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共4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共48张PPT)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有一位词人,他一生坎坷却始终笑对人生,他的作品既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柔情,也有 “大江东去,浪淘尽” 的豪情。他就是苏轼。黄州,这座长江边的小城,因他的到来而闪耀千古 —— 他在这里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更写下了一首被誉为 “宋词第一” 的千古绝唱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同样的赤壁,同样的江月,为何能让苏轼三次挥毫,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去探寻赤壁的魅力,更去感受苏轼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书写出怎样的 “生命的诗意”。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豪放词牌和咏史抒怀诗,积累文化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鉴诗歌语言,分析意象意境。探究词中运用的用典、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豪放词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 ,北宋时期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诗歌方面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方面和黄庭坚、米芾(fú)、蔡襄(xiānɡ)并称“宋四家”。
旷世全才,样样精通
一生坎坷苏东坡
苏轼的人生地图
① 1037-1069,变法前,初入仕途。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② 1069-1085,变法中,忤王安石。调离中央,先后知杭、密、徐、湖州。“乌台诗案”、黄州。
③ 1085-1093,元佑更化期,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旧党入朝任要职。召还,遭两党攻击,出知杭、颍、扬、定州。
④ 1093-1101,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打击旧党被惩处,后被贬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宋朝 ·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屡遭打击,仕途坎坷
知人论世
扣在苏轼身上的罪名讽刺青苗法: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出自《山村五绝》)讽刺农田水利法: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讽刺贡举法: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出自《戏子由》)讽刺均输法: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出自《盐诗》)揭发“大逆不道”: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出自《桧树》)苏轼思想比较复杂,在政治上他坚守儒家人世的精神,在生活上较多地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儒、释、道三家思想圆润地化为苏轼的精神血脉,成为他在各种境遇下的精神支撑。
笔耕不辍,坚忍旷达
知人论世
知识补充——咏史怀古诗词结构:临古地(绘景象)——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怀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常见思想感情:借(古人)感怀自我身世:抒发对吾人的缅怀之情,表达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临(古迹)感伤兴亡盛衰: 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伤感,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思(古事)感寓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常见意象 ①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②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
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④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
⑤其他:吴钩、《后庭花》。
常见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借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情感态度。(表了什么情感态度)
3.这种情感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用了什么方法技巧)
咏史怀古诗结构:临古地——思故人——忆其事——抒己志
1.修辞手法
2.表现手法
3.表达方式
4.结构技巧
表达技巧
比喻 拟人 反问 夸张 借代 设问 用典 双关
描写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借事抒情
3.托物言志 
4.借古讽(喻、鉴、伤)今  
5.借典抒情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对比、反衬、象征、想象、化用典故、比兴、烘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描写角度
观景顺序:远近、高低、上下、点面
绘景感官:视、听、味、嗅
描写手法
正面:白描、渲染、细节、动静
侧面:烘托、衬托、虚实
整体安排: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层层深入
开头部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总领全诗
引出下文(铺垫下文、埋下伏笔)
中间部分:承上启下(过渡) 前后照应
结尾部分: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照应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jī),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解题
“念奴娇”:词牌名。
  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 。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怀古诗词往往是作者由眼中所见之景,引起他对历史人事的联想,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抒己之怀。
赤壁怀古:题目
咏史怀古诗词
*标志:标题中带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其前加“咏”,或在其后加“怀古”“咏怀”。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手法:用典、双关、对比、反衬、借古讽今、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情感:昔盛今衰,壮志难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lěi)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fà)↘。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故垒
羽扇纶巾
樯橹
故国
华发


旧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手持羽扇,头戴纶巾,儒者装束,指周瑜有儒将风度。纶巾,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代指曹操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指赤壁古战场。
花白的头发。
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
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首句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波涛汹涌,滚滚东去,这是眼前江景。作者触景生情,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从而将眼前之景与历史风流人物联系在了一起,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
这三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引发读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奠定了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文本探究——上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而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浪淘尽”将“大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到一起。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请重点赏析“淘”字得妙处
①淘,冲刷、冲洗。
②长江向东流去,波浪冲刷尽千百年来杰出的英雄人物。(波涛滚滚,千古英雄人物都随着江水的奔流而逝去)。
③一个”淘“字,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景与人融合在一起,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的意境。
文本探究——上阙
炼字题,方法指导
答题步骤:(确定词性) → 释义+分析+效果
(1)(释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情景。
(翻译、手法)
(3)(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效果作用:意境+感情)
炼字动词:表现了XX(名词)+特点(例如:一个”淘“字,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情感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文本探究——上阙
作者想到了”千古风流人物“的哪一位?他和赤壁有什么关系?
周瑜 指导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人道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称周瑜为“周郎”?
表明这种说法只是传闻,作者也并未相信,仅是借以引发思古之情而已。
“郎”在古代是对美男子的称谓,既是沿用吴中人对周瑜的敬称,暗寓对周瑜的赞赏和敬意,又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为而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三大以少胜多的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这一句有何作用?
这一句属于表达中的记叙,点明题意,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此二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情,为下片缅怀周瑜埋下伏笔。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勾勒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江景图,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把我们带回到惊心动魄的三国古战场。
这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文本探究——上阙
词人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上阙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从而为下阕英雄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渲染了环境气氛。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哪几个字用得好?这几句有何作用?
