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文本解读《红烛》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这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本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甘愿牺牲,赤诚奉献。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新诗相关知识。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节奏与感情,理解“红烛”意象的内涵,赏析诗歌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3.了解诗歌情感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体会诗人闻一多的人格美,即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感悟诗人献身光明、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诗人”: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先后出版诗集《红烛》、《死水》,以及他对新诗理论所做的重要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除诗歌外,他还多有美术、戏剧等创作。“学者”: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斗士”: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知人论世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即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当天被特务暗杀。主要经历:《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夏,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当时闻一多在美国留学,他的第一部诗集即将出版,心情是高兴而又复杂的。闻一多受唯美主义的影响,追求纯美的艺术,心气和志向都很高的。他写下《红烛》这首诗作为“序诗”,并以此作为诗集的书名,是想表达自己献身艺术、追求唯美的心愿。五四后的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代巨浪,把正在专心求学的闻一多推出了清华园,一战后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帝国列强拒绝中国取消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的要求,并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腐朽反动的北洋军阀公然卖国,帝国列强肆无忌惮的掠夺祖国的土地和主权,所以诗人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了一起,为寻求光明和出路,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追求。在这样的时代,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会面临怎样的困境与选择?创作背景:1922 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但是在美国,他看到中国留美学生备受歧视。此时国内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进一步激发了闻一多的爱国热情,让他满腔的愤慨和挚爱,迫切地要用诗歌来表达。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1923 年他以这首《红烛》为序诗,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红烛》,将爱国热情和古诗词的唯美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是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又称现代格律诗。是“五四” 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早在“五四文学革命” 期间,刘半农就倡议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和增多诗体。稍后,陆志韦又提出“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的主张。1926年,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系统地表述建立新格律诗的具体主张 ,要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押韵 ,每行诗的“音尺”(又称音步,英文feet的意译)数要相等,由调和的音节产生整齐的诗句。经过这样的倡导,格律诗成为新诗中的一种体裁。50年代,林庚提出一种节奏为上五下四的九言体的新诗建行设想。新诗特点时 期 特 点 代表诗人 代 表 作 内 容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诗的“尝试” 胡适等 胡适《尝试集》等废除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等 郭沫若《女神》等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 徐志摩《再别康桥》等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 戴望舒《雨巷》等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文学常识: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诗歌流派,因受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而得名。该诗派大致以 1927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新月派大力提倡新格律诗,主张遵循 “理性节制情感” 的美学原则,强调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领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摒弃 “直抒胸臆” 的传统抒情方式,将主观情愫进行客观对象化处理,然后借助想象勾勒出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他们坚决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都认真地对新诗的格律化展开探索。闻一多诗歌主张与艺术特点1.“理性节制情感”,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2.“新诗格律化”,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①音乐美:部分押韵,诗歌时而低吟思考,时而提问,时而高昂,节奏起伏,音韵和谐;②建筑美:句式相对整齐,又长短交错,体现出一种匀称而富有变化的特点,前后引用呼应;③绘画美:注意诗歌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形象,而是很巧妙地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物体上的美,当然是“红烛”“火”“血”等红色主色,也有“灰”“光芒”等配色。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初读全诗理清结构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 分别象征了什么?红烛的色灰泪光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第二部分(2~8节):紧扣“灰”“泪”写自己的思考、困惑,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第三部分(第9节):赞美红烛精神。文体知识咏物诗: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如《石灰吟》。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比如诗人闻一多在《红烛》一诗中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红烛精神,表达了自己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色”是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红心的红代表赤诚、热烈、忠诚,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体现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色、光、泪、灰的象征意义初读全诗理清结构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6分)情感上,表达的是作者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结构上,“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领导全篇,与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内容上,该句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蜡炬成灰”一句表达了彼此忠贞不渝、山势海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研读第1节诗歌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红烛:“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强调了红烛的什么,对全诗有什么作用?“红”是赤诚、热烈、忠贞的象征。红烛如同赤子之心,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红色象征着诗人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红烛赤诚的品质,直接抒情,这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红烛之色思研读2—4节红烛发出光的方式是什么?这种方式对红烛意味着什么?红烛的“光”象征什么?红烛之灰燃烧“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照亮世界的理想信念。青年只有牺牲自我,无私奉献,才能如红烛照亮世界一般,拯救世界。牺牲思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①不矛盾。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②第二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③第三节“不误,不误”采用反复的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④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现了诗人的思考醒悟的过程,包含着诗人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红烛之灰研读2—4节困惑→领悟→赞美议怎样理解第4节“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之灰研读2—4节世人是怎样的?梦民众尚未觉醒血、灵魂血性犹存但麻木不仁监狱思想陈腐、受着禁锢思怎样理解第4节“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①这句话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②诗人用“烧破”“烧沸”“救出”“捣破”几个动词,表明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 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表现诗人的历史使命感。红烛之灰研读2—4节展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为何落泪?)④第五节有何作用?拟人、过渡段揭示了一种矛盾现象,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烛泪上⑤“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中刻画了红烛怎样的形象?红烛的流泪又是否是真为牺牲而伤心?崇高、悲壮不是,是因为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落泪这里残风暗指反动势力写出了红烛心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但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而壮志难酬,故而伤心落泪,这一解释,升华了红烛的形象。研读5—8节红烛之泪第五至第七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1)第五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2)第六节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3)分析第七小节的含义。拟人。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本节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二、梳理内容结构——「要点明确」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灰心流泪”是指牺牲自己,是为了给世界“创造光明”;奉献自己的果,是为了幸福他人、世界光明的因。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黑暗势力、民众)表现出诗人既看清现实,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红烛之泪研读5—8节思研读第9节简要谈谈你对“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理解。①诗人此处引用曾国藩的名言,是在劝勉红烛,也是在劝勉自己:不要在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只管付出、奉献即可;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在所不计。其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②同时该句承接上文“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而来,意在强调哪怕因果关系不公平、不合理,但仍做不屈的奉献。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有着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③引用名人词句结尾,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议「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第八/九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作者最终获得了哪些深刻的感悟?体现了什么精神?梳理内容结构——「要点明确」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使诗文格式整齐有序,又回环往复,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反复的构成: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把某个句子或词语说两遍或多遍。反复的表达效果:反复咏叹,回环起伏,突出语义,显示层次脉络,表达强烈情感。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四 扬 三 抑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主题探究【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毁世人的迷梦,去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情感主旨】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凸显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诗歌主旨】小结: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红烛精神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社会大变革中,诗人怀揣赤诚的爱国爱民之心,可能通过自身的奉献而唤醒世人沉睡的灵魂。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红烛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黄文秀——用生命诠释最美青春思考:红烛精神在当代关于“三美论”:1、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押韵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2、绘画美:指诗的辞藻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3、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指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有整齐之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