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守护正义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守护正义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 8.2《守护正义》 教学设计
课题 8.1 守护正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坚守公平”的延伸与深化,属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内容。通过结合生活实例、制度案例及司法场景,引导学生理解正义的内涵与价值,明确守护正义的个人责任、司法保障及国际维度,搭建起从“认知公平”到“践行正义”的逻辑桥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正义观,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的关键课时。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中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公平”“正义”有朴素的感性认知,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正义与非正义行为(如插队、助人等)。但学生对正义的内涵、价值缺乏系统的理性思考,在面对不公正现象时,可能存在“不敢为”或“鲁莽为”的问题,且对司法公正、国际正义等宏观层面的内容了解较少,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互动引导,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并掌握“见义智为”的方法。
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认识到我国通过制度建设、司法公正等维护社会正义,认同正义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理解我国作为国际正义守护者的角色,增强对国家治理的认同感。 2. 道德修养:主动弘扬正义行为,抵制非正义行为,培养“仗义执言”“扶危济困”的道德品质,将“为人正直”内化为行为准则。 3. 法治观念:了解司法公正的重要性,知道“公正司法是捍卫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明白司法机关需“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初步建立法治思维。 4. 健全人格:在面对不公正现象时,既培养挺身而出的勇气,又学会运用智慧保护自己,避免鲁莽行事,形成理性、勇敢、沉稳的人格特质。 5. 责任意识:明确个人、社会、国家在守护正义中的责任,主动承担起“守护正义”的公民责任,同时认识到维护国际正义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重点 正义的内涵与价值;守护正义的具体要求(个人层面的“见义智为”、司法层面的公正、国际层面的协作)。
难点 如何将“守护正义”从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有勇气”与“有智慧”的结合;理解司法公正对守护正义的重要性及国际正义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教师活动: - 以“回顾+设问”方式导入,先回顾上节课“坚守公平”的核心观点(公平是社会的阳光),再提出问题:“若有人打破这份阳光,让弱小者受欺、正直者受冤,该怎么办?” - 结合生活场景举例(如插队无人制止、同学被误解无人发声),引出本节课主题——“守护正义”,明确本节课将学习“什么是正义”“为什么要守护正义”“如何守护正义”。 2. 学生活动: - 跟随教师思路回顾旧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生活经验感受“正义”的重要性,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通过新旧知识衔接,建立学习的连贯性;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引发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聚焦本节课核心主题。
讲授新课 正义的内涵 - 教师活动: 1. 组织“生活观察”活动,先给出正义行为(秉公执法、仗义执言等)和非正义行为(以权谋私、势强凌弱等)的关键词示例,引导学生续写补充。 2. 呈现具体行为(帮助他人、打架斗殴、尊老爱幼等),让学生判断“正义/非正义”,并简要说明理由。 3. 总结学生观点,明确“正义行为是弘扬真善美、符合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非正义行为是摒弃假恶丑、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行为”,提炼“正义的内涵”,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 学生活动: 1. 结合生活经验,补充正义行为(如“拾金不昧”)和非正义行为(如“校园欺凌”)的关键词。 2. 分组或独立判断具体行为的性质,主动举手分享观点及理由。 3. 记录“正义的内涵”,形成对正义的理性认知。 正义的价值 - 教师活动: 1. 展示“探究与分享”材料(国家在财富分配、教育、失业保险等方面的制度,司法救助活动,医疗养老等民生措施),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制度和措施的意义”。 2. 播放“勇士挺身而出维护正义”的视频,提出问题:“视频中的勇士为何这么做?这体现了正义对社会的什么意义?” 3. 汇总学生讨论结果,总结正义的三大价值: ①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 ②保障人们有尊严的生活; ③营造风气清正的社会风尚,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 学生活动: 1. 分组讨论制度和措施的意义,结合材料分析“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平等教育权”等具体作用。 2. 观看视频后,思考并分享对“勇士行为动机”及“正义社会意义”的看法。 3. 记录正义的价值,构建对正义重要性的系统认知。 守护正义的必要性 - 教师活动: 1. 呈现某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的内容(见义勇为者享受免费游园、教育优先等福利,倡导科学合理见义勇为),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出台这样的条例?” 2. 总结学生观点,明确“守护正义的必要性”: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重要主题,有正义感、为人正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期盼和捍卫正义是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 学生活动: 1. 结合条例内容,思考并回答“条例出台的原因”,理解对见义勇为的“奖励”与“引导”的意义。 2. 认同“守护正义”的必要性,建立“主动捍卫正义”的意识。 守护正义的要求 - 教师活动: 1. 个人层面:呈现“个人守护正义”的案例,给学生1分钟阅读时间,提出问题:“守护正义对个人有什么要求?勇敢等于鲁莽吗?”引导学生得出“需要勇气和智慧,做到见义智为”,并补充“记住应急号码”等实用方法。 2. 司法层面:展示“法庭审判长为被告叔叔”的场景图,提问:“审判长需要回避吗?为什么?”引出“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强调“公正司法是捍卫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简要说明司法机关需“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3. 国际层面:让学生阅读“东京审判”的“探究与分享”材料,2分钟后提问:“从正义角度,东京审判给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总结“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决心,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4. 汇总三个层面的内容,明确守护正义的三大要求,让学生做好笔记。 - 学生活动: 1. 阅读案例后,思考并分享“个人守护正义的要求”,理解“勇气”与“智慧”的结合。 2. 观察场景图,判断“审判长是否需要回避”,并说明理由,初步理解司法公正的内涵。 3. 阅读东京审判材料,分组讨论启示,提炼“个人担当”与“国际协作”的重要性。 4. 记录守护正义的三大要求,形成“个人-司法-国际”的完整认知框架。 课堂小结 - 教师活动:通过板书或PPT,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核心内容:正义的内涵、正义的三大价值、守护正义的必要性、守护正义的三大要求(个人、司法、国际),梳理知识逻辑,强化重点内容。 -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思路,回顾并梳理本节课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标记仍有疑问的内容。 通过“关键词续写+行为判断”的互动形式,让学生从感性经验出发,逐步提炼正义的内涵,符合中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通过“制度案例+视频案例”,从“国家宏观”和“个人微观”两个层面呈现正义的价值,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正义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对正义价值的认同感。 通过地方条例这一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守护正义”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社会共识,为后续学习“如何守护正义”奠定思想基础。 从“个人”“司法”“国际”三个维度展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让学生全面掌握守护正义的具体路径;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引导,突破“如何做到见义智为”“理解司法公正”等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宏观视野。 通过系统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加深对本节课核心内容的记忆。
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 1. 优点:本节课以“生活场景-案例分析-互动讨论”为主线,贴近学生生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从“内涵-价值-必要性-要求”逐步推进,知识逻辑清晰,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兼顾“个人”“司法”“国际”三个层面,让学生对“守护正义”形成全面认知,较好地达成了核心素养目标。 2. 不足:在“司法公正”环节,由于涉及“司法机关职能”等下学期知识点,仅做了简要介绍,部分学生可能对“司法如何实现公正”理解不够深入;在“国际正义”环节,东京审判案例的背景介绍较为简略,可能影响学生对“国际协作维护正义”的理解深度。 3. 改进方向:下次教学可提前准备“司法公正”的简单案例(如公开审判案例),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司法机关的工作原则;对于东京审判案例,可补充1-2分钟的背景短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内涵,进一步深化对“国际正义”的认知;同时,可增加“课后实践”环节(如让学生设计“校园守护正义”的小方案),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