(两免一补)场景切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公平的价值,落实“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目标; - 通过记笔记强化重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让学生结合真实经历反思,将“公平价值”与“不公平危害”对比,强化“维护公平”的必要性,落实“道德修养”目标。 - 分层情境贴近学生角色(学生、班干部、参赛者),让“维护公平”的方法更具可操作性,落实“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目标; - 通过案例强化规则意识,突破“如何坚守公平”的难点。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教学反思 1. 优点: - 全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案例分析+生活分享+情境讨论”的方式,将抽象的“公平”转化为具体场景,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度; - 核心素养目标贯穿始终,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入落实“政治认同”,通过应对不公平方法的学习落实“健全人格”,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的结合。 2. 不足: - 对“公平是相对的”这一难点的讲解稍显仓促,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追求绝对公平”的误区,可增加“如‘分黄金’中,满足一个儿子的需求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另一个,这就是相对公平”的具体解释; - 学生分享不公平经历时,部分学生可能因情绪激动表达混乱,需加强引导,帮助其理性梳理观点。 3. 改进方向: - 下次教学可增加一个“辩论环节”(如“‘平均分配’是否等于‘公平’”),深化对“相对公平”的理解; - 提前准备“发言提纲”(如“我遇到的事是…,它不公平之处在于…,我的感受是…”),帮助学生清晰表达经历与观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