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践行平等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践行平等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 7.2《践行平等》 教学设计
课题 7.2 践行平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第七课“追求自由平等”的第二框题,聚焦“平等”的实践层面。教材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逻辑主线,先阐释平等的含义、地位与表现,再分析平等的价值,最后指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平等,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深化,也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法治观念的关键内容,为后续学正义、社会责任等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法治认知,能感知到生活中的平等与不平等现象(如性别歧视、地域歧视),但对“平等的本质”“差别对待与平等的关系”“特权的危害”等深层问题理解不足。同时,学生在面对不平等现象时,可能存在“不敢抵制”“不知如何践行”的问题,且容易将“平等”简单等同于“绝对平均”。因此,教学需结合生活案例,引导学生从认知走向实践,增强平等意识和行动能力。
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认同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理解我国法律对平等的保障,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价值的认同。 2. 道德修养:树立尊重他人人格、平等对待他人的道德观念,摒弃歧视偏见,主动关爱弱势群体,提升道德判断力和践行力。 3. 法治观念:明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涵,知道特权是平等的大敌,懂得用合法方式抵制不平等行为,增强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 4. 健全人格:正确认识平等的本质(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培养理性看待社会现象的思维。 5. 责任意识:明确作为中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践行平等的责任,主动将平等原则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助力建设平等有序的社会。
重点 平等的表现(人格平等、权利义务平等);践行平等的具体要求(平等对待他人、抵制不平等行为、反对特权、增强平等意识)。
难点 理解“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符合平等原则;如何用合法方式抵制不平等行为;认识特权的危害并坚决反对特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教师活动: - 播放“平等天平”短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核心信息(天平上无论高矮胖瘦、男女老少均平等); - 结合视频提问:“我们都希望拥有平等的人格尊严、权利和发展机会,那什么是平等?它有什么价值?怎样践行平等?”,引出本课主题“7.2践行平等”。 2. 学生活动: - 观看视频,思考教师提问; - 自由发言分享对“平等”的初步认知。 通过直观的短视频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诉求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导入新课,为后续学习奠定探究基础。
讲授新课 自主预习:梳理平等的基础认知 - 教师活动: 1. 布置预习任务: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主阅读课本,圈划标记“平等的含义、地位……”; 2. 预习结束后,展示“地域歧视、性别歧视、身高歧视”“同工同酬、城乡同票同权、教育公平”两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中哪些是平等对待?哪些不是?” - 学生活动: 1. 自主阅读课本,圈划关键信息,完成预习; 2. 观察图片,判断平等与否,举手分享判断理由。 探究平等的内涵:含义、地位与表现 - 教师活动: 1. 结合学生预习和图片分析,总结“平等的含义”:平等意味着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如男女同工同酬、一人一票),并强调“平等是人类崇高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的地位; 2. 展示“国家领导人接见掏粪工人时传祥”“不同职业劳动者”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对认识平等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得出“人格平等”(无高低贵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3. 呈现宪法、教育法、刑法中关于“平等”的法条,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引导学生总结“权利义务平等”(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无超越法律的特权); 4. 补充“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享有交通优先权”的案例,提问:“这种差别对待是否违反平等原则?”,明确“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为了实现实质平等,符合平等精神”。 - 学生活动: 1. 记录“平等的含义与地位”,做好笔记; 2. 观察图片,思考启示,小组内交流对“人格平等”的理解; 3. 阅读法条,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分享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看法; 4. 结合案例辨析“差别对待与平等的关系”,纠正“绝对平等”的误区。 分析平等的价值:为何要追求平等 - 教师活动: 1. 结合前文内容,总结平等的价值:平等是人类崇高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社会发展永恒主题; 2. 补充说明:平等有助于人们在政治上平等参与、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为建设平等有序社会奠定基础。 - 学生活动: 1. 记录平等的价值,理解平等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2. 简单发言:“平等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掌握践行平等的要求:如何落实平等 - 教师活动: 1. 案例1(杭州图书馆接纳拾荒者):提问“这一做法体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践行平等要平等对待他人”(尊重他人人格,不欺生不凌弱); 2. 案例2(全国首例乙肝歧视案):组织学生分析“张某的做法有什么启示?”,总结“践行平等要敢于抵制不平等行为”(用合法方式捍卫平等,不听之任之); 3. 结合宪法“禁止特权”的规定,展示“特权表现(以权谋私、只享权利不履义务)”和“特权后果(受法律制裁)”,明确“践行平等要坚决反对特权”(任何人不得超越宪法法律); 4. 联系学生生活:提问“作为中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如何践行平等?”,引导学生梳理具体做法,总结“践行平等要增强平等意识,落实平等原则”; 5. 梳理总结:用序号明确践行平等的4点要求,让学生做好笔记。 - 学生活动: 1. 分析案例,提取践行平等的具体要求,记录笔记; 2. 小组讨论“中学生践行平等的做法”,派代表分享(如学校尊重同学、家庭帮父母做家务、社会尊老爱幼); 3. 齐读践行平等的4点要求,强化记忆。 课堂小结 - 教师活动:用思维导图形式梳理本课核心内容(平等的含义与地位、平等的表现、平等的价值、践行平等的要求),带领学生回顾重点。 -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回顾本课内容,在笔记本上补充完善知识框架。 通过自主预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图片对比,让学生直观区分平等与不平等现象,初步建立对“平等”的具象认知。 通过图片、法条、案例结合,从具象到抽象,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平等的两层表现(人格平等、权利义务平等),突破“差别对待符合平等原则”的难点,深化对平等内涵的认知。 让学生明确追求平等的必要性,增强对平等价值的认同,为后续“践行平等”的学习提供思想动力。 、 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掌握践行平等的具体方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践行平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用合法方式抵制不平等”“反对特权”的难点,增强学生的行动能力。 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强化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巩固学习效果。
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 1. 优点: - 教学环节逻辑清晰,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 大量运用生活案例(如杭州图书馆、乙肝歧视案)和图片、法条,将抽象的“平等”具象化,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参与度; - 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中学生如何践行平等”,实现“知行统一”。 2. 不足: - 小组讨论时间分配略显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表达观点; - 对“用合法方式抵制不平等行为”的具体方法(如向学校反映、寻求法律帮助)讲解不够细致,可能导致学生在实际中不知如何操作; - 对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如“现实中特权现象难以完全杜绝,我们该如何面对”)回应不够深入,未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3. 改进方向: - 适当增加小组讨论时间,鼓励更多学生发言,关注沉默学生的想法; - 补充“抵制不平等行为的具体途径”(如学校层面:向老师/德育处反映;社会层面:拨打12345热线、咨询法律援助),增强指导的实用性; - 提前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生成性问题,准备更充分的回应思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理性思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