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4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课件(共45张PPT)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关于登高的名句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杜甫
核心素养
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写作背景。

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感受意境之壮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理解“悲”的内涵,学习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胸襟。

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杜少陵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_____”,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__________”这条主线,其诗歌风格基本上是“__________”,“三吏”和“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史
诗圣
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走进杜甫
杜甫人生四时期
代表作《望岳》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
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二十岁后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落榜,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是指形式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键,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人们经常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晚年的诗歌风格,那么,何谓沉郁顿挫?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被安史叛军俘获,面对混乱的长安写成《月夜》、《春望》等诗。后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写诗把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不朽之作,即“三吏”、“三别”,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代表作《春望》“三吏”
“三别”
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岁)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高》、
西南飘泊时期(45-48岁)
弃官携家逃难至成都,后蜀中军阀作乱,漂流到梓州、阆州。后去投靠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死后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的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
古人有重阳登高的习俗,本诗作于767年重阳节。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时杜甫56岁,寓居长江边的夔州,且身患重病,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这时的杜甫,生活困窘,病魔缠身。又恰逢重阳,他约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来。他抱病登临山顶。秋风瑟瑟,万木凋零,江水东逝,孤鸟盘旋,猿鸣或闻。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律诗之冠”。
回顾·写作背景
律诗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排律
绝句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律诗,多为五言、七言。
古体诗
近体诗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不讲对仗,字数较多。
乐府诗
四言古诗
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
知识卡片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一般二、四、六、八必须押韵 (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文体知识
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1、句法要相同;
2、不能用一样的字相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可以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
3、词性相对。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工对: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如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贰 吟咏悟情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朗读任务:
1、你认为诗眼是哪个字?
2、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贰 吟咏悟情
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整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总体感受:凄楚、悲伤、悲愤、孤独(悲秋)
王国维先生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诗人如何写悲?请你根据诗中体现“悲愁”的意象,进行选景拍摄。
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用六个特写镜头
迅疾的秋风
高远的天空
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水鸟
(主观感受)
意境
凄凉
清冷
苍凉
俯仰结合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捕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视听结合
赏析诗歌
飞鸟,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毛泽东笔下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张籍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张籍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诗人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杜甫笔下的飞鸟,是孤独痛苦不断盘旋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赏析诗歌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人在此运用了哪些写景方式呢?
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清、白)
有动(鸟飞)有静(天、渚、沙)
有仰(天、猿、鸟) 有俯(渚、沙、鸟)
赏析诗歌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急风
高天
哀猿
渚清沙白
飞鸟
凄冷(心灵的)
人渺小、孤单
悲凉
凄冷
孤独无依 徘徊盘旋
意境:肃杀凄凉
雄浑高远
题型:诗歌意境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景、境、情,三者缺一不可)
链接高考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绘景)。
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但不能直译,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境)。
用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三步要注意】
思考:为什么用“啸”而不用“啼”?
“啸”
——郦道元《三峡》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岳飞《满江红》
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啼”
——李白《早发白帝城》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悲中有壮,悲中有愤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比较鉴赏)
3、诗中的“诗眼” “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炼字”这类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
题型:诗歌语言——炼字类
链接高考
步骤1:解释该字的含义。
步骤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如果该字涉及到艺术手法的使用,还要结合艺术手法分析。
步骤3:点出该字作用: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注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题型:诗歌语言——炼字类
链接高考
诗歌鉴赏“炼字”型解题步骤:
对比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命短暂
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
壮志未酬
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
意境
诗人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的落叶萧萧飘下,不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把“落木”改成“落叶”,行不行?为什么?
