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海水''晒盐''的过程 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鲁教版(五四制)(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全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1 海水''晒盐''的过程 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鲁教版(五四制)(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全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1.通过海水“晒盐”过程的了解,知道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蒸发结晶。
2.理解“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结晶”的概念。
氯化钠用途
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
农业上:用食盐溶液来选种
食品上:腌制,重要的调味品
工业上:制取纯碱、烧碱、盐酸等
交通上:融雪剂
“化学工业之母”
氯化钠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海水
盐矿
盐湖
盐井
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食盐资源,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呢?
一、海水“晒盐”的过程
“盐田法”
“太阳能蒸发法”
盐田
盐田分为两部分:蒸发池和结晶池
母液
海水
蒸发池
结晶池
粗盐
多种化工原料
提取
风吹日晒
日晒
1.海水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如何检验?
2.在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是将海水完全蒸干吗?
母液( 也称“苦卤” )
不是
3.海水晒盐后,剩余的液体叫什么?
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检验方法是加入少量氯化钠仍可继续溶解
4.母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钠?
5.母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呢?
含有
饱和溶液
6.为什么不把溶液完全蒸干获得更多的食盐呢?
食盐中含有杂质
7.“盐田法”晒盐与你制得的食盐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成分上有什么区别?
9.怎样对母液进一步加工,如何利用呢?
阳光充足、风力大、雨量少、湿度低等
8.你认为哪些自然条件有利于海水“晒盐”?
作为原料,生产多种重要的化工产品
盐田晒盐主要成份是食盐,课堂制得的盐是一定量的海水中所有的盐
常温下,取少许不饱和氯化钠溶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用吹风机向玻璃片上的溶液吹热风,观察现象。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一段时间后有白色晶体析出
思考:
1. 上述过程中,氯化钠溶液从不饱和变为饱和的途径是什么?你根据什么现象判断溶液已经变饱和了?
2.你认为哪些自然条件有利于海水“晒盐”?为什么?
溶液开始有晶体析出时的状态为饱和状态
蒸发溶剂
高温、大风
观察思考3-1
二、结晶
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作结晶。
蒸发结晶
经日晒、风吹等,使溶剂不断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直至形成饱和溶液,继而析出晶体,这便是蒸发结晶。
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结晶
明矾晶体
硫酸铜晶体
冰糖
食盐晶体
硫酸亚铁晶体
几种常见晶体
海盐是人类最早从海洋中获取的矿物质之一。
古代盐民在海边煮盐
我国海盐年产量约3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碳酸钠)。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这是为什么呢?
冬天捞碱 夏天晒盐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夏天时,温度高,水分蒸发后,氯化钠以晶体形式析出,得粗盐,这就是夏天晒盐。
而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夏天温度高,它以溶液的形式存在,冬天时,温度降低,它以晶体形式析出,沉于湖底,可打捞得到,这就是冬天捞碱。
盐场
长芦盐场
山东的莱州湾盐场
江苏盐场
辽东湾盐区
井盐 湖盐 池盐
在天气炎热干燥的地区,由于长期的水分蒸发,
往往会形成一些盐井、盐湖和盐池等。我国的四川、云南常见盐井,山西、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常 见盐池或盐湖。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会从盐井、 盐池和盐湖中汲取盐液,蒸发浓缩,制备粗盐。右 图描绘的即为我国汉代井盐场情景(图片采自成都 市郫都区出土的东汉制盐画像砖拓片)。
图 8-12 东汉井盐生产场景
1.关于海水“晒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利用海水降温析出晶体
B.海水晒盐后的母液因食盐减少而变成不饱和溶液
C.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D.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分解得到食盐晶体
C
2.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A
3.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就是不再溶解任何溶质的溶液
B.饱和溶液是有条件的,即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
C.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D.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A
4.下列各操作中,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对该溶液进行降温
B.对该溶液进行升温
C.继续向不饱和溶液中添加溶质
D.向该溶液中加入比其浓的溶液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