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1张PPT)现在你身处东晋义熙元年,你有一位好友,他姓陶名潜字元亮。这天,你突然听说,他好好的彭泽县令不做,居然辞官挂印了。事发突然,你满心疑惑,于是去信询问缘由。今日,回信终于到了,却只有一首诗……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上册陶渊明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围绕诗眼“归”,把握全诗,探究诗人隐居田园背后的深意,把握分析诗歌的方法。3、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把握诗歌的意象,感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4、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比较同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曹操和陶渊明,为何两人的选择如此不同。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文学家。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他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家境贫寒。少年时代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做过几年小官。中年时与官场决裂,直到贫寒交迫去世。诗人简介陶渊明的经历早年28岁前“大济苍生”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中年29 — 41岁“误入歧途”晚年41岁后“归隐田园”他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诗歌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人尊称为“田园诗的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主要作品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另外还有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诗人简介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归田。从此过上隐居躬耕田园的生活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写作背景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奔波劳累的仕宦生活中,他时常觉得不适和厌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产生怀疑,甚至后悔的念头也冒了出来。而当脱离了官场,回到家中亲自参加耕种和收获时,他感到无限欣悦。诗歌《归园田居(其一)》,真实地记录了他的这一思想变化。写作背景《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公元406年)。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五个方面描写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课文所选的是第一首,陶渊明在这首诗中,对人生所走过的历程进行了总结,决心归隐农村,自此,再无出仕。田园生活的缩影小陶陶我爱菊爱酒爱生活田园诗派、隐逸诗人开创田园诗一派,又称田园诗人,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基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皈依,陶渊明是中国百世田园之主,隐逸诗人之宗。文学知识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表现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借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厌恶,突显诗人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唐 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常见意象与意境:1.① 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②意境特点: 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③情感: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2. ①意象: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 、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③情感: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山水田园诗常见的情感类别1.热爱山水,倾心自然,向往自由;2.对归隐生活、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3.对官场仕途的厌倦;4.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5.寄托寂寞、感伤的人生感慨或羁旅愁思;6.对人生哲理的感悟;7.禅意的寄托,寄寓孤高、幽独的情怀。《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jīzhuōyìnàifèifán“归园田居”意思是回到田园中生活,诗歌描写了诗人由官场回归田园后闲适恬淡的生活及乐趣。“其一”课文选的是第一首。题目解说为何而归?诗意朗读,寻找诗眼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何而归?找一找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归园田居从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少年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天性原本热爱山林。误落在世俗的种种束缚中,一转眼就是三十年。被关在笼中的鸟留恋生活过的树林,养在池里的鱼思念遨游过的深潭。我在南面的田野边开垦荒地,持守愚拙的本性,回乡过田园生活。适应世俗气质,情致山林世俗的种种束缚被关在笼中的鸟南面的田野守着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1)比喻庸俗污浊的官场生活。(2)误落、久在,是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3)“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从何而归?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从何而归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网”、“樊笼”官场生活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比喻悔恨之深描绘事物特征 抽象化为具象 深入浅出易懂 比 喻 明 喻 本体 & 喻体 有比喻词 垆边人似月。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戴叔伦《兰溪棹歌》)暗 喻 本体 & 喻体 无比喻词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借 喻 只有喻体 无比喻词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李白《清溪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为何而归?用诗句回答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本性)(1)养家糊口(2)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向往自由思考: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一个“无”字,一个“爱”字,表露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和清高孤傲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思考:试赏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两句。“误落”一词,作者出于种种原因,违背自身的“本性”,走上做官的这条歧路,心中充满辛酸和悔恨。是作者对自己前半生的摇摆、痴迷的深沉的忏悔,又是诗人对“尘网”般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蔑视和厌恶。“误”字显示了诗人的悔恨之深,“三十年”写时间之久,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思考:“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如何表现诗人情感的?这两句是过渡句。“守拙归园田”点明了题目,是全诗的主旨句。“守拙”是对“适俗”而言的,从中反映了诗人对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为什么要“守拙”?远离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自由的品性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归向何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宅子四周围绕十几亩地,还有茅草小屋八九间。榆树柳树遮盖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村落轻柔飘升的炊烟。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打鸣。