相比较“落叶”,“落木”更加沉重,木给人干枯之感,树叶早已没有生命,颜色是枯黄衰败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何况是无边无际的落叶从空中飘零,营造出更加悲凉的氛围。这样自然让人联想到诗人飘零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生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萧萧下
广阔的空间感,反衬个人的渺小
不尽、滚滚来
时间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颔联
小结前四句:
首联两句,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
颔联写山景、江景,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活动:宋代罗大经说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请找出“八意”,并分析每一意蕴含的情感。
万里:离家万里,无法回乡(故乡远在长安,战乱纷飞,经济拮据,严武去世,失去经济支柱,无法回乡)
秋:既悲自然的萧索凄凉,又悲人生走到了暮秋。
常:多年飘泊流浪。从长安转辗甘肃再到成都又到夔州。最后客死于湘江边上的一只小船里。
作客:寄居他乡,奔波流离。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活动:宋代罗大经说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请找出“八意”,并分析每一意蕴含的情感。
百年:晚年,时年五十五岁,离他五十八岁去世仅三年了。
多病:身体不好。已患多种疾病。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独:身体不好。已患多种疾病。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登台:台是高迥处,古人常有重阳家乡登高,祈求长寿的习俗。而如今诗人远离家乡,满身疾病。在高处望天地苍茫,自身之孤渺,无限悲苦郁积于胸。
思考:从颈联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赏析】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
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尾联中“艰难”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
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年事已高,漂泊在外,人生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
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更多是遗憾。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真恨命运多艰难,两鬓白发又增添;穷途潦倒心意冷,因病戒酒不举杯。
肆 赏析尾联
人生艰难——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年华逝去壮志未酬的无奈之感;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时局艰难——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
艰难:既指国家,也指个人。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国家动荡不安;自己人到暮年,壮志难酬。
恨”
苦恨
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常年作客的羁旅之悲
万里漂泊的孤寂之悲
多病缠身的苦痛之悲
连年战争的国难之悲
白发徒增壮志未酬之悲
诗人为何“新停浊酒杯”?这一细节如何强化悲愁?
“新停”因贫病:晚年穷困买不起浊酒,且肺病、风痹等病需戒酒。
体会“悲国”之忧
酒本是消愁之物,“停杯”意味着连借酒暂忘愁苦的途径都被剥夺。悲愁从“可排遣”变为“淤积心底”,以“无奈细节”放大“深沉绝望”,更显悲苦无处安放。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尾联与颈联有何关联?如何体现“忧国”与“忧己”的交融?
颈联铺陈个人困境(漂泊、多病、孤独),是尾联的情感基础;尾联“艰难苦恨”将个人苦难拓展至国难,是颈联的升华。
体会“悲国”之忧
“忧己”(如“百年多病”)源于国难(战乱致漂泊);“忧国”(如“艰难”)又显于个人境遇(“繁霜鬓”是忧国催老)。两者互融,使悲愁既具体又博大。
尾联评价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诗薮》是明朝文学家、诗论家胡应麟创作的一部诗歌理论著作。)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
有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
“三秋图”寄意遥深,“秋”字蕴涵丰富,除了指季节之秋外,请再究深意。
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
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
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
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全诗总结
第1层(第1-4句)登高所见。
肃杀苍凉,开阔幽远,雄浑奔放。
声色、动静、俯仰,对比衬托
第2层(第5-8句)登高所感。
登高之意悲九重,伤时叹己,忧国忧民。
对偶精巧 沉郁顿挫
哀景
愁情
登高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风——急 天—— 高 猿—— 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 悲秋 常作客
百年 多病 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苍凉)
(悲壮)
(思乡、漂泊)
(年老、多病、孤苦)
(愁苦)
(难遣)
萧条寂寥之景
苍凉悲壮之境
多病漂泊之叹
艰难潦倒之悲
写景
抒情
沉郁顿挫
写景
沉郁顿挫
全诗总结
诗人通过登高望远,描绘了一幅苍凉壮阔的长江秋景图,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结合,抒发了思乡之情、孤独之感、羁旅之愁、多病之哀,表达了人生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愤,同时表现了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悲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与顽强抗争的精神。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
是: , 。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
是: , 。
5.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
是: ,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理解默写
6.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悲的句子是: , 。
7.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8.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 。
9.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
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 潦倒新停浊酒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