用得好的字:
穿,表现了山崖的陡峭高峻;拍,表现了惊涛骇浪力度之大;卷,表现了波涛巨大的力量。雪,比喻手法,水色纯白如雪。
运用了夸张 、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作用:
①渲染气氛。这三句从形、声、色描绘了赤壁雄奇壮阔的美景,渲染磅礴宏伟的气势。
②烘托人物。让人联想到三国时期复杂动荡的时代特征和赤壁大战时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为英雄人物的出场提供了一个环境背景,烘托了英雄人物的气概和精神,同时,还表现了作者苏轼博大的胸襟。
②作铺垫。为后文人物出场作铺垫。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
文本探究——上阙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山如画” 承接上文对景色的描写,“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阕赞写周瑜作了铺垫。
如此壮烈之山河,如此锦绣之江山,怎能不产生并吸引无数英雄?正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骑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计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上阕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
大江、乱石、惊涛、赤壁
诗文鉴赏(上阕)写景
2.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宏伟、 壮阔、磅礴、气势恢宏
上阕:描写赤壁之景,引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


3.上阕作者主要想到了什么?
淘尽风流人物、涌现英雄豪杰
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这一细节?
作用:
(1)借小乔初嫁的事实,表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
(2)以美女衬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
(3)小乔的姐姐大乔是孙权之嫂,所以周瑜外托君臣之义,内有姻亲之情,能够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文本探究——下阙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赤壁之战,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周瑜可用兵力仅有三万,三万抵抗八十万,可想而知这是一场怎样凶险、血腥的战役。既然如此,作者为何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呢?
面对如此危局,周瑜却能用仅有的三万人马,轻而易举地战胜曹操八十万大军,更加突出周瑜的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和才华横溢。
文本探究——下阙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赏析一下塑造周瑜形象的句子。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 笑 间
樯橹灰飞烟灭
年轻得意
人才出众
风流潇洒
自信乐观
从容破敌
婚姻
长相
打扮
神态
能力
三国时的英雄人物很多,苏轼为什么单想起了周瑜?
年龄:24
婚姻:幸福美满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年龄:47
婚姻:痛失爱妻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苏 轼
周 瑜
仰慕英雄 怀古伤己
作者对周瑜是否嫉妒之心?
《疏》云:“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郎”本身是古代对青年男子的美称,说明作者对帅哥——周瑜的羡慕和敬佩。
明确:他也想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周郎
公瑾
由周瑜想到自身,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借周瑜的“雄姿英发”反衬自己的“早生华发”,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
倒装句
文本探究——下阙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如何理解这两句?苏轼为何酹江月而不酹周郎?
苏轼将周瑜和自己放进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是苏轼的自我宽慰和释怀。
江月是历史的见证者:凭吊江月就是凭吊像周瑜这样的英雄豪杰。
人生短暂而江月永恒:“大江东语眼,千古风流人物”,在苏轼看来,当年声名盖世的周瑜终被大浪淘尽、一切都已烟消云散。
文本探究——下阙
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同时,也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我安慰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和一种超脱旷达的情怀。
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对人生的消极态度,还是一种豁达的胸怀?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历史的风尘挡不住生命的蜕变,行路再难,我们担负起责任和使命,风雨兼程,选择远方。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傅雷
旷达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坚强地处理。当挫折、失败来临时,不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而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
学会旷达,我们不再因生活中几句逆耳的言语而耿耿于怀;学会旷达,我们不再因生活中些许所谓的烦恼而忧心忡忡;学会旷达,我们站在人生另一个高度上去看待和审视周围的人和事。
问题探究思考:《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如何运用衬托这一艺术手法的 ①用英雄来衬英雄。用“千古风流人物”以及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来衬托周瑜,突出周瑜在词人心中的重要地位。②用美人来衬英雄。词中“小乔初嫁了”一句,用美貌的小乔衬托出周瑜的英雄年少才华横溢。③用英雄来反衬自己。周瑜“雄姿英发”,少年得志,建功立业,而词人自己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在相互的映衬中,作者生出了无限的感慨。问题探究思考:《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描绘壮丽之景。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纵横驰聘、游刃有余的描写,呈现出一派壮阔的景致,显示出宏大的气魄。②刻画豪迈之人。选取婚姻美法、风度儒雅、韬略杰出三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瑜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这个少年得志、在赤壁之战中建立奇功的豪杰身上,正寄托着词人的人生理想。③抒发壮志豪情。生不逢时,一腔抱负无法施展,只能仰望古人。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词人在失意中得到了暂时的解脱。诗词结构周瑜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下阕美景英雄抒怀怀古伤今大江 浪 故垒 乱石 惊涛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早生华发,人生如梦年轻有为,委以重任建功立业,千古留名我早生华发,被贬黄州壮志难酬,英雄末路水起月结
本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旷达之心。
① 描绘壮阔景物:意境壮美
② 刻画英雄人物:感情豪迈
③ 抒发壮志豪情:高远苍凉
1、词的开篇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了磅礴的声势,雄浑的格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承上启下,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5、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表现了周瑜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