四周围绕大树树枝遮蔽阳光迷蒙隐约的样子隐约的样子指村落顶端归向田园意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 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知识补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意境:宁静、恬淡、富有生活气息的田园风光图诗人描写田园风光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景物(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描写到了哪些田园景色?是如何描绘的?这些田园景色有什么特点?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视听静动白描衬语言清新质朴恬淡、清幽的环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加彩色渲染,称为“单线平涂”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笔墨,不用修饰,不加渲染烘托,描写鲜明生动的形象。白描/工笔细描白描工笔细描指对描写的事物进行逼真的、细致入微的精雕细刻。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工笔细描白描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张岱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再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明确:白描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凝静清绝的景象,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①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②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③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④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⑤色彩——色彩鲜艳、明丽、斑斓、色彩暗淡、柔和⑥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等知识补充(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2.炼字“荫”和“罗”,是遮盖和罗列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榆柳桃李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情趣生动形象准确地描绘了“榆柳似乎有情,洒下清阴,荫蔽屋檐,为主人遮风挡雨;桃李似乎有意,含笑开放,罗列堂前,迎接主人归来”的场景。表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内心轻松愉悦满足。1.近景描写,色彩映衬,榆柳青绿,桃红李白,给人生机盎然之感。(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1.远景描写,以动衬静2.叠词运用叠词“暧暧”“依依”,在诗中是迷蒙隐约的意思。“暧暧”,写远处树木掩映之下的村庄,在暮色之中模糊不清的样子。“依依”写炊烟轻柔缓慢地飘升,给人轻松惬意之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具音乐之美,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狗吠深巷中”写远闻,“鸡鸣桑树颠”写近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谐,让美好的生活画面活起来!思考:诗人为什么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人们往往以“鸡鸣狗吠”为田家俗语而不以为意,却不知这是诗人苦心经营处。陶诗的“自然”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近景远景静动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为什么看起来普通常见的乡村风光,在陶渊明的眼中显得那么美好?(表现手法)眼中田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狗吠/鸡鸣(清新幽美,朴素安宁) 《归园田居》实际田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残败荒凉,穷困潦倒)理想田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怡然自得,自然和谐)田园:不仅是栖身之所,更是精神家园归向何处?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门户庭院里没有世俗的繁琐杂事,静室里自有余暇。长久困守在束缚本性的俗世里的我啊,又能返回自然了。门户庭院指世俗的繁杂琐事静室余暇空闲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闲适、自由、喜悦归去如何?(作用)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结构上:首尾相应,结构巧妙结尾两句抒发了回归园田的乐趣,与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写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使全诗有击首尾应,击尾首应之妙。情感上:自由、悠闲、安逸、喜悦比喻双关:指田园,又指自然本性。双重意思尘网樊笼田园:方宅 草屋榆柳 桃李村庄 炊烟狗吠 鸡鸣宁静、优美、和谐恋归黑暗官场:厌弃五、深入探究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弃官场归园田返自然爱丘山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归前------无奈、后悔归后------愉悦、豁达、自然、悠闲归园田居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情景交融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去如何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樊笼尘网照应开头无尘杂有余闲复返自然厌恶官场向往田园课文小结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回归田园的迫切心情归向何处田园环境的描写名家见解袁行霈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1)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北宋文学家苏轼(2)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3)《归园田居》只是把他的实历感写出来,便成为最亲切有味之文。——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4)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现代作家、学者林语堂讨论:选择归隐,这是不是人生的一种逃避?是不是表明陶渊明没有为黎民百姓谋福祉的责任心?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逃避。应该是一种对黑暗现实的超脱。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入世与出世,历来都是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这是不同的人生志趣,但说到底,也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一世之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宏大气魄,一个则有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短歌行》中曹操的忧思和悲凉,是宏伟的志向与生命的短暂之间的忧伤,是一种积极入世,希望能够一统天下的远大志向;《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归去,是远大抱负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后的离去,用躬耕田园的方式保持自我的高洁,不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本身也就是一种志向。同步训练·理解性默写(1)运用双关手法表达出忘记人世间的喧嚣与杂乱,对宁静、闲时的田园生活感到惬意两句是:“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2)用比喻和双关表达厌恶官场,感叹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这两句也是本诗的主题诗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3)《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4) “ ”为我们描绘了村落中一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5)在《归园田居》(其一)中,“ ”阐明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一心想要回归自然的原因。(6)在《归园田居》(其一)中,“ ”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7)(2022·新高考Ⅱ卷·辽宁/海南)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8)(2021年新高考II卷·辽宁)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伍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对“归”的四层解读,我们理解了陶渊明从“尘网”回归田园的动因与喜悦。他用“尘网”“樊笼”控诉官场的污浊,以“羁鸟”“池鱼”倾诉对自由的渴望,借“草屋”“炊烟”描绘田园的诗意,最终在“返自然”中实现了精神的回归。这首诗不仅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更是一曲对“独立人格”的颂歌。在魏晋乱世中,陶渊明用自己的选择告诉我们:生命的诗意,不在于外在的繁华,而在于内心的坚守。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