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课件(共4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芣苢》课件(共42张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阅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摄”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衰衰,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学习时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
学习提示
《诗经》简介
走近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约成书于春秋时代,起初称为《诗》。因收录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故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诗经
六义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创作诗歌,讽刺现实,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描写朝会宴会,一般看作“正声”。《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内容多为歌颂祖先功业。《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宋)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诗经
六义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嘉《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鸣叫”来起兴。
(三)《诗经》内容上分
1.祭祀与史诗
内容以祭祀祖先、追溯部族起源和兴盛、赞颂祖先的丰功伟业为主。《大雅》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周族发祥的历史。具有史诗特点。
2.农事诗
主要描写农业活动。代表作品《豳风·七月》。
3.宴饷诗
《诗经》中有一类作品专门描写贵族宴饮的场面,是为燕飨诗。这类诗歌是稳固的宗法社会的产物。贵族的宴会往往是出于维系礼法、敦亲睦义的需要,而宴饮仪式则是礼的一种体现,因此这类诗歌总是赞美和乐融洽的氛围,井井有条的秩序;而对放纵失仪之举则加以讽刺。著名的作品有《小雅·鹿鸣》和《小雅·宾之初筵》。
4.怨刺诗
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政局动荡,王室衰微,社会矛盾加剧。抒写愤懑,抨击现实的怨刺诗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出现。此类作品遍布于二雅和国风中。
二雅之怨刺诗多出于公卿列士之手,内容集中于政治层面,表现上层士大夫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又往往与切身感受相结合。情辞恳切,风格沉痛而凝重,如《大雅·板》《荡》《民劳》《桑柔》,《小雅·节南山》《雨无正》《巧言》《巷伯》等。
国风之怨刺诗多出于下层及民间,多针对具体的社会现象或事件,讽刺更尖刻辛辣,情绪比较外露,以嘻笑怒骂为能事,富有平民文学的特质。如《邶风·新台》《鄘风·相鼠》《魏风·硕鼠》《陈风·株林》等,皆为名篇。也有比较含蓄哀婉的作品,如《王风·黍离》。
5.战争徭役诗
以战争、徭役为题材,抒发对征调无度的不满,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充满恋土怀人的情绪。基调是忧伤哀怨的,也有格调比较昂扬的作品。《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是其代表。
6.婚恋诗
《诗经》中写的最多的就是婚恋诗。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诗经》中最为精彩的篇章。《诗经》中抒写了婚恋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情景,各种情感。艺术表现真率自然,真挚动人。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作品特色
——四言诗
“四言诗”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体,是中国汉代以前通行的诗歌形式。《诗经》是这种诗体的代表。四言诗四字一顿,节奏鲜明,简单明快,单纯而有天籁的意味。但是,因为节奏过于短促,缺少内部变化,也显得有些呆板,不适于表现日益复杂的生活和情感。
四言诗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东汉末年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西周接替了殷商,政治和经济体制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天下迎来了和平,民众得以安居乐业,这促进了社会在精神文明层面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诗经》作为文学的代表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时代前进的必然成果。
“周南”指的是周王朝都城南方的地区,涵盖了西周的都城镐京以及东周的都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和淮河流域等地。这一地区的民谣风格中正平和,长久以来被视为“正风”的典范,因此被选为《诗经》的开篇之作。《芣苢》这首歌谣,是周代人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吟唱的。
写作背景
《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芣苢”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叶子长卵形,夏天开花,淡绿色,果实纺锤形。叶子和种子可以入药,有利尿、镇咳、止泻等作用。朱熹《诗经集注》:“或曰其子治产难(有人说车前子可治难产)”。因常见生长于道路旁,故名“车前”。车前有很多别名,又称当道、马舄(xì)等。
芣 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初读《芣苢》,感悟音韵美。
请同学们读诗,把字音读准,划分节奏,反复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⑴采采:采而又采。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⑵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⑶有:取得。
⑷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⑸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⑹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⑺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诗中重复的语句较多,每节只有个别字不一样。
2、出现叠词。
3、都是二二节奏。
《芣苢》一诗句式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写出发去采摘芣苢的样子。
第二章:描写开始采摘芣苢时的样子:搬、捋。
第三章:写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的情景:袺、襭。
理清层次
第一章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
前两句表现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
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采”“有”,是对采集的一般性描述。
采摘前的喜悦图
赏析
文本研读
第二章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
“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小芣苢,
“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两个简单的字不仅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还使人想象出人们采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


采摘时的竞技图
赏析:
文本研读
第三章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具体描写用裙襟兜取芣苢的动作。
“袺”和“襭”两个字写出了人们采摘动作的敏捷灵巧。人们采摘芣苢越来越欢,越来越多,于是用裙襟来兜。
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
赏析:
文本研读






全诗描绘了几幅画面
第一幅画面:采摘前的喜悦图。妇女们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动作轻快,情绪高昂。
第二幅画面:采摘时的竞技图。由慢慢摘取的动作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从“掇”变成了大把大把地“捋”。
第三幅画面: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草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
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
画面小结
《芣苢》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句式结构相同
前半句完全重复,后半句只有一字之差。
重章叠句: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表达效果:重章叠句的手法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节奏,切合采摘芣苢的轻快动作节拍,表现了劳动的喜悦之情。
  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更换。
  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妇女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因此顺序不能更换。
艺术手法
 这首诗歌虽然简单,但细节描写非常典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效果?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细节:
  这首诗的细节描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能体现出来。对采摘的过程,分别采用了“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概括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烦琐。
效果:
① 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
六个动词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把隐藏在生活中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
③ 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
采摘芣苢的人是当时生活在底层的平民。周朝实行“井田制”,劳动者生产的很大部分要上交给贵族,且当时生产力低下,能保证最基本的吃穿需求就是最大的幸福。但留给自己的粮食终究有限,人们只好采摘野菜充饥。芣苢兼有食用和药用价值,故采摘芣苢时心情是愉悦的、欣喜的,人们能找到生存的希望,于是哼着这样的采摘歌曲,将草丛中的芣苢采了又采。因为这样的劳动成果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人们唱的歌谣是让人感到快乐幸福的。
② 展现了内容丰富的劳动过程美。
  六个独立动作合连贯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芣苢采摘过程,是一场用肢体把日常劳动升华的艺术。先民对劳动的熟练程度,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美。
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这首《芣苢》,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试结合全诗,分析体现了《诗经》的哪些艺术特色。
概括艺术特色
(1)重章叠句
《周南·芣苢》重章叠句是绝无仅有的。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2)赋的手法
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3)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
这是一首描写妇女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采摘芣苢的全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采摘过程中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诗歌主题
内容小结
人们出发去采摘芣苢
芣苢
采摘的场景过程
苯莒越采越多
劳动的热情和欢欣
采之
有之




(采采芣苢)
习近平谈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
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习近平
重章叠句
知识拓展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 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关于劳动的名言
1.美德在劳动中产生。——欧里庇得斯
2.埋没在底层的人才真正值得敬重,他一辈子辛勤,一辈子奔忙,不求声誉和光荣,只有一种思想给他鼓动,为公众利益而劳动。——克雷洛夫
3.管理的第一目标是使较高工资与较低的劳动成本结合起来。——泰罗
4.自己的手就是大自然的统治者。——谚语
5.如果你能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里面去,那么幸福本身就会找到你。——乌申斯基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 方玉润《诗经原始》
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元 吴师道
全诗十二句,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只换了六个动词,便把她们采摘芣苡时的连续动作以及由少积多的情况描写出来了。同时从轻快的节奏中,也表现出采集者劳动的欢乐。
主旨
1.《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采采芣苢,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4.《芣苢》中,写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
5.《芣苢》中,描写女子顺着茎成把采取车前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采采芣苢 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
6.《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7.《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8.《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到“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 薄言撷之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

薄言采之 ( )
儿已薄禄相 ( )
门衰祚薄 ( )
不宜妄自菲薄 ( )
日薄西山 ( )
助词,无实义 
形容词,微,少 
形容词,浅,短 
动词,轻视 
动词,迫近 
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

薄言有之   (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
言和而色夷 ( )
凡六百一十六言 ( )
一家之言 ( )
助词,无实义 
动词,说 
名词,言语,话 
名词,语气 
名词,字
名词,著作,书籍